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性格理论的演变:从玄学到科学的探索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对性格的理解常常带有神秘色彩。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四种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的血液、黄胆汁、黑胆汁、黏液四种体液的比例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多血质(乐观、活跃)、胆汁质(易怒、冲动)、抑郁质(忧郁、沉思)和黏液质(冷静、迟钝)。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也被用来对应和解释人的性格特征。这些早期理论虽然缺乏科学依据,却反映了人类对性格分类和模式化理解的初步尝试。

进入20世纪,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化。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首次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强调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冲动对性格的深远影响。他的学生卡尔·荣格则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并区分了内向与外向两种基本态度,这为后来的性格类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些理论因其难以量化和验证,逐渐被更注重实证研究的特质理论所取代。特质理论认为,性格是由一系列相对稳定、可测量的特质构成。其中,雷蒙德·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法,识别出16种基本人格特质。但真正将特质理论推向主流并广为接受的,是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模型。 1PAYAafJr/kofu6eTdXpFIXxUplVLoh6TicEYcmA06anBTjcVbB75MGKov5wRi1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