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室中,第二节课延续了上一节课的话题。
早杉: 上一节课我们学到的是,先别急着接受第一个浮现的想法,而是要先停下来,仔细思考……
老师: 没错,也就是“先对第一个想法进行否定”。
早杉: 不过话说回来,在还没有进行任何判断之前,大脑为什么会自己冒出假设呢?正是这种自动出现的念头,才让我们容易出错啊!
老师: 正如你说的那样,“自动冒出来”的假设确实是关键所在。这和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早杉: 好的,请老师多多指教。
老师: 首先,我们的思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假思索就会自动浮现出的想法,我们称之为“直觉”;另一种则是需要主动调动注意力、逐步分析的思考模式,也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训练的“慢思考”,也有人称它为“深思熟虑”。这两种思考模式,在大脑中其实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系统运作的。而解释这套机制的框架,就是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双系统理论”。即使只是初步了解,也能帮助我们认清当前所处的思考阶段,并为我们后续更深入的思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类大脑存在两种运作系统:一种是快速、自动且无意识运作的“直觉”系统(称为“系统一”);另一种则是缓慢、需主动调动注意力才能启动的“深思熟虑”系统(称为“系统二”)。
“系统一”擅长的是联想与模式识别。所谓“模式识别”,就如同判断眼前经过的动物是猫还是狗——它会先从信息中提取潜在的规律,再据此进行分类判断。
然而,“系统一”并不擅长处理需要遵循步骤的计算(例如解方程),或是基于多重条件进行逻辑推理的任务——这类思考活动必须依赖“系统二”的深度分析能力才能完成。
老师: 如果觉得“系统一”和“系统二”这两个术语不容易记忆,可以用“直觉”和“深思熟虑”这对组合来辅助理解。“双系统理论”也被称为“双重过程理论”或“双加工理论”,这一理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已被广泛认可,并且仍在不断完善中。
文殊: 这个理论也曾被应用于行为经济学领域。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老师: 简单来说,行为经济学是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经济决策的学科。卡尼曼最初是心理学家,但他因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早杉: ……也就是说,在第1课中“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的问题里,当听到“外表相同且出生年月日一致”时,我们立刻联想到“双胞胎”,其实正是“系统一”自动运作的结果吧?老师上一堂课最后提到的人类大脑具有的“联想机制”,应该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老师: 没错。当我们阅读问题的条件时,大脑会立即启动联想功能,从而快速生成一个符合描述的答案(假设)。从某种角度来看,“系统一”确实非常“勤勉”,但若能主动对第一个浮现出的答案提出质疑,比如认真思考“不对,或许并非双胞胎”,这正是为了刻意激活“系统二”,引导大脑进入深度分析的“深思熟虑”状态。然而,“深思熟虑”本身却像一只“懒惰但高能耗”的生物,想要让它开始工作,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调动它。因此,“专注力”其实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能力。
早杉: 这和之前提到的“想要进行‘慢思考’,必须投入一定精力才能实现”也有直接关联呢。
老师: 哦,看来你记得很清楚啊,佩服佩服。
文殊: 不过,现实中也不可能持续依赖“系统二”的“深思熟虑”模式,因为这会让人感到极度疲惫。早杉虽然常因单纯依赖“直觉”而犯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恰恰很好地运用了“系统一”的效率——否则,恐怕他在日常生活中会陷入混乱吧?
老师: 你的观察非常精准!除了这一点,我再试着用比喻的方式重新解释一次。我们可以将两种系统的差异类比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间交给“自动模式”处理,一切都能顺畅运行,这也正是我们能够高效生活的原因。然而,偶尔也会遇到“自动模式”无法应对的情况—— 毕竟“直觉”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在本节课中,我会列举几个类似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顺便提一句,上节课提到的陷阱题,本质上就是“人为设计的、容易引发直觉性错误的陷阱”。
文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主动切换到“手动模式”进行思考。
老师: 没错。无论是机械还是交通工具,初学者想要操作“手动模式”都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同理,想要启动“系统二”的“深思熟虑”模式也并不容易,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渐掌握。
掌握“易错”的情境,有效调动“深思熟虑”的力量。
早杉: 老师,能否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到位。
老师: 说得好,难得有机会,那就让我设计几道题目吧。这些问题本身也可以作为训练“深思熟虑”的练习题。
早杉: 首先,①的答案是“14”,只要熟记乘法表就能立即回答,所以属于“直觉”范畴。接下来,②明显是在表达愤怒情绪,一看就能判断,因此也归类为“直觉”。
老师: 没错,这样的回答就足够了。这两道题都属于模式识别的典型应用。
早杉: 接着是③,沿着日常路线行走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的运作方式,因此也属于“直觉”。如果中途需要临时绕路去便利店或邮局,就相当于切换到手动模式,对吧?
老师: 正是如此,回答得很到位。
早杉: 接下来是④,这道题应该也是“直觉”吧?
文殊: 咦,这题难道不是需要“深思熟虑”吗?
早杉: 因为我家书架上只有三本书啊!
老师: 啊哈,确实如此。如果书的数量只有三四本,仅凭“系统一”就能快速判断。(不过,三本书真的需要书架吗?)
文殊: 对于我来说,必须一本一本地数清楚才能确定数量。
早杉: 文殊前辈真是爱读书呢!这种逐本计数的方式,应该属于“系统二”中的“遵循步骤的计算与推理”吧?
老师: 完全正确。当面对大量书籍时,仅靠“直觉”无法准确判断数量,此时必须启动手动模式,也就是需要“深思熟虑”。进一步说明,识别“哪些物品属于书籍”本身也是一种模式识别,因此“系统一”会自动启动;而想要准确统计书本数量,则需要启动“系统二”。因此,这道题需要两个系统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早杉: 啊哈,我越来越明白了!与④类似,⑤也需要“深思熟虑”。乘法表部分可以依赖“直觉”,但稍微复杂的计算就必须启动“系统二”,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算。
老师: 没错。不过,如果有人能够心算出答案,仅凭“系统一”的模式识别能力就足以应对。
早杉: ⑥仅凭名字就能联想到“应该是一个可怕且严肃的人”,这是“系统一”启动联想机制后的结果,因此属于“直觉”范畴。
老师:
实际上,仅凭名字根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类似的案例会在第3课中再次提到——当人们试图判断他人时,往往会被“系统一”的联想机制误导,产生偏见或主观臆测。顺便一提,“鬼瓦权造”是北野武
早期在短剧中创造的角色。当你了解这一背景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那么,最后一个问题⑦呢?
早杉: 好的……“三人齐聚,智如〇〇”,要填入的词语对吧?
我已经绞尽脑汁思考了,但完全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啊!我花了这么久才想出来,这显然是“深思熟虑”!
文殊: ……?!
老师: ……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众人聚集时,智慧会如文殊菩萨般显现。
你没听说过吗?“三人齐聚,智如文殊”
——这里的“文殊”指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
如果你知道这个谚语,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因此,我原本是将其归类为“直觉”题目的,这也属于模式识别的一种类型。
其实,我希望你能用自动模式直接回答出来——而且你还认识“文殊”了。
早杉: 哇啊啊啊啊……太丢脸了!
老师:
不是啦,每个人都会遇到恰好不了解的事情。事实上,我前几天读永井玲衣的《水中的哲学家们》时,作者在聊天中曾被朋友问到“九州是在四国吗
?”这种令人震惊的问题呢……不过,正因为有未知的事物,我们才能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文殊,你说是不是这样?
问题5的解答
① 直觉。② 直觉。③ 直觉。④ 深思熟虑(也可能通过直觉处理)。⑤ 深思熟虑(根据个人能力差异,也可能仅靠直觉完成)。⑥ 直觉。⑦ 直觉(但若不了解这句谚语的人,可能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解决)。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大脑为何会分化出两种思考系统?答案与物种进化过程密切相关。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在此前对“双系统理论”的说明中,“系统一”被标注为“较早演化形成”,而“系统二”则明确指出是“较晚演化出现”的能力。
简单来说,“系统一”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人类祖先为了在严酷环境中生存,通过长期演化逐步形成的适应性能力。正如问题5中的题目所展示的模式识别功能,这种直觉性思维让人类(及其他动物)在面对生死危机时,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例如:“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另一边是否潜伏着危险的掠食者?”这类关乎生存的基本判断,都是“系统一”的典型应用。类似地,物体运动的预判能力,以及后续第5课将详细解析的因果关系认知,本质上都属于“系统一“的本能范畴。正是凭借这套自动化机制,远古人类才能精准追踪逃逸的猎物、发现雨季与肉类腐败之间的关联——这些复杂操作如今仍可通过“自动模式”高效完成。
然而,当遇到无前例可循、需要全新策略应对的复杂问题时,“系统一”的直觉模式便会失效。此时,人类祖先通过“手动模式”激活“系统二”,发展出深度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能力。从进化史的角度来看,这种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晚近产物。相较于与动物共通的“系统一”,“系统二”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灵活性的飞跃,也是我们超越其他物种的关键所在。
换句话说,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本质上是“新旧系统融合”的产物——“系统一”负责快速反应,“系统二”则处理复杂决策。这种双重架构的形成,正是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结果。
顺便一提,虽然这个话题稍离思维运作的核心,但远古人类留下的“进化遗迹”中,最常被提及的实例之一就是“打嗝”。我们的祖先作为两栖生物时,神经系统能够在“腮呼吸”与“肺呼吸”之间自由切换。现代人类虽已继承了这一机制,但因不再需要而逐渐退化。偶尔被意外激活时,就表现为我们熟悉的“打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