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上的偏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公正。
    
    ——斯·茨威格
   
    偏见是什么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所下的定义是:“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
    
   
比如,有些人会有这样的偏见:白人不如黑人善于运动,黑人不如白人善于学习;女生不如男生擅长数学,男生不如女生擅长表达;等等。
在《晏子春秋·外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孔子和他的几位学生来到齐国,拜见了齐景公,而没有去拜见晏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拜见齐君,而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晏子,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但我很怀疑他的为人是否正派。”
晏子得知后,说道:“我世代为齐民,不思己行,不识己过,是不能自立的。我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辅佐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国君,也未必顺利啊。如今,未见我的作为,却对我的顺利进行质疑。我听说,君子独立无愧于身影,独寝不惭于灵魂。孔子妄自议论他人,这就好比湖人非难斧头,山民非议渔网。开始,我见到儒者,觉得他们很尊贵;而今,我倒觉得他们非常值得怀疑。”
孔子听说晏子的这些话后,后悔地说:“我孤陋寡闻,口不择言而微词他人。这使我几乎错怪了一位贤人。”于是,孔子让弟子宰予先去向晏子谢罪,后又去拜见了晏子。
孔子之所以对晏子有误解,是因为孔子对晏子有偏见。偏见是鲁莽的表现,是狭隘之心的外露。它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对人们的生活、学习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等人做过的实验证明,如果老师对某些学生持有积极的看法,即使老师的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有显著进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如果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那么这种消极的期望可能会变成他自我实现的预言,他的课堂表现就会消极,成绩会变得很差,并且还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实验结果在其他环境中也具有这种效果。
受到偏见的影响,人们对世界做出缺乏理性思考的反应,盲目地行动,到头来误解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偏见,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消除偏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那么,青少年如何才能消除偏见呢?
斯·茨威格说:“思想上的偏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公正。”对待不同的人和事,我们不应着急下结论,要多听听不同的意见,充分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内容。而不是用有限的观念“以偏概全”,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但很多是我们不熟悉的人,对他们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能够详细地了解他们的性格、能力、爱好、抱负等,将会减少偏见的产生。
平等心,是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的人,这样才能保持一种谦卑、虚心的心态来待人接物。这样对方也会以同样的心态看待你,从而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最好与对方当面交流,或是通过别人了解他,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第三个人,让他去转答,目的是解释困惑,避免相互对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
一个人认知能力越低,越容易有偏见。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