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诊是在检查、诊断、治疗等医学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是医者用手触摸一定部位,体会手下的感觉,并对手下的肌肉、神经、血管、骨骼及病变部位进行仔细辨别的过程、方法。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医者还要进行对比、动静态触摸,以及扩大触诊范围。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触诊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
在实际触诊操作过程中,医者应根据需要触诊的具体组织及具体病变来决定力的大小。初学者如需要精细化的触诊,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也可尝试闭目进行触诊,以便于放大手指的感觉。现结合实际触诊所需,对触诊所需要运用的一些手法及技巧介绍如下。
指触诊法是临床最常用的触诊方法。当需要确定某个组织或者局部是否有病变时,医者一般先用单手或双手手掌进行整体触诊后,再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示指或几个手指进行配合,进一步识别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特别是当需要确定微小病变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医者可利用拇指、示指指腹感觉灵敏的特点,便于进一步定位和诊断。此外,若要判断脊柱小关节是否有偏移,或对某些病灶进行判断,医者可用单手或双手手指给予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根据操作过程中的区别,指触诊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拇指(示指)触诊法:医者用一手拇指(示指)指腹桡侧在需要定位的部位来回移动并感受指下的感觉。本法常用于乳突(图1-6)、第7颈椎棘突、下颌角定位的触诊。有时在确定某些组织是否有病理性改变时,也需要借助拇指(示指)的敏锐性特点进行单拇指(示指)触诊。
图1-6 单示指触诊乳突
(2)双指触诊法: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示指、拇指形成“八”字对人体骨性标志的大小、范围进行触诊。本法常用于髌骨(图1-7)、肋弓(图1-8)、肩胛骨下角定位的触诊。病变部位如有较大的异常组织如脂肪瘤等,亦可用双指触诊法。
图1-7 双指触诊髌骨
图1-8 双指触诊肋弓
(3)三指触诊法:是判断脊柱是否偏歪时最常用的触诊法。操作时,医者需将中指放在患者棘突顶上,示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棘突旁,三指迅速沿脊柱滑动(图1-9),先查患者的脊柱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是否有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再查棘上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触诊肌腱时,可采用拇指与示指、中指。
图1-9 三指触诊脊柱
(4)多指触诊法:是定位人体线性骨性标志时常用的触诊方法,如对第3~6颈椎棘突进行定位(图1-10),在确定第2颈椎、第7颈椎棘突后,可用此法快速定位出第3~6颈椎棘突。此法同样可用于胸椎棘突、腰椎棘突的触诊。此外,对有一定范围凸起的骨面如颧弓(图1-11)、肋骨、肩胛骨边缘,或肌肉肌腹边缘如三角肌、缝匠肌进行定位时,也可采用此法。
图1-10 第3~6颈椎棘突定位
图1-11 颧弓定位
指触诊法出现力量不足时可用肘触诊法。此法常用于深部的组织如坐骨神经、梨状肌、第3腰椎横突、第4腰椎横突,或者体形较为肥胖的患者。有时为确定深部组织是否有相关病变,需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用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触诊法,如臀中肌、梨状肌(图1-12)。触诊梨状肌时,医者先定位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再定位此中点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连线,此连线为梨状肌体表定位。
图1-12 肘触诊梨状肌
在对有明显体表标志的部位进行触诊时,常用静态触诊法,如眉弓(图1-13)、喉结、肱骨内上髁、掌指关节、动脉搏动等。
图1-13 眉弓触诊
应用动态触诊法的情况有两种。其一是在确定组织范围大小或某些骨性凹陷时,医者用手指滑动去寻找确定骨性标志(图1-14);其二是在确定患者某个肌肉形态、走向或关节连接处(胸肋关节)时。在采用动态触诊法时,患者常需要进行主动运动。针灸揣穴、推拿治疗定位中也常用这种方法。例如,对大椎穴进行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从解剖学结构上来说,当低头时,第7颈椎棘突是项部下方正中线上凸起最明显的一个,但由于个体差异,有时无法确定最凸起的是否是第7颈椎棘突,此时需要借助颈椎活动进行鉴别,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的就是颈椎,而其下方的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借此可精确找到大椎穴(图1-15)。此外,触诊肌腱、肌肉的走行、大小、范围等,亦可用此法。
图1-14 肱骨结节间沟触诊
图1-15 大椎穴定位
对照触诊法常用于组织分层多或者丰厚的部位。若要找到不同组织的分界,或区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结构的细微差别,也需应用此法。医者在操作此法时需要一边触诊一边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如手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一般肌肉感受不到较大刺激,患者没有较大的应激反应;当手垂直于肌纤维走向推动时,肌肉感觉到较大的刺激,患者往往会告知疼痛。如触诊颞肌,帽状腱膜与颞肌的边界在触诊过程中会较难分辨,可同时触诊两块左右对称的颞肌并仔细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