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渊源与发轫(三代文化)、开创与奠基(先秦诸子)、综合与成型(两汉经学)、融合与新变(魏晋玄学)、冲突与共融(隋唐佛学)、合流与内化(宋明理学)、集成与沉淀(清代朴学)、变革与转型(近代新学)等历史演化,形成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灵魂。高彦彬教授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①自强不息:刻苦勤奋,持之以恒;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传承经典,不断创新。②厚德载物:重修养品德润身,明大德爱国为民;重医德心有大爱;重师德立德树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是高彦彬教授从事中医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在这种文化精神激励下,高彦彬教授在中医传承发展的事业中,刻苦勤奋、持之以恒、传承经典,不断创新、砥砺前行,40余年的坚守使他抵达学术高峰。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主导精神,明确表述在中国文化典籍《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体以运行不息、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奋发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通过对高彦彬教授本人深入访谈及对他的道术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高教授从事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的主要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刻苦勤奋,持之以恒;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传承经典,不断创新。
高彦彬教授无论是在大学学习、研究生学习、跟师学习期间,还是在临床与教学工作中,都十分刻苦勤奋,正是他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使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临床水平不断提高,用坚持抵达了学术高峰。1978年是我国开启伟大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高彦彬满怀激情与梦想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叫北京中医学院),开启了他的中医之路。每当谈到大学学习生活时,高彦彬教授都会动情地说:“从农村来到北京读大学,并且读到自己热爱的专业,又逢改革开放的时代,使我对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激情,大学期间我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十分珍惜黄金一样的大学学习时间,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我仅回山东老家过了一次寒假,其余的节假日都是在大学图书馆度过的。”
高彦彬教授十分勤奋好学,大学期间他不仅认真学习本科生课程,还旁听研究生课程;不仅聆听任应秋、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等中医大师授课,还认真研读中医大师的代表著作;不仅认真学习中医经典筑牢学术根基,还利用假期研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概论》等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临床实习时他常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老师讲的重点,白天临床实习,晚上再累也要整理临床笔记,以病为纲,把白天学到的重点(包括老师的诊疗思路、诊疗经验)整理成为临床笔记,为他以后独立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读研究生时他每周跟随导师门诊、查房,并独立管理病床,有时一天要接诊2~3个新患者,要写近2万字的医疗文献,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宿舍睡觉。读研期间他查阅了国内近30年中医糖尿病文献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院30年600余份糖尿病住院病历,总结糖尿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跟随吕仁和教授抄方、查房、工作15年,系统整理及全面继承了吕仁和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诊治慢性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经验。
高彦彬教授常说:“任应秋教授是对我医学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研究学术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任应秋教授知识渊博,中医理论功底深厚,特别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方面,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对中医学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大学期间高彦彬多次聆听任应秋教授开设的中医学术讲座,并旁听了1978年任应秋教授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讲授的《黄帝内经》课程。高彦彬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任应秋教授指导下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并且参加了卫生部重点项目——任应秋教授主编的《十部医经汇编》编辑工作,在任应秋教授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也学到了任应秋教授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治学精神。任应秋教授白天教学、科研,晚间博览群书,每日工作10余小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节假日也从不例外;对于学术问题,引经据典,拨之临床,无不溯本穷源。任应秋教授患病后在家休养,高彦彬看望他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的人要甘于寂寞,要甘于长期坐冷板凳。”谈到治学方法,任应秋先生讲:“我治学几十年主要抓住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四个环节,这是治学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的,还要记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八个字,这样才可能学有成就。”
“刻苦勤奋,持之以恒”这八个字,一直是高彦彬学习研究中医的座右铭。高彦彬从医执教40余年,他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工作,正是他几十年的刻苦勤奋、持之以恒,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高彦彬教授几十年来奋战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对中医传承发展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砥砺前行。他读研究生的第一学年,上理论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学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每日来回奔波,工作强度大,饮食不规律,患了胃病,胃痛呕吐,服药无效,医生建议他休学治疗,面对疾病与多门理论课考试及临床考核,他没有退缩而是一边住院治疗、一边自学讲义,最后在医生精心治疗下他康复了,理论课考试及临床考核均取得优异成绩。
200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刚开诊时,他负责内分泌科与肾内科学科建设,当时门诊及住院部患者很少,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团结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奋力拼搏,完善诊疗规范及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与医疗质量内涵建设。他带领医护人员到医院周围10余个社区开展科普讲座,宣传科室诊疗特色;为提升科室诊疗水平,他亲自为科室医护人员开展系统业务培训,并邀请著名专家为科室医护人员开展学术讲座。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内分泌科与肾内科也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0年高彦彬教授作为引进人才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管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当时学院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教师团队科研经历较少,多数老师对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缺乏自信及积极性,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奋力拼搏,带领学院老师认真分析首都医科大学科研优势、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专家讲座、单独辅导、二级论证等措施,通过多年努力,学院科研工作明显提升,国家级课题提升了四倍,国家重点课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获批络病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他作为中医学专业负责人带领中医学专业团队奋力拼搏获批国家一流专业。高彦彬常对学生讲:“人生有起有伏,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有挫折,关键是面对困难挫折不要意志消沉,而要坚韧不拔、砥砺前行。”
高彦彬教授在几十年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遵循“源于经典、基于临床、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提高疗效”的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当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降低慢病的高发病率、严重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高彦彬教授传承经典,不断创新,认为“慢病具有病程迁延、久病难愈的特点,符合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
高彦彬教授提出络病是慢病的基本病机,络虚通补是慢病的基本治则。络病理论是中医经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清代叶天士将络病理论提升为中医病机理论,当代学者吴以岭院士初步构建络病证治体系。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治则,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基石。高彦彬教授基于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为依据,从建立科学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病残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四个梯度,提出慢病中医四级预防原则,强调慢病预防须从娃娃抓起,强调慢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阶段综合防治,丰富了中医预防医学理论,明晰了慢病中医防治路径与原则。高彦彬认为对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可开辟慢病防治新思路,创新慢病的病机理论,研发防治新药物,提升慢病防治的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高彦彬教授在传承经脉理论与丰富络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络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共性病理基础及通络治疗大法,创新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病机理论及治疗大法,显著提高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慢性肾病的疗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高彦彬读研究生时就通过阅读大量医学文献及总结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600余份住院病历发现:气阴两虚、络脉瘀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是其重要治则。
这一学术观点得到了中医代谢病领域专家认可,于是他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络病理论指导下开展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研究,他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耐量低减中医药干预综合方案研究》,通过12个医学中心,510例糖耐量低减患者开展为期3年的中药干预治疗,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49%,为糖尿病低减患者提供中医综合防治新方案。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喜明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市科委“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研究》,通过10个医学中心,680例糖尿病患者开展为期5年的中药干预治疗,证实益气养阴通络中药干预糖尿病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35%。他主持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973”课题,运用络病学说指导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及基础研究,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补肾通络、益气通络复方中药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揭示通络药物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机制是保护微血管。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带领的团队获国际络病大会授予的“络病研究40年卓越团队”奖。他十分重视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方案研究及推广应用,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他牵头制定的《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标准》《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优化方案(2023版)》,经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发布,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实施,提升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水平。
厚德载物,明确表述在中国文化典籍《易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意思是用崇高的德行来承载万物。通过对高彦彬教授本人深入访谈及对他的道术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厚德载物也是高教授从事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的主要道德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重修养,品德润身;明大德,爱国爱民;重医德,心有大爱;重师德,立德树人。
“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高彦彬教授常讲:“道德是立人之本,成业之基,当老师、做医生、做学问、搞科研,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要先做人,人无德不立,做人要重修养,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去修德。”
高彦彬教授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善于汲取中华民族美德;见贤思齐,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秀品德;他厚道谦和、为人真诚、言谈举止儒雅;他对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对同事,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宽容人、以和处人。同学们讲:“高彦彬教授给我们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很有修养,十分儒雅。”高彦彬教授的同事讲:“高彦彬教授担任中医药学院院长,对自己要求很严,工作以身作则,为人厚道真诚,为人谦虚勤奋,对同事以诚待人、以宽容人,从不与老师争名争利。”高彦彬教授常对学生讲:“修德,既要立意高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又要立足当下,从小事做起,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助人,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彦彬常讲:“作为一名中医人,我的中国梦就是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中医药宝贵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为健康中国、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出贡献。”高彦彬拥有自己的中国梦,认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以传承中医药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他胸怀理想、辛勤耕耘,从医执教40余年,作为著名中医专家他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人民;作为优秀教师他不忘初心,为国育才,用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他常讲“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我的成长离不开国家与人民的培养,用我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理所当然的事。”
高彦彬教授不仅是著名的中医专家,还是北京市政协三届委员及常委,15年履职期间他向政协大会提交78份提案,内容涉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农村合作医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食品安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环境治理、慢病防治、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北京市乃至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在抗击“非典”及新冠感染时,他积极参与中医药防治方案制订、积极处理会诊医院发热的患者,并以政协委员的身份通过北京市政协向北京市政府及国家卫健委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及新冠感染中的作用。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这是我国历代医务工作者共同的信念,“大医精诚”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历代医家的高尚理想,高彦彬教授作为著名的中医专家与政协委员,他的仁爱之心广博,他的济世标准宽泛,他不仅通过精湛医术治病救人,更通过议政建言的方式促进国家发展及民生改善,体现出他明大德爱国为民的情怀。
高彦彬教授从医40余年,认为医生治病救人不仅医术要精,更要有仁爱之心,他对患者总是和蔼可亲,耐心地听患者诉说,耐心地解释医疗方法及患者的疑问;他诊察患者十分细心,一丝不苟,生怕遗漏信息,造成误诊漏诊;他对患者十分关心,体谅患者的痛苦,体谅农民就医困难,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药方精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去温暖每个患者。他对患者的耐心、细心、关心,体现出他治病救人、心有大爱的高尚医德。
高彦彬教授常对我们说:“农村患者、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好多大医院都是挂号、取药、化验不在同一个地方。开了方子或检查单,要耐心告诉患者在几层抽血、在什么地方缴费、在什么地方取药。”一位慢性肾病患者的家属这样评价高彦彬:“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对患者总是和蔼可亲,总是耐心地听取患者诉说,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他看病十分细心,十分认真负责,他总是用真心帮助患者,我父亲病重需要住院但押金不够,他用自己的工资作担保,我父亲才能及时住院得到有效治疗,我们全家都很感谢高大夫。”
高彦彬教授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两所大学针对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过《中医学导论》《中医内科学》《中医经典》《络病学》《中医药研究进展》《络病与重大疾病研究进展》等课程。扎根教学一线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博士及师承人员。他重师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注重教书育人,注重立德树人,认为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学生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高彦彬常讲:“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学生明大德,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用知识报效祖国、用行动服务人民;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学生恪守公德,尊重公共关系,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学生严私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价值内涵。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自省、学会自律。”高彦彬教授注重教书育人,授课内容丰富、案例鲜活、重点突出、条理性强,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说:“高彦彬教授学识渊博,讲课内容很丰富,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条理性很强,听他讲《中医学导论》,先讲中国传统文化,继讲中医药文化,后讲中医特色优势,有穿越古今、视野开阔、引人入胜的感觉,对中医的热爱油然而生。”
通过对高彦彬教授的弟子、患者、朋友及同事的访谈资料研究分析发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体现在高彦彬教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之中,主要体现在他的为人、为医、为师、为学四个方面:①为人,厚德自强,厚道谦和;②为医,医德在仁,医术在精;③为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④为学,精勤不倦,博采众长,传承创新。
“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高彦彬教授在中医传承发展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行医、以德施教,高尚的思想品德使他形成良好的人格、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构建了良好的同事关系,以及和谐的医患、师生、家庭关系,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不断开拓进取的中医传承发展团队,他从事的中医传承发展事业得到同事、家人、单位、师生、团队的大力支持,这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彦彬教授常对学生讲:“学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人首先要对中华文化有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乾坤精神,就是《周易》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人就要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对后学的寄语。”高彦彬教授把传承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高教授40余年奋战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医药传承发展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面对中医药传承发展中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砥砺前行。
高彦彬教授常说:“为人要厚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人处世不能只顾自己,要想到别人。国家培养了我、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培养了我,给我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许多中医大家给我树立了榜样,我常怀感激之心,常存谦素之意。”学生对高彦彬教授的印象:“厚道谦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很有修养”。同事对高彦彬教授的印象:“高彦彬教授对自己要求很严,工作以身作则,为人厚道真诚,为人谦虚勤奋,对同事以诚待人、以宽容人、以和处人。”高彦彬教授的家人认为:“高彦彬教授是一个厚道真诚的人、是一个热爱中医、谦虚勤奋的人,是一个关爱家人、对家人负责任的人。”患者对高彦彬教授的印象:“高大夫很有修养,仪表整洁、态度和蔼可亲、说话很温和、看到他慈祥的目光,我们感到把生命托付给他心里很踏实。”
高彦彬教授以德立身、以德行医、以德执教、以德治学,为人厚德自强、厚道谦和、严以律己、以诚待人、以宽容人、以和处人,常怀感激之心,常存谦素之意。
高彦彬教授常说:“为医关键有两点,医德在仁,医术在精。医德在仁,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要求医生要有高尚医德与人文关怀。医术在精,为医需要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要求医生对医术要精益求精。”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学仁人性质及医家伦理道德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备受后世医家推崇。高彦彬教授从医40余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他都用一颗爱心精心诊治,他总是耐心地听患者诉说,细心地诊察患者病情,精心地辨证处方,关心患者的病痛及生活,用爱心去温暖每个患者。为了满足患者诊疗需求,他常常晚下班给患者加号;患者住院押金不够,他会用工资作担保,使危重患者及时住院治疗;为缓解住院病床压力,及时救治病重患者,他会在他的办公室内临时安置一张病床。他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诚地帮助每个患者。
高彦彬教授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他博采众长,勤于临床,医术精湛,求诊的患者很多,门诊工作往往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多,一上午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几十年来他为数以万计的全国各地患者解除了病痛。高彦彬教授率先将中医治未病与络病理论应用于糖尿病及慢性肾病防治,进一步优化了糖尿病及慢性肾病的防治方案,显著提高了疗效。他牵头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优化方案(2023版)》《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指南》,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提高了全国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防治水平,造福于全国糖尿病患者。
启功先生阐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基本含义为“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为人师”就是要使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在学问上足以为人之师,有能力向他人传授知识、释难解惑,将其引领进入豁亮澄明的境界。“行为世范”就是要在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方面,以身作则,以己示范,成为他人生活的引路人,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高彦彬教授从事中医本科、研究生教学几十年,作为老师,他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中医人才,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教工委授予“育人先锋”,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仲景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北京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为人师表,践行“五心”育人:一是充满爱心。他认为爱心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础,他用爱心点燃学生梦想,学生生活有困难,他会慷慨解囊,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心理有问题,他会心理疏导,配合中药调理,使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学习有障碍,他会耐心辅导,教授其学习方法、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坚守诚心。诚心是教师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他以诚心对待学生、对待老师、对待患者,他以诚心培育学生“大医精诚”精神。“大医精诚”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集中体现,他常对学生讲,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关键有两点:首先是医术要精,其次是医德要诚。医生不仅要以精湛医术救治患者,还要为患者提供人文的关怀与真诚的帮助。三是保持恒心。为提高中医本科生质量,他带领中医学专业团队,聚焦培育卓越中医师,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育人模式,并坚持近20年,为北京及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人才。四是独具匠心,助学生成长。他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坚持:①中医学专业“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三课一体”,思政领航;课堂教学实行“四课堂”强化素质教育。②依托优质中西医资源,以中医学科为主体,重视多学科交叉,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五是不忘初心。他认为立德树人是大学及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学生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
他教书育人,坚持五个统一:他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两所大学针对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过《中医学导论》《中医内科学》《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并主编讲义并开设《络病与重大疾病研究进展》科教融通的创新课程。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理论技术相统一。他讲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案例鲜活生动,深获师生的好评。学生们评价说:“高彦彬教授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听他讲课视野开阔、引人入胜。”他的研究生张涛静教授回忆说:“我博士毕业已15年,高彦彬教授与我们一起讨论的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办公室中七八人促膝而坐,老师总是以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大家自由发言,老师虚心听取每个学生发言,有时会采取我们的观点。”
高彦彬教授从事本科生教学4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本科生数以千计;培养硕士、博士生百余名;培养各级师承人才近百名,目前大多都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他负责中医研修学院工作,与北京市和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仲景国医研修班”,为两省市培养了300余名高层次中医人才;主办“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高级研修班”,为北京地区及全国培养了100余名高层次中药人才;主办“西学中高级研修班”,为北京地区培养了西学中人才160余人;主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为基层培养了中医技能人才800余人;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彦彬教授常讲:“任应秋教授为人师表,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学术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高彦彬教授常以“精勤不倦,博采众长、传承创新”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严谨求实、辛勤耕耘。高彦彬教授大学毕业后在任应秋教授指导下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备受任应秋教授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治学精神影响,同时深受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董建华、王永炎等名家学术思想影响。高彦彬教授常讲,“刘渡舟老师强调应用经方要善抓主证、善抓病机、灵活运用,对我临床辨证治疗各种疾病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治疗疑难重症;赵绍琴教授诊治温病学术思想及诊脉八纲对我临床诊治内科杂病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绵之老师重视脾胃功能与情志影响,对我临床诊治疾病产生了深刻影响;董建华教授提出的‘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对我临床辨治脾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王永炎教授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对我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风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是高彦彬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毕业后高彦彬教授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工作,跟随吕仁和教授抄方、查房、工作15年,对吕仁和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诊治慢性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及继承。在临床中,他还学习了施今墨、祝谌予等名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邹云翔、张大宁等名家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从络病分期防治糖尿病与慢性肾病的经验。
高彦彬教授集临床、教学、科研、传承为一体,精勤不倦、博采众长、传承创新,在慢病防治、中医经典、络病研究、中医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①他基于中华和谐文化精髓,以健康为中心,提出中和思维(包括和谐健康观、失和疾病观、调和治疗观、和谐养生观),深化了人们对中医的核心理念(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的认识,培养中和思维对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②致力于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病防治40余年,提出“慢病具有病程迁延、久病难愈的特点,符合中医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提出“络病是慢病的基本病机,络虚通补是慢病的基本治则”对慢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③基于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为依据,从建立科学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病残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四个梯度,提出慢病中医四级预防原则,强调慢病预防须从娃娃抓起,强调慢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阶段综合防治。丰富了中医预防医学理论,明晰了慢病中医防治路径与原则。④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络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性病机及通络治疗大法,创新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机理论及治法,系统制订了从络病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诊疗方案,指导临床且明显提高了疗效。⑤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络病是慢性肾病的共性病机及通络治疗大法,创新了慢性肾病的病机理论及治法,从络病论治IgA(IgAN)肾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MN)、尿酸性肾病、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等,明显提高了疗效。⑥查阅古今医籍800余种,现代期刊10000余卷,整理出版《中国糖尿病文献索引》《中国糖尿病医方精选》《中国糖尿病医论医案精选》《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学》,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提供了丰富宝贵参考资料;牵头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优化方案(2023版)》《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提高了糖尿病预防及糖尿病肾病防治水平。⑦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教学,他带领教学团队与临床专家主编《金匮要略研究》,本书约150万字,将金匮要略诠释、研究进展、验案精选汇集一册,激活经典,指导临床。⑧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医络病研究,主编《络病与重大疾病研究》专著,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络病学)、中医络病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络病研究与国内专家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国际络病大会颁发的“络病研究40年卓越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