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三
为什么我们要开启和宇宙的关系

三川玲
童书妈妈创始人、教育出版人
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发起人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有人跟你说,小朋友,我现在给你一把钥匙,你就可以打开“宇宙”的大门,看到里面所有的秘密!那么,你会好奇吗,你会相信吗,你会兴奋吗,你会渴望吗?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当你的孩子过来问你,地球为啥是圆的,我们和澳大利亚的季节为啥刚好相反,时间有起点和终点吗,宇宙有边界吗,世界上有外星人吗?那么,你是会不耐烦地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你们考试也不考”;还是会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呢?

在家庭作业、考试成绩的压力之下,我们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开启和宇宙的链接呢?

必须要,肯定要,一定要。

其一,我心即宇宙,如果我们不去仰望星空,了解宇宙,我们其实就不会了解自己。

据说(根据《陆九渊年谱》记载),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在他四五岁的时候,问他的父亲,天地在哪里有尽头呢(天地何所穷际)?他的父亲没有回答他(其父笑而未答)。

后来,陆九渊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当他读到“宇宙”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空间),往古来今曰宙(时间),突然领悟到: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也。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说:人类的宇宙世界,是建立在人类的经验和感知上的,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这跟柏拉图所提出的那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一直被囚禁在一个洞穴里,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会全部局限在我们对洞穴里的光和影子的感知里。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整个宇宙,那么,我们就是用一个个的洞穴,把自己给禁锢在一个个的局限之中,而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理解,也就注定是局限的。

因此,我们要带着孩子一起去了解我们所在的宇宙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我和宇宙的关系”,让自己的生命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从小到大,父母会带着孩子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这是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老师、医生、警察……这是你住的家,你去上的学校、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孩子就会处在他所生活的一个社会网络里面。

但是,我们有没有引导孩子做另外一种思考,就是“我和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

我所看见的月亮、太阳、银河,我和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所看见的高山、大海、天空,我和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所看见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我和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所看见的草地树林、土地岩石,我和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去构建“自己”和“宇宙”之间的链接,他就会去和宇宙对话,在宇宙里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向家里的人和学校的课本寻找自己的答案。

那么,他就有可能像爱因斯坦一样,从小就思考“光到底是什么”“时间到底是什么”。而他想要的答案,父母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他就读大学的时候,教授甚至告诉他“我只教授已有的知识,如果你想思考未知的问题,那么,请你离开我的教室”。

因此,爱因斯坦只能自己向整个宇宙寻求答案——最后,他找到了相对论。

其三,把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建立在无限的宇宙之中,让生命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的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给他的坐标,是拿到一个好文凭,找到一个好工作,能够买房买车,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吗?

还是我们把坐标调整到整个宇宙里:从空间上,不是做一个班级的或学校的第一名,也不是做家族里最有出息的那个人,而是在更为宽广的领域内,贡献自己最大的价值;在时间上,我们可以瞄准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者,无论是思想家、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艺术家,看自己有没有可能放在这个坐标系里。

可能有家长会说,这怎么可能?

那么,我们就想一下,苏格拉底、孔子,李白、苏东坡、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父母,是早就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吗?

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孩子就不是下一个为人类文明贡献价值的人呢?

其四,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我们最好的学习,就来源于也归结于生活。

自从20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之后,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无不认同。

但是,能够真正地做到的,非常之少。

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把教育局限在了教室里,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把自己当作了学校教育的助教。

我们丧失了在生活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走路分不清方向,植物分不清野草和庄稼,动物分不清鹅鸭……更不用说夜观天象、明晓历法了。

只要我们把“生活”和“教育”的链条打通,那么,很多我们为之焦虑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五,珍惜一切触发我们思考的事物,因为我们的生命因思考而存在。

我们和动物都活着,其中的区别,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活着,所以,我们会追问为什么活着;而动物并不知道自己活着,所以,他们并不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们知道我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思考。那么,当我们停止思考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不是在度过人的一生。

我们所有的价值,是通过思考产生的,是通过问“为什么”产生的。

那么,我们就要永远珍惜任何触发我们思考的事物——食物、水分、空气、信息、思想、知识、情绪、动作……都会融入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更要把眼光放在更远、更高的地方,由此,你才有可能创造更为精彩的生命奇迹。

哲学家仰望天空,会跌落在土坑里,还被女仆嘲笑,但是,他作为一个生命,是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他在和夜空中的星辰对话,他的生命体验,是女仆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

连屎壳郎推粪球,都是依靠银河中的星星为自己导航,走向自己想去的方向。

因此,仰望星空,你才能把脚踏在实实在在的地上,你才能走出自己的每一个步伐。 OlgQ4ZvyA8+D/SOwy9u1cWoMW1vwYncFp98n9e0M1RbCLCHmY4wpdwJMAhgBJC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