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祖父一生务农,但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大概学了一部分《论语》就辍学了,因而对孔老先生及其儒家学说有所了解。我读高中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记得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到家里,祖父疑惑不解地问我说:“听说你们学校在批判孔老先生?他老人家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祖父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多年来一直想搞清楚孔老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像我祖父说的那样,是多么好的一个人。

退休一身轻,似乎一无事事了,我耳边又响起祖父问我的这句话,我想是时候搞清楚孔老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从何处着手?当然是从学习《论语》入手,根据这些年来我对国学的了解,我知道了孔老先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其精髓就集中体现在《论语》之中。

于是,我先淘来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论语》简读本,从反复泛读到精读、默译,并标注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对《论语》产生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回顾“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如何批判孔老先生的,我又淘来中华书局于一九七四年出版的《论语批注》一书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我再细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李广胜、张金生先生的《细读论语》等著作,逐渐认识到孔老先生确实是一个好人,《论语》确实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与人生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借鉴。逐渐明白自己这一辈子做人做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设想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读了《论语》,或许会少犯甚至不犯许多错误,大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觉。

在自己认真研读《论语》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编写《百姓读论语》的想法,试图用普通百姓的思维方法,普通百姓的阅读习惯,普通百姓的通俗语言,解读《论语》,阐述儒家思想,把自己学习《论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给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提供一本通俗易懂的《论语》读本,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论语》教育的普及,贡献一点微薄之力,让读者沐浴到古代圣哲所播撒的阳光雨露,从儒家思想那里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

为了便于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论语》,在编写《百姓读论语》时,与其他《论语》读本相比,做了如下几点改进。

一是考虑到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水平与阅读习惯,对原有《论语》版本的篇章大胆地进行了重新归类与编排。

原有《论语》版本,编纂于春秋末期、战国初年,成书于西汉时期,其篇章结构自有他谋篇布局的合理性与逻辑联系,就像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言:“前后篇章是贯而通之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他。”但在笔者看来,南怀瑾先生所讲的“前后篇章是贯而通之的”是说给《论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听的,不是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能掌握的。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也没有必要去掌握,搞清楚“前后篇章是贯而通之的”,对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来说,这既不那么容易,也对理解《论语》并无多大帮助。为了解决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论语》时,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文体结构支离破碎、内容庞杂的感觉,有必要按照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理解习惯,对《论语》篇章结构进行重新归类与编排,把中心思想、训导目标基本相同的章节编排在一起,把意思甚至文字完全重复的章节去掉,从而分门别类地集中阐述各个主题,借以提高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各个篇章的中心思想与训导目标。

基于上述想法,在编写《百姓读论语》时,将原有《论语》版本所列篇章进行重新组合与归类,分为十篇,共五百零一章,分别为:劝学篇(共四十九章);修身篇(共一百二十章);忠孝篇(共三十三章);道德篇(共七十四章);行为篇(共六十二章);为政篇(共五十四章);义利篇(共十四章);天命篇(共二十一章);生活篇(共二十一章);其他篇(共五十三章)。

二是采用意译的手法,将原文翻译成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乐意看、看得懂的现代白话文,从而在切实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灵活地增添一些与原文相关联的铺垫性语言、解读性语言、过渡性语言和语义延展性语言,使所译现代白话文浑然一体,自成脉络,逻辑联系更为紧密,读起来更加圆润、流畅、亲切,便于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接受与理解。消除了直译原文时读起来缺头少尾、得前遗后、枯燥干瘪的不圆润、不流畅、不亲切感。

三是每一章节的“注释”都相对独立,对各个章节出现的同一词汇,包括人名,不再仅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释其后不再注释,而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注释,并根据更好地理解所注章节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这样处理虽然增加了注释的文字,却照顾了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不需要关联其他章节的注释来阅读此章,以便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章节的中心思想,减少阅读中反复查找相关注释所带来的烦恼,提高阅读兴趣。

《百姓读论语》选用的《论语》版本系清代大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版本,体例分为“原文”(用黑体字排版)、“注释”“译文”“解读”四个部分。在“原文”中为某些生僻字、通假字标注了汉语拼音,并在“原文”的后面用括号标注了在《论语正义》版本中的篇、章编号,其前一阿拉伯数字为篇的编号,后一阿拉伯数字为在该篇中章的编号,如(12·17)即表示该章在《论语正义》版本中属于第十二篇第十七章,以便于与其他版本的《论语》学习读物对照阅读。本书各篇中章的编排顺序仍然遵从《论语正义》版本的先后顺序。“注释”部分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解释较为详细。“解读”部分则是在“译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译文”尚未涉及或涉及不深的背景资料、人文情怀,有些地方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人生体验,并提请读者注意学习本章应该把握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概要,从而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本书的后面还附有《孔子生平大事记》和《〈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弟子名录》,供读者阅读时参看。

完成《百姓读论语》的编写之后,我才深切感到《论语》是一盏照亮人生前行的灯塔!孔老先生不愧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政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老人家倾其一生,教书育人,教育人们修身养性,规范自己为人处世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崇德向善、忠孝守节、虚心好学、敬业诚信、尊老爱幼、廉洁从政、报效社会、关爱他人的人,点燃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火种,照亮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程,难怪联合国把孔老先生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也难怪有古贤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伦理、教育、史学、美学,乃至待人接物、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展现,主要讲做人做事的学问和道理,言行举止的行为规范,训导的一般目标就是帮助一般人群把握做人、立身的基本要领,从而实现修身、齐家的人生价值;其高端目标就是引领高端人士树立济世、救民的远大志向,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愿景。因此,现代大儒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之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在我看来,如果硬要把《论语》归类到某一学科,我个人认为还是应当归入人类的“行为科学”较为合适。说得更为准确一点,应当把他归入人类文明社会的“行为科学”较为合适。既是在劝学、修德方面的教诲,实际上也是为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服务的。无论你身处社会的哪个阶层,都可以从中找到如何在言行举止中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从而使我们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使家庭、单位、社会和谐共生。从这一角度看,《论语》与政治并无多大关系,这正是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变换,《论语》都能千古流传的原因。

然而,由于众多的社会历史因素,《论语》在现代并未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在今天的中国,没有读过《论语》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有的人把他当作一本早已过时的“史(死)书”而不予理会,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封建糟粕”进行诋毁,完全忽视了他所揭示的深邃的人生哲理。为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重新确立《论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势在必行,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主流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论语》所倡导的儒家文化。 7GYMpxy2YBYuYFcaWDijJr1IXSLSN8bvbqVfpAkRtQwtMA1y/gQ9QdrkmCCd42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