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收缩性头痛,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占头痛患者的70%~80%。表现为头部的紧束、受压或钝痛感,更典型的是具有束带感。作为一过性障碍,紧张性头痛多与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有关,但如持续存在,则可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1.肝郁气滞,上扰清窍
因于肝者,体阴而用阳,内藏相火,若见于青春期或女性月经期,则为情志不舒,肝气不畅,气机阻滞,或气郁日久化火,循经上扰清窍,发为本病。
2.久病入络,气机阻滞
或因外伤,或因久病,必久痛而入络脉,气机痹阻,血行不畅发为本病。
3.风邪伏于经络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风邪外袭,上犯颠顶,伏于经络。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致头痛。
紧张性头痛是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所致,而引起这种收缩的原因如下。
1.焦虑或抑郁伴随精神紧张。
2.其他原因的头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的一种继发性症状。
3.头、颈、肩胛带姿势不良。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儿童也可患病,女性略多见。病初症状较轻,以后渐渐加重。
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头痛部位不定。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有时上述几个部位均有疼痛,头痛程度属轻度或中度,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常诉头顶重压发紧或头部带样箍紧感,另有枕颈部发紧僵硬,转颈时尤为明显,无畏光或畏声症状,少数患者伴有轻度烦躁或情绪低落,许多患者还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颅周肌肉如颈枕部肌肉,头顶部及肩上部肌肉常有压痛,有时轻轻按揉,患者感到轻松舒适,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应无异常,不伴有高血压及明显的耳鼻咽喉部疾病。
1.脑电图、肌电图检查。
2.眼科特殊检查。
3.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CT检查。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排除颅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占位性病变和炎症等疾病后,通常可以确诊本病。
1.偏头痛
偏头痛属血管性头痛,常见于中青年和儿童,头痛位于单侧颞额的眶部,呈搏动性跳痛,常伴恶心及呕吐,为发作性头痛。头痛前可先有视觉障碍,如视物模糊,可出现视物有盲点或偏盲等先兆,也可无任何先兆,头痛一般历时数小时或数天而缓解,极少数患者呈偏头痛持续状态。少数患者偏头痛可能和紧张性头痛同时存在,以致两者难以区分。
2.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属血管性疾病,和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头痛位于单侧颞额的眶部,重者波及整个头部,头痛发作呈密集性,剧烈且无先兆。头痛发作迅速,并可突然停止,发作时伴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及多汗。少数出现上睑下垂,每天发作数次,并可在睡眠中发作,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并可连续数天至数周。但缓解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之久,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发作观察,不难与紧张性头痛鉴别。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剧痛。每次疼痛仅数秒钟,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疼痛如刀割、烧灼或针刺样,常因洗脸、刷牙、说话、咀嚼而诱发。患者常可指出诱发疼痛的位置,称为“扳机点”。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三叉神经第2、第3支受累较多。
4.颅内占位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此类疾病包括颅内肿瘤、颅内转移癌、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等。此类头痛系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随病程进展常伴有喷射性呕吐和眼底水肿,但早期可被误诊为紧张性头痛。对病程较短的头痛患者,除应注意眼底改变外,还应进行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发现病理反射等体征出现,常提示并非紧张性头痛,而应及时采用脑CT或MRI等检查以助鉴别。
5.颅内慢性感染引起的头痛
此类疾病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性脑膜炎及梅毒性脑膜炎等。这些脑膜炎均以头痛为早期症状,一般皆伴有发热,但部分不典型患者,初期只有低热,而且脑膜刺激征阴性颇易被误诊为紧张性头痛。
6.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引起的头痛
此类疾病包括贝赫切特综合征、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这些疾病累及脑膜或脑实质时可引起炎性反应而出现头痛,且不一定伴有发热。故易被误诊为紧张性头痛。
7.颅内压力异常所致的头痛
此类疾病包括颅内低压综合征、良性颅内高压症及正常颅压脑积水。此类患者均以头痛为主,酷似紧张性头痛。此类疾病可通过腰椎穿刺测量颅压及脑CT检查以兹鉴别。
紧张性头痛主要通过中医药治疗、西药治疗和物理治疗改善症状。
1.肝气郁滞
主症:头痛缠绵,焦虑紧张,烦躁不安,胸闷胁痛,每因情志波动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解郁,平肝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赤芍12g,白芍12g,钩藤15g,菊花10g,草决明15g,白蒺藜12g,延胡索12g,全蝎6g,蜈蚣1条,甘草6g。
2.邪伏经络
主症:持续性额、颞、枕部束箍样疼痛,头部发紧,有麻木感,遇风寒尤剧,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调茶调散加减。白芷20g,川芎20g,薄荷10g,细辛6g,天麻12g,川乌8g,刺蒺藜12g,土鳖虫10g,茶叶6g,甘草10g。
3.久病入络
主症:头痛发作频繁或日久不愈,痛有定处,头紧如裹,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0g,桔梗10g,枳壳12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牛膝20g,地龙12g,僵蚕10g,全蝎6g,甘草6g。
1.非麻醉性止痛药治疗
紧张性头痛在药物选择上多采用温和的非麻醉性止痛药,借以减轻症状,其中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其他药物包括适量的肌松弛药和轻型的镇静药,抗抑郁药也常根据病情应用。一般多以口服方式给药,并且短期应用,以免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本病的许多治疗药物与偏头痛用药相同。急性发作期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等亦有效。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性头痛,应采用预防性治疗,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或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或氟西汀等,或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等。伴失眠者可给予苯二氮䓬类药如地西泮口服。
2.止痛药使用原则
(1)在头痛的初期足量使用。
(2)对每月发作少于15天的偶发性紧张性头痛和频发性紧张性头痛可在头痛发作时酌情使用止痛药物。
(3)对每月发作大于15天的慢性紧张性头痛不建议使用止痛药物,而是用预防性药物替代。
物理疗法可使紧张性头痛得到改善。有学者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四部分。
1.训练坐位、站立、睡眠及工作时颈部和头部的正确姿势。
2.在家中练习改善头部位置并进行俯卧位练习,加强颈后部肌肉的动作,并在颈后部放置冰袋。
3.在背和肩部进行中至深部按摩2分钟。
4.被动伸展斜角肌、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和胸肌5分钟。
与偏头痛类似,常可反复发作,持续多年,一般预后良好。
生活指导对本病的预防与调护极为重要。
1.纠正职业性或习惯性不良姿势。
2.适当安排工作、学习及生活,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3.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利用休息日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以减轻情绪紧张。
5.积极对头痛、抑郁症、高血压等原发病进行治疗。
某夫人,41岁,印度尼西亚人。1973年10月15日初诊。
结婚已20年,初次妊娠为左侧宫外孕,手术治疗后,始终未能受孕,经检查诊断为手术后左侧输卵管阻塞,月经来时凌晨左侧头面头痛,两乳作痛,此症状已数年,经治不愈。平时白带不多,无其他症状,舌正常,脉弦细有力、尺脉带涩象,眼睑下晦暗。
辨证:肝郁气滞,夹热生风。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祛风。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牡丹皮、黑栀子、青皮、陈皮、半夏、香附各9g,薄荷、甘草、生姜各3g。每日1剂,水煎服。
共服6剂,此后经期无头痛,经血亦畅,量中等,除左脉稍滑外,无其他异常,遵照此方,于下次月经来潮前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为肝经郁热,循经上攻,致左侧头面作痛,郁热耗伤肝血,月经来潮时血海空虚,故头痛更甚,兼见两乳发胀,脉弦细,知肝郁未疏,治宜疏肝理气,以丹栀逍遥散加陈皮、半夏理气开郁,加栀子清热,用一方而月经通畅,头痛随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