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脏六腑相呼应 关联密切互依存

认识脏腑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从宏观方面看, 六腑和五脏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也能行精于脏,使脏得精气而藏之。也可以通俗地说,当病在六腑时,就比较浅、比较轻,当病在五脏时,病就相对比较深、比较重。

从微观方面看,六腑和五脏具有相互的对应关系。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心肠,说一个人热心肠,心肠软,或者心肠狠毒、黑心肠等,这个心和肠是对应的。不过要注意,肠有小肠和大肠,这里与心对应的是小肠。我们还经常用一个词叫“肝胆相照”,这肝和胆是对应的;我们在本章开篇的时候说了脾胃这个词,脾和胃是对应的。接下来的两组对应的脏腑是:肺对应大肠,肾对应膀胱。

六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既可以说三焦对应五脏,也可以说三焦不对应五脏。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我们说六腑中的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与五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种对应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逐一展开看一看。

1.小肠对应心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小肠属表,心属里。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能够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胆对应肝

中医说的六腑中,胆比较特别,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指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它们都还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概括起来说,奇恒之腑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奇恒之腑中,只有胆与五脏有对应关系。

胆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贮藏、排泄胆汁;二是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来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的作用,第一就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连续的,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所以有胆大、胆小之说,比较夸张的说法有“胆大包天”“胆小如鼠”等。这里的大和小并不是指胆这个器官的容积,而是指胆气的充足或虚亏。“胆量”这个词,我理解这个“量”就是胆汁分泌的量,直接关系到胆气。胆量在心理学中是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的难以改变,但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爱肝护胆,增强胆量。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汁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中医通常是肝胆同治。

3.胃对应脾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作“肾为先天之本”,其实这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古人是非常重视脾的地位的,脾在五行中属土,有“载物”“生发万物”的性质,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后天之本”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大肠对应肺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膀胱对应肾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总之,人的五脏六腑之间关联密切,使人体组成一个系统,而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和其他因素也有关联。中医就是在这样一张互相关联的网络中展开疾病的诊治。 rkjNOjBbfOqRnKgUWCwKwlHLFixFpxELCLxEedISwcmOpRvuStX0uGbuLm+UCx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