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命千金贵 颐养万年青

我是一名中医医生,这个职业就是“活人”和“阅人”,虽不敢说活人无数、阅人无数,但在二十几年的从业历程中,每天都在长进,尤其是我的患者,他们对健康的渴求,把我带出了断病开方的职业常轨,就像传说中的古人炼丹一样,一点一点地“炼”就了我对疾病、对健康的一些殊为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每当我的患者采信了我的这些经验和认识“补益”了他们的健康,我的经验和感悟成了他们的“维生素”,成了他们的“氨基酸”,成了他们的“人参”“黄芪”,我是多么幸福啊!通过几年的积累,我终于能够借这本书和千千万万的读者一起分享我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我的内心更是朵朵莲花次第盛开。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所以药王孙思邈才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为《备急千金要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惜的是,我们却往往要无可奈何地在就医方面花费宝贵的时间和钱财,甚至要耗费情感和意志。为什么医院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就是疾病的“蓬勃发展”造成的。

我生性天真、单纯,有时候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都忍不住在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患者变得少一点,也好让自己“清闲”一点呢?理想的答案当然就是让大家健健康康的,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经过诸多学者们的不懈传播,很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圣经”。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是说等有病了再去治病,就显得有点晚了,当疾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去治疗,是比较好的选择,更好的做法就是保养得健健康康的,不生病,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提倡“治未病”体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预防思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治已病”还是“治未病”,形势都相当严峻。

“治已病”也就是我们说的医疗,农村、小城镇医疗条件不佳,大中城市条件好,但资源紧张,就以我所在的北京为例,稍微好一点的医院,都充满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甚至滋生了一个“号贩子”的行业,很多人的治病经历都能让人潸然泪下。

“治未病”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养生,形势也是严峻的。但凡有条件的人都在养生,怎么说形势严峻呢?我所接触的人,十有六七都违背了养生的真谛,在他们看来,养生就是补,因此很多人一边养生一边治病,治养生养出来的病!

怎样的养生才算真正的治未病呢?可能有无数的答案,我认为 千百种答案都不及四个字——知己知彼。己者,自己的身体也;彼者,你采用的方法也。 而很大一部分人是在不知自己身体特性的情况下,“套用”别人的方法,这样的养生,能把你带往何方呢?

怎么样才能“知己”?这是我在临床中面对患者的渴求而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他们来求养生之方,甚至要我开这种药那种药,进行补益,我就要对他们说,你想吃的药是好药,但不适合你,得跟他们耐心解释,有时候还得注意技巧。很多年以来,我要反复地给我的患者做“思想工作”。我以前不太注意这方面的案例,但经历多了,想不注意都难,于是我就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就像开篇时说的那样,以患者为师,他们在养生方面误区很多,错误很多,我就得帮他们走出误区,纠正错误。

多年来我对患者养生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的心得,把这些心得累积起来就成了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教大家“知己”。知己的方法很多,怎样才能掌握住呢?那就是要把方法升级为方法论,说实在一点就是把中医辨证的逻辑教给大家。当然我不是要教大家坐堂行医,而是要教大家成为“知己”的达人,这样,你的健康就基本上能由自己掌控。

我临床诊断的逻辑是六经八纲辨证法,究其渊源,源自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采用六经八纲辨证,常常可以明确病位病性,洞悉疾病本质,故临床疗效突出,受到历代医家的尊崇。 既然为历代医家所用,我们老百姓能学得会吗?能!我全书讲的都是这个,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三把钥匙”,相信你如果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就会拿到这三把钥匙。

三把钥匙的具体内容要在本书正文中展开,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三把钥匙是指表示病位的表里,表示病性的虚实,表示病态的寒热,可以记为表里、虚实、寒热。

中医学特别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各个脏器之间密切联系配合,每一个脏器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局部,局部出现了病变势必会影响整体,这就是中医学所谓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里面出现了改变,就一定有外在的表现。只要你有不舒服的症状,肯定是内在机体出了问题,有时候可能就连精密的医疗仪器也检查不出来,这就是人体的先知感觉。这时候你要尊重身体的感觉,通过调整症状来祛病。如果你傲慢不顾身体的感觉,更大的疾病就会找你麻烦的。

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一脉相承,讲究阴阳之道。人体是一个大的阴阳,阴阳相辅相成,如果阴阳不平衡了,人体就生病了,所以 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调整阴阳,使整个人体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而这三把钥匙会帮你找到平衡。

中医学讲药食同源,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许多事物都有某种药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体内维生素缺乏时,可以吃药,也可以吃水果,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在书中也有不少食疗建议。另一层是说,几乎所有食物都像中药一样,生长在天地间,经历四季更替,接受了自然的雾露雨霜,形成了独特的寒热温凉之性。把食物的性质掌握住了,再对照你自己的体质,使两者般配才能“琴瑟和鸣”。

我们平时到饭馆吃饭,比较周到的服务员肯定要问你的忌口,一般是指菜的咸淡辛辣之类的,这里说的忌口主要是指口味的好恶。中医看病下医嘱,也包括忌口。只不过,中医里的忌口,往往是违背你的好恶的。比如说,你喜欢吃冷的食物,比如冰淇淋,但如果你用三把钥匙辨出你的体质或者某些病是忌生冷,那么你就必须和你的喜好“唱反调”。

说了这么多,我感觉意犹未尽,但前言篇幅有限,能承载的内容有限,我想把我写作这本书的背景、宗旨和愿望都对读者做一个概要性的交代, 我诚恳期望,大家买下这本书,垂览这本书,就拥有了一个救危殆、养天年的“千金方”。


甲辰年端午节
于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 rkjNOjBbfOqRnKgUWCwKwlHLFixFpxELCLxEedISwcmOpRvuStX0uGbuLm+UCx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