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氏女科,又称石门槛女科,世居山阴石门槛(今越城区仓弄)。据《语肥堂钱氏族谱》载,钱氏第十一代始操女科业(北宋末年),迄今已二十二代,有《大生秘旨》《胎产要诀》《钱氏产科验方》等书存世。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行宫暂留期间,后、妃、嫔染疾,每延钱氏女科诊治。
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钱象坰,字承怀,以医名。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至象坰而荟萃先世精蕴,声远播焉。”象坰为钱氏女科第十四代世医,著《胎产要诀》。象坰之子廷选,孙登谷,曾孙琦瑶,承先辈业,精女科。第十八代世医茹玉亦精胎产。清代宝灿与族弟宝楠为第十九代世医。宝楠长子少堂,次子少楠(廿代世医),孙寿祺、寿铭,皆精女科,在绍地享有盛誉。钱氏女科传子不传女,惟十九代世医宝灿破其戒,授徒两人,一为绍兴徐如忠,一为杭州何九香。
钱氏女科所创之生化汤,为妇科之名方。何廉臣曾说:“钱氏之方,得盛行者,实始于生化汤。吾越前哲张会卿载之于《景岳全书》。乃时,景岳之全书盛行,而钱氏产科之生化汤亦盛行,甚至妇人皆知,药肆备为通行官方,不必就医诊治,即向药肆购服矣。厥后,前清国初傅青主征君,著《妇科产后编》,随证加减,屡见不鲜,大旨为生化汤发明推广其方之效用。前朝光绪时代,陆封翁九芝为之重订,将繁者汰之,冗者节之,杂者一之,易其名曰《生化编》,而钱氏之产科验方,名乃大盛。”(《钱氏产科验方·序》)钱氏生化汤是我国非处方药的滥觞。
柴中元、陈天祥等人将钱氏女科的特色及经验总结如下:
1.调经善用风药
宋·陈良甫谓:“妇人月水不调,乃风冷乘虚客于胞中,伤冲任之脉。”《黄帝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济阴纲目》释之云:“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衷,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也。”这里简明地阐述了六淫、七情可导致经候不调的机制。钱氏根据经病的成因,在熟习内科及深究奇经(尤其是督脉)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风格的调经方,今录于下:川藁本,香白芷,青防风,珍珠母,川郁金,路路通,绿梅花,木蝴蝶,福泽泻,炙甘草。
钱氏调治月经的代表方,开风药调经之先河。方中以藁本引白芷、防风入督脉,驱散六淫之邪,开发阳和之气;取珍珠母(或白蛤壳)介类潜降以监制风药之香散;用绿梅花、木蝴蝶、路路通调畅气机,稍佐川郁金入血分。综观全方,把走奇经、畅气机、活血脉三者熔于一炉,制方精当,轻灵可法。王肯堂氏《女科准绳》载有升阳举经汤,亦用藁本、羌活、防风、独活等风药于血分药中,主治经水不调,可互资印证。
2.经前乳胀证治举要
大凡经前乳胀,良由肝气郁结、胃气失和所致。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故本病与肝、胃二经关系至重,为女性不孕症原因之一。钱氏认为,本病轻者数剂可愈,重者非朝夕见功,应守药缓图。病多在气分,用药宜轻灵,切忌重浊。钱氏临床遣药,柴胡嫌其劫肝阴,当归动血于证不宜,不主张逍遥散,而喜用木蝴蝶、砂仁、绿梅花、代代花、香附子、玫瑰花、甘松、广郁金等,肝火甚加左金丸。钱氏疏肝喜用诸花,谓花者,百草之精灵也,其性和平,轻清芬芳,善疏肝而兼快脾悦胃。临床应用药量宜轻,如绿梅花常用3克,玫瑰花、代代花常用1~1.5克。诸花疏肝理气而不伤正,有百益而无一弊,非学有家渊,难克臻此。
3.钱氏崩漏家传方
钱氏治崩漏之家传方,由下列药物组成:鲜生地黄,冬桑叶,白菊花,焦山栀,淡子芩(黄芩),东白薇,鲜藕节,肥知母,血见愁,生白芍,绿梅花,木蝴蝶。
钱氏云:血崩之因,多为喜怒劳役伤肝,导致血热沸奔,顺肝经下行,暴则为崩,缓则为漏,斯证平肝清热凉血之品当为首选,故谓桑叶、菊花为治崩之功臣。《重庆堂随笔》记载:“桑叶治肝热妄行之崩漏及胎前诸病。”《本草从新》亦谓其能“滋燥、凉血、止血”。李时珍谓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钱氏认为桑叶配菊花治崩漏相得益彰,临床建功卓著。
至于归、芎之类,钱氏认为其动而走窜,虽伍以寒凉之品,亦难制其慓悍之性,于血证多弊,皆宜慎用。
钱氏诊治带下,虽无秘本家传,但以口授言示却相传不湮。据钱氏女科二十一代世医钱兆麟老先生介绍,钱氏对“带下皆责于脾”之说持不同看法。钱氏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皆可令带下”,且症状亦各不相同,推崇“五色带下”的理论。但脾虚与带下的关系,较之他脏更为密切,因此无论何色带下均伍健脾之品,钱氏带下证治经验择录如下。
1.白带
白色带下,临证最为多见,斯证纯属肺脾两虚,其人少气懒言,带下如涕如唾,绵绵不断,多无秽气。此为脾虚及肺,失于固摄,气不足则水谷之精无以上腾而下陷,治以培土生金、益气举陷。方为:生黄芪,炒白术,炒白芍,薏苡仁,淮山药,川藁本,广陈皮,白蛤壳,炙甘草。
2.黄带
黄色带下,临证也不甚少见。此脾虚夹湿热之证,其人腹胀纳钝,带下黄稠,多为秽臭,治以健脾清热利湿法。方为:绵茵陈,赤白芍,茯苓,生黄芪,生白术,川黄柏,生甘草,车前子,海螵蛸。
3.青带
青色带下,临证固不多见,但医者不可不知。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脾湿夹肝气下行。治以健脾疏肝法。方为:白槿花,绿梅花,代代花,香白芷,苍白术,云茯苓,淮山药,六一散,莲蕊须,北芡实。
4.赤带
赤带属热属火,五脏之热,乘克脾土,灼伤带脉,可见此证。其人心烦多怒,带下夹红,治法不外清火泄热。方为:细生地黄,焦山栀,紫丹参,川水连,杭白芍,川黄柏,碧玉散,生白果,生甘草。
5.黑带
带下清澈或带黑色者,为肾阳至亏、虚极之症,“阳虚则寒”,其证势必一派寒象,治宜补命门之火,即温肾中之阳也。方为:肉桂,淡附子,鹿茸片,川杜仲,淮山药,川续断肉,甘枸杞子,云茯苓,潞党参,海螵蛸,青防风。
上述钱氏治带下之大略,然临床证候变化无穷,临证处方惟能灵活变通,方为钱氏之本旨。
1.孕后宜补母寿子安胎
钱氏女科认为:孕妇脾胃旺盛,胎安正产,则不必服药,若因母血弱不能令分荫其胎,则应“借药补以培胎元”,当予先服补母寿子安胎饮,以补先天之不足。对“屡产子无气或育而不寿”者,此方胎前即宜服,若孕成之后,更“宜多服以全胎元”。
补母寿子安胎饮为:人参、熟地黄、当归身、白术各6克,黄芩3克,川芎2.4克,紫苏、炙甘草、陈皮各1.2克。
气血虚弱之妇,“孕成不安或得数坠,照方每月服十五帖,弱甚者日服一帖,大益胎元而易于分娩,又生子精神而寿”。钱氏女科于此自云:“经验多,故录以示人。”《钱氏产科要诀》又云:“参、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芎、归、熟地实补血之良剂,佐苏叶、陈皮可为常服之方。”补母寿子安胎饮兼和平之性,有调补之功,而无损胎之弊。钱氏对孕妇的药物调理,在药品的选择上很有讲究,比如黄芪甘温,善于补气;茯苓甘淡,长于健脾。但钱氏认为“六月之前,其胎尚未转运,茯苓性降,不宜多服。黄芪肥胎,岂可常加。香附虽胎喘宜用,欲补则虚人反害。砂仁可止呕定痛,多加则动血行胎”,主张这些药物于胎前宜慎用、少用或不用,这是钱氏女科世传之经验,值得重视。
钱氏女科对时医为达到易产之目的而妄用枳壳、香附等耗气之品,很不赞成。钱氏认为古方士给湖阳公主服枳壳瘦胎方,是因为公主居养优厚而恐胎肥难产耳,故进彼方,但“亦幸中耳,其胎之损元不寿,不责咎也”。在“瘦胎方不可服辨”篇中,钱氏指出“一母之气,分荫其胎,业已两用,正宜大补母弱”,若反用耗气药,“则母救已不暇,奚有余血分荫其胎?是以亏损胎元,日渐伶仃瘦弱焉”。所谓敛胎瘦胎法,实是一种亏元损寿的做法。秉着这种认识,钱氏认为:“《妇人良方》所载无忧散、神寝丸俱不可服。”孕妇到孕期九月、十月时,可服滋养易产方:药用人参3克(弱者用6~9克),川芎3克,当归8克,白茯苓2.4克,益母草、大腹皮、黄芩、生地黄、白术各6克,甘草、陈皮各1.2克。
2.胎前宜调肝脾、补气血
胎前病以肝、脾二脏失调为多,故《金匮要略》治妊娠病,以当归散调肝及白术散理脾为主。钱氏女科宗法《金匮要略》,其证治胎前病常用当归、川芎、白术、茯苓为主。如偏肝血虚不能养胎者,则每加阿胶、熟地黄、紫河车、龙眼之类;如偏脾胃弱而气虚食少者,则加人参、大枣、陈皮、藿香之类,并弃黏腻之药不用。补母寿子安胎饮具有调肝脾、补气血之功用;偏于补肝血的加减河车大造丸由人参、熟地黄、当归加紫河车、五味子、麦冬所组成;偏于补脾气的加味参橘饮由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甘草加半夏、竹茹、藿香、橘红、砂仁所组成。其他如加味安胎饮、顺气安胎饮、补中安胎饮、胶艾安胎饮、竹叶安胎饮等方,也均从补母寿子安胎饮加减而来。
一般通论认为胎前病多实,产后病多虚。但钱氏女科不赞同此说,认为:“孕妇脾胃旺、气血充则胎安正产,且子精神而寿。”“若禀气不足而气血衰,脾胃弱而气血少,则虚证百出,孕虽成而易坠,生子或不寿,是必资药力以助母安胎寿子也。”钱氏常用补气血法治胎前病,是汲取了丹溪学说补气血以助母气达到安胎却病的精华。《钱氏产科要诀·耗气种子方不可服辨》说:“得孕数坠者,孕成后每月必服丹溪安胎饮十数帖,加味大造丸治气血弱人不能摄之成孕,或数坠胎及生子不寿。或孕后虚热盗汗、少食、带多,并宜服。”又说,“丹溪先生删定安胎饮,至良之方,治孕妇元气虚弱,胎元不安,饮食无味,腹疼腰痛,随症加减皆治。”如弱人呕吐,稍加橘皮、半夏;禀厚吐逆,再加竹沥、姜汁;胎漏宜凉,加生地黄、熟地黄;胎痛宜温,少加带壳砂仁;顿仆动胎下血加阿胶、艾叶;怒气胎冲上逆加木香;以及用逍遥散加山栀子,治子淋带血;用天仙藤散治子气;用参术羚角散治子痫等。辨证施治,方法细腻,处方可师可法。
1.宜补慎攻
钱氏女科认为“产后忧惊动倦,气血暴虚”,治疗大法“必以大补气血为主,虽有他症,以末治之”。钱氏女科“援治验为据”,认为产后病变虽多,统以气血之虚为本,外邪滞血为标,用药强调守调补之常,慎攻伐伤正。钱氏认为苏木、山栀子、莪术之类,虽似可用于血块,但大能破血,不宜于血虚之体。青皮、枳壳、香附之类,虽可治胀满,但大能耗气,不利于产后气虚之质。故此类药物乃产后禁用之品。《大生秘旨》中“有气滞毋专耗散,有食滞毋专消导”云云,均是防其伤正之论。产后气血虚衰之际,外邪很易乘隙侵袭,但虚中外感,标证明显时,也不宜选用性味峻烈之品。钱氏提出:见似可汗之证而用麻黄,则重竭其阳;见似可下之证而用承气,则重乏其阴。如有血块积痛之标实,亦“慎不可用苏木、三棱、蓬莪术、赤芍、山楂等药,恐虚弱之人,受害多矣”。钱氏对产后病的治疗时时虑正气之虚,认为:“耳聋胁痛,乃肾虚;恶露之停,休用柴胡;谵语汗出,乃元气弱,似邪之证,毋同胃实。”产后大便燥结,为津血之亏,宜用肉苁蓉、生地黄、当归之类润导;小便短涩为气化不足,宜六君子倍用参、芪,以助气化而利水。此外,诸如“厥由阳气之衰,难分寒热,非大补不能回阳而起弱;痉因阴血之亏,毋论刚柔,非滋荣不能舒筋而活络”。无论在辨证之时,抑或遣药之际,都注意到气血之虚为本,而应以守补为常。“如乍寒乍热,发热依时,症类疟也,若以疟治,迁延难愈。神不守舍,言语无论,病似邪也,若以邪治,危亡立待”,指出产后气血亏虚之本,而枉伐无辜,终成虚者益虚之势。
钱氏女科对时医视济坤丹为良方,泛用于催生、下胞、消血块的做法颇不赞同。钱氏认为此方下胞、落胎、定痛之功虽捷,但唯产妇之少壮者尚可,然总属“藁苗继暴秋阳”,使新生之血不得安宁。提出济坤丹一类慓悍之剂,“胎产并宜大禁”“一切耗血气之剂,汗吐宣下之策,只可施于少壮,岂可用于胎产”等论述。以及反复叮嘱“产后勿用姜以消血块”“勿食枳实、香砂等丸”“身热毋用芩、连、栀、柏以损胃”等,都体现了治产后病宜补慎攻的学术观点。
2.宜通忌滞
产后正气亏虚,气虚不足以运,则见气滞胀满,且因生化之机衰减,滞血易生,血块难化,故亦常有腹痛、恶露不尽诸症。所以,钱氏女科认为,如新产之后,当“先问恶露如何,块痛未除,未可遽加参、芪”,若只知补而不知通,用药呆滞则不灵动,也为产后用药之大忌。四物汤虽善调血养血,但因其性偏于阴凝,不利产后。故钱氏云:“世以四物汤理产,误人多矣。”钱氏女科认为治产后病宜通补兼施,用药则不宜太偏于一端,故曰:“寒厥不可用四逆汤,热厥不可用白虎汤”“热不用芩、连,寒不用桂、附;寒则血块滞凝,热则新血崩流。”钱氏根据产后病的病理特点,本着用药不宜过寒过热、须补宜通的原则,取中和平正之品,拟生化汤一方,从而确立了传世之治产后病的良法。
钱氏还主张产后病宜用动药缓补,而反对静药蛮补。如“产后三日内,未曾用生化汤以消血块,而就用参、术、芪、熟以致块痛难除。”假使是形体大虚,须用“倍参生化汤加黄芪、熟地”的时候,如血块痛未除,芪、地亦不可即用。钱氏主张用动药缓补,又谆谆告诫,“虽陈皮不可用至五分以上”,此种调补产后病中和平正的稳妥手法,确是用补于产妇之真谛。
3.用生化曲尽其妙
①初产当用。生化汤治产后病,是钱氏女科起手第一常法。钱氏生化汤方:当归15克,川芎6克,炙甘草15克,干姜1克,桃仁10粒。钱氏认为,产后血块当消,新血宜生,若专以消则新血不宁,专以生则旧血多滞,惟芎、归、桃仁三品,善破旧血、骤生新血,佐以干姜,引三药入于肝肺,以生血益气。能补能行,补而不滞,“行中又带补,方处万全,治无一失”。
生化汤主要用于新产后不久,一般在七天之内。钱氏谓:“大约因初产气血暴竭,必用生化汤加减。”《大生秘旨》又云:“凡产后必先服生化汤,块行痛止。”然后,方可服他方。当然,产后虽时日稍久,但因血块未消,恶露未净,或未曾服过生化汤而尚有生化汤适应证的,当然也仍可使用。而且,“少壮产妇及无病者,服几帖补血亦有益”。这说明生化汤不仅可用以治产后病,也是一张产后调补之良方。钱氏治产后病,如产后日久,血崩不止,则用升举大补汤;产后脾泄不止,用参芪莲子饮;产后乳生痈,未成脓者用瓜蒌散,已成脓者,服排脓消毒散;产后胃气不和,呕吐不止,用安胃行血汤;血块去后,用人参养营汤;产后口渴,舌干咽痛,食不下,用麦门冬汤。凡此种种,又说明钱氏对新产妇虽盛赞生化汤之功,但也不是不分时间、不论症状而一概泛用此方也。
②虚实宜辨。钱氏女科用生化汤有一个特点。一般形体尚不大虚者,初产都以生化汤为基本方,酌情加减。如不兼外邪而只有血块痛,或血晕,或胞衣不下皆用原方(一方有益母草);如感冒风寒,服生化汤不解,加葱白或桂枝;如感寒,心下痞满,加陈皮、桔梗、木香;如感风寒,咳嗽或身热,加杏仁、知母、天冬、桔梗;产后伤食,加神曲,麦芽或山楂、砂仁;产后愤怒,心膈闷满,加木香;大便不通加苁蓉;产后泄泻,加茯苓、泽泻;产后虚中感寒,加砂仁、生姜、茯苓、藿香等。诸如此类的加减法。《大生秘旨》及《产后要诀》,论之甚详。要言之,血块、外邪等标实证较为明显而形体尚未大虚者,则以生化汤加平和的祛邪药物除其实,但祛邪药量宜轻,如木香、沉香、桂枝之类,往往只用0.3~0.6克,桔梗、升麻、荆芥之类,只用1~1.2克。钱氏女科强调“虽陈皮不可用至五分以上”,指出产后之实是虚中夹实,用祛邪药亦不可贸然用之大量。当然,这仍是言其常而未及其变也。
如去血多而形虚明显者,急急扶正为要,用倍参生化汤为基本方,酌情加减。如形色脱或汗多脱,加人参9~12克;如初生儿下即时昏晕而脱,用倍参生化汤加荆芥穗;产后劳倦而脱,加黄芪、熟地黄;汗多神色脱,去炙甘草加麻黄根、酸枣仁、黄芪、熟地黄、浮小麦;气促似喘,加沉香、陈皮、香附;头痛,身热,自汗,倦怠,加黄芪、麻黄根、地骨皮、白芷、防风、羌活。如此加减应用,亦十分详明。要言之,虚证明显应倍参为主,如“产后方娩儿下,或一二日内,血块痛苦未止,其产妇气血虚脱,或晕厥,或汗多,或形色脱去,口气渐冷,或烦渴止,或气喘急,毋论血块,当从权治之,用参芪生化汤,以扶正气救危急”。而就一般如血块痛证,则芪、地、术、芍等静补药也不可贸然即进。
生化汤一方,一般认为出自《傅青主女科》,其实出自钱氏女科家传秘方。考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已有生化汤载录,而张氏早于傅山数百年。据杨则民先生考证,《傅青主女科》是后人抄袭清·名医陈士铎所撰之《辨证录》第十一卷妇人门之全文而转附名于傅青主,本不是傅氏之作。结合钱氏家藏秘书《大生秘旨》和钱氏女科应用生化汤的纯熟程度分析,生化汤系绍兴钱氏家传秘方似无疑义。
1.孕妇禁忌
对胎前产后的饮食宜忌,钱氏女科十分注重,《产科要诀》有“孕妇撙节饮食禁忌”等专文,专门讨论孕妇之食忌和药忌,如说:“(孕妇)若误服降性药多,则胎坠小腹,误食苋菜则胎迫欲产。”钱氏女科认为,香附等药耗气,当忌;黄芪之类肥胎,亦不宜多服。此外,济坤丹易损气血,不可用以催生,瘦胎丸不利胎儿,不宜赖此利产,《产宝》峻药方亦不可服。至于大黄类的推荡药,水蛭类的破血药,当然更不在话下。
此外,《产科要诀》还指出:“须戒房事,方保正产。”
对服食不慎,“胎伤药食坠下者,少加升麻以提之”。如果胎痛欲坠,钱氏主张补母寿子安胎饮一日服二帖,不应拘守一日服一帖的常规。这些都是钱氏女科的经验之谈。
2.产妇禁忌
《产科秘诀》中有“产妇宜戒”“产妇禁药”“产后忌物”等论述,《大生秘旨》中也有类似记载,约言之有:
①产后三戒:戒怒气;戒勉强起居;戒七日内沐浴梳头。
②服药六戒:气不顺亦须禁青皮、枳壳、厚朴类药以防耗气;伤饮食亦须禁枳实、大黄、蓬莪术、三棱类药以防伤正;身热亦须禁芩、连、柏、栀类药以防损胃;七日内血虚亦须禁地黄、芍药之类以防滞血;血块痛亦须禁牛膝、蓬莪术、三棱、苏木类以防破血;大便不通亦须禁大黄、芒硝以防耗津。
钱氏认为“产后大便秘塞误用大黄方”“产后愤怒误用耗气方”“产后伤食误服耗气方”等,皆可以致成臌胀,故必须禁用。
③饮食四忌:藕、橘、柑、柿、西瓜、绿豆,冷粥、冷面等物,苋菜、浓茶之类,均能停块作痛,宜忌;猪头、鸡肉、鹅肉等不但停块作痛,并恐犯药,亦宜忌;独煎山楂汤及沙糖酒能损新血,宜忌;姜及胡椒、辣味之类,其性温散,易耗真气,多服恐动血致崩,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