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试着用两种系统思考道德问题

老师: 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个更具代入感的案例来深入理解两种思考系统。因此我想引入一个与道德相关的话题——因为“双系统理论”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备受关注。顺便问一句,早杉你养过狗吗?

早杉: 没有,我没有养过狗。

老师: 这样啊。接下来的问题可能会让喜欢狗的人感到不适,我先向他们道个歉。

早杉: 这种行为也太离谱了吧!答案当然是“他们做错了”!

老师: 这是早杉对(1)的直觉判断,我也觉得难以接受。但问题尚未结束,请大家继续对(2)进行深度分析。

慢思术6

在判断道德善恶时,掺杂情绪的“直觉”会率先启动,但请务必记住,某些情况下仍需启动手动模式的“深思熟虑”。

早杉: 即便如此,我脑海里仍然只有“狗狗好可怜”的念头。

文殊: 试着回忆上节课讲授的“慢思考”技巧。

早杉: 首先,不要将第一个浮现的答案视为最终结论,要先否定它。接着,仔细审视题目给出的条件,再结合想象力思考是否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老师: (2)的目的在于让大家尝试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请对照题目条件,思考如何构建合理的假设。

早杉: 嗯……这样的人应该是个情感淡漠、重视规则的人吧?他们会坚持原则,对规矩格外执着。

文殊: 举例来说,这样的规则可能是什么?

早杉: 我想到了“法律”——有些人即使遇到家人突发疾病、遭遇灾害或紧急状况,也不会闯红灯。

老师: 不错,正是如此。那你看到题目条件后,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想法?

早杉: 我记得读书时民法课中提到,动物与人类不同,法律上被视作“物品”,因此宠物也被归为主人的私有财产,这让我感到震惊。

因此,所有者有权自由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包括宠物在内,主人理应拥有此类权利。

老师: 正因如此,即便怀疑有人虐待动物,也难以将宠物从主人身边带走。那接下来呢?

早杉: 从这个问题来看,狗在生前属于主人,被车撞死后,尸体的所有权仍归主人。因此,无论主人如何处置尸体——即使是烹饪后全家食用——也不会违反法律。原来如此,主张“道德上无错”的人,可能正是基于“至少未触犯法律,因此无法认定道德错误”这一逻辑才得出结论的。

老师: 嗯,你通过“深思熟虑”得出了一个可能的假设,辛苦了。那么暂时先停止思考吧。

文殊: ……我想起来了,这是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中提出的问题。

我记得还有其他理由,比如“家人的行为不会造成额外危害”——狗已经死亡,不会感到痛苦;此外,由于是“偷偷”食用,也不会引发他人不适。

早杉: 啊,确实有人会提出这类观点吧。但我不认同,即便从法律上看没有问题,总觉得对死去的狗狗做了很不妥的事,至少不能说它被妥善对待了。

老师: 确实,也有人会像你这样思考。实际上也有报告指出,这种情况被视为人类对动物造成的潜在危害。


问题8的解答

(1)多数人会回答“在道德上构成了错误”。

(2)因为该行为未违反法律,因为该行为未对他人造成伤害,等等。


老师: 无论如何,这道题的核心目标是观察人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直觉”与“深思熟虑”两种模式如何运作。实际上,它也体现了学习道德哲学的意义。虽然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不应武断地断言“这是正确的”或“绝对不能这么做”,也不能仅以“每个人价值观不同”为由表达反对立场。我们需要练习的是如何冷静思考: “每个人判断道德善恶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只要厘清彼此观点的差异,或许就能找到折中的解决方式;若想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法律制度,则更需要“深思熟虑”。

早杉: 看来这确实需要训练啊。

老师: “直觉”是“宽以待人”的模式,而“深思熟虑”则是“严以律人”的模式, 也可称为“自然的思考”与“非自然的思考”。之所以觉得后者严格且不自然,是因为如果不刻意练习,就难以灵活运用。大家可以回想学习算术时掌握“笔算”的过程;同样,操作机械、驾驶交通工具、演奏乐器或玩动作类游戏也是如此。尽管初期可能感到困难,但随着训练逐渐熟练,终将习以为常。顺便一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也曾论述过类似观点——

老师: 换句话说,“系统一”的“直觉”无须强制即可自然启动,因此是愉悦的;相反,“系统二”的“深思熟虑”则违背了本能,需要有意识地努力才能启动,因此伴随着痛苦。但请不要担心,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通过反复练习,这些痛苦终将转化为快乐。顺便提一句,像这样引用权威的观点被称为“权威论证” 。虽然这种方法并非完美无缺,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接受。那么,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第2课 总结

■ 根据双系统理论,人类的思考有两种模式:“系统一”的“直觉”(自动模式)和“系统二”的“深思熟虑”(手动模式)。

■ 在某些情况下,仅依靠“直觉”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切换到“深思熟虑”模式。例如,预测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物体运动等情境。

■ 为了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学习在哪些情况下不能仅依赖“系统一”的“直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自己能够运用“系统二”的“深思熟虑”。


临别前的一幕

道德会随时代变化吗?

文殊: 问题8让我想起一个相关案例。石光真人编著的《某明治人的记录:会津人柴五郎的遗书》中也记载过食用狗肉的描述。

老师: 这是戊辰战争 时期,败于萨长同盟 的会津藩 武士之子柴五郎留下的文字。会津藩士的领地被迁往下北半岛 ,冬季粮食匮乏时,邻家饲养的犬只不慎掉入池塘溺亡,父子二人便将其取回作为食物。由于别无选择,他们每日以盐巴炖煮,起初尚可接受,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感到厌恶,最终甚至引发呕吐。

文殊: 没错,后续情节是这样的——


(前略)父亲见我如此反应,严厉斥责道:

“你忘记自己是武士之后了吗?战场上若无粮食,无论猫犬皆需吞食,方能积蓄战力。我们被贼军追击,只能逃至此地,若会津武士最终饿死,只会被萨长那群宵小耻笑,且这份屈辱将流传后世。此地即战场,直到会津雪耻之前,皆为战场。”

他以与平日截然不同的语气对我厉声训斥。

老师: 最终他被父亲责骂——此处便是战场,身为武士之子,纵使吞食猫犬也必须生存,方能重返战场。

早杉: 此时再回看问题8,便能理解为何我们身处现代社会,才会产生“食用狗肉过于残忍”的观念。

老师: 进行深度思考时,首要任务是将“直觉”产生的结论拆解分析(即第一课所述的“脱钩”)。我曾强调,通过想象力构建多种可能性并建立假设,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对吧?

我认为,学习历史正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历史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知当下,尽管了解这类残酷事件可能令人不适,但若想拓展思维的灵活性,历史学习便不可或缺。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我将以美国哲学家C.S.皮尔士的名言作为结尾:

学习历史的核心意义,在于从固有观念的桎梏中挣脱,获取自由。 YH9NzWTdVjglkHUNKMf7z6V9PD0dzFLJWxT2HHingpYPKWz4ikmG0r4KED2X5+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