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中医传承创新研究及展望

痴呆又称“呆病”,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轻者可见近事遗忘,反应迟钝,寡言少语,但日常生活能部分自理;病重者常表现为远事也忘,时空混淆,不识亲友,言语重复或错乱,或终日不语,神情淡漠或烦躁,日常生活完全需他人帮助。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致残率甚高。痴呆包括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正压性脑积水所致的痴呆等。

一、中医传承创新研究

早在《灵枢·天年》中就有“言善误”的记载,在晋代王叔和《脉经·卷四》、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多忘候》、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中分别记载的“健忘”“多忘”“好忘”等论述与痴呆有一定相关性。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首先提出了痴呆的病名:“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善愁,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并指出其病机为“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认为“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变,非可急也……此当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

清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有“呆病门”专篇,对其症状描述甚详,认为本病“痰气独盛,呆气最深”。在治疗上提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采用“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之大法,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吴鞠通医案·卷三》首提“中风神呆”病名,指出其临床表现为“神呆不语,前能语时,自云头晕,左肢麻,口大歪。”

1984年方药中等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已把痴呆病纳入其编。嗣后各版中医教科书《中医内科学》已收入其中。多种中医药学术刊物亦相继刊出“痴呆病。”

当代名家对形成痴呆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多有见解,大多数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由于“虚、痰、瘀”致神机失用,引起呆傻愚笨而发病,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密切相关。病因则为肾虚髓海不充为本,以痰浊和瘀血为标发展而成。

傅仁杰创立了傅氏老年痴呆六大病因说。按髓海不足、肝肾阴虚、脾肾两虚、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分为六型,此分型标准已成为今天广大学者最为认可的老年痴呆病的分型标准。

朱良春认为肾虚导致五脏亏虚,必然兼夹痰瘀,故虚中夹实是老年痴呆症之根本病机。因痰瘀壅阻脉道,势必形成血栓,阻塞微循环,使窍道不通,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乃至脑髓失充,元神失养,导致智能活动障碍,发为痴呆。

王永炎又提出,神经元毒的病理产物可以造成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属于“内生毒邪”范畴。内生浊毒是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的。其最大特点就是败坏形体、耗伤脏腑经络。“气络”受损可能与神经元细胞膜的广泛损伤相对应。气络与血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痰瘀交阻化生浊毒。浊毒一旦形成,又重新瘀阻络脉,加重络脉的瘀滞,形成恶性循环,络脉功能逐渐失常,而渐成痴呆。

罗本华等认为三焦气化为脑神的基础,精气神及脑神赖三焦气化而各就其所,认为“三焦气化失常”是痴呆的根本机制和诸多老年病的关键病机。

王玉璧等的“关于老年痴呆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一文认为,老年痴呆是老年性退行性脑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存在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早有认识,历代医家也各有论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出老年痴呆的主要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精亏、气血不足、心肾两虚,并涉及心、肝、脾、肺四脏,以痰蒙清窍、瘀血阻络、浊毒痹阻为标,虚实夹杂的一类难治性疾病。

许振亚则提出对痴呆病综合治疗,在对老年痴呆或血管性痴呆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潜阳滋阴,活血化瘀,或化痰降浊为治法,用醒脑神的中药煎剂,又同时给予静脉点滴银杏达莫、口服石杉碱甲,有烦躁不安者,睡前服氯硝西泮。使患者很快得到症状上的改善。

吴佳慧等认为,老年痴呆作为老年期的一种疾病,目前没有特效疗法能够治愈。其病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在脾肾两虚,且围绕脾、肾二脏的证型较为常见,如髓海不足、心脾两虚、脾肾两虚等,标实为痰瘀毒邪损及脑窍。

当代中医学者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观点基础上,结合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拓宽了中医对痴呆病因病机认识的研究,使其更有时代感和科学性。促进了痴呆病在中医学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二、展望

中医学的创新发展离不了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探讨,离不开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各种手段对病因病机的深度研究。对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要采用大数据、高标准、严要求的科学态度,让中医学和科学相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医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痴呆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由于老年痴呆病的西医学病因不甚明确,目前尚缺乏根治性的特效药物。基于以上情况,应发挥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病的优势,因为中医学对痴呆的病因病机有其独特认识,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一是从“虚、痰、瘀、郁、毒”五个方面入手,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呆病不仅能明显改善近期临床症状,而且能延缓疾病的进展,为解决老年痴呆病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多途径、多方法综合施治。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病,既有传统内服汤剂,又有针灸等疗法;而且近十几年来运用现代先进工艺,又改制成功了多种既有中医特色,又有较好疗效的针剂、口服液,使用方便简洁,又可同时配合综合使用。三是各种单、复、验方的药物亟待开发。各种单、复、验方的药物均取自天然动植物和矿物,其中有些经过了现代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的研究证明疗效好,且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适宜于长期服用。因此,采用中药有效方药及单味药,针对老年痴呆病的主要病理改变进行实验研究,优选出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根据从单味药中研究有效成分的方法,已寻找开发出的治疗痴呆病的新药有银杏提取物、石杉碱甲等,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有芹菜甲素、黄皮酞胺、人参皂苷等。这也给我们研究复方制剂提供了经验和任务。张伯礼陪同屠呦呦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时,诺贝尔奖评委对张伯礼讲:“你们的复方研究比单方研究更重要。”这引起我们深思,也给我们中医药研究指出了方向。

中医在老年痴呆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显示出了中医治疗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和提高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研设计方案缺乏顶层设计,缺乏领军人才,缺乏研究机构,缺乏大量的临床资料和文献资料。诊治临床痴呆病患者多的医生没有进入临床研究机构;有些研究人员又缺临床病患。有些科研设计方案不严谨。临床研究仍以小样本的回顾性报道为主,缺乏大数据、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多数未采用公认的阳性西药对照,采用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也不统一,从而影响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及重复性。其次,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一。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医治疗的控制率在50%~90%,有效率在80%~100%,差异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的不规范,尤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缺乏证候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金标准”,最终影响中医对老年痴呆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同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故老年痴呆病治疗方面的研究难以推广。

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是建立顶层设计,组织研究机构,选好学术领军人物,上下级合作,搞理论研究的必须要搞临床研究,开展实验研究,积攒临床大量资料,获得大数据,建立老年痴呆病的动物模型,运用各种高新的特异的生化指标及神经电生理实验方法来阐明该病的本质及中药获效的作用机制。从实践中找出新方法、新成果、新突破,最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新理论。以提高老年痴呆病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水平。 rkjNOjBbfOqRnKgUWCwKwlHLFixFpxELCLxEedISwcmOpRvuStX0uGbuLm+UCx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