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实时散化为水。人以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此症为阴蛾也。阴蛾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方用 引火汤:
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火自下归,咽喉之肿痛全消,二剂即全愈。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此症用 收火汤 亦神效。
熟地(三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五钱)、肉桂(三钱)。
水煎一碗,探冷服。一剂即消。
人有生喉癣于咽门之间,以致喉咙疼痛者,其症必先作痒,面红耳热而不可忍,其后则咽唾之时,时觉干燥,必再加咽唾而后快,久则成形而作痛,变为杨梅之红瘰,或痛或痒而为癣矣。夫癣必有虫,咽喉之地,岂容生虫?世人往往得此病,恬不为意,到不能治,而追悔于失治也,不其晚乎?此病因肾水之耗,以致肾火之冲,而肺金又燥,清肃之令不行,水火无既济之欢,金水有相形之势,两相战斗于关隘之间,致成此症。治法仍须补肾中之水,而益其肺气,以大滋其化源,兼用杀虫之味,以治其癣,庶几正固而邪散,而虫亦可以尽扫也。方用 化癣神丹:
玄参(一两)、麦冬(一两)、五味子(一钱)、白薇(一钱)、鼠粘子(一钱)、百部(三钱)、甘草(一钱)、紫菀(二钱)、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二剂而疼痛少痊,又服四剂,而癣中之虫尽死矣。
即不可仍用此方,另用 润喉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一两)、生地(三钱)、桑白皮(三钱)、甘草(一钱)、贝母(一钱)、薏仁(五钱)。
水煎服。连服十剂,而痒与痛俱除矣。方中再加肉桂一钱,饥服冷服,实为善后之策,又万举而万全也。盖从前多用微寒之药,恐致脾胃受伤,加入肉桂以补火,则水得火而无冰冻之忧,土得火而有生发之乐,下焦热而上焦自寒也。
此症先可用白薇汤十剂,后可用溉喉汤三十剂,亦能奏功。
白薇汤:
白薇(二钱),麦冬(三钱),款冬花、桔梗(各三分),百部(二分),贝母(五分),生地(三钱),甘草(三分)。
水煎汤,漱口服。日服一剂,服十剂虫死。
溉喉汤:
熟地(二两)、麦冬(一两)、甘草(一钱)、白薇(五分)。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