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利用了《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华医典》等书籍与数据库,在现存的7000余种古籍中确定用于检索“腹痛”文献的古代书目,制订书目纳入类别和原则,确定“腹痛”古今中医文献的选书范围并收集整理资料,保证资料收集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权威性,并形成了“腹痛古代文献检索书目表”。基于书目表,我们进一步利用《中华医典》光盘数据库、超星读秀电子图书馆、纸质古籍,制订文献检索、文本复制粘贴、内容校对、文本标点的规则,以及文献汇编、类编的规范与流程,并最终形成了“腹痛”文献检索、汇编与类编操作规范及“腹痛的历代文献汇编”编写体例和样稿。
在确定书目范围后,项目组进行了三次检索,遵循传统类书编纂方式,以病证为纲,对收集到的历代“腹痛”文献资料进行筛选、编次。第一次检索围绕“腹痛”有关症状如“痛”“疼”“坚”“急”“猝”等,有关病位如“腹”“肠”“脐”等,有关病类如“瘕”“风”“毒”等展开内容检索;第二次检索补充特殊病类如“淋”“疮”“澼”“积”,以及“㽲”等特殊症状表现,力求详尽无遗;第三次检索主要去除重复、多余和意义不大的内容。同时,项目组制定了类编格式与标准,涵盖内容、作者、出处、书目版本、章节、时代等,并形成了《腹痛文献内容汇编》稿(34644条,5700万字左右)。本书内容类目按照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条辨、治则治法、方药纵横、外治集萃、预防调护、医案医话进行分章,结合古今研究成果梳理各类目源流沿革,深入挖掘分析,按照症状、部位、疼痛程度等分别命名归纳,收集有价值方剂400余首,药物300余种,基本详尽覆盖各个章节的提示内容。
现就校勘整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如下说明:
1.凡底本中的繁体字,均改为规范简化字。为适应横排版的需要,原书表示文字前后之“右”“左”改为“上”“下”。
2.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句读。
3.凡底本中俗体字、异体字、古字均以现行规范字律齐,不出校。
4.凡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明显形近误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5.凡底本中引录他书文献,虽有删节或缩写,但不失原意者,不改动原文,以保持底本原貌。
6.对古籍中有残损、缺漏或难以辨别的字词,若不能准确辨别其内容,以□标注。
7.对引用的古籍文献,在前期版本筛选明确的情况下,不单独就版本、馆藏信息作标注。
《腹痛》编委会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