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缸炉烧饼

四角方形,鼓胀焦黄,层层皮薄,酥脆清香,这就是老家的缸炉烧饼。有诗曰,“城府千层四方方,芝麻万点心计长。奈何八卦炉中烧,纵到唇边也放香。”

天气变得比较冷的时候,当然不一定分时候,农活少了,有人就拉上烧饼炉子,到村里找一片地方,安置好家当,给人们加工烧饼。一个地方待上三四天,挣点加工费,贴补家用。现在村里打烧饼的很少见了,县城的街角处还有。

小孩儿跟在大人后面,拎着一些煤。大人在前面,拎着六七斤面粉,还有一点儿盐,一点油,一些芝麻,把这些材料放在打烧饼那里排队。师傅一天也就能做出七八炉烧饼。

炉子是师傅自己用铁皮桶做的,圆柱形。炉子底部有一个掏炉灰的口子,里面有生火用的炉盘。炉子内壁是一个去掉底儿大口朝下放置的陶瓷大缸。大缸与铁皮桶之间的空隙是用炉灰、草木灰填满的。炉子顶部大缸周围是用泥抹住的。还有一个盖口的铁板盖子。

师傅早早就来了,先把火生着,暖着炉子。我们在旁边取暖,再看看师傅如何来做烧饼。

师傅做起烧饼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六七斤面粉一下子倒入比较厚实的大瓷盔里。拿一把瓢,舀上水,把盐化开倒入面粉里。多少面倒多少水,师傅心里是有数的。面和好了,盖上盖儿,让它醒一会。

第二道工序是做烧饼坯子。面醒好了,师傅把面团一下子搬到宽大的面板上,再用力揉一会儿,然后用大擀面杖把面团擀成大片片。面片上均匀地刷上花生油,前后对折,再刷油,再对折,基本上对折三到四次,然后将面揉成一把粗的长条状。随后,一手按住粗面条的一端,另一只手开始揪剂子。一把一个,大约能揪下五十个左右面剂子。然后用小擀面杖对每个面剂进行加工,把每段儿面剂擀成长片,两头对折,反扣再擀成长片,把不规则的两端拼接到中间,稍有重叠,用擀面杖压一下,来回擀一下,这就是烧饼坯子了。师傅每做好一个就把它们反扣着整齐地摆放到面板的上部。这当中,师傅不时地敲打一下面板,那声响清脆悦耳。做好的烧饼坯子,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很是可爱。

第三道工序是撒芝麻。师傅在烧饼坯子上洒些清水,用手抹成糊状。随后熟练地把脱了皮的芝麻撒到上面,再翻扣过来,用手拍打使芝麻长牢。

第四道工序是上炉。准备就绪,只见师傅扯下一小团儿面,来到炉子旁,打开盖子,伸手进去,在炉壁上蹭一下,拿出来看看。有人说,这是在擦壁上的灰吗?不是,那是在试看炉壁的温度,以便很好地把烧饼坯子贴在炉壁上。时候到了,师傅麻利地把烧饼坯子挨个儿贴在炉壁上,有芝麻的一面朝外。烧饼坯子全部上完后,盖上盖子,进行下一家的准备。

时间不长,炉子里就冒出腾腾的热气,散发出熟悉的烧饼的香味儿。等烤熟了,师傅用一把改制的长勺(勺柄与勺头垂直)一个一个把烧饼勾出来,放在簸箕里。这时,你就可以尽情享用“烧饼”了。如果再夹上些肉或者焖子,那就更好吃了。老话说,烧饼夹肉,吃个没够。

一炉烧饼能吃上好多天,要是出远门儿,带上几个做干粮是很受用的。

缸炉烧饼是行唐及周边地区的地方特色小吃。在北京、太原、张家口、上海、青岛等地我都没有见到过。

如果烧饼变得干硬了,你可以把它泡在热汤里,别有一番味道。打烧饼和面的时候如果加上些油,或者用温水和面,做出来的烧饼一直是酥的,不会变硬。

缸炉烧饼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直流传至今,人们依然非常喜欢。 aWUKU0CBvYEs9/v88bhud5rTm72GdNEZUmrIe5n5leJU3m+sLK9BbEAc9hbv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