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需要水,但需要的是能够利用的水,如果负责运化水液的功能有些问题,就容易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水,可以称其为病水、坏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水饮”。清者为“水”,比如汗液、小便;稀而黏者为“饮”,比如痰、鼻涕。水和饮出现某些异常,就成为水饮病。
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里也讲了这个专题,写本书的时候又写了这么一章,是放在全书的后面,但编辑和我商量,说这一章应该放到前面来,我仔细思量,还真有道理。为什么需要特别“看重”这一章呢?
2009年秋天的时候,我的一个患者找我调理感冒,说是前前后后有一个月了,时好时坏,开始吃感冒药管用,后来就不管用了。我看着他清瘦、苍白的脸,有点感慨,一个小小的感冒就把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小伙子折腾成这样子,要是患了个大病,会怎么样啊!于是给他望闻问切,一番诊断之后,我说,你这病,感冒是假象,其实根源是水饮,也可以叫水饮病。
他听我这么一说,立马站起来了:“水饮病?没道理啊!我家喝水、煮饭、烧汤都是用矿泉水呢,怎么会是什么水饮病呢?”我听了他的话,哭笑不得,原来他以为水饮病是饮水引起的病。我在《养生堂》录节目讲这个专题之前,问现场观众知不知道水饮病,基本上都是摇头。后来我专门查了近三年来比较畅销的大众健康图书,都没有讲这个话题的,所以特别认同编辑把这一章“置顶”的提议,因为这一章可以成为打开本书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