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绍兴古称越。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为越州,此为越州名称之始,越州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剡、新昌八县。绍兴元年(1131)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这便是绍兴名称的由来。山阴、会稽两县的县治均设在绍兴城内,城中央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作为分界线。

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之举,是绍兴文化高度繁荣的标志。宋·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中称:“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可见,绍兴是人杰地灵之地。

历代绍兴俊杰创造的光辉业绩,汇聚成绍兴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色添彩。汉代王充著《论衡》,反对谶纬迷信,批判唯心哲学;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以中和为美,后世尊其为“书圣”;明代徐渭笔墨纵横恣意,其诗、书、画均标新立异;王守仁在阳明洞讲学,提出“致良知”学说;蔡元培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挺直了民族的脊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越医深受其熏陶。

纵览绍兴中医的发展历史,绍兴中医以“名医多、名著多、专科世家多”而享誉杏林。明代及清末民初,更是绍兴中医发展历程中的两座高峰。《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选载了107位古今中医名家,其中绍兴籍医家占了10位。在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中,选录了21种著作,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就占了7种。

明代马莳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前者对《黄帝内经素问》多有阐发,而后者是第一个《灵枢经》全注本。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观点,其所著《类经》《景岳全书》,功绩泽被后世。傅懋光主持面向朝鲜内医院医官的医学讲学,成为绍籍医家对外交流的第一人。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中医又遭“废止中医案”之厄运,发展步履维艰。然而越医不怨天尤人,不畏艰险,奋发自立。何廉臣、裘吉生、胡震、曹炳章等人奋力推动结医社、办医报,重视新式中医教育,提倡中西汇通。当时的绍兴医坛,专科世家林立,绍派伤寒学说盛行。越医还积极参与反对废除中医的抗争活动,与吴中医学相辉映,使绍兴成为全国中医药学术交流的中心。

越医取得的瞩目成就,与绍兴这座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越医群体淳朴勤劳、崇尚和谐、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是密不可分。这不仅是越医的文化特征,也是越医文化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地区的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医传承模式从个体的师徒传承,逐步向中医院校教育、学术团队建设方向转变;经营模式也由个体开业,逐渐走上集体经营、联合行医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各县(市)综合医院纷纷开设中医科、中药房;60年代,中医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县(市)医院工作;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县(市)先后建立起中医院。1979年11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绍兴市分会正式成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绍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尤为迅猛。目前,全市除越城区外,各县(市、区)均已建立中医院,各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21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870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6家(国标三级甲等医院4家,省标三级甲等医院2家),民营中医专科医院7家(省标三级乙等医院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346家。全市中医床位达3810张,中医诊所263个。全市执业(助理)医师共15662名,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西学中”等人员3524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23%;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3830名,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24%,中医全科医师占比为18%。全市公立中医医院拥有硕、博士353人,学士854人;正高级职称160人、副高级职称253人、中级职称373人。

2009年6月,越医文化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5月,绍派伤寒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日方长,未来可期。如今,越医秉承先贤遗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正为建设健康中国、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以及实现绍兴“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而不懈努力!

《绍兴卷》编委会
2025年2月 gsOVNYDrAT0zqjcuMibP27vwWwJqXOa3yUzOxT7X6/SPIw8AofjvcJ4kdKjVk3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