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庭角色的无意识复制:讨好的生存策略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不仅会从父母那里习得语言和行为,更会无意识地复制父母在家庭中的相处模式和角色定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之间不健康的相处模式有关。

父母一方的讨好模式:如果孩子从小目睹父母中的一方,常常通过讨好、妥协和牺牲来维系家庭和谐,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将这种行为模式内化为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会认为,这就是爱的表现,这就是维系关系的唯一方式。当他们成年后,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父母的讨好模式。他们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伴侣的需求;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去维持关系的表面和谐。这种无意识的复制,让他们在无形中,成为了父母的翻版。

父母之间的权力失衡: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失衡的。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一方控制,一方妥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家庭氛围的压抑和不安全。为了避免冲突、维持家庭的平衡,他们可能会在父母之间扮演“中间人”或“和事佬”的角色。他们会试图讨好父母双方,以平息矛盾。这种“居中调停”的角色,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迎合他人,并认为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就能让所有人都开心。这种早期形成的“讨好”能力,在成年后会成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唯一方式。

被“情绪勒索”的环境: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情绪勒索。他们可能会通过内疚、威胁或哭泣来操控孩子。例如:“你这样做,妈妈会很难过。”“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为了避免父母的情绪崩溃,会本能地选择妥协和讨好。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照顾父母的情绪,而这种责任感,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也无法拒绝他人的情感勒索。他们会为了维持他人的情绪稳定,而牺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R05EQvQha2QOqpVrLL2/a1qM5/eDzIgSF9i8zFYDWFugoZR0N73yEmeVxFq4rY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