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风第二

【原文】

人百病,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 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八方 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提要】 本段谈中风的病因、病机和常见症状。

【注释】

①中风:病名,又名“卒中”。中风发病原因多为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而成。此病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 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也有未见昏仆,仅见 僻不遂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称这种疾病为“中风”。

②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

【白话解】 在人类所患的各种疾病中,中风病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依然如此。这种病发病急骤,像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一样,所以古人最早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邪而引起的。

【解读】 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有外风和内风之别。对于中风病发生的原因,有一个认识过程,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认为是“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人体。隋代巢元方认为是:“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总之,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是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治疗也多用祛外风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之类,这一看法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才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是“湿痰生热”。他们的立论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中风的成因是人体本身阴阳气血失调,这是对中风病因学说的一个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更明确地把这两种风从名称和本质上进行了区别。他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张景岳也明确指出“中风非风”的观点。至此,对中风的病因、好发年龄、发病诱因等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后世医家在此论点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使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日臻完善。

【原文】

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水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依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提要】 中风常要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常由邪气过盛所致,脱证常由正气不能内守而成。

【注释】

①闭与脱:“闭”,是邪闭,指邪气过盛,出现脏腑气血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多因邪热、痰浊等病邪闭阻于内,故又称“内闭”。多见于中风、温热病热入营血阶段等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拳紧握、肢体强痉、痰涎壅塞、面赤便闭、脉弦急等,多属实证,其中兼热象的为“阳闭”;兼寒象的为“阴闭”,治疗急宜祛邪,阳闭用“凉开”法;阴闭用“温开”法。“脱”,是正脱,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涎出,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由于病因病机和症状均以精气向外脱泄为特点,故又称“外脱”。治疗应急用益气固脱法。

【白话解】 中风病常以“闭证”和“脱证”为基本的辨证分型。二者在病机发展、症状表现等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治疗当然也就不一样,闭证要用疏通的方法,以小续命汤力量最为雄厚。脱证要用益气固脱的方法,以固守元气,参附汤的功效是很佳的。

【解读】 中风病所以会出现“闭证”与“脱证”两种不同证型,其原因是人体体质不同,脏腑有虚实寒热之异。若患者素有郁热,发病则多见闭证;如脏腑本属虚寒,则多见脱证。中风病的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按《金匮要略》所分,有中经络和中脏腑的不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偏于一侧,口眼 斜为主,此邪中浅,病情轻。中经以半身不遂、身麻木,口眼 斜,言语謇涩为主症,无昏迷,病情重于中络。临床常把此两种证候合而并之,统称为“中经络”。中腑是在中经症状的基础上,伴有神志不清、意识蒙眬或嗜睡症状。中脏是以卒暴昏仆而半身不遂,神志昏愦无知,或以九窍闭塞为主症,此邪中深,病情重。因中腑、中脏皆有神志不清症状,故又统称为中脏腑。本章所谈的闭证与脱证均属于中风中脏腑类型的病证。

对于中风中脏腑的闭证,本书治疗选取了续命汤,它是古代治中风闭证的主方,有疏通表邪的作用,方中有许多辛温解表散风之药。从中仍可看出认为中风病因是“内虚邪中”观点的遗痕。中风闭证选用三化汤、稀涎散、三生饮、二陈汤、涤痰汤等;脱证选用参附汤、地黄饮子、补中益气汤、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等。现临床治疗中风闭证,阳闭多选用辛凉开窍、清肝息风的《局方》至宝丹加羚羊角汤(羚羊粉、石决明、代赭石、菊花、黄芩、夏枯草、钩藤、龟甲、白芍、丹皮、天竺黄、竹沥)。阴闭多选用辛温开窍、除痰息风的《局方》苏合香丸并用《济生方》涤痰汤加减。以上仅供参考使用。

【原文】

顾其名,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白话解】 顾名思义,中风病是一种风证,其标证可见风火相煽,来势凶猛,故若舍弃治风这一治法,就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了。

【原文】

火气痰,三子 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原,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提要】 此几句论述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注释】

①三子:指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

②小家伎:指技术水平不甚高明者,伎同“技”。

【白话解】 关于中风的病因,在金元医家中,刘河间认为是由于火盛,“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治疗用防风通圣之类,也有引火归原,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认为是由于气虚,“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则认为是痰盛,“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治疗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中”,自外而入内为中,火、气、痰三者所致的中风均非外来之风,所以不可仍名以中风,时贤称它为类中风,以区别风邪侵袭的真中风。虞天民(名抟,明代医家)说:“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他认为古人论中风是说它的症状似风,刘河间等三人论中风是谈它的病因。这种把病因与症状相合而谈的说法,是比较含混的。

【原文】

㖞斜 ,昏仆 地。 瘖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柔润 次。 柔润息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 方,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 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息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提要】 此段论述中风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注释】

①瘖(yīn音):口不能出声。

②㖞(w i歪)斜:指口眼不正的症状。

③昏仆:猝倒于地,不省人事。

④柔润:为治疗中风的治本之法,如柔润息风。

⑤窍:空窍,古人认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所以治中风病拟填窍以息风之法。

【白话解】 当中风卒发时,可见不能说话、口眼 斜、猝倒于地、不省人事等症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急救为主(参见闭证与脱证的治疗)。当标症有所缓解,再用柔润息风之法标本兼治,可用喻嘉言的加味六君子汤或资寿解语汤。此外,还有一种填空窍的治法,可以根据《金匮要略》所述的理论原则及所列方剂治疗,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等。

附方

小续命汤 《千金》 中风总方。

麻黄 去节根 人参 黄芩 川芎 白芍 炙草 杏仁 防己 桂枝 防风 各一钱 附子 五分,炮

加生姜三片,水两杯半,先煎麻黄至二杯,入诸药,煎八分服。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方出《金匮》附方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 各三钱 川芎 一钱五分 杏仁 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

水三杯,煎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三化汤 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大黄 羌活 枳壳 各三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巴豆 六枚,分作两片 牙皂 三钱,切 明矾 一两

先将矾化开,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心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参附汤 元气暴脱,以此方急固其阳,可救十中一二。

人参 一两 附子 五钱

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此汤治肾气脱。以人参换白术名术附汤,治脾气脱;换黄芪名芪附汤,治卫气脱;换当归名归附汤,治营气脱。

三生饮 治寒风入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生乌头 二钱 生南星 二钱 生附子 三钱 木香 五分 生姜 五片

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瘛疭,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郁发之义也;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防风 荆芥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 各五分 黄芩 石膏 桔梗 各一钱 甘草 二钱 滑石 三钱

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服。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加桂枝,涎嗽加半夏、五味。

地黄饮子 治类中风肾虚火不归原,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类中风虚火治法。

熟地 远志 山茱萸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苁蓉 肉桂 麦冬 附子 茯苓 各三钱

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法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厚重,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轻窍也。

补中益气汤 治劳逸饥饱过度,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此类中风之中虚证,更有七气上逆,亦名气中。宜越鞠丸之类。

炙芪 二钱 人参 白术 当归 各一钱 炙草 陈皮 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各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二陈汤 痰饮通剂。

陈皮 一钱五分 半夏 茯苓 各三钱 炙草 一钱

加生姜三片,水三杯,煎七分,服。加白术一钱,苍术二钱,竹沥四汤勺,生姜汁二勺,名加味二陈汤。治类中风痰中证,亦名湿中,以湿生痰也。加枳实、胆南星、竹茹,名涤痰汤。

加味六君子汤 治中风王道之剂。方见膈食。

加麦冬三钱为君,附子一钱为使,再调入竹沥五钱,生姜汁二钱,以行经络之痰。久服自愈。

资寿解语汤 喻嘉言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防风 附子 天麻 枣仁 各二钱 羚角 肉桂 各八分 羌活 甘草 各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入竹沥五钱,姜汁二钱五分,服。

喻嘉言治肾气不荣于舌本,加枸杞、首乌、生地、菊花、天冬、石菖蒲、元参。

侯氏黑散 《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 四两 白术 防风 各一两 桔梗 八钱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 川芎 干姜 桂枝 各三钱 黄芩 五钱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 ,日二服,温酒调服。忌一切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十日止,热即下矣。

风引汤 《金匮》 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

大黄 干姜 龙骨 各一两 桂枝 一两五钱 甘草 牡蛎 各一 寒水石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紫石英 白石脂 各三两

上二十味,研末,粗筛,用韦布盛之。取三指约六七钱,井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按:干姜宜减半。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俗传中风方 风症以攻痰为大戒。凡人将死之顷,皆痰声辘辘,不独中风一症。元阳无主,一身之津血俱化为痰。欲攻尽其痰,是欲攻尽其津血也。故录此以为戒。

胆南星 寒腻大伤胃气,且能引痰入于心包、肝、胆以成痼疾。制一二次者力尚轻,若九制则为害愈酷 枳壳 耗散元气,痰盛得此暂开少倾,旋而中气大伤,痰涎如涌 石菖蒲 能开心窍,心窍开则痰涎直入其中,永无出路 半夏 此药虽能降逆开结,但与胆星同用,未免助纣为虐 秦艽 羌活 天麻 羚角 防风 钩藤钩 以上六味虽风证所不忌,但无要药以主持之,亦徒成糟粕无用之物 天竺黄 真者难得,然亦治火痰之标品 僵蚕 虽祛风之正药,但力薄不足恃 牛黄 虽为风痰之妙药,然与胆南星、石菖蒲、枳壳同用,则反引痰入心窍,驱之弗出矣 竹沥 以姜汁和之,虽能驱经络之痰,而与胆星等同用,不得中气之输布,反致寒中败胃之患 甘草 虽为元老之才,但与诸药同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亦无如之何矣

以上诸品,或作一方,或分为二三方,患者误服之,轻者致重,重者而死。即幸免于死,亦必变为痴呆及偏枯无用之人矣。戒之。 PQeLfGBmSqeroYCqZs/8I7A4OnioQE1KbEbjE/sdgmFx0yo13cXdX7IYr/zNWc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