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庭的日常对话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场景:“作业写完了吗?”“怎么又在玩,还不去学习?”“你看看人家孩子,成绩多好!”这些话语,如同紧箍咒一般,反复在孩子耳边回响。父母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他们深爱孩子,渴望孩子成才,不希望他们虚度光阴。然而,这种持续的、高压的催促,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引发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为什么越催促,孩子越抵触呢?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自由和自主权受到威胁时,便会产生抗拒心理,采取与预期相反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孩子也是如此。当他们被父母反复催促时,会觉得自己的时间和选择被剥夺,内心深处便会燃起一股反抗的火焰。这种反抗,可能表现为表面上的顺从却拖延磨蹭,也可能是直接的言语顶撞或行动上的消极怠工。他们不是真的不想学,而是想通过“不听话”来宣示自己的主权,证明自己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
其次,过度的催促会剥夺孩子的掌控感。学习本应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应该感受到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权。然而,当父母事无巨细地规划着孩子的学习时间,监督着每一笔作业,甚至替孩子做选择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像被推着走的机器,而非主动学习的个体。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将学习的责任完全推卸到父母身上:“反正我妈会管我的。”一旦父母放松监管,孩子便会立刻停下脚步,因为学习不再是他们的内生需求,而成了父母强加的任务。
再者,父母的焦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很多父母在催促孩子学习时,往往伴随着对未来的担忧、对成绩的执着,以及与他人比较的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像无形的电波一样传递给孩子。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时,他们也会变得紧张不安。学习不再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而变成了一场充满压力的表演。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这种恐惧会极大地抑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面前变得束手束脚,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此外,长期生活在催促和高压之下,孩子很难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当孩子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并因此获得肯定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强,从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然而,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不断地催促和批评,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我就是不行”的习得性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会让他们丧失尝试的勇气,最终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和动力。
最后,过度催促还会损害宝贵的亲子关系。当家庭变成了“学习的战场”,亲子之间的爱和信任就会被不断的冲突和指责所侵蚀。孩子会觉得父母只关心他们的成绩,而不是关心他们这个人本身。这种关系上的裂痕,会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从而形成一道沟通的壁垒。失去了信任和理解的基石,父母再想引导孩子,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因此,“别再催了”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智慧的教育方式。它要求父母从“监督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时,他们内心那颗对知识的火种,才能重新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