



最近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有关战争时期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推进,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对这一时期相关问题的理解若不深入到历史深处的细节层面、历史叙事的褶皱区的话,往往只能看到浮泛的皮相,而看不到深层的骨相。若我们只能以一些笼统的主义、思潮、口号或印象式批评回应严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那么除了能制造出一些迎合读者的异域猎奇心态或民族主义情绪的奇幻效果,实际上无论在“知”还是“识”的层面上,都未必会在既有认知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的推进,我们的历史空间想象力也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增益。
作为大学教师,在与同学们讨论战争相关学术议题时,我发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常会熟练地运用一些现成的理论工具和自明的后设立场参与讨论,喜欢从大处着眼,侃侃而谈,没有犹疑,似乎一切都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而历史语境、理论射程等都不在虑中。他们往往懒于从小处着手,人事脉络尚未理清,结论却早已准备就绪。长此以往,一个比较让人忧心的后果是,尽管我们不断生产着概念、术语、体系,历史却被人为地简化了,历史中的“人”也因此被我们弄丢了。
所以,近年来我所做的一点有限的工作,就是试图去发现被宏大战争史、文学史叙事遮蔽掉的“人”。通过搜求大量的一手文献并进行文本细读,以“带有日期的判断”
在细节层面读出史料文献所负载的历史信息,从底层世界、周边视角重审那些我们习焉不察的“暗默知”与宏大叙事,进而拓宽对战争时期日本人精神史、日本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认知和阐释空间。同时,也提醒学生们在思考文学史、思想史议题时,能在纯美的“鱼缸文学史”、精英思想史之外,关注更为阔大、丰富的“江湖文学史”和更具广泛影响力的一般思想史。
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历史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或许这种复杂、两难、混沌、犹疑、纠葛、缠绕的状态才更接近于历史、社会与人的本真。当然,这样的研究对研究者的语言修养、文献功力、知识结构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对研究者心力、耐力乃至财力的严峻考验,可这些苦活、累活总要有人日积跬步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