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文中的“质”意为朴质,即人的内在本质,是一种尚未修饰的本来状态;“文”意为文采,即人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人的内在本质经过文化陶冶的外在状态;“野”意为粗野、鄙陋;“史”是从“文书史官”引申而来的一个含义,指的是文饰过度,言过其实;“彬彬”意为相得益彰;“君子”指的是具有仁德、仁道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的人。
孔老先生讲:“一个人的身上有朴质的一面,还有文采的一面。当朴质的一面胜过文采的一面时,他就会显得粗野鄙陋;当文采的一面胜过朴质的一面时,他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朴质的一面和文采的一面相得益彰,中庸和谐,才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样子。”
“质”和“文”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的本原和外表;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的内容和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的品貌和学识。孔老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应该是一个本原和外表、内容和形式、品貌和学识高度统一的人,“质”和“文”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质”强而“文”弱,则顺着人的本原而发展,可能人并不坏,但其文化浅薄,流于落后、野蛮,行为鲁莽,举止粗野,是难以融入社会的,是难以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文”强而“质”弱,则往往丢掉了人的本原,或文过饰非,华而不实;或斯文有过,迂腐不堪,难以交到真正的朋友,难以取得社会的信任。因此,“质”强而“文”弱,“文”强而“质”弱,二者都不可取。只有二者均衡发展,相得益彰,也就是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相互协调,中庸和谐,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论语》中的子路就是一个“质胜文”的典型代表。子路为人质朴敦厚,性格爽直率真,重朋友,讲义气,一生“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虽然长期接受孔老先生的礼仪教化,但始终无改“质胜文”的本性,以致孔老先生多次指责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才”“不得其死”“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认为子路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儒雅的君子。
我们现在所讲的“书呆子”就是“文胜质”的典型代表。他们书都读得很好,但长期处在“扬文而抑质”的环境中,学识、才具、品德不能协调发展,除了会读书,其他方面一无所有,怎么能走向社会,服务于国家呢?当然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人。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只管他们会读书、考高分就行,还要注意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做到“文质彬彬”。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人的本原的发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动态的、互动的,“文质彬彬”讲的是总体要保持平衡,而不是随时保持平衡,如果随时保持平衡,人就没有进步之说了。有时候“质”多一点,有时候“文”多一点,按照孔老先生的教导,发现“质”多一点的时候,就要补一补“文”;发现“文”多一点的时候,就要补一补“质”,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