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医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个特征:一是传承性。越医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于越先民在医药活动之始就蕴含了越医文化的因子,并代代传承,不断发展。二是地域性。越医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与越地的地理风貌、人文风俗密不可分。越医文化是孕育并不断发展于越地的富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越医的价值观念、诊疗疾病的独特经验和思想,以及越医独有的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越医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越医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古越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华传统医药珍贵的历史遗产,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浙派中医的代表,是传统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医药史上有重要地位。
越医文化的内涵:
1.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
绍兴人以勤俭务实名世,耕读传家是其传统。大禹治水,百折不回,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克洪荒而享太平;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雪耻而复兴越国伟业。历代越医秉承的就是这种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越医结社办报的成就,是其务实精神的明证。1908年,何廉臣、裘吉生等人发起成立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同年,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该报水准高、学风正,是当时全国中医药学术交流的中心阵地,展示了越医制度严密、办事严格的作风。绍郡医药学研究社的选举方法是当场投票、检票,当场公布结果,社长、副社长、评议员均按得票多少当选,并在《绍兴医药学报》上公布;连续3次无故缺席会议、连续3个月未缴会费作自动退社论处。报社成立流通医药学书籍公司,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本公司专利医药书籍,出售除医药书外,可寄售各种书籍,但不能自印”“本公司禀请教育部批准立案后施行,如有中外人等借端滋闹者,送官究治”“本公司所购各种旧版书籍,苟能保存者,必当维持,不可贪利求售,查出者倍罚”。可见越医筹划之缜密。
越医治学行医的作风也充分体现了其务实精神。从《通俗伤寒论》中俞根初引用的书看,有《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总病论》《医学心悟》《顾松园医镜》《世医得效方》《张氏医通》《医门法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集解》《伤寒全生集》等,其读书之广,学习之勤,可见一斑。另外,俞氏勤于实践,曾言“谚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非谓临证多者不必读书也,亦谓临证多者乃读书耳”(《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其诊病时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告诫后学“慎毋相对斯须,便处方药”(《通俗伤寒论·伤寒诊法》)。其诊病,必先观目察舌,用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有无痛处,再问其口渴与否,大小便通与不通,服过何药,然后切脉辨证,查明其病情,审定其现象,心中了了,毫无疑义,方始处方。俞氏对已在他医处诊过的患者,必问其所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明其有否药误,以便核前之因,配己之见,默为挽救,从不吹毛求疵,信口雌黄,并告诫后学,如果“病已垂危,无可挽救,慎勿贪功奏技,而违众处方,以招铄金之谤”(《通俗伤寒论·查旧方》)。其务实如是。
2.不激不厉的和谐思想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得中和之美,雅俗共赏,后人评之“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越剧以其悠扬优美之唱腔,尽显江南情调。天长日久,浸淫于越文化之中,不激不厉的和谐思想也成了越医文化的重要内涵。张景岳提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其“医易同源”的思想,阴阳既本同一体,又一分为二、体用一源的辩证观,是越医文化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俞根初创绍派伤寒,提出寒温一统的观点,强调治养并重,专设瘥后调理诸法。他用药轻灵,多选用质轻的草木花类药,药之用量亦较轻,并喜欢用鲜品及汁,深得“和”之奥秘。
3.择善而从的包容胸怀
蔡元培以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奠定了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最高学府的基础,越医的包容胸怀堪与之媲美。其表现:一是皇家医与草根医的融合。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驻跸于绍兴,一大批御医随之南渡,亦有不少流落民间,绍派医家喜用瓜蒌就传之于宫廷医;钱氏女科亦因治愈高宗的妃嫔之疾有功而名声大噪。皇家医与草根医的无间融合,铸就了越医文化的权威性和创新性之魂。二是越医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一代宗师张景岳曾游学于北京、辽东等地;御医傅懋光主持了与朝鲜国御医的医学交流;章虚谷曾游学于岭南、河北、苏州等地;清末民初,越医与江、沪医家交往更是密切。赵晴初曾为马培之的《纪恩录》写跋;何廉臣曾寓苏垣一年,居沪三年;王慎轩更是把吴中作为第二故乡,承孟河医派遗钵,创办苏州国医学校,悬壶济世,以妇科大家“王神仙”享誉吴中。三是中西包容。何廉臣在《中西医学折衷论》中提出对中西医学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精益求精,不存疆域异同之见”。
4.桀骜不驯的独立个性
东汉,绍兴出了一位无神论宗师王充。在越地,既有柔美的越剧,又有高亢激昂的绍剧;既有西施之柔美,又有秋瑾之豪侠;既有深得书法中和之美精髓的王羲之,又有被誉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徐渭(袁宏道《徐文长传》);鲁迅一介书生,却心系天下,被誉为“民族脊梁”。历代科举中,绍兴出了15个文状元,12个武状元。越人既能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又能“横眉冷对”、卓尔不群。桀骜不驯的张扬个性是越医文化的重要体现。章虚谷著《医门棒喝》,针砭时弊,棒喝警世。历代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宗,辨证之师,千百年来后人不敢越雷池半步;清代吴中叶天土、吴鞠通创温病学说,自此寒温之争不绝。绍派鼻祖俞根初“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的新思路,标新立异;其后的另一绍派大家胡宝书提出“竖读伤寒,横看温病”,别出心裁。杨则民在《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提出:“吾人欲讨论《黄帝内经》之真价,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的见解批评之。”诸多见解,高屋建瓴,振耳发聩。越医以傲然独立的个性扬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