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民歌,另一种是民俗。民歌的内容里蕴含着民俗元素,民俗事象往往又包含着民歌艺术,且民歌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在民俗场域下被广泛传唱,民俗也在民歌的传唱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民歌和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往往相伴而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民歌在内容上表现为对民俗的描述,同时民歌本身就是民俗的直接反映和生动表达。
民歌和民俗都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歌又从属于民俗的范畴。河曲的民俗和民歌都是河曲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积淀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河曲民歌不仅是河曲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体现着河曲当地的民俗文化。
民俗催生了民歌,同时,民歌又巩固了民俗。河曲特定的民俗文化影响着河曲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河曲民歌的创作源泉也往往源于河曲民俗。因此,也可以说,河曲民歌脱胎于河曲的民俗。
河曲民歌的形成深受河曲民俗因素的影响,笔者将从民俗的实践和思维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做具体的阐释。
在操作层面上,民俗为民歌的产生营造了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旨在激发民众对民歌的需求,而这种需求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具体表现为:河曲民众依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在多种民俗生活场景中即兴编唱河曲民歌,同时基于民俗活动流传开来。
这些民俗生活场景包括民俗本身、民俗场域、民俗活动和民俗仪式。
走西口,是河曲当地特有的民俗。这种民俗促成了文化交融,河曲民歌的形成便是文化交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在前文中有详细的阐述)
民俗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民俗场域即生活场域。如在耕地、赶脚和放牧等场域中,当地民众为了宣泄内心情感或缓解内心烦闷而即兴编唱几句山曲。这样的民俗场域可被视为演唱民歌的天然背景,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出民歌。
河曲农民耕地的场景
在河曲,能够产生出民歌的场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聚餐、社交、酒席等场域。尤其在筵席场域,人们可以唱几首酒曲,也可以即兴对唱几首山曲。正如河曲民歌《酒曲》中唱道:“敬你一杯你还一杯,再把山曲唱给你”;“烧酒出自杜康手,能治百病解忧愁”;“世上老婆配老汉,好席无酒不成宴”。正所谓,无酒不成宴,无曲不成席。
有民歌伴随的民俗场域数不胜数,随处可见。如过时过节、赶集、赶庙会,甚至周末,河曲这座小城的街道上,随处都能见到商家为促销商品而邀请当地民歌手演唱河曲民歌的场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身处河曲,就有河曲民歌伴随。
在过去,河曲农村的田间、地头、圪梁上、沟底、院子里、炕头上、窑洞前、屋顶上……都能听到荡气回肠、情真意切、质朴动听的河曲民歌。其中,不仅有流传甚广的,也有即兴编唱的。
河曲的民居,除了窑洞,就是砖木结构的平顶房。这种平顶房的房顶本是人们晒粮食、乘凉和瞭望的地方,一般住户之间的房顶彼此相连,即东家的后房顶就是西家的前房顶。这就为唱民歌,即民歌的交流、传唱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农闲时节,男女老幼都立于房顶,没日没夜地歌唱着。他们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曲词信口而出。有时兴致来时,滔滔不绝连唱几天几夜都不会重复,把内心的情感和各种情绪宣泄得畅快淋漓。因此,也可以说,任何民俗场域都有可能产生河曲民歌。
即使在现代社会,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河曲,不论县城,还是乡镇,广场上、公园里、庭院内、文化大院……都有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河曲民歌小团队活动的身影。这些文艺组织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尽情地演绎着他们情有独钟的河曲民歌。现场的观赏者越聚越多,兴致高涨时连连叫绝。由此可见,河曲人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当地民俗和民歌伴随。
河曲的民俗活动是涵盖面广且种类较多的民俗事象,其中包括大小乡村的传统古会和一些传统庙会。这些民俗活动一年举办一次,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地方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其中最富特色的当属县城的两大盛会和农历七月二十五的五花城“扔西瓜古会”、二月初二的碓臼墕村“灯盏盏古会”。但凡民俗活动,大多情况下都有河曲民歌的参与。如“九曲黄河灯游会”时,当地群众在八音鼓乐队的引领下,绕着“九曲黄河阵”转动,而八音鼓乐队吹奏的内容除了一些传统民俗仪式曲牌,便是河曲民歌。由此可见,河曲民歌贯穿于河曲的民俗活动之中。
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映射,且始终在特定时空语境下持续运作。空间语境下(即横向)表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时间语境下(即纵向)反映的是寒来暑往和人的生命轮回。民俗和民歌都是在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又反过来为民众服务。人的生命轮回过程,其实也是民俗的敷演过程。
河曲县巡镇夏营村的平顶房
河曲七月十五的河灯会期间西口古渡广场的二人台演出
河曲七月十五河灯会所放的河灯
人的一生中,四件大事极其重要,分别是出生、成年、结婚和去世。这四件大事需要四项隆重的民俗仪式来体现,而隆重的民俗仪式上便需要演唱民歌来烘托气氛。
在河曲,这四项民俗仪式的时间节点分别为周岁生日、开锁(十二周岁生日)、婚礼和葬礼,分别代表着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节点。
河曲的这四项隆重的民俗仪式与别处相比,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独具特殊性。普遍性表现为:在宴请亲朋好友时,亲朋好友都会不同程度地赠送份子礼,并进行敬酒祝福(葬礼中的敬酒表达哀悼之情)。特殊性则表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尽管现代社会有些仪式已简化,但其独特性仍然存在。如婚礼中公公背媳妇和女婿背岳母,又如葬礼举行时祭品要放置四大宾盘(即四种干果盘,分别为瓜子、杏瓣、核桃、红枣)。这些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还体现在仪式进行过程中时常有河曲民歌的参与。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是邀请亲朋好友中擅唱民歌者演唱民歌,可以即兴编唱,也可以演唱一些经典的河曲民歌以表祝福(葬礼上表哀悼);另一种是邀请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歌手演唱河曲民歌,以此烘托气氛,体现仪式的隆重。
人从出生、成年直至去世,整个人生历程其实也可被视为民俗进程,只有经过这些民俗才算真正走完人生。其中,唱民歌便是这些民俗仪式活动中的核心内容。
有些民俗事象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虚拟构建,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定式思维和惯性思维,从根本上影响民歌艺术的立意或形成,同时也影响民歌艺术的审美。其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通感或直觉追求完美境界而体现意境美;二是通过积累和演绎追求简约格韵而体现神韵美。
河曲饮食中,较为常见的是带“酸”味的饮食,如酸粥、酸捞饭、酸米汤、烂腌菜、烩酸菜、海红果等。这些美味可口的饮食体现了河曲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中的“酸”与河曲山曲(也为“酸曲”)之“酸”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河曲山曲按表现层级分为素的→酸的→荤的→黄的四个层次。河曲山曲中的“酸”只是略带一点性暗示而已,丝毫没有半点不堪入耳的荤话,它“艳”而不“黄”与“酸”而有“味”的审美把握,十分有分寸。河曲民歌手在“度”的把握上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只是在“界碑”上空盘旋。如,在河曲民歌中这样唱:“白面膜馍红点点,亲死哥哥那白脸脸”;“野鹊鹊飞进树林林,山沟沟孤慅咱串门门”。
河曲酸粥和烂腌菜
河曲人通过食用这些“酸”食,在味觉上获得了享受。由于惯性思维的启示,在听觉上也会需要一些“酸”的东西。“有需要就会有生产”,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一种人性需求内驱力的体现(马斯洛理论)。因此,带有“酸”味的河曲山曲便应运而生,从而满足了人们在听觉上的平衡和享受。
河曲的诸多民俗事象是富有“双”性的,且整体出双入对,如对联、灯笼、门神等。这些民俗事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普遍存在。河曲县这种“双”性的特殊民俗事象主要体现在婚俗上,且仅存在于县里的部分乡镇或同河道小流域内的若干村乡。如会亲(送彩礼)的日子要选双月双日。又如彩礼中的烟酒等礼品都是双份,金(银)手镯一对、金(银)耳环一对、油糕两大碗(四十片)、两斗米、两斗面。女方的回礼是:两片糕、二斤米面、二斤糖(意为“甜蜜”)、二斤盐(意为“有缘分”)、二斤绿豆(意为“生根”)、两小捆艾草(意为“相爱”)。可见,河曲婚俗的隐喻性或象征性有多强。
河曲民俗事象中的“双”、河曲民歌形式结构的“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论定式思维不谋而合。这种二元论定式思维是在《周易》“阴阳”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周易》“阴阳”思想涵盖世间万物,包括天地、日月、阴晴、男女、昼夜、明暗、刚柔、表里、动静……整个宇宙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囊括其中。河曲民歌的形式结构就是在《周易》“阴阳”思想及二元论定式思维的启示下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河曲民俗事象中的“双”。
河曲婚俗场景
这样的推演过程其实都是通过直觉进行有机关联和体现的。通过《周易》思想的阴阳演绎、立象尽意,结合“五行相生”理论,最终衍生出河曲的诸多民俗事象及形式简约、内容丰富且独具格韵的河曲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