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邻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北纬29°13′35″至30°17′30″、东经119°53′03″至121°13′38″,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68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9.07平方千米,市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面积2965.05平方千米。
绍兴市全境位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嵌、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境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点位于诸暨市境内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海拔1194.1米,而最低点则是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表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
远古的绍兴,一片沼泽平原,山洪漫流,潮汐泛滥。战国地理名著《禹贡》列其为“下下”。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宰相管仲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历来疫疠多有流行,且有一定季节性和地方性。春冬多“风温”“春温”,夏天多“暑温”,长夏多“湿温”“痧气”,入秋多“燥病”,隆冬则多“冬温”“伤寒”。绍兴医家根据绍兴本地地理环境和发病因素,结合“伤寒”与“温病”,寒温一统,统括“伤寒”,细分明目,如“大伤寒”“小伤寒”“暑湿伤寒”“湿温伤寒”“漏底伤寒”“脱脚伤寒”等,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治疗方法。又由于绍兴的地理东低畦滨海卑处,西北丘陵山峰重叠。故东北滨海之地多卑湿热,病多“湿阻”“痧气”“霍乱”等。而西部山地多山岚瘴气,民病则多患“疟”,更苦于“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风貌,与越人独特的风俗习惯、疾病特征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