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为中文版《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撰写这篇序言时,我觉得必须回顾一下自己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的场景,那是1959年的波士顿。
在所谓的跑步热潮出现之前,数以百万计的跑者奔赴世界各地的起跑线:伦敦、柏林、约翰内斯堡、孟买、北京,还有我的家乡芝加哥,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公元前490年。传说有一位名叫菲迪皮茨(Pheidippides)的勇士从爱琴海畔的马拉松出发,跑了大约40公里
到达雅典,并带来了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击败波斯人的消息。几个世纪过去,1896年,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组织者决定加入一场从马拉松到雅典的跑步比赛,这也是第一场现代马拉松赛。由此,一个新的传奇诞生了。
时光荏苒,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只有少数选手参加了为数不多的马拉松赛,波士顿马拉松赛无疑是其中最具声望的,但在1959年,也就是在我第一次参赛时,只有203名选手参加了波士顿马拉松赛,且全部为男性。汤姆·戴德里安(Tom Derderian)在《波士顿马拉松:世界顶级跑步赛事的历史》( Boston Marathon,The History of the Word Premiere Running Event )一书中列出了151名起跑者的名字,但没有记录有多少人完赛。
我要惭愧地承认,波士顿马拉松的完赛跑者中没有我。我当时是一名年轻的热门选手,曾在一些大型田径比赛中获得过名次。在美国奥运会选拔赛上,我在自己的拿手项目300米障碍赛中名列第五。在芬兰、瑞典和德国,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我都赢得过比赛。那么,为什么这些成绩远不如我的选手最后却战胜了我呢?
唉!因为当时没有“霍尔·希格登”告诉我该如何训练,没有“霍尔·希格登”在比赛前一天晚上给我应该吃什么的建议,也没有“霍尔·希格登”告诉我在跑步时要经常喝水。但是自负呢?我却有的是。我和领跑员一起出发,其中包括最终的冠军,来自芬兰的艾诺·奥克萨宁(Eino Oksanen)。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攀登牛顿山时,我一直紧跟着领跑员,但到了38公里处时,我坐在路边,尴尬、沮丧地等待着一辆巴士——“失败者巴士”的到来,接走我和其他没有完赛的选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霍尔·希格登”出现给我建议。这些建议即使不能让我取得胜利,也能让我快速完赛。
但我会学会的。我花了5年时间学习这项运动,阅读有关训练的书籍,参加其他马拉松赛,并赢了其中一场。1964年,我重返波士顿马拉松赛场,我变得聪明了,不再自负,但确信仍有能力与最好的选手一较高下。那一年,来自比利时的欧洲冠军奥雷尔·范登德里埃什(Aurèle Vandendriessche)第二次夺得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冠军,但我几乎与他同时穿过了牛顿山,最终强势完赛,获得第五名的奖杯。最有意义的是,我是第一个完成比赛的美国人!因为奖杯太大,我的行李箱放不下,当我拎着奖杯走上飞往芝加哥的飞机时,飞机上的每个人都在为我鼓掌。
那是我长跑生涯的最高点,是我的巅峰。我并没有意识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因为在讲座上、互联网上和这本书中给跑者提供的建议而获得更高的声誉。《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的第1版出版于1993年,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依然畅销不衰,销量达到了数十万册。而且在不断地再版中,每一版都有所更新,因为我在不断学习更多有关马拉松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读者。
这些年来,马拉松世界的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又转移到亚洲,然后转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来谈谈亚洲,特别是中国。“中国举办的第一届马拉松赛是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叶展航在网络出版物《第六声调》中写道,“但当时只针对专业运动员开放。直到17年后,普通大众才被允许参加这项赛事。”
但在此之后,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成长速度惊人。最突出的是所谓的“三巨头”——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和北京马拉松,参赛人数都接近40000。事实上,在中国,人们对于马拉松的热情非常高,叶展航告诉我们,参赛人数必须限制在这个范围内。“无锡的一场马拉松赛收到了26.5万份报名表,”叶展航说,“除了3.3万名幸运选手,其他选手都被拒之门外。”最让我兴奋的是,中国的马拉松赛不再是精英赛。从你的邻居到你的同事,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比赛,第二天甚至可以戴着完赛奖牌去上班。
我想,这些新选手中的很多人都是使用我的训练计划来进行比赛训练的。毕竟,这些训练计划在互联网上是免费的。你不需要会英语,只需要读数字就可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跑马拉松的知识,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五十次,都可以使用这本书。我在前三次马拉松赛中退赛,因为没有人教我如何训练。但现在,我在这里帮助你实现你的荣耀时刻。按照我在本书中提供的指导,我几乎可以保证,你会笑着完成比赛。别忘了说“谢谢你,霍尔”。
但我也感谢你们,我感谢成为你们荣耀的一部分。我感谢这么多中国读者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在马拉松赛中与你们并肩作战。请原谅我自夸每一次跑马拉松都有机会获得荣耀。我已经跑过111场马拉松,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每一场马拉松都给我带来了荣耀的时刻,无论我是否能够立即抓住它。
回顾我的书,我认为它将科学理论与实用建议相结合。毕竟,长跑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你只需将右脚向前迈出,然后是左脚,之后只需继续不断向前进。你不需要华丽或昂贵的装备,你只需要坚持下去的意志。继续读下去吧,所有的成功指南都包含在接下来的篇章中。
不过,在我离开并引导你开始阅读之前,请允许我感谢湛庐的编辑和管理人员,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指导,本书的中文版就无法出版。
祝大家训练顺利,也祝大家跑完每一场马拉松。这本《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将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跑者。
霍尔·希格登
于佛罗里达州庞特韦德拉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