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处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影响范围内,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古代南方于越民族的聚居地,故称“于越”,亦称“大越”,简称“越”。秦汉时期以后,这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所以更名茅山曰“会稽”,这便是“会稽”这一名称的由来。春秋时期,于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分置吴郡,移治山阴,领今浙江境内山阴等14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会稽郡为吴州,治会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改吴州为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唐及北宋,越州治山阴,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剡、新昌八县。此后,领县数长期稳定。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之意,于翌年更元为绍兴;又仿唐德宗幸梁州故事,于绍兴元年(1131)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治山阴。明、清时期复为绍兴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78年9月,改为绍兴地区。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1997年,绍兴市辖越城区、绍兴县、新昌县、上虞市、嵊州市、诸暨市。2013年10月,撤绍兴县,设绍兴市柯桥区;撤上虞市,设绍兴市上虞区。目前,绍兴市辖3个市辖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2个县级市(诸暨市、嵊州市)、1个县(新昌县),设滨海新区、镜湖新区两个功能区(2020)。
绍兴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东亚文化之都。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绍兴名列其中。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都能在这里找到遗存,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