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

荣卫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凡发热,先恶寒。此一章 ,论荣卫病提纲。凡原文称太阳病,皆荣卫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缓有虚象。“中”字作“伤”字解,言卫气为风所伤也。风性疏泄伤卫,卫伤则荣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发热亦先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弱,热汗,鼻鸣干呕,皆荣气郁而疏泄之事。疏泄伤阴。)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热在肌,故曰解肌。桂枝汤,收敛之剂,脉紧无汗,收敛之病,故不可与。以上四章,论荣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紧乃闭敛之象,缓乃疏泄之象,是相对的。寒性收敛伤荣,荣伤则卫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荣降于胆,胆逆则呕。卫降于肺,肺逆则喘。卫病闭敛,故头项强痛之外,又加腰痛、骨痛。以上二章,论卫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言有表证,总宜汗解。弱脉津液伤,故宜桂枝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数有紧象,故宜麻黄汤。)

欲自解者,心当先烦,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自解者,不服药而解。阳郁后通,先烦而解。以上三章,总结上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清便,大便,小便。“欲”字作“能”字解。恶寒乃卫闭,卫闭向内,面色不当发热,今发热,故曰反。荣气疏泄向外,故面有热色。)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洪大之脉,外盛内虚,故仍用桂枝汤之法。如疟再发,卫闭气虚,故用桂二麻一之法。桂枝汤之法,收外盛之气以回于内之法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荣卫双病,燥伤肺液。“阳”字指寸脉言。无阳,谓寸脉弱也。)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此章“弱者必渴”句,申明上章越婢汤兼清燥之义。以上四章,论荣卫双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噫,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表病未解,而脏气之湿寒已动,解表兼治湿寒。)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章“不渴”二字,申明上章小青龙汤用温法之义。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脏寒之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首句是设问辞,非中风也。表病未解,而腑气之燥热已动,解表兼治燥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此缓字有实象。桂枝汤证之缓,乃虚象也。燥伤津液故身重,津液复通,故身重乍有轻时。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腑燥之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热为表证,渴为里证,此热乃阳为水格,非表病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水格则心气不降,故悸。)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渴而汗出为里湿盛,不渴而汗出为表阳虚。以上三章,论荣卫病解脏气之湿动。)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燥热灼津,津液沸腾,则脉滑。内热格阻阴气于外,则外厥。此滑脉重按有力。厥者,肢冷畏寒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也,白虎汤主之。

(表热里寒,无用白虎之理,当是表寒里热,乃传抄之误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无表证之发热也。燥渴心烦,里热之征。背恶寒与厥,皆里热格阻外阴之象。)

伤寒,脉浮,发热,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有表热则里阳虚,故不可用白虎以败里阳,重申上章之义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诊断内热之一法,不可拘执。以上五章,论荣卫病解腑气之躁动。)

太阴脾脏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凡称太阴病,皆太阴脾脏病,乃里病,非经病。少阴厥阴准此。此一章,论太阴病之提纲。阴脏病寒,本体原来阴寒故也。少阴厥阴准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也,宜服四逆辈。

(不渴二字,为阴寒用热药之据。)

少阴肾脏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肾脏,水火二气,阴脏病塞,则寒水灭火。寒而无火,故但欲寐而不能寐。无火故脉来微细也。少阴病之提纲。)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腑阳病热口中苦,脏阴病寒口中和。“和”字乃不苦之意。肾主骨,肾寒故背寒。)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脏病,则阴盛阳衰,水寒灭火,故主附子。以上二章,论少阴病之外证。)

厥阴肝脏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阴脏,本体阴寒,阴寒盛于下,故虚热现于上耳。此一章,论厥阴病之提纲。)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蛔乃木气中之阳气所成,厥阴本体,阳微而动。与太阴少阴不同处,此一章,引脏厥以证蛔厥也。)

伤寒五六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作利也。

(转气下趋少腹,肝木下陷,木气疏泄,故利。此一章,论下利属于木气之下陷。)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外热汗出,阳气外散,下利见之,故用大温。厥有阴证之厥、阳证之厥,以其他外证阴阳分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微之险证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阳气将脱之象也。以上三章,论厥阴本体病之危险各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血虚而寒故肢厥脉细,较前数证为顺也。此一章,论厥阴之轻证。)

阳明胃腑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一部《伤寒论》,唯阳明胃腑有可下实证。此一章,论阳明胃腑病之提纲。)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大者,实大也。大脉有虚实之分。三日详传经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证仅蒸蒸发热,乃胃家实之渐也。以上二章,论阳明胃腑病成之渐。)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燥屎乃胃家实之物,故下燥屎,病乃能愈。荣卫与阳明胃腑都病称二阳并病。但硬言不燥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中食物,被燥气炼干,故称燥屎。)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宿食为燥气炼干成燥屎。)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喘气不卧,皆是燥热伤津。阳明下证,需小便利,燥热伤津,故不利也。以上四章,论阳明胃腑下证之实据。)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必兼潮热之便硬,乃可用大承气汤下之。矢,古庇字,转矢气者,放屁也。此一章,示人慎重用下之法。)

太阳膀胱腑病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膀胱阳腑,阳腑病热,血下热去,所以自愈。太阳病,荣卫病也。热结膀胱,太阳阳腑自病也。)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荣卫病时而脉沉、发狂、少腹硬,膀胱热也。)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热不实,小便不利,必热实,小便乃利。)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荣卫之中,有太阳之经,腑热则经热入里。以上四章,论太阳膀胱腑病,则名实相符之太阳病也。太阳腑病,只有四章。)

少阳胆经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一章,论少阳经病之提纲。)

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非表可汗,非里可温可下,只可和解,故曰经病。所有诸证,皆少阳经气升降不和之现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邪乃胆木克胃土,痛乃肝木克脾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经循胁下行,胁下满,故属少阳经病。四五日详传经篇。以上三章,论少阳皆虚证。)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下利乃胃热,痞呕乃经结,故解经兼下胃。此一章,论少阳实证,然实在胃腑,少阳经证仍虚也。)

上篇读法

荣卫病上篇,论荣卫表病本体,又于表病未解时与表病已解后,提出脏腑里病。荣卫病上篇,整个《伤寒论》之雏形也。脏病上篇,论脏病阴寒,乃其本体。凡外感风寒,必荣卫先病,脏腑后病。荣卫不解,里气郁动。脏阴偏盛之人,乃阳退而病脏寒。与荣卫不解,里气郁动,腑阳偏盛之人,乃阴退而病腑热,是相对的理路,并无三阴直中,三阳传经之事。不过腑阳偏盛,亦须荣卫已病数日,腑病乃成,世遂误认为传经。脏阴偏盛,荣卫一病,里阳遂退,脏病即成。病成较速,世遂误认为直中,遂将荣卫主表,脏腑主里,表病不解,里气乃动之天然的正路闹错。此处一错,全部《伤寒论》之路路俱错。

此篇脏病列于腑病之前者,因脏病、腑病,只在各人素日阴阳偏盛的关系,并无腑病为传经,脏病为直中之事。风寒偏伤荣卫之后,荣卫病成,荣卫本体自病也。荣卫不解,脏腑病成,亦脏腑本体自病也。由荣卫入脏腑,入脏入腑,既无一定,则列脏病在前,或列腑病在前,均无不可。荣卫乃脏腑之表,脏腑乃荣卫之里,荣卫脏腑,本是一个,所以表病不解,里病必作。

腑病上篇,膀胱腑病列于胃腑病之后者,腑病以胃为主体也。凡下证皆胃家负责,如不先认识胃腑应下之实证,而遽言膀胱腑病之下证,轻重不分,易致乱也。

少阳经病列于脏腑病之后者,先知荣卫之表,再知脏腑之里,然后能知少阳之经在半表半里也。经病之“经”字,为少阳病之本体。阳明虽有经病,统在荣卫汗法之列。经病不可汗,故唯少阳有经病。

《伤寒论》难了解,纠缠太多也。原文词意纠缠,叔和编次纠缠,注家不凭事实,只凭理想纠缠。此篇先立原则,后立分则,纠缠既清,系统明白,所以一读即能整个了解。上篇者,原则也。 s/zr8s8zkDxCvPt6w8N2n9QdeLheSS58/ZEMvLYa9h55aQxC603zOyCpe3BRE5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