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缺失的爱与肯定:讨好的种子如何萌芽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时期缺失的爱与肯定息息相关。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时,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通过行为换取爱”的生存策略。这种策略,就是讨好的雏形。

有条件的爱与评价: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无条件的。他们可能会说:“如果你考了第一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如果你听话,我就喜欢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向孩子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息: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表现。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肯定,孩子会努力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他们会变得听话、懂事,努力学习,从不给父母添麻烦。他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将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的期待之下。这种“用表现换取爱”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会被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并贯穿于他们的一生。在成年后的关系中,他们会继续用讨好的方式,去换取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批评与忽视的创伤: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多于赞扬,忽视多于关注。孩子可能经常听到“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贬低性言语。这些持续的批评,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自尊的内在信念:“我是不够好的。”为了减少被批评、被否定的痛苦,他们会变得小心翼翼,试图通过讨好来赢得父母的欢心。当他们的需求被忽视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从而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受,优先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不被看见”的创伤,让他们在成年后对被关注、被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而讨好,成了他们填补内心空洞的唯一工具。

父母角色的缺位:有些父母虽然在物质上满足了孩子,但在情感上却长期缺位。他们可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他们本身就缺乏情感表达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习得健康的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认为自己的情感是不值得被关注的。为了在情感上获得连接,他们可能会过度迎合父母的情绪,成为父母的“小大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情感责任。这种早期情感需求的缺失,使得他们在成年后,会对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连接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而讨好,成了他们维系这种连接的唯一方式。 NrQht6ku44n1T/0fnvSYzOwc5LIZIwTeH39S8r68JnPiQawV3HpsV9ElxnaRip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