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络和流行文化的语境中,“恋爱脑”常常被当作一种“病”来描述,但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并不严谨。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恋爱脑”与“爱情成瘾”。
“爱情成瘾”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具有病理性质的心理状态。它指的是个体对爱情或亲密关系产生了一种强迫性的、无法自控的依赖,其行为模式与毒瘾、赌瘾等成瘾行为有诸多相似之处。成瘾者会为了追求爱情带来的“快感”而不断冒险,哪怕这种行为已经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他们会陷入一个“追求-获得-满足-焦虑-再次追求”的循环中,无法自拔。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成瘾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疾病。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恋爱脑”,更多地是处于一种正常情感的极端表现。在热恋阶段,我们的大脑确实会经历一些“非正常”的化学反应。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依恋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为了繁衍而进化出的本能。恋爱脑的人,只是将这种本能的反应放大了,他们沉溺于这种化学反应带来的“甜蜜”,却未能及时地让理性的“前额叶”回归。这并非病态,而是一种情感失衡的状态。它更多地与个人的心理特质、成长经历和认知模式有关,而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