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自我设限,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人生最大乐事莫过于实现人们认为我们无法完成的事情。
——华特·贝基哈特

自我设限是在自己的心里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么多困难,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会因受惊而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将跳蚤放置于容器中,盖上一个玻璃板,一拍桌子,跳蚤就会受惊跳起来碰到玻璃板;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玻璃板以下高度。最后,科学家把玻璃板打开,再拍桌子,跳蚤竟然跳不出容器了。

跳蚤在没有玻璃容器限制的情况下,堪称“跳高能手”,之所以拿掉玻璃板后它再也跳不出容器,并非因为它跳不高,而是因为它给自己设限了,于是再也突破不了这个限制了。

心理学认为,自我设限存在自我防御和防卫行为,这种防卫行为虽然可以防止自身能力不足带来的挫败感、暂时维护自我价值感,但是常常剥夺了设限者的成功机会。

生活中,很多人由开始的勇往直前追求成功,变成了不敢追求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能力和机遇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心理高度,并且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无法跳跃这个高度。“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块巨石、顽石,在人生及事业成长的道路上,阻碍着人们前进。

1954年以前,没有人能够想象4分钟跑完1英里(1英里≈1609米)是什么概念,因为很多专家认为,4分钟跑完1英里,也就是1.6千米是超出人类生理极限的运动,会导致心脏不堪负荷而爆炸。

当时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约翰·兰迪说:“这就好比试图穿越一堵墙,4分钟跑完1英里已非我能力所及。”然而1954年5月6日,在英格兰的一次竞技赛上,英国医学院学生罗杰·班尼斯特仅用3分59.4秒便跑完了1英里,成为第一个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人。

班尼斯特创造的纪录不仅被载入史册,更向世人证明了这一速度并非无法实现。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仅在时隔六周之后,约翰·兰迪再次刷新了这一纪录,他用时3分57.9秒便跑完全程,堪称奇迹。在此后的三年中,又有16位运动员先后突破了曾一度被认为“无法逾越”的4分钟大关。

运动员们的成绩纷纷提高要归功于班尼斯特打破了“1英里跑4分钟”的心理障碍。他的行动证明了4分钟内跑完1英里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人们所说的障碍往往仅存在于心里默默地、情不自禁地给自己设下一个局限,而这个局限会给人的思维、潜力框上一个框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使自己一直处在那个框框中,不能超越,最后也不会成功。

青少年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人会阻止你出人头地,除了你自己。因此,不自我设限,才会成就更优秀的自己。那么,具体来说,青少年如何才能快速打破自我限制呢?

1.保持积极的心态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这积极的心灵,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的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青少年可以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我喜欢我自己!”“我是负责任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要成功!”“今天将有最好的事发生在我身上!”等,让这种信念一直伴随自己,必定会成功。

2.提升个人能力,打破发展瓶颈

成功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才能打破个人发展的瓶颈,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当个人的能力提升了,你就可以对一切困难说“不”,就可以少些设限,多些成功的畅想。

3.想办法而不是找借口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集中精力去寻求解决办法,而失败者总是集中精力去为自己寻找借口。为失败找借口,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目的是缓解失败带来的压力,为自己寻求心理平衡,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oDgG/uMU2qrxKBqD6ARnzDh8Iti2ryyOGs7efIfmn4ZIpupuDthCdyZEqyev+c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