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评述】

在现代定义中,腹痛是以胃院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由六淫外邪、七情内伤和病理产物(痰饮、宿食、瘀血)引发,病因较多,涉及病种分布广泛,内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李永红博士的《腹痛病症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一文探讨了古籍文献中腹痛从症到病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呈现阶段性特点。先秦时期,腹痛主要作为临床症状在相关文献中出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腹痛从症状逐渐向病名演变。隋唐时期,腹痛己经作为独立的病名出现(以《诸病源候论》为标志)。宋元时期,腹痛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所提出的与腹痛有关的病名多沿用前人论述,较少有创新之处。明代仍存在将腹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腹痛的情况,清代《症因脉治》一书明确了腹痛的病位,即“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将腹痛和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并延用至今。

从早期的涉医出土文献资料来看,彼时“腹痛”多以症状出现,用于支撑相关病种的描述。其多直接用于笼统描述腹部的不适如“腹不安”,余则涉及其他病种,如“腹瘕”“唐瘕”“蚏瘕”等瘕证与肠澼、经络病证等。其病证性质以积聚证和肠道病变为主,疼痛的表现及位置有痛而掣腰、少腹痛、肠痛,伴随症状有数言(谵语)腹瘕,便溏、里急后重、食谷不化唐(溏)瘕,下脓血、刺痛痔瘕,腹热蚏瘕,肠鸣、腹肿大赤蚏,小便不利、溺而不畅字瘕,腹膨大、痛如虫啮 蛊瘕,触及积块、不利饮食、呼吸承瘕。

在传世古籍文献记录中,腹痛开始以病名形式出现,并逐渐分化出按部位、病状归因、病症特点、持续时间和起病缓急等命名方式。

部位区分及相关病症名类确定,多以发病或症状出现的物理位置为依据。以全腹为总括,又以脐为“大腹”“少腹”的划分标志。《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大腹、小腹之别,如“大腹小腹痛”。《医会元要》中言:“脐之上为大腹。”《针灸逢源》中直言腹痛三部的病理特点,即“腹痛有三部:大腹痛者属太阴脾,当脐痛者属少阴肾,小腹痛者属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并指出其“各有七情之发,六气之害”。《针灸逢源》在三部分类的框架下将腹痛又细致分为偏上腹部、环脐部、偏下腹部和皮部疼痛。偏上腹部包括心腹痛、大腹痛、胸腹痛、脘腹痛、胁腹痛;环脐部包括绕脐痛、环脐痛、当脐痛、脐腹痛、脐下痛;偏下腹部包括小腹痛、少腹痛;皮部包括腹皮痛。

病状归因的腹痛名类,是以症状表现的病因、病机为归纳依据,主要有寒、热、虚、实四种。这四种概述名称,既能够反映部分疼痛的主观感受症状,又能够较为直观地映照其病机。如腹寒(冷)痛属症状还是病名,《妇人大全良方》在描述地榆所主十二病时,将“小腹寒痛”列为一种疾病,可见其作为专病具名化已比较成熟。而该病名在文献描述摘录中多与阳虚、痼寒、受冷和耗伤正气有关。如《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中“积在少腹,如少腹寒痛之类是也”和《金匮要略心典》“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者,阴寒气盛,而中土无权也”等描述。除《金匮要略》中提到“心腹寒痛”以示中阳衰败外,其他古籍的记录多以“少腹”“脐腹”较为常见,尤其在女子病的描述中,按照腹的部位分别,“少腹”“脐腹”属于下腹,居于阴位,涉及病种有胞宫、肠道等,同时下腹部为丹田所在,元阳亏损也多出现下腹部的不适。腹虚实痛,也多以气血精的虚实病机为支撑,实痛表现为经典的邪实、食积、热结表现。

按腹部症状特点命名,长期以来存在症状描述与专病病名同时使用的情况,较早的有腹冤痛、腹切痛、腹绞痛、腹坚痛等,腹触痛的描述则出现较晚。该类疾病中,如腹彻痛、腹按痛、腹紧痛、腹硬痛等是直观的症状和体征描述,而腹瘕痛、腹痞痛、腹厥痛则带有病理特点的归纳。腹切痛涉及客寒、客邪、肾虚、蛊毒、水饮、痰湿等因素;腹痞(鼓)痛涉及伏邪、湿热、癥瘕等因素;腹㽲痛最早出现在东汉《金匮要略》一书中,用于描述妇人妊娠和产后的腹痛症状。在归类时,“冤热痛”“冤结痛”“冤然而痛”“烦冤痛”等被归为冤痛,与冤痛有关描述出现很早,《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即有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但关于冤痛的具体表现,尚缺乏清晰的定义,在其他非医学古籍文献中有“冤痛”一词的记录,如《论衡·感虚》言:“何其冤痛相似而感动不同也。”《三国志·魏志·杨俊传》曰:“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臣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上两处描述皆侧重于心理活动,指蒙冤屈而遭受苦痛或见冤屈之事而有痛苦同感。在腹冤痛的文献记录中,病机多涉气结、湿淫、蓄热等,与“烦冤”感受相类。腹焮痛则多与内痈相关,如《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腹 痈》提到一人腹痈焮痛,烦躁作呕,脉实。《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言热毒作呕,证如刘贵患腹痈,焮痛烦躁脉实作呕。以上描述均表明腹焮痛以热邪内蓄和脓痈为表现。

按持续时间、起病缓急命名的腹痛名称主要有“乍”“宿”“恒”“时”等四种。此外,尚有“腹急痛”“骤然疼痛”类表述,但其更贴合症状特点和表现,故未作为病名收录于本章中。腹乍痛的起病形式主要表现为“乍痛乍止”,如《古今医彻》中分析了此种腹痛的病因,其认为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热,或嗜火酒,脉数或伏匿。此外,腹乍痛还涉寒客、虚寒、败血、宿食、痢疾、虫积等因,多有实邪因素。腹恒痛、腹宿痛多指久病。腹时痛与腹乍痛在起病时间和缓急上有类似表现,但腹时痛疼痛程度轻于腹乍痛,且多有虚实夹杂的伏邪因素存在。 DSwm1xfWTjJnA+RfmUIjqha9CQpLCuj8EBJi3uBrh1GhScgUeQ84awdSW4PUjz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