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医学源流第一

【原文】

医之始,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草》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提要】 本段认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它是中医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学的本源。《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话解】 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对话的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素问》和《灵枢》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整体观念等思想,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运气,以及预防、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

【解析】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都有争议,有人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有说是秦汉之际所作,还有人说是成书于东汉,甚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黄帝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经过许多医家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后世医家如东汉及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正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黄帝内经》时所说:“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此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关于《黄帝内经》前的更原始、更古老的医学文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医经七家,包括《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卷,但绝大部分已失传,仅存《黄帝内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简帛医书,其中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合计十种,竹木简书有《十问》等合计四种。有关学者认为,这些简帛医书的编撰年代并不一致,最早的可能在春秋时期,最晚的乃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应该比《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更早,是现今已知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中医文献。《黄帝内经》所述十二经脉,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还可从《黄帝内经》本身的记载中找到例证,在《黄帝内经》中引用了许多古代医书,仅《素问·病能论》中所提到的就有《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多部著作。由此可知,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曾有许多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充分说明了《黄帝内经》正是在上述各类更原始、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经过医家们不断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

【原文】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著《难经》。

【提要】 本句论述了中医学的又一部基础理论著作《难经》,这本书也是内容丰富,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白话解】 《难经》八十一章,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该书也是以问答形式解释疑难问题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以基础理论为主,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内容。该书论述简要,辨析精微,陈修园自注曰“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方面颇有贡献。

【解析】 关于《难经》的成书年代及著者,查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汉书·艺文志》,两书均无记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隋书·经籍志》虽提及《难经》,但未提及作者姓名,直至唐代杨玄操的《难经注》和《旧唐书·经籍志》才提出作者为秦越人。从《难经》的内容来看,可以确定其成书年代在东汉以前,作者姓名有待进一步考证。一般认为《难经》的作者是托名扁鹊。

【原文】

越汉季,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汉人也。著《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 ,圣道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 著,《金匮》 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提要】 本段论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创立了辨治外感伤寒病的六经辨证,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在问世后不久即散失不全,后经晋、宋代医家搜集、整理、重新编次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张仲景是在《内经》《难经》等书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继承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大量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努力,才著成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对公元二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南阳:指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古人为了对某人表示崇敬,常以他的出生地或任职地名来称呼他。

②六经辨:六经,本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这里指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所创立的辨治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根据六经的主要脉症表现,并结合病位、病性、病机、正邪关系等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最后辨别为某经病证。

③圣道:指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理论。

④彰:明了。

⑤伤寒:指《伤寒论》一书,张仲景所著,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外感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病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处方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全面的论述,较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外感疾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⑥金匮:指《金匮要略》,亦为张仲景所作,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有关内伤杂病为主的部分。

⑦津梁:津,指渡水处。梁,指桥梁。津梁,就是渡桥。

【白话解】 东汉末年,出现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出医家,他就是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他创立的六经辨证使外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确的系统和指标,使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都有了极大发展和提高。张仲景的著作,流传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十卷,其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六经病的症状、脉象及治法和方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主要以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之病证,其辨证论治的精神与《伤寒论》相同,只是不以六经分证,而以病证分篇。它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对病因、病机及诊治的论述甚为精当,理法方药一体化。这两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成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就好像一座渡桥,成为过河的必经之路。陈修园认为仲景方并非他本人所创,而是来自上古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方中所用中药来自《神农本草经》。

【原文】

李唐 后,有《千金》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 继,重医林。 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提要】 本段论述了唐代《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的作者和内容。

【注释】

①李唐:唐统治者姓李,所以唐代称作李唐。

②千金:即《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③外台:即《外台秘要》。

【白话解】 唐代的医学十分兴盛,涌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医学著作,但大多亡佚,现存的主要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等。《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为唐代孙思邈所撰,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千金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妇科、儿科、内科、外科等各科的诊治、本草、制药、食疗、养生及医德等许多方面。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初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外台秘要》为唐代王焘所撰,全书四十卷,汇集了唐初以前的医学著作,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涉及临证各科。该书内容广泛而不庞杂,临床各科编排有序,先论后方,次序井然。书中引录各书均附出处,借此可窥见晋唐期间许多已经失传方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原文】

后作者,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提要】 本段论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唐以后的一些著作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相比质量较低。

【注释】

①浸淫:多或乱的意思。

②红紫色:古人以红色为纯色、正色;紫色为间色、杂色。说明杂乱之色不能与纯正之色相比。

③郑卫音:即“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因其不符合雅乐所代表的正统音乐规范和道德,被认为是靡靡之音。此处代指那些不符合正统、使人沉迷而可能扰乱心智和道德的音乐。

【白话解】 唐代以后医学著作逐渐增多,其中难免有些质量较差的作品,如果拿这些作品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相比,就好像是杂乱的紫色与纯正的红色比较,郑卫之音与雅乐相比一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原文】

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提要】 本段论述了金元时期的四位医学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他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阐发自己重视脾胃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善用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常用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迨(d i代):到了之意。

②东垣:李东垣,名杲,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主要医学成就是区分了外感与内伤,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其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东垣认为脾胃伤则元气自衰,自然是“诸病所由生也”(《脾胃论》)。在治疗上他善用温补脾胃法,故被后世医家称为“补土派”或“脾胃学派”。

③醇:同“纯”。

【白话解】 到了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倡导“重脾胃”的学说,主张用具有温燥性的药物来调理脾胃,提升中气,创立了补中益气、升阳散火之法,最喜用温燥中药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比较驳杂,不够纯正,但他的医学理论还是很宝贵的。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

【原文】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的学术思想,他在病因病机方面倡导“火热论”,认为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均易于化火,导致火热病证。

【注释】

①河间:刘河间,名完素,金代河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长期在民间行医,对热性病及其他杂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他精研《素问》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有精辟的见解。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强调火热致病的危害,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在热性病的治疗中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被称为“寒凉派”。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素问玄机原病式》是一部阐发《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重要文献,论述了火热病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书中将常见疾病进行系统归类,并分析了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辛凉解表、泻热养阴的治法。

【白话解】 像金代的刘河间,治病强调用寒凉药治火,他的“火热论”学说,遵从《内经》等经典著作,同时又不泥古,颇有自己的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等,不仅有独创性,而且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陈修园认为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多以火热立论,不能参透经旨。

【原文】

丹溪 出,罕 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 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提要】 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他的主要学术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朱丹溪善治杂病,认为主要病因是气、血、痰、郁。补气用四君子汤,补血用四物汤,化痰用二陈汤,解郁用越鞠丸。

【注释】

①丹溪: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关于“相火”的见解,如《内经》中“少火”“壮火”之说、刘完素的“火热论”、李杲的“阴火”说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内在火热的病机,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他指出相火之动是根本的、永恒的,但正常的动属“生”,异常的动为“贼”,并根据“人的情欲无涯”,相火易于妄动,精血难成易亏等理论,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据此,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朱丹溪的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

②罕:稀少。

③俦(chóu愁):同伴。此处指同行人。

④四字:指气、血、痰、郁。朱丹溪以这四个字归纳疾病的病因。

【白话解】 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同行中是很杰出的,他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养生方面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养阴精;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使相火不为妄动。尤其在杂病的治疗方面,认为应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来着手处理。这为后世医家治疗杂病提供了思路。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原文】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中病良,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提要】 本段论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学术观点,他主张祛除邪气,认为“邪去则正安”。

【注释】

①子和: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治病主张攻下,认为凡邪气应立刻驱出体外,邪去则正安。他认为无论是在天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在地之邪(雾雨雹冰泥),还是在人体的水谷之邪(酸苦甘辛咸淡),都非人体所素有。邪留则伤正,应攻下治之。攻邪的方法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他对汗、吐、下三法应用的范围很广,有不少发挥,这些临床经验都记载在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中。

【白话解】 又如金代的张子和,认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邪侵入人体,治病主张使用攻下法,使邪去而正安。因攻下药物性能大多较峻猛,故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宜过量。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

【原文】

四大家,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 ,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明以后,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著,皆善本也。

【注释】

①必读书:指《医宗必读》,为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

【白话解】 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都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在学术思想上,他们各有所长,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后世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李中梓在其所著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当作张仲景,是弄错了名号。明以后,出版的医书较多,汗牛充栋,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诸家所著并非都是好书。

【原文】

详而备,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谓肯堂,著《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提要】 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很多,陈修园先生比较推崇王肯堂先生,认为他的《六科证治准绳》采撷丰富,选方精良。

【注释】

①王肯堂: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字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明代著名医家。他博览群书,长期搜集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历时11年编成《证治准绳》,全书采撷丰富,条理分明,选方精良,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

【白话解】 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这些书立论角度和内容各有不同,各有长短。故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斟酌思量,以定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全面掌握。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数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一书了。

【原文】

薛氏 按,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著《薛氏医案》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 说,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著《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者所不废也。

景岳 出,著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著《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采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

石顽 续,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著《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献可 论,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著《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诊脉法,濒湖 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提要】 在这段中陈修园先生对明代一些著名医家如薛己、李中梓、张介宾、张璐、赵献可、李时珍等的学说和贡献进行了评述。

【注释】

①薛氏: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著名医家。他治学极为刻苦,医学造诣较深,著述甚多,如《外科枢要》《外科发挥》《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他的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东垣等人温补学说的影响,强调真阴、真阳不足,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他的很多医著后被编辑为《薛氏医案》。

②骑墙:比喻立场不明确。此处指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③士材:李士材,即李中梓,明末清初医学家。著《内经知要》《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士材三书》《李中梓医案》等多部著作。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当时是最为完整的中医教材。

④景岳: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创立新方八阵,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攻伐药物,并创立了许多补肾方剂,如左归饮、右归饮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⑤新方:指《新方八阵》二卷,张景岳著,后被收入《景岳全书》。作者曾选辑古医方,撰成《古方八阵》,后又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一百八十五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本书亦有单行本。

⑥石顽:张石顽,名璐,字路玉,清代著名医家,业医六十年左右,著述较多。著作为《张氏医通》、《诊宗三昧》一卷、《本经逢原》四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等。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其中《张氏医通》,采取历代六十余家著述,参考百余种书籍,历数十年而成,体例仿《证治准绳》,包括临床各科,并附验案,分门别类,内容丰富。

⑦献可:赵献可,号养葵,自号医巫闾子,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医家。著作为《医贯》《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等。赵献可尊东垣、薛己,对命门学说有所发挥,重视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他对薛己的温补学说十分推崇,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所著《医贯》一书,其用意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穿于养生和治疗之中。

⑧二张:指张景岳和张石顽。

⑨濒湖: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作为《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被后世尊为“药圣”。他除了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著有《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外,还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有一定成就。《濒湖脉学》语言简明生动,易于诵读记忆,故后世多以此书作为初学脉法的入门书。

【白话解】 薛立斋所著《薛氏医案》多宗张元素、李杲等人的观点,没有更多的创建;李士材的著作虽然浅显些,但却能遵守常法;张景岳所著《新方八阵》,以己意化裁制定了许多新方,而且都很切实用;张石顽著《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之剂;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相一致,都强调温补肾阴肾阳;至于诊脉的方法,应首推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

【原文】

数子者,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诸古,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矱。

长沙 室,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塾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

【注解】

①揆:衡量、比较。

②长沙:指张仲景。据说张仲景曾任过长沙太守,故又尊称他为张长沙。

③彷徨:游移不定。

【白话解】 上面所谈的数位医家,都各有所长,但他们的著作与经典著作相比,还是相差很远的。尤其是对于张仲景著作的研习还很不够,距离张仲景所具有的学术水平还相距甚远,好像只是在门外徘徊,始终未能登堂入室似的。

【原文】

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著《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著,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著《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栻,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著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提要】 本段论述了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柯琴、徐彬、尤怡、喻嘉言、张志聪、高世栻等的个人经历、著作、学术特点等,陈修园十分推崇柯韵伯、尤在泾、张志聪和高世栻。

【注释】

①韵伯:柯琴,字韵伯,清代著名医家。钻研《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撰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后集为一书,名《伤寒来苏集》。柯韵伯认为张仲景之六经立法,不应仅限于伤寒一科,杂病亦应在此例。故此,他采用以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方的方法,对伤寒及杂证,根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和易于掌握,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②宪章:遵循章法。

③徐:徐彬,字忠可。清代医家,为喻昌弟子,他继承喻昌之论,研究仲景之学,著作有《金匮要略论注》。

④尤:尤怡,字在泾,清代医家。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是他研读仲景著作的心得和发挥。其他著作如《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

⑤喻昌:字嘉言,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学术上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伤寒条文进一步分类归纳,并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的辨证论治思想。著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等著作。

⑥钱塘:指张志聪和高世栻,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字隐庵,业医数十年,曾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及生徒数十人论医讲学。撰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等书。高世栻,字士宗,曾随张志聪学医,除辑补张志聪的书外,他本人还撰有《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和《医学真传》等书。

【白话解】 到了清代,唯有柯韵伯能够遵守《内经》《伤寒论》的原则章法。至于徐忠可、尤在泾二人,基本上是因循喻昌的学术思想。清代比较有名望的医学家,要推浙江的张志聪和高士宗了,他们讲学创作,著述甚丰。

【原文】

取法上,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案》等书为捷径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注释】

①慈航:佛教名词。佛学认为佛、菩萨以大慈悲救度众生,出生死苦海,有如舟航,故名。

【白话解】 中医学是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综合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和治则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后世医家更是代有发挥。因此,学习中医应有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其基本理论原则,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从源头学起。只有选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救治众生的本领。 vA/KBsp9S3VsUKFyg7hK3MS8JDeclQhlHsbF10z2Z35TVAfQajRftoHkcAxKwt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