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目痛如刺触,两角多眵,羞明畏日,两胞浮肿,泪湿不已,此肝木风火作祟,而脾胃之气,不能升腾故耳。人生后天,以脾胃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则土气遏抑,津液干涸,于是木无所养而干枯,风又袭之,则木更加燥。眼目肝之窍也,肝中无非风火之气,而目欲清凉得乎。惟是肝经既燥,而目偏生泪,何哉?盖肾气救之耳。肝为肾之子,肝子为风火之邪所困,燃眉之祸,必求救于肾母,而肾痛其子,必以水济之,然而风火未除,所济之水与风火相战,肾欲养木而不能,肝欲得水而不敢,于是目不得水之益,而反得水之损矣。然而水终为木之所喜,而火终为木之所畏,日为阳火,灯为阴火,故两忌之。治法自当以祛风灭火为先,然而徒治风火而不用和解之法,则风不易散,而火不易息也。方用 息氛汤:
柴胡(二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天花粉(二钱)、白蒺藜(三钱)、蔓荆子(一钱)、甘菊花(三钱)、草决明(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茯苓(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火退,再服二剂而羞明畏日之症除,再服二剂,诸症尽愈也。
此方泻肝木之风火,而又善调脾胃之气,更佐之治目退翳之品,真和解得宜也。
此症 柴荆饮 亦妙。
柴胡、薄荷、荆芥、甘菊(各一钱),甘草(三分),茯苓(三钱),白芍(四钱),白蒺、藜草、决明、炒栀子(各二钱),密蒙花、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目痛后迎风流泪,至夜则目暗不明,一见灯光两目干涩,此乃少年时所丧元阳,又加时眼,不守色戒,以致伤损大眦,故眦孔不闭,风寒透入其孔,内气即虚,外邪难杜,故尔出泪也。夫泪生于心,大眦正心之窍也。伤心则泪出,伤大眦而亦泪出者,正见内外之关切,伤大眦皆即伤心也。然则欲止大眦之泪,安可不急补其心乎?而徒补心,亦正无益,必须兼肾与肝而治之,使肾水生肝木,而肝木更能补心也。方用 固根汤:
葳蕤(一两)、当归(五钱)、白芍(五钱)、熟地(一两)、麦冬(五钱)、甘菊(三钱)、菖蒲(三分)、柴胡(五分)。
水煎服。连服四剂,即不畏风;再服四剂,见风不流浪矣;再服十剂全愈。
盖葳蕤最善止泪,加之当归、白芍以补肝,熟地以滋肾,益之麦冬以补心,佐之甘菊、菖蒲、柴胡以舒其风火,而引诸经之药以塞其泪窍,此固其根本而末症自愈也。
此症用 养目汤 亦效。
当归、熟地、葳蕤、白芍(各五钱),山茱萸、茯苓、麦冬、白术、丹皮、枸杞(各三钱),巴戟天(二钱),柴胡(三分)。
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患时眼之后,其目不痛,而色淡红,然羞明恶日,与目痛时无异,此乃内伤之目,人误作实火治之,又加不慎色欲,故尔如此。若再作风火治之,必有失明之悲,必须大补肝肾,使水旺以生肝,木旺以祛风,则目得液以相养,而虚火尽散也。方用 养目汤:
熟地(一两)、白芍(五钱)、麦冬(五钱)、当归(一两)、葳蕤(五钱)、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一钱)、甘草(一钱)、甘菊花(二钱)、柴胡(五分)。
水煎服。二剂而目明,又二剂而羞明之症痊,更四剂而红色尽除而愈矣。
此方大补肾肝,全不去治目正所以治目也。世医每拘执成方,罔顾目之虚实,一味以治火为主者,不知坏天下之眼几百万矣。幸治目者,察其虚实,如知其虚,即以此方投之,效应如响,正不必分前后也。然初起即是内伤之目痛,又从何处辨之?日间痛重者阳火也,乃是实证;夜间痛重者阴火也,乃是虚证。虚证即用此方急治之,随手建功,何至变生不测哉!
此症用 还光饮 亦妙。
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枸杞、甘菊、同州蒺藜、玄参、麦冬(各三钱),葳蕤(五钱),肉桂(三分)。
水煎服。十剂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