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ěi)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文中的“君子”指的是具有仁德、仁道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的人;“谋”意为谋求;“道”意为仁道,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食”意为衣食;“耕”意为耕田种地,即从事农业生产;“馁”意为挨饥受冻;“禄”意为俸禄;“忧”意为忧虑、担心。
孔老先生讲:“那些具有仁德、仁道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远高于一般人,他们谋求的是仁道,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谋求的只是衣食。一般人只知道耕田种地,从事农业生产,因而一遇灾年饥荒,免不了要挨冻受饿;而那些立志于学的人,一旦他们修成君子,就能从事社会公务管理工作,就可以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心道之不行,而不担心贫穷困苦。”
这一章是孔老先生从政治的高度,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规劝人们要重视教育,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知识水平,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担当和历史重任,这种社会担当和历史重任就是“道”。但君子之“道”不是先天造就的,而是君子自己“谋”求出来的,“谋”求的方法就是“学也”,通过学习,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掌握治国理政、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同时,君子的“学也”也是“义利相兼”的,只要你掌握了真本领,只要你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你就不愁没饭吃,国家和社会就自然会回馈你。但你也不要忘了效忠国家、服务人民这个初衷、这个根本,不要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利去为自己谋私利,历朝历代不允许,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更不允许。所以在“义利相兼”之后,还有一句话要牢记,就是“义字在先”。为了“义”,可以不要“利”;有了“利”,一定不要忘了“义”。能否很好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也是辨别“真君子”与“伪君子”的分水岭,是辨别君子的道德修养是否到家的试金石。
一个不加强学习的人,既无道德修养,又无知识水平,国家和人民当然不会选他当官。在古代,这种人当然只能去种田,从事农业生产,“收”则“饱”,“灾”则“饥”,这也就是“耕也,馁在其中矣”的道理。
“君子忧道不忧贫”是指:“道”管的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只要社会归于“正道”,“贫”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社会无“道”而又没有人去努力解决无“道”的问题,则解决“贫”的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君子作为社会的顶梁柱,自然当仁不让,把社会归于“正道”、严守“正道”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为此奋斗不已,这正是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士情怀。
近代多少年来,一直有人误解孔老先生的这一教导,在解决“谋道”与“谋食”的问题上,没有孔老先生站得高,看得远,还把孔老先生批得一塌糊涂,这着实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