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回
红脸关羽过黄河 九根芦苇渡战神

有诗云:

滔滔黄河向天吼,

惊日月,动地球。

红脸关羽履桃园,

江山因之抖三抖。

震古烁今英雄事,

两千春秋说不休。

精神气,万古留!

列位看官:三国故事上有句名言叫作“天不灭曹”,意思是曹操在危难的关口能够幸免于难,是因为老天还不叫他死。照这话套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天不灭关”。为啥?您听了关羽过潼关的神奇故事,就一切都明白了。本作者在《神勇关羽》一书曾写道:关羽在家乡常平村斩杀吕雄之后便逃到了青云岭,随后披着紫金羊皮飞袍飘然而下,并沿着中条山里的小路来到了黄河古渡风陵渡。十分幸运的是,他来到风陵渡的当天中午,就成功渡过了黄河天堑,到达了陕西潼关。潼关是什么地方?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汉王朝的京都锁钥。原来那巍巍潼关城依山傍河而建,位于黄河与渭河的交汇处,守住一城,便可雄视整个黄河金三角,扼住晋、秦、豫三省的咽喉,它形同一道铁壁铜墙,城高墙厚,戒备森严,城门楼的砖墙上已经贴上了官府通告,悬赏缉拿头号杀人犯关羽,告示上还画着关羽的相貌。军兵凶神恶煞,逐一盘查行人。

看到这阵势,青年关羽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俗话说得好,不在谁手上,谁不觉得烫。关羽现在是斩杀乡绅和朝廷命官的通缉要犯,他能不紧张吗?可紧张归紧张,表面还得佯装。只见他龙骧虎步、威风凛凛、不慌不忙地走将过去,军兵用枪戟咣当一声拦住他,对照画影图形仔细观察。一小头目看着告示大声念道:“关羽,解县常平人,卧蚕眉,丹凤眼,身长九尺,形若天神,啊,都对,都对。你就是关羽吧?”听了这话,军兵呼啦一下把关羽围住了。小头目又说:“兄弟们慢着,我还没核对完呢——哦,关羽没胡须,你却有五缕长髯;关羽是黄黑脸皮,你却是大红脸;关羽脸上没痣,你却有七颗红痣;关羽惯用一杆青龙偃月大刀,你却腰挂一把柳叶单刀……,哎呀,告示上说的你有的能对上,有的对不上。哎,你实话实说:你到底是关羽呢,还是不是关羽?”关羽正待张口答话,却听一个胖军官在城头上骂道:“赖狗儿,你还磨蹭个屁!快放人走吧。就算关羽是活神仙会腾云驾雾,怕他也来不到这大潼关呢!”

看官:人常说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的活法。古代人没有照相机也不会照相,所以任何人都没有自己的照片。可是这却难不倒古人,他们会让丹青高手用笔墨描绘人的面容相貌。你还别说,不管是画男画女,画老画少,都画得惟妙惟肖、十分相像哩!那城门楼下的守军念着官府的告示,比对关羽的长相,有的特征与关羽吻合,有的却大相径庭。例如,告示上说的卧蚕眉、丹凤眼和个头体型,都与眼前的关羽相符;而告示上说关羽是“黄黑面皮”,而眼前的关羽却是“枣红面色”;告示上没说关羽长有胡须,而眼前的关羽却是五缕长髯飘洒前胸;告示上也没画关羽脸上有红痣,而眼前的关羽却是七颗红豆痣遍布脸膛。所以,军兵们一看都傻了眼。这个人似关羽却非关羽,非关羽却似关羽,他究竟是谁啊?正在他们要对关羽进一步盘问时,城门楼上的胖军官却责骂兵卒们赶快放行。于是关羽大摇大摆地过了潼关城。

看官要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那守关的军官与关羽有私下交情?或是他大白天发了癔症?都不是。我们说潼关在黄河西,解县在黄河东,关羽是河东普通老百姓,人家是陕西吃皇粮扛枪的兵,二人不会也不可能有丝毫瓜葛!那胖军官之所以喝令放行,一来是他听见兵卒在下面说话,知道告示上的人像特征,能与此人对上的只占四成,对不上的占六成。天下人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六成对不上就说明这事情必须否定!二来是他刚刚接到从解县和蒲州方面传来的飞马快报,说关羽正被官兵围困在青云岭上。原来这胖军官是瞎子吃饺子——心中有数啊!

列位看官:俗话说流水有源,树木有根,凡事都有内在原因。那么关羽的大红脸和脸上的长胡须、七星痣又是怎么回事儿?难道,他的脸皮一夜之间就能变色,胡须和红痣也能顷刻之间生长出来么?官府告示上说得很清楚,关羽是“黄黑面皮”,而《三国演义》上却说关羽是“面如重枣”。看来,过潼关之前的关羽很可能就是一幅黄黑色的面容,目前生活在全世界的关公后裔们也统统如此,而到了潼关之后,关羽则完全是另外一幅面容了。这是怎么改变的呀?请听听民间的说法吧:原来,当关羽来到黄河风陵渡的时候,他才发现横阻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滚滚大河。河对岸就是潼关,关卡上的旌旗和枪戟都依稀可见。如何过得黄河呢?一眼望去,河岸边连渡船的影子都看不见!此时关羽真有点急了,但是他还是告诫自己要冷静沉着,一想办法,二等机会。他从早晨一直等到日近中午,还是找不到一条渡船。看官要问:风陵渡是当时的著名渡口,没有船只还像什么话?是的,风陵渡的确是东汉王朝最重要的黄河渡口之一,它是连接晋陕豫三省的黄金通道,本来船来船往非常热闹,就因为近几个月来关中一带爆发多起小型农民起义,官兵害怕起义军东渡黄河窜扰全国,从而引发连锁效应,因此命令风陵渡两岸的船渡全部歇业,谁敢摆渡就就地处死。这样一来,船工们都把渡船拉到岸上,谁也不想下河找死啊。

话说那关羽找不到渡河之舟,也不能总在渡口逗留,因为他往河岸一站,宛如玉树临风,十分的突出显眼,万一官兵来追,便会走投无路。于是,关羽转身走进河滩的芦苇丛中休息待机。当他来到绿苇丛中时,却发现一老婆婆坐在地上织苇席。这么茂密的芦苇,她却只取了几根苇秆来用。那老婆婆先用四根芦苇拧结在一起做成长方形的一个框,然后再分别用三根芦苇做成横档、两根芦苇做成竖档,把它们编织起来。关羽见她忙活,就蹲到苇席边帮老婆婆递苇秆,还问老婆婆要不要再割一些芦苇来用,老婆婆说不用了。关羽非常奇怪,问她编这么简单的苇席能做什么用,婆婆告他能做船用。她说:“这后生,你没看见河上没有一只船吗?”关羽惊奇地问道:“婆婆,您是说这九根芦苇秆就能当船用吗?”婆婆笑道:“一切皆有可能。你若不信就请试一试。”关羽将苇席拿起来跟着她来到黄河边。老婆婆让他把苇席投在河水中。怪了,那张苇席静静浮在水面上,湍急的河水在它下面流淌,它也不随河水漂走,就像被无形的缆绳牵住似的。老婆婆笑着说:“你跳上去吧,保证它像船一样稳当。不过,你要骑到那两根竖档中间才行,就像骑马一样。”关羽虽然是半信半疑,但还是照老婆婆说的骑到了苇席上,那苇席照旧漂浮在水面!关羽说:“婆婆,您真是太神啦!这船能送我过河吗?”老婆婆嘿嘿笑着说:“不能送你过河那还叫船啊?你做稳了,我立马叫它过河。”说罢,老婆婆又到滩地折了一根叶片丰茂的嫩苇枝让关羽擎在手中,说这是船帆,你若想叫船走,就举起它;若想停,就放倒它。关羽双手接过绿苇,老婆婆忽然大声问道:“我说这后生,你的长相怎么跟解县的关云长十分相像呢?”关羽如实答道:“婆婆,不瞒您老人家,我就是关云长。”老婆婆道:“听说你杀人后被官兵困在青云岭,你如何又到了黄河岸边呢?”关羽说:“我不能叫官兵把我困死在青云岭上呀,我要过潼关去中原,人生的大事业还等着我去做哩。”老婆婆道:“人们都传说关羽有侠义神勇,想不到还有宏伟抱负。也罢,婆婆就送你个一帆风顺,愿你心想事成!关公子坐好,请举苇开船吧!”关羽刚要把那根绿苇举起来,老婆婆又忽然喊道:“且慢!你这般模样,到了潼关肯定会被官兵捉拿。那官府告示早已贴到城门上啦。”关羽问道:“婆婆,那您说我该怎么办?”老婆婆说:“我为你化化妆,他们就认不出你了——只不过事先要告诉你:我化妆的模样就是你从今往后一生一世的模样,你无论用什么办法都难以改变啦。你可想明白啊。”关羽道:“婆婆,大丈夫重在做大事,模样算个什么?”听了这话,老婆婆随手采了几片草叶在手心搓揉,然后将汁液涂抹在关羽脸上,关羽的面色立即由黄黑色变成了枣红色。接着,老婆婆又拔了几根水草往关羽的脸颊和下颌上一粘,关羽脸上立刻生出了五缕长髯;她左手食指又点了几点,关羽脸上又生出七颗红痣。关羽低头往河水中一瞧,嘿,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他自己!正要感谢老婆婆,谁知她已不见了踪影!关羽于是双手抱拱,感谢苍天大地和神灵护佑。之后,便将身躯坐正,左手紧把玉蝉宝刀,右手擎起那支绿苇,苇席则像摩托快艇似的驶向对岸……据民间传说,那九根苇秆编成的苇席,其实是上天派下来的一条九尾水龙,怪不得它在滔滔黄河之中如履平地呢!

列位看官:关羽九苇渡河的故事,自古以来的正史野史和小说演义里都没有记载。而关于红脸关羽过潼关的民间版本,却还不止于以上这一种。比如,另有一种版本是说就在关羽来到风陵渡口时,遇到了一位由黎山老母假扮的农妇,那农妇让他把蒲草粘在脸上作须、把红豆贴在脸上为痣、把鼻血涂在脸上染面,然后顺利地过了潼关。尽管版本很多,但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关羽是在不知名的神人的帮助下渡过黄河、混出潼关的。

话说关羽乘风破浪直抵彼岸,当他双脚踏上陕西的黄土地时,回身再看那张苇船,早被吞噬在滔滔黄浪之中。此刻,他一双丹凤眼横扫河面,只见风起波涌,水波连天,分不清天是水还是水是天。前面说过:这里是黄河和渭河的汇流处,因此河面非常宽阔,水量也特别恢宏。比关羽晚生几百年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风簸浪颠自天涯”。关羽当时眺望黄河的那种感受,其实跟李白和刘禹锡十分相似。那滚滚的黄河,似乎不是激荡在眼前,而是澎湃在胸中!一位伟人曾说过:你看不起什么,也不能看不起黄河。它那拱天拍地的雄劲、摧枯拉朽的气势、不羁不绊的勇力、奋闯大海的取向,能给人最大的人生昭示!关羽静静地眺望了黄河十分钟,他却从中获得了终生都用不尽的正能量!纵观关羽一生,他的性格,他的为人,他的勇气魄力,他的智慧才能,都与黄河十分相像呢!

看官:与黄河的心语交流,让关羽觉得心静神定、勇劲勃发。他不慌不忙迈步入城,走到了潼关大街上。此时的关羽,别说潼关的守军拿着告示也认不出来,即使是家乡的亲友看到他,也不敢确定此人就是关羽。关羽进了潼关城,本该穿过大街,过城而出,向函谷关方向而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要在这情势凶险的狼窝虎穴留宿一夜。这安全么?不安全。这危险么?相当危险!但是关羽还是坚持要在潼关留宿,至少他要假装在潼关留宿。因为就在他步入城门走出一箭之地的时候,他敏锐地察觉到有人跟踪。关羽用美丽的丹凤眼掠见在他身后三十步的地方,跟着三名挎着腰刀的军卒。而在这三名军卒后面五十步的地方,跟着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有的持枪执戟,有的背弓带箭。原来,那城门楼上的胖军官下达了放关羽入关的命令后,随即却又后悔了。你别看这家伙长得像个猪八戒似的十分笨拙,但脑子却像孙悟空似的十分好使呢!要不然东汉王朝的这么一道重要关隘,能够交给这胖小子负责吗?胖军官想:此人的长相,虽然只有十分之四能够与缉拿告示上的关羽对上号,但别的过路人却连十分之二也对不上啊。这说明来者十分可疑!于是关羽进城后,他就上到城门的箭楼上仔细观看。他觉得此人雄赳赳、气昂昂,远看真有传说中天神的威严和庙堂里金刚的仪表,直觉和经验告诉他此人决非凡夫俗子,嗯,他是个人物!又联想到那解县的关羽单刀杀劣绅、只身除贪官,八百军兵都捉他不住,如若没有天神般的勇气和金刚般的力气,他能够做得到吗?想到这里,他不由倒吸一口气,他真的很后悔。他自言自语道:“胖军官啊胖军官,你的智慧和修为哪里去了?守关将士的行话就是‘宁可错杀一万,也莫放过一人’,你怎么不遵循呢?唉,管他是不是关羽,也应该先抓起来再说呀!嗯,亡羊补牢,亡羊补牢,此人现在就在潼关城内,犹如虎落陷阱,鸟入竹笼,我想捉他,他插翅难逃!”

想到这里,胖军官急忙下楼,如此这般地向手下的军卒交代了一番,于是就出现了关羽身后的两拨兵马。胖军官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他让三名比较老成练达的军卒跟踪关羽,暗查其行踪。如果此人匆忙离城而去,尤其是向东往函谷关方向走的话,那么就让他们立即吹哨报警;而紧步他们后尘的三十名健壮军卒听到哨音就立即冲锋上前,将关羽生擒活捉;如果遇到猛烈抵抗,就让弓弩手予以射杀之。万一错抓错杀,后果都由他一人承担,一概与这三十三名军卒无关。看官瞧瞧:这胖军官的计谋还甚是毒辣呢!而关羽怎知晓这些?他在前面走着,如狼似虎的军卒在他后面跟着。他若稍有差池,便会大祸临头!

看官:人常言遇险不惊真英雄。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面临危险境地沉着稳定不惊慌失措,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关云长虽然还是一青春儿男,却有凡人所不及的沉稳雄健。您瞧,尾随在他身后的军卒们个个虎视眈眈,剑拔弩张,好像随时就要把他生吞活剥似的。这气氛,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儿来!潼关城里经常出现这种类似“饿狼捕羊”的局面,所以街面上的老百姓一看这陌生大汉后面紧紧相随的兵马,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道:“哎呀妈呀,今个儿太岁冲日,凶多吉少!那位红脸小伙子莫不是要遭殃啦?”“唉唉唉,可惜了这个好小伙了!不超过二十岁吧?估计他今天不死也得脱层皮哩!”

关羽的处境如何,连潼关街上的居民都看出来了,可见他已经到了多么凶险的境地!就在关羽一步步向前行走、危险也向他一步步逼近的时候,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好像是受鬼使神差而来的,他挑着两只大竹筐,一只筐里放着两半扇猪肉,另一只筐里装满了大白萝卜。这一担肉菜至少也有一百多斤。按说这样的重量对一个成年男人来说应当不算回事儿,可是那挑担的人皮包骨头,十分瘦弱,他在关羽前面踉踉跄跄地走着,当关羽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那挑担人的扁担突然嘎巴一声断为两截!竹筐里的猪肉翻在地上,白萝卜骨碌碌滚了一地,他也像猪似的扑通一声坐在地上不起来了。满街行人看到这情景都哈哈大笑,羞得那挑担人一张脸红到了脖子根。关羽紧走两步,伸手将挑担人扶起来说:“大哥,您没有事儿吧?”那人道:“什么他妈的扁担?连这一百来斤都吃不住,你还能挑金担银啊?”他咬牙切齿地咒骂街上嘲笑他的人说:“笑笑笑,爷不燥。走到前面,绊你一跤。摔你个半身不遂、胡屙乱尿!”说着,他用感激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关羽,突然又用惊愕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关羽的身后。关羽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挑担人脸上的复杂表情。他不慌不忙地弯下腰来替那挑担人拾起地上的猪肉和萝卜。有诗曰:

英雄潼关遇虎狼,

从容应对不惊慌。

你有捉我千条计,

我有良谋在胸膛。 Me4tOci3PFfPhUX+f2piH1EvjPMIvCHozfHoJWJp7/rdy93U8mQPUaLL47/+F6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