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藏经·卷上·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
《鲁府禁方·卷之一·伤寒》: 伤寒瘥后,发大热昏沉,错语失神,小腹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移,眼中生花,百节解散,热气冲胸,男子则阴肿,入小腹攻刺,妇人则里急,腰胯重,引腹内痛,此男女劳复,阴阳易也。
《医宗说约·卷之三·色复证》: 在妇人则里急连腰胯,重引腹内痛,大热昏沉,错语失神,眼中生花,百节解散,热气冲胸欲死。
《济世神验良方·伤寒门》: 伤寒热邪传于里,少阴厥阴证见矣,心腹坚满绕脐痛,烦躁咽干并谵语,或发斑黄与狂乱。
《傅氏验方秘方·妇科·产后极效要方》: 若产后腹痛、晕厥、狂乱,因瘀而致者,亦可使用本方。
《伤寒瘟疫条辨·卷三·大便自利》: 内热甚而利不止,躁闷狂乱者,增损三黄石膏汤加酒大黄,腹满痛更加之。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五·痘疮(下)·腹痛》: 火毒内攻,谵妄狂乱而烦热腹痛者,退火丹,或朱砂益元散。
《世医得效方·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集证说》: 背强腹中绞痛,身如被杖,燥渴呕泄,冷汗郑声,多因脾胃虚寒,重感于寒,阴毒明矣。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五·伤寒门·阴毒(附论)》: 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躁渴虚汗,或时郑声。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三·治小儿腹痛诸方》: 夫小儿腹痛者,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气相击,故为痛也。其热痛者则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甲皆青是也。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婴孩门·形候验病法》:
印堂多青黑,腹痛夜频啼。睡卧时惊悸,无欢日惨凄。攒眉因下痢,疳积面黄浮。吐泻形容白,唇干渴不休。伤寒身热攒眉者,主头疼。
㿠白青形面,心烦泻又惊。躽身啼腹痛,脏腑作雷鸣。面色青兼赤,惊来热亦成。色青肠胃冷,腹痛但啼声。红赤伤寒面,心烦热不安。眼解惊必作,风盛变多端。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六·伤寒五脏受病歌》: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五·积聚门》: 或泄利腹内痛,气力乏弱,颜色黎黑是也。
《验方新编·卷之十·小儿科杂治·儿科外治法》: 又面有五色。面红病在心有热,面青病在肝多腹痛,面黄病在脾伤,面白病在肺中寒,面黑病在肾,黑而无润色,肾气败也。望其色若异于平日,而苗窍之色与面色相符,则脏腑虚实,无有不验者矣。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五脏部位气色外见》:
若青黑色者,主心中有邪,惊风腹痛,手瘛疭而啼叫。若青黑甚者,主心腹疼甚。
若青黑者,主惊或腹痛。
若青黑者,主惊风欲发,或盘肠内钓、腹痛等症。
若青黑色者,主腹痛多啼,兼红主惊热,白为无病。
更凡人中黑者,主乎腹痛虫动。
《医学摘粹·四诊要诀·望色·辨鼻色》: 鼻色鼻头色青,主腹中痛。
《简明医彀·卷之六·论形色(附手指脉纹八段锦、手指诀)》: 左脸属肝,色赤,主身热拘急,肝风;青主惊;黑,腹痛。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 人中黑,腹痛虫动,点点黑吐痢。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聚面部分五脏病证》: 青黑色,中有邪,主惊风腹痛……青黑甚,则心腹痛……青黑主惊或腹痛……青黑主惊风欲发,或腹痛,婴儿盘肠内吊。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面部杂病证》:
印堂证:青黑色主腹痛、夜啼。
孙真人云:唇青主脾寒,或时腹疼,乳食减少。
面青脸赤:主壮热惊搐,面青白黑,往来不定,主心腹痛,发渴无时。
钱氏云:面㿠白气发,肚腹疼痛,不思乳食。
面色或青或白或黑,不定者心腹冷痛。
《伤寒论纲目·卷之十三·太阴经症·腹满腹痛》: 䐜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此名太阴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病机》: 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泻痢清白,以热绵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热者,面赤唇红,得暖啼甚即是热也。一周之外,能吃饮食,则有伤食腹痛,或泻,或不泻,口渴而臭,面黄身热,即是积痛久而不愈。
《伤寒直指·卷之九(上)·望色篇》: (仁斋)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
《金匮悬解·卷一·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六》: 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堂者,鼻也。青为木色,鼻头色青,是木邪克土,当腹中痛。若腹里苦冷者,则水寒木枯,土败火熄,于法当死。
《素问·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注解伤寒论·卷一·平脉法》: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脾胃论·卷中·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
《杂病广要·内因类·水气》: 若腹胀如鼓,按之坚硬,腹中时痛,始起于目下微肿,时喘,小便不利,四肢瘦削,其脉自沉,大便利则逆,谓之石水。绕脐坚硬,腹不痛者,谓之鼓气。
《杂病广要·脏腑类·蛔虫类》: 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积行气等药,百方不效,但于痛极时,须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测其故。
《杂病广要·身体类·腹痛》: 小儿身热足冷,耳及尻骨冷,及眼涩者,皆疮疹候,必先腹痛,盖疹子先自肠胃中出,然后发于外。
《华佗神方·卷一》: 暴哑猝寒,一身拘急,四肢蜷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口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舌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四·积聚门·结瘕》: 结伏积聚久不散,谓之结凝滞。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结瘕。结瘕之证,形体瘦悴,食不知饥饱,遇阴寒冷湿之气,则发而腹胁块硬,隐隐然痛者是也。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一·水病门·总论》: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增订通俗伤寒论·第三编证治各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节夹胀伤寒》: 胸中痞满,气喘咳逆,目突如脱,鼻塞涕出,甚则肠鸣濯濯,满腹胀痛,飧泄不化,舌苔白滑而腻。气裹水胀,即脾肾胀,一名寒胀。肢懈体重,不能胜衣,气闷善哕,睡卧不安,甚则腹满引背,腰髀胀痛,小便癃闭,舌苔灰滑而腻。气裹血胀,即心肝胀,一名血胀,烦心短气,卧寐不安,甚则胁下满痛,痛引小腹,腹起红丝,重则青筋亦露。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霍乱》: 霍乱者,腹中猝痛,上下奔迫,(《三因》)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转而撩乱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蛔虫》:
或痛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缓,口吐清水,目无光彩者,虫痛也。
虫之为病,其类不一,或由渐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为害,则为腹痛食减,渐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虫痛证,必时作时止,来去无定,或呕吐青绿水,或吐出虫,或痛而坐卧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黄或白而唇则红,然痛定则能饮食者,便是虫积之证,速宜逐之。
虫病之人,面黄肌瘦,唇白毛竖,容颜不泽,脸多白印,时觉恶心,口吐清水,或心腹绞痛,饮食不为肌肤,或头发狰狞,洒淅恶寒,或额面生疮湿痒,皆其症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脏腑总证》: 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其大便四日未行,腹中胀满,按之且有硬处。其家人言,腹中满硬系宿病,已逾半载,为有此病,所以身形益羸弱。
《辨证录·卷之七·癥瘕门》:
人有胃气虚弱,食不能消,偶食坚硬之物存于胃中,久则变为有形之物腹中乱动,动时疼不可忍,得食则解,后则渐大,虽有饮食亦痛,人以为痞块成鳖也,谁知似鳖非鳖乎。
日用饮食以供其口腹,则身形日大。身形既大,所用之饮食,何足以供之?自然啮皮伤肉,安得不痛哉?治法自当以杀虫为主。
《杂病广要·脏腑类·脏腑总证》: 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眦赤,生瘜肉,阳毒所攻,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此是肝气实也。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婴孩门·指脉纹色样》: 深青色主惊悸,浅青主便青肚痛,青黑主惊搐内吊。红赤色主惊热,浅红主下痢腹痛,如不痢主吐泻不食。
《秘方集验·卷之下·婴儿诸症》: 辨虎口纹,小儿左右叉手处,名曰虎口。自虎口而上第一节,名风关;第二节,名气关;第三节,曰命关……纹细则腹痛,多啼,乳食不消。
《验方新编·卷之十·小儿科杂治·纹形主病歌》: 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三关指掌图》: 寅关纹见浅青色,便青腹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脉因证治·卷一·伤寒》: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脉反细或代者死。
《症因脉治·卷一·伤寒总论》: 必要确见腹胀痛,大便结,时下矢气,欲便而不得便,手见自汗时出,皮肤不热,面无赤色,舌上有黄黑干苔,方可用下。
《金匮翼·卷一·瘟疫·瘟疫大法》: 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腹痛,燥结便闭,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及黑苔芒刺等症,因症用治。
《医略十三篇·卷十·痢疾第十》: 脾阳肾水潜伤,舌苔色常黧黑,中寒格阳于上,腹中隐痛,澼久剥及肠胃脂膏,食减神疲,夜多妄梦。
《妇科心法要诀·胎前诸证门·子死腹中总括》: 子死腹中须急下,舌青腹痛冷如冰,时久口中秽气出,寒热峻缓详斟平。
《秘珍济阴·卷之三·产后门·产后大便闭》: 妇已生二子,至四十余岁又妊孕,仅六七月因腹痛,误药水瘀俱下欲产,医治罔效。至五六日,腹痛更甚,心胸满闷难当,延湘门诊视……舌黑大半,不问而知胎已损也。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六·附子嗣·孕育备论》: 腰腹痛割,其或面青、唇青,以至舌间黯黑,口角沫出,则不容以人力胜之。
《环溪草堂医案·卷三·脘腹痛》: 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维于阳,阳气弱,则腹痛而便溏;阴维维于阴,营阴虚则心痛而舌红也。脉微形瘦。阴阳并损,损及奇经。当以甘温。
《邵氏医案》: 木克土化泻,脉右弦,中痞气滞腹痛,舌红经阻,宜养胃和中平肝。
《张聿青医案·卷十·痢》: 舌红苔黄,近根脱液。有形之积虽化,而风湿热从气入血,血液耗残,木失柔养,虚肝肆横,所以少腹作痛更甚,以少腹居中为冲脉,两旁属肝也。拟酸甘柔润养血。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一卷时行痢疫病案·急性疫痢案》: 下痢纯红,腹痛,里急后重,昼夜百余次,溺短赤涩。诊断,脉六部洪数搏指,按之有神,舌红苔黄。脉证合参,此乃暑毒夹秽,蕴蓄于内,若不急治,防骤有腐肠之变端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三节伤寒兼痧》: 甚或猝然腹痛昏倒,面色黑胀,不呼不叫,舌苔灰腻者,此为痧闭,证最危急。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九节春温伤寒》: 在阴分,初起微微恶寒,身痛无汗相同,惟面多油光,尺肤热甚,口干齿燥,烦躁狂言,腰疼如折,小腹重痛,男则梦泄遗精,女则带下如注,小便赤涩稠黏,状如血淋。兼厥阴肝病,气上撞心,时时欲厥,厥回则痉,痉后复厥,筋惕肉瞤,甚则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舌苔初则紫绛而圆;继即胖嫩,根黄黑;终则深紫而赤,或干或焦,甚则紫而干晦,色如猪腰。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二节大伤寒》:
腹痛热泻,泻而不畅,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溲短赤热,舌苔前半白滑,后根黄腻而厚……此寒格于上,热结于下,水逆火郁之错杂证也。
腹满而痛,大便不通,舌苔浅黄薄腻,黄中带白,脉右洪数,左尚浮缓,即仲景所谓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腹痛下重,舌苔白而底绛,脉左沉弦而滑,右弦急,此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水气上冲而下注也,治宜达郁通阳。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之一·肠痈》: 产后瘀露停滞,气阻不宣,左少腹结硬作痛,小溲窒塞而痛。脉来细数,舌苔糙白。是乃肠痈重症,虑其正不克邪之险。
《竹亭医案·卷之六》: 身微热,舌苔白,脉象浮濡细小。外为风邪所搏,内为湿食交阻,此腹痛水泻之所由来耶。
《温热论·卷之一》: 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验方新编·卷之十·小儿科麻症·论麻症轻重》: 眼白赤色,声哑唇肿,心烦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人事不清,大小便秘,狂乱不宁,舌苔黄黑,口气腥臭,此名闭症。
《神仙济世良方·下卷》: 予辨之热与痛耳,火热者,口必渴,舌必燥,甚则生刺也,舌苔必黄灰黑色,腹必痛而手不可按也。
《临证经验方·便秘》: 汗畅热解,舌苔转黄,大腑稍行,腹中反痛,滞初运而未得尽下也。法当导之。
《凌临灵方·白积》: 痢下白积,更衣腹痛后重,脉弦滑而濡,舌苔黄腻,治宜和中导滞。
《证治针经·卷二·痢》: 腹中大痛,饮食不进,至于腰脊两旁,肾涸成窟,舌黑绉卷,肛门火逼,干吊如孔,积全不下,茶汤过多,秽水直出。医认为大孔如竹筒,误用参附而死,良可悲痛。
《伤寒论辑义·卷之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腹胀不大便者,然必兼见舌苔干燥,恶热饮冷,方为实证。
《伤寒指掌·卷之三·伤寒变症·下利(新法)》: 凡伤寒疫疠,热邪传里,下利肠垢,或下鲜血,小溺赤涩,舌苔黄燥如刺。或红刺如杨梅状,身热口渴,六脉洪数,脐腹大痛者,此热毒内攻肠胃也。
《伤寒指掌·卷之四·伤寒类症·霍乱(新法)》: 面赤口渴,或干呕,或吐泻,舌苔微黄而燥,或白中兼红,胸闷腹痛,此口鼻吸入秽暑而成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三章表里寒热·第五节里热证》: 热在胃肠之候,便血,便脓血,谵语多言,腹满痛,唇裂齿燥,舌苔黄燥。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六章伤寒脉舌·第八节察舌辨症歌》: 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湿温时疫治疗法·第三章病状及疗法·第二节中医之诊断疗法·二慢性时疫》: 少腹按痛,大便色黑如漆,反觉易行,其人喜笑如狂,小便色黑自利,是胃肠蓄血,累及膀胱。
《湿温时疫治疗法·第三章病状及疗法·第三节湿温之化症·丁湿温化泄泻》: 其症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黄,口腻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脉右缓滞,舌苔滑白而腻。
《医学刍言·痢疾》: 下痢初起,不食,舌苔浊腻,脘腹硬痛,平胃散加消导药。
《医学答问·卷之一·怎样辨真假表里寒热虚实证》: 有脾经肝经俱实热而夹湿者,发为遍身肿胀病,其症面赤口渴,舌苔芒刺黄黑,气粗喘,腹坚硬,坐落大声而呼,陡然起,陡然下,皮肿胀欲裂,似见水形,日夜不能眠,脉极数而濡,大小便壅塞,此名阳水肿胀症。
1.语声
《齐氏医案·卷二·痢门挈纲》: 门丁王五美,亦患痢也,身体熯燥,声音重浊,腹痛心烦,口涩无味,证日加剧,昼夜无宁,胀醡异常,诸医不效,来寓求治。
《痢疾明辨·秋燥·附秋燥痢医案》: 舒进贤治一人,身体熯燥,声音重浊,腹痛心烦,口燥无味,痢症日增,痛愈甚,曰此秋燥症也。
《济阳纲目·卷之十·内伤·论内伤诸证与外感不同》:
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塞壅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
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
辨口鼻,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卷时疫霍乱病案·抽筋霍乱案》:
证候:骤然四肢麻木,体中战栗,腹痛胸满,上吐下泻,由辰至午,足筋挛缩,声音嘶哑,汗出如珠,目直、口开气促。
诊断:左右手脉沉微似绝。脉证合参,此虚脱之抽筋霍乱证也。其吐者胃气上逆,其泻者脾气下陷,其吐泻抽筋自汗如浆者,阳越于外阴盛于内也。中气将脱,危在顷刻。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四·发无定处》: 若失治毒气入里,腹胀硬痛,声音嘶哑,吮乳不得下咽者,急服紫雪散(见五卷露字号)。
《龙砂八家医案·戚云门先生方案》: 神色痿弱,上下睛明穴黑滞,脉浮弦,腹痛喜食香味,寐则肠鸣,此虫积为患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 族侄良诠患血痢,腹痛里急后重,时师治以香连丸、黄芩芍药汤不愈,腹反增痛,面赤唇红,有似涂朱,喊叫之声,四舍悚骇。
2.嗽声
《丁甘仁医案·卷七·产后案》: 新产十一天,恶露不止,少腹作痛,咳嗽声音不扬,风寒包热于肺,宿瘀留恋下焦,脉象浮濡带滑。姑拟祛瘀生新,开胃化痰。
3.呃、噫、嗳
《石山医案·卷之中·吐血(咳血)》: 过于房劳,病怠惰嗜卧,食后腹痛多痰,觉自胃中而上,又吐酸水,肺气不清,声音不亮。
《先哲医话·卷下·高阶枳园》: 无触犯之因,猝然小腹坚硬,痛难忍,或从右,或左上抢冲胁,胁气急息迫,手不可近,烦闷扰乱,身热甚似温病,口渴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或呕吐恶心,或时呃逆,从少腹直上冲心下,或下牵阴囊,但坐不能卧,或肚腹臌胀,弹之为声者,名曰冲疝。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卷时疫霍乱病案·阴寒霍乱案》:
腹痛水泻,色如米浆,呕吐清水,饮即吐出,呃逆连声,四肢厥逆,手指白胖,汗泄淋漓。旋即眶陷肌削,气急失音,咽痛口渴,面赤戴阳,烦躁暴至,有欲坐卧泥水之态。
诊断:六脉沉微似伏,舌苔灰白滑黏。此阴寒霍乱危证也。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上热假,下寒真,中阳困顿,转旋无权,阴阳否格,暴脱在迩。
《伤寒绪论·卷下·厥》: 或腹痛泄利清谷,或凛栗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干呕呃逆,脉来沉细无力,此直中阴经寒厥。
《感症宝筏·卷之三伤寒变证·呃逆·幽门浊逆》: 若大便秘结,少腹耕痛而作呃逆者,承气汤主之。
《广瘟疫论·卷之二·表证·恶寒》: 或心下至少腹有痛不可按处,此皆热深阳郁之象……不可过温,致下焦瘀热、蓄血、斑黄、呃逆而死;不可清凉,致胸腹痞闷而危。
《广瘟疫论·卷之三·里证·呃逆》: 凡见呃逆,即当下之,下之不止,按其脐腹有硬痛拒按处,仍当下之,有下至十数次方止者。
《简明医彀·卷之二·伤寒·汗吐下等可不可治法》: 阴寒盛,脉沉迟,下利腹满身痛,发热,脉反沉,阴毒呃逆,四逆汤……不可补(余邪未尽)脉实头痛,身热,大渴舌苔,便秘,下利秽水,腹满。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 拟得肝脾双理丸,凡肝脾不和,饮食不消,满闷胀疼,或呃逆、嗳气、呕吐,或泄泻,或痢疾,或女子月事不调,行经腹疼,关于肝脾种种诸证,服之莫不奏效。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外感·阴证》: 或少阴下利清谷,或咳,或悸,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发躁身反不恶寒,面赤腹痛,或干呕咽痛,或呕吐呃逆,或利止脉不出者,此为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
《医法圆通·卷之二·呃逆》: 呃逆因元气将绝而致者,盖以元阳将绝,群阴顿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机,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气喘唇青,或腹痛囊缩,或爪甲青黑,或头痛如劈,目眦欲裂,耳肿喉痛。
《医宗说约·卷之五·外科赋》: 寒气内淫,腹痛吐泻,手足冷而人昏愦(或咳嗽呃逆,腹鸣不食,阳气虚乏),恶证。
《济阳纲目·卷之十三·呃逆·治胃寒呃逆方》: 参附汤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
《杂病广要·脏腑类·伤食》: 但见胸膈饱闷,或噫气咽酸,腹痛肠泄,恶食少食,便问曾何饮食。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噫嗳·脾胃不和》: 嗳气,腹微痛,脾胃未和。
《乘桴医影》: 腹中时痛,泄气稍舒,欲噫不宣,苔色满布,此但知其久病元虚,率投守补,窒其升降之机,而不调其情志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 香苏散,治食伤脾胃,噫生熟气,及所泄秽气殊甚,或腹紧块痛,水煎。
《张聿青医案·卷六·吐血》: 吐血频来,不时嗳噫,大便数日方行。未吐之先,觉胸腹作痛,既吐之后,其痛转定。
《友渔斋医话·第三种·上池涓滴一卷》: 伤饮食则病腹痛胀满,痞闷不安(脾气滞碍),大便或闭或泄,里急后重(湿热郁结)噫气(脾土壅滞),痞气(脾之积),身热(管气不通)。
《沈菊人医案·卷上·寒》: 厥阴寒浊上潜清阳,胸痛嗳噫,猝然寒厥之后音哑,厥阴脉循喉咙,为浊邪所阻,音不显扬,脉迟弦,肢冷,少腹胀痛,议进辛泄温通。
《外科理例·卷之四·腹痈一百零八》: 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一人素嗜酒色,小腹患毒,脉弱微痛,欲求内消。
《环溪草堂医案·卷三·脘腹痛》: 当脐腹痛,痛则气塞胸中,嗳气不得语。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之上·暑》: 阴虚之体,遇夏气泄,元气受伤,神倦不耐烦劳。复因暑邪窃踞中宫,遂致胃不知饥,口不知味,或恶心,或嗳气,腹鸣渐痛。岂非病在中焦,久延三焦俱困。恐有疟、痢之虞,宜安闲调摄,旬日可安,进温胆法。
《续名医类案·卷十九·腹痛》: 包海亭夫人患腹痛连少腹,上连心,日夜靡间,百药不效。诊其脉两寸关俱伏,独两尺实大,按之愈甚。询知其起于暴怒,风木郁于地中。投以芎䓖(上)、柴胡(中)、升麻(下),下咽嗳气数十声,痛立已,已而作喘。曰是升之太骤也。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腹痛·营分虚寒》: 当脐腹痛,发于冬季,春深渐愈,病发嗳气,过饥劳动亦发,宜温通营分主治。
《邵兰荪医案·卷三·脘痛》:
介按,肝横气滞,胃弱不和,以致腹痛联脘,嗳气上逆,是属旋覆代赭石汤之症。今以疏肝和中为治,可谓别出心裁。
腹痛联脘,脉弦,肝横,嗳气上逆。姑宜疏肝和中。
《医镜·卷之二·腹痛》: 呼吸如无气力者,即气虚腹痛也。又有腹中冷痛,尝欲嗳气,得热物熨之,或饮热酒热汤即缓者,乃冷伤气也。又有腹中攻痛,口干舌燥,小便赤涩,肛门如烧者,火也。
《辨证奇闻·卷之九·大便闭结》: 大便闭结,小腹作痛,胸中嗳气,畏寒冷,喜饮热汤,人谓火衰闭结,谁知肾火微乎。
《何元长医案·腹痛门》: 下午绕脐腹痛,上逆嗳气。木侮土位也。莫作轻恙。
《医学妙谛·卷之上·杂症·伤食章》: 胸腹饱闷并作酸,嗳气恶食腹痛累。
《杂病广要·身体类·痿》: 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
4.肠鸣
《丁甘仁医案·卷五·诸痛案·少腹痛》: 风冷由脐而入,引动寒疝,脐腹攻痛,有形积块如拳,形寒怯冷,肠鸣,不能饮食,舌苔白腻,脉象弦紧。阳不运行,浊阴凝聚,急拟温通阳气,而散寒邪。
《古今医案按·卷之七·咽喉》: 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疼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黏,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艰眼难,反侧闷乱,夜不能卧。
《古今医案按·卷之七·心脾痛》: 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
《症因脉治·卷首·论〈内经〉〈金匮〉水肿腹胀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有声。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虚补脾诸方》: 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三·治腹痛诸方》: 其有寒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一作重)夹脐急,天枢主之。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治伤寒心腹胀痛》: 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者,冷痛也。
《金针秘传·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手阳明大肠经》: 肠鸣腹痛,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癫疾吐涎,狂言见鬼,喉痹而虚肿。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肠鸣、饮食不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 阳虚寒战腹疼甚,自汗呃逆雷鸣肠。
1.大便、泻下物
《古今医案按·卷之七·腹痛》: 东宿曰,一染匠妇,腹痛两月矣,或以为寒为热,为气为虚,为食积为虫。愈医愈痛。一医与大膏药一个,满腹贴之。痛益剧,乃揭去膏药,即粘牢不可起,火熨油调,百计不能脱分寸,如生在肉上相类……予往视之,见其面色苍黑,手上皮肤燥若老松树皮,六脉皆洪数。叩其不能举步之由,妇曰非力弱不能行,乃左脚不可动,动即痛应于心,是以一步不能举也,予思色脉皆非死候,胡治而益剧?此必肠痈,左脚莫能举,是其征也。与营卫返魂汤,加金银花为君,酒水各半煎,一帖痛稍减,二帖下黑臭脓半桶。
《张氏医通·卷十一·婴儿门上·腹痛腹胀》: 小儿腹痛体瘦,面色㿠白,目无精光,手足指寒,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益黄散,或理中丸去参加茯苓。若口中气温,手足心热,面色黄白,目无精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痛也,消积丸。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九·泄泻》: 夫泻有三症,热泻者,粪色黄而渴,冷泻者,粪色青而不渴,食积泻者,屎酸臭而腹痛,或渴或不渴。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腹痛》: 徐仲光治一痘,未尽出而腹痛,嗳乳吞酸,大便酸臭,乃饮食停滞也。
《青囊琐探·下卷·里证》: 胸腹满痛,下利臭秽,大渴烦躁,自汗恶热。
《西溪书屋夜话录·医话》: 必腹中略痛片刻,解下秽粪极臭,坠痛从此大松。
《医镜·卷之二·泄泻》: 热泻者,肚腹尝热而痛,口干舌燥,小便赤涩,所下之粪皆深黄色,臭秽不可近者是也,宜以清热为先。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一卷时行痢疫病案·热毒赤痢案》: 初次所下之痢,赤白参半,继则纯下赤痢,继则变为腥臭,血水夹杂脂膜,或如烂炙,时时腹中切疼,心中烦躁,不能饮食。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一卷时行痢疫病案·急性疫痢案》: 痢虽十减七八,而腹中切痛,常常后重,所便之物多如烂炙,且有腐败之臭,深恐肠中腐烂,病势尚在险途,幸而脉势稍柔,舌紫渐转红活。
《经方实验录·第一集下卷·第七十七案肠痈其一(颖师医案)》: 其夜所下最多,皆黑色臭秽之物。更衣频数,至不可数。而快下之后,腹痛大减,肿胀亦消,次日乃来二诊。
《遯园医案·卷之下》: 患温热症,大热大渴,汗出,双目红肿,口舌亦肿裂流血,头痛如劈,腹痛泄泻,臭不可闻,脉洪大而数。
《遯园医案·卷之上》: 顷之,购药者返,时正午,即嘱煎好,计一时服一茶碗,至二时又服一茶碗,迄三时,大便行,甚黑而臭,腹痛减,日晡时但微热,不复谵语矣。
《片玉痘疹·卷之三·痘疮始终验方》: 凡收靥腹痛,屎臭泄泻者,兼有食积也。
《痘疹精详·卷之七·痘后治法·浮肿》: 又有食积而兼滞毒者,多自腹先肿起,必腹中隐隐作痛,不思饮食,大便黄臭,小便赤涩,治当消导解毒为主。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食积寒热》: 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冷肚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
2.小便
《竹亭医案·卷之五》: 素好酒喜面,纵啖厚味,脾土久亏。迩来脘腹胀痛,得食愈增。舌苔厚浊腻滞,大便三日不通。小溲短赤,出时热臭。
《张聿青医案·卷十·痢》: 呃止两日,而下痢仍然不减,腹痛溲少,糜黄甚臭。
3.汗
《素圃医案·卷一·伤寒治效》: 予迁郡城之次年,其时疫气盛行,因看一贫人斗室之内,病方出汗,旋即大便,就床诊视,染其臭汗之气,比时遂觉身麻,而犹应酬如常,至第三日病发,头眩欲仆,身痛呕哕外,无大热,即腹痛下利。
4.痰
《王氏医案续编·卷一》: 腰腹痛坠,人皆不能措手,孟英诊曰,伏暑失于清解,舌虽黑而脉形滑数,痰虽臭而气息调和,是胎尚未坏,犹可治也,重予气血两清之药。
《回春录·妇产科·妊娠感冒》: 怀孕四月而患寒热如疟,医与发散安胎,乃至舌黑神昏,大渴便泻,臭痰顿(频)吐,腰腹痛坠,人皆不能措手。
《石山医案·卷之下·咳嗽》: 质脆弱,产后咳嗽,痰臭。或作肺痈治,愈剧。延及两脚渐肿至膝,大便溏,小腹胀痛,午后发热,面红气促,不能向右卧。予诊,脉虚小而数。
《痘科辑要·卷之二·初热逆症》: 腹中疼痛,及腰痛如杖,连尻骨俱痛者不治……吐臭痰或腹胀痰鸣者死。
5.头面、身体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腹痛》: 头面发臭,方日进粥三次,皆碗许,而腹痛与热依然。至十八日,始大转,自始至终一方收效。如此治验多矣,聊举此以概其余。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初集四时六淫病案·第六卷火淫病案·伏热五色痢案(内科)》: 四肢厥冷,身热腹痛,右脐旁跳动,一分钟约行二三次,青白黄红,臭秽令人欲呕,合目谵语,奄奄一息。
《目经大成·卷之一上·五行邪正致病暨虚实传染统论》: 其病身热,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缓而大;中暑得之为正邪,当恶焦臭。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阴毒第一百三十三》: 小腹、大臀阴痛不肿,日夜响叫,至一月后,谷道傍生一烂斑,黑靥倒陷,诸药不效;至半月大臀连黑,腐烂作臭,干靥无脓;十日大脏俱坏,黑败而死也。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肠痈论第二十八》: 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腹连阴痛,烦躁不止,身热口干,衾帏多臭,卧房难进者,凡犯之俱为不治证。
《沈菊人医案·卷下·产后》: 产后阴器受伤致腐之后,脐旁腹痛,四五日一发,发则如淋臭秽水下,即有寒热,此由冲、任、带脉皆伤,而蹻维亦少护持耳。
《幼科医验·卷之下·结核》: 服后疮口翻突,臭腐难近,小便闭,饮食不进,兼间有积滞腹痛。
《解围元薮·卷之二·六经三十六疯总论·形似熏煤磊石血溢六经》: 毒犯胃经,则浑身疙瘩,脓秽腐臭,瘫痿胀满,或脾泄泻痢腹痛,终身为害。
《外科备要·卷之一证治·内痈》: 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致毒攻内脏,腹痛牵阴,肠胃受伤,女子日久致阴器紫黑腐烂,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衾帏多臭,烦躁不止,身热嗌干,俱属逆证。
6.分泌物
《沈菊人医案·卷下·淋带》: 露秋崩冲,并非下血,所下黄水臭秽而腥,淋滴溺涩。经事仍行,趱前,腹痛,其色亦正。
《旌孝堂医案·崩带血淋》: 肝脾不和,任带交伤,湿热内蕴,于是天癸应竭不竭,反而妄行,带下不已,气味腥臭,少腹作痛,延经年余,脉弦而滑,再延防崩。
《费绳甫先生医案·费绳甫先生女科要略·带下》: 黑带时下,臭秽异常,腹痛阴肿,小溲茎中作痛,面赤内热,口渴引饮,命门、三焦、膀胱、胃火交煽。
《外科发挥·卷二·发背》: 其或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水败臭,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泻利无度,小便如淋,乃恶证也,皆不治。
《洞天奥旨·卷之一·疮疡善恶论》: 吾再言其恶者。口大渴呼饮,烦躁不常,腹中时痛,口中时咳,大便作泻,小便成淋,此恶之一也;脓少血多,不肿而痛,皮肉腐坏,臭气难闻,疮口低陷,沿开广阔,此恶之二也。
《彤园医书·妇人科·卷之一·瘀血化带》: 所下之物紫黑成块,腹常胀痛,如气臭色浊,是血瘀热滞也,当清热逐瘀。
7.呕吐物
《片玉心书·卷之四·吐泻门》: 凡吐泻出物酸臭,面黄,不喜饮食,腹常作痛者,此食积也。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实吐》: 因儿平素壮实,偶尔停滞,致胸腹胀满,痞硬疼痛,二便秘结,口渴饮冷,吐多酸臭,宜攻下利。
《万氏女科·卷之三·产后章·产后口干痞闷》: 若其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若因胎衣未下,恶露不来,肚腹胀大,绷急如鼓,呕吐黄水,多带腥臭,加喘者死。
8.口
《医镜·卷之四·疳症》: 小儿黄瘦,腹大,口臭,好食泥土,饮食不为肌肤,腹中尝痛者,宜服肥儿丸。
《医验大成·饮食伤章》: 一人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尺脉复沉,寒热恶食,气急痞塞,嗳气酸臭,胃腹胀痛,手不可按,此系食塞太阴。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一卷时行痢疫病案·急性疫痢案》: 肌肉消瘦,形体枯黑,唇焦而裂,齿黑而枯,面黑目赤,气逆喘急,热臭非常,昼夜不眠,势甚猛烈。
《齐氏医案·卷二·痢门挈纲》: 时毒者,天行疠疫,时气流行,人触之而为病,外见心烦恶热,口臭气粗,渴欲饮冷,满腹搅痛,鼻如烟煤,肛门似烙,乃热毒内攻脏腑,有立坏之势。
《备急千金要方·果实第二》: 温中,主心腹痛,止吐呕,去口气臭。
《疡医大全·卷三十二·痘疹部(中)·闷痘门主论》: 发热之时,即行腰痛腹疼,或两腿酸麻,不能竖立,眼开谵语,口臭冲人。
《疡医大全·卷三十二·痘疹部(中)·论报痘三朝生死诀》: 报痘烦躁不宁,腰腹痛不止,口气大臭,出紫点者死。
《痘疹精详·卷之三·见痘逆症》:
腰腹痛甚,口臭气粗,痘色紫黑者,死。
痘出即有紫黑之点,大如绿豆,现于两腋及腹上者,不过三日,遍身之痘俱紫黑而死。
《竹林女科证治·卷之一·调经上·经来如屋漏水》: 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 数者,脐下热痛,小便赤色而恶寒也。
《奇效良方·卷之十七·脾胃门》: 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奇效良方·卷之十三·痢门》: 《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以黄芩多用。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肠痈》: 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普济方·卷二十五·脾脏门·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加白芍药半钱、生黄芩二分。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谓之桂枝芍药汤。
《普济方·卷二十四·脾脏门·饮食劳倦》:
脉弦恶寒腹痛,乃中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汤加黄芪。
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二分桂心是也。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一分或二分,治时热也。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足冷,腹隐隐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皆痛。
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自汗》: 腹满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宜和解。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伤寒部·恶寒续法》: 若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欲独闭户牖而处》: 腹胀皮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外肾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栗,啮齿口噤,懈惰不嗜食,内庭主之。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脾胃部·胎前腹胀、产后腹胀》: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肺痈肠痈胃脘痈》: 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外科钤(下)·杨梅疮》: 一儒者,患前证,先玉茎作痒出水,后阴囊股内小腹胁臂发小㿔,或干或脓窠,误服祛风等药,肢体倦怠,恶寒发热,饮食渐减,大便不实,脉见浮弦,两尺浮数,此肾水虚热,肝木乘脾土也。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小儿则(上)·夜啼》: 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
《景岳全书·卷之十五·暑证·述古(共六条)》: 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痢,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阳明湿热传入太阳,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止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倦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无力。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产后伤寒》: 但产后恶露不尽,发热恶寒者,必胁肋胀满,连大小腹,有块作痛。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诸疸源流》: 仲景为立方,因详辨女劳疸症,其初亦未遽即黄,故如日晡发热,反恶寒,少腹满,身尽黄等症,皆与他疸病相类,惟额黑、足热、膀胱急、小便利,为女劳所独。
《素问·至真要大论》: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诸疝候》: 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杂病广要·脏腑类·肠痈》: 痈之为病(按,痈上盖脱肠字),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
《内伤集要·卷四·内伤虚损失血症治》: 因食太过、不能消化,烦闷强呕,因伤胃吐血,腹中绞痛,自汗,其脉紧而数者,难治,枳实理中汤加丹皮、扁豆灰。
《女科撮要·卷下·产后腹痛》: 一妇人产后,腹痛后重,去痢无度,形体倦怠,饮食不甘,怀抱久郁,患茧唇,寐而盗汗如雨,竟夜不敢寐,神思消烁。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治法通论》: 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医案第三·梦影》: 己丑五月,天气骤热,先慈陡患霍乱,肢冷自汗,脉微苔白,腹大痛,欲重按,是中虚有素,因热而受寒侵也。
《脉因证治·卷一·疟》: 脾疟,寒则腹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气虚腹痛》: 或久病汗下,久泻伤元,劳形气散,饥饿损伤,或急于奔走,或勉强行房,气道虚损,则腹为之痛矣。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内钓候第二十一》: 惊风内钓,腹痛多啼,汗出粪清,咬乳睛慢,流涎或唇焦黑,囊肿伛偻,眼内红筋斑血,虎口脉纹侵入掌中。
《万病回春·卷之三·霍乱》: 霍乱吐泻,腹痛、口渴烦躁、自汗面垢、脉虚躁乱不宁者,此是伏暑霍乱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四·伤风证治》: 足太阴脾经伤风,自汗,胸满,腹痛,四肢倦怠。
《类证治裁·卷之四·霍乱论治·霍乱脉案》: 大率口鼻吸入秽邪,头晕胸闷,心腹猝痛,倾吐注泻,阳脱肢冷,目陷筋掣,身温汗油,顷刻昏厥矣。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暑病源流(伏暑暑风暑泻疰夏)》: 而其所及之症,有吐利,腹痛气逆,发热,头疼烦渴,肢冷疼,前板齿寒,无汗,脉虚或迟或伏,昏闷者(宜香薷饮)。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内伤外感门·色欲伤源流》: 其或大吐大泄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交接后,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均为脱阳危症,须臾则不救欤。
1.大便
《难经集注·卷之四·五泄伤寒第十(凡四首)》: 瘕,结也,少腹有结而又下利者是也。一名利,后重,言大便处疼重也,数欲利,至所即不利。
《脾胃论·卷中·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一说,肠中寒,则食已窘迫,肠鸣切痛,大便色白。肠中寒,胃中热,则疾饥,小腹痛胀;肠中热,胃中寒,则胀而且泄。非独肠中热则泄,胃中寒传化亦泄。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草豆蔻丸》: 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
《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病机沙篆·疝》: 小腹引阴而痛,大便难,曰狼疝。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血症》: 血瘀者,其症在上则烦躁,漱水不咽;在下则如狂谵语,发黄,舌黑,小腹满,小便自长,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
《幼科释谜·卷之二·疟疾·寒热往来》: 如苦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脝,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
《六因条辨·上卷·春温条辨第二十三》: 春温热不解,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昏谵犯妄,此蓄血也。
《时病论·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火泻》: 火泻,即热泻也。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暴注者,猝暴注泻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其证泻出如射,粪出谷道,犹如汤热,肛门焦痛难禁,腹内鸣响而痛,痛一阵,泻一阵,泻复涩滞也,非食泻泻后觉宽之可比,脉必数至,舌必苔黄,溺必赤涩,口必作渴,此皆火泻之证也。
《医宗说约·卷之四·心诚赋》: 咳嗽失音者肺痿,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臭者积。
《金匮翼·卷三·膈噎·血膈》:
一妇年及五十,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噎膈证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燥结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六脉皆沉伏……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
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
《医碥·卷一杂症·血·治法》:
脏毒腹略疼,肛肿凸,大便难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剂,追出恶血脓水,然后内托,并凉血祛风,虚兼参、术,助养胃气。
寒气攻刺,腹中绵绵作痛,肠鸣,暴下无声,水谷不化,所下清冷,如鸭屎之溏,大便如水,中有少粪也。
《医学正传·卷之八·吐泻》: 腹痛,口中气温,面黄色,目无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
《内科摘要·卷之上·九、脾胃亏损停食痢疾等症》: 罗给事,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此脾肾气虚而下陷也。
《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下血》: 太阴阳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难见,在后传作湿热毒,下鲜红血,腹中微痛,胁下急缩,脉缓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虚。
2.小便
《中藏经·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脊脉痛而少气(本作令人体瘠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肠腹满,小便滑(本云心如悬,少腹痛,小便滑。)变赤黄色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三焦不调候》: 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
《广瘟疫论·卷之三·里证·囊缩》: 阴茎萎缩,或全缩入腹,有如妇人;时疫热厥囊缩,阴茎如常。再以兼证辨之,阴证囊缩小便清,少腹牵引作痛而不满,喜温按,多自利,神清不烦;时疫囊缩小便赤,少腹满而硬痛拒按,大便秘,烦而神昏。
《素问·刺热》: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素问·长刺节论》: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
《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砂淋者,脐腹中隐痛,小便难。
《症因脉治·卷二·呕吐论·暑气呕吐》: 暑热行令,头眩目暗,呕吐暴作,身热恶寒,烦渴引饮,齿干唇燥,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浊涩短,此暑热呕吐之症也。
《济阴纲目·卷之八·胎前门(上)·心腹痛》: 胎冷,腹痛引两胁,小便频数,大便虚滑。
《叶氏医效秘传·卷二·伤寒诸证论·小便不利》: 热蓄于下,湿蕴于中,气因热伤,结而不散,甚则小腹硬满而痛,小便闭而不通也。
《病机沙篆·疝》: 膀胱气,小腹肿痛,不得小便是也。
《胎产心法·卷之下·口干渴兼小便不通或短少论》: 密斋云,如恶露不来,败血闭涩水渎,小便不通,其证则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烦闷不宁,用加味五苓主之。
《评注产科心法·下集·产后门·恶露不下》: 此物关系不少,眼前则防发热也,腹痛也,小便被阻也。
《孕育玄机·卷之下·肠痈》: 产后肠痈,因产恶露停滞,小腹作痛,急宜行之,缓则腐为脓,难治……其症绕脐生疮,身皮甲错,小便如淋状,小腹作痛。
1.口渴与饮水
《素问·举痛论》: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爇,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
《脉因证治·卷一·伤寒》: 太阴证,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沉细,其脏寒。
《病机沙篆·痢》: 冒暑而成自汗发热、面垢、呕渴、腹痛、小便不通。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腹痛》: 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痞闷腹痛,为气搏中州。火痛,肠内雷鸣,冲斥无定,痛处觉热,心烦口渴。
《内伤集要·卷四·内伤虚损失血经旨》: 血蓄下焦,则发狂,粪黑,小腹硬痛;蓄血外症,痰呕燥渴,昏愦迷忘,常喜汤水漱口。
《薛氏济阴万金书·卷之二·经闭》: 是其寒与血搏,则绕脐腹痛,或恶寒喜热,或呕吐清涎,面青肌冷,大便溏泄,或小便清白,心不烦,口不渴,寒之象也。
《万氏女科·卷之二·胎前章·妊娠伤寒》: 如恶寒无热,腹中疼痛,吐泻不渴,手足逆冷者,此病在足太阴脾经也。
《济阴纲目·卷之十一·产后门(上)·腹痛》: 产后恶血不散,发渴,心腹疼痛及恶露不快,脐下急痛,连及腰足疼痛。
《竹林女科证治·卷之三·保产下·泄泻》: 产后泄泻,有夹寒腹痛肠鸣,小水清白,口不渴者。
《质疑录·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 此足三阳之见症也。至传入足三阴,四日有腹满、咽干、自利、不渴、腹痛之症,是足太阴之见症,而中风有之乎。
《医学穷源集·卷之六·水运年》: 凌氏,四十,胸腹绞痛欲绝,自言食穄屑饼过多,渴极饮水数碗,遂致此病。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血滞腹痛》: 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呃,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瘀之症也。
《杂病广要·内因类·寒疝·(附) 㿗 病》: 热入膀胱,脐腹上下兼胁肋疼痛,便燥,欲饮水,按之痛者。
《御药院方·卷之十一·治小儿诸疾门·钱氏白术散》: 小儿吐泻之后,腹中疼痛,气不和,烦渴引饮不止,及伤寒下后,胃中虚热,饮水无力,当生胃中津液。
《松峰说疫·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腹痛》: 凡腹痛,但将凉水与饮而试之,若饮水痛稍可者属热,痛剧者属寒。
《考证医源·考证病源七十四种·霍乱脾寒伤食所致》: 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饮水,此阴邪胜也。
2.食欲与食量
《杂病广要·内因类·胀满》: 光禄卿吴伯玉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大便不通,饮食不进。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白痢诸方》: 治白痢,腹内㽲痛,行数极多,色白如泔淀,不欲饮食。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小儿丁奚腹大》: 小儿坚痞面黄,羸瘦丁奚,不欲食。食不充肌,心中躁闷,时发寒热,五脏虚胀,腹中㽲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病门·胃热肠寒》: 论曰黄帝针经曰,肠胃相通,疾病相连,人因饮食不节,寒温失宜,致肠胃受邪,有冷有热,疾证俱见者,则善饥小腹痛胀,为胃热肠寒之病,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肠寒则血凝脉急故小腹痛,又寒则气聚,故痛而且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六·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以岁运推之。病者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怖,名曰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法。病者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疟。当随方土所宜治之。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㽲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病者经年不瘥,瘥后复发,远行久立,下至微劳,力皆不任,名曰劳疟。亦有数年不瘥,百药不断,结成癥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以上诸证,名状不同,各有治方,宜推而用之。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杂病广要·脏腑类·脾胃部》: 若人脾胃素弱,饮食虽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宜温补兼消导。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小独圣丸》: 治脾胃不和,饮食多伤,心腹刺痛,呕哕恶心,噎痞吞酸,干噫食臭,腹胁胀闷,不思饮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带下候》: 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
《类证治裁·卷之七·诸虫论治》: 心嘈腹痛,面色萎黄,沉默嗜眠,食减羸瘦,唇有红白点,呕多青绿涎,或专嗜(生米、茶叶、泥螺、瓦灰之类)。
3.问经带
《杂病广要·脏腑类·噫醋(吐酸)》: 族妹经不行者八十日,每饮食入腹,即疼痛,必尽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热,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饮不进者四十日,六脉皆数,左滑右软弱。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一·调经门·月经不调方论第五》: 妇人月水不调,或淋漓不断,断后复来,状如泻水,四体虚翕,不能饮食,腹中坚痛,不可行动。月水或前或后,或经月不来,举体沉重,唯欲眠睡,多思酸物。
《类证治裁·卷之八·调经论治》:
至于经期前后腹痛,虚实悬殊,经未行而先痛者,血为气滞,经通则痛自除。
亦有腹愈痛经愈多,至痛欲死者,系火搏于血。
年高经或大行,腹痛不止者危。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经脉类·经期腹痛(十一)》: 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妇科百辨·调经》: 更有痰症、湿郁而经来重坠,小腹烙热作痛,甚至身热、口干、呕吐,紫血成块,牵引腰胯掣痛,种种痛苦难以备述。
《金匮启钥·妇科·卷之一·调经论》: 妇体肥,后经期不利,腹痛色淡,期亦无定,当期口燥有热,脉左关旺,两寸亦旺且滑,知其有痰而夹热也。
《万氏女科·卷之一·调经章·经期腹痛》: 凡经水过后腹中痛者,此虚中有滞也。
《徐养恬方案·卷之下·经水不调》: 脉细数,经期错乱,不时寒热,腹痛。气血两虚、冲任不调故也。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之下·女科》: 昼夜腹痛,泄气则缓。夜卧扪之,常高突有形横处其间,为肝郁不舒,致冲、任二脉乏气流行。经期不来,营卫阻闭,为寒热互作。
《张畹香医案·卷上》: 肝痛已瘥,左脉尚弦数,述患经一年,曾经期至如崩,现尚早而如崩,腹中痛而胀,口渴,是可知其血之热而不摄。
《素圃医案·卷一·伤寒治效》: 腹肋大痛,呻吟不绝,盖因吐血时值行经,服藕汁冷药,经因冷阻,故当经期,遂致大痛,复用前方加肉桂、五灵脂,去细辛、木通,六七日瘀血下而痛旋减。又畏热药中止,留痛经余证,至今未除。
《医学穷源集·卷之四·火运年》: 经期无定,淋浊不止,少腹痛,气逆呕哕,咽痛头运,嗽有咸痰。脉寸虚大,关实而滞,尺濡弱。(两尺应伏,今见濡弱,湿胜而阴亏也。)
《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说》: 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黯,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病机沙篆·赤白带》: 女人少腹痛,里急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薛氏济阴万金书·卷之三·调经十五论》: 凡妇人二十五六岁,血海虚冷,经闭不调,或下白带如鱼脑,如米泔,或时腹痛,不分信期,每来淋漓不止,面色羸黄,四肢无力,头晕目眩,此症血气俱虚。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治法通论》: 凡血脏虚冷,血涩腹痛;血海久冷,血崩,赤白带下,小便频数;又血脉妄行,渗入大肠,有似肠风。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赤白带下》 :妇人室女,腹脏冷热相攻,心腹绞痛,腰腿疼,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四肢羸乏。
《女科精要·卷一·带下门诸论》: 盖湿热怫郁于内,肚腹疼痛,赤白带下,非辛温之药从治,而能开散之乎。
《竹林女科证治·卷之一·调经上·经来如屋漏水》: 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先用理经四物汤,次用内补当归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治诸虚·钟乳白泽丸》: 妇人血海虚冷,崩漏不止,赤白带下,经候不调,脐腹时痛,面无颜色,饮食不进。
4.问睡眠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疝》: 因食鸡、鱼,脐腹复胀痛,发热不眠,脉复弦。
《乘桴医影》: 姚欧亭夫人,年五十九岁。素伤谋虑,首如戴帽,杳不知饥,夜来非酒不眠,苔色一块白滞,时或腹痛,手心如烙,脉左弦数,右软滑。
《归砚录·卷之四》: 偶患腹痛,医谓寒也,进以热剂,痛渐剧而腹胀便闭,按之甚坚,又以为肠痈,攻之而愈痛,遂绝粒不眠,呼吸将绝。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传染病案·第十二卷时行痘疫病案·妊痘案》: 斯证因毒壅于胃,则呕恶不眠,毒锢于脾则便秘腹痛。
《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蓐劳虚羸总括》: 寒热往来脐腹痛,懒食多眠头晕迷,骨蒸盗汗痰嗽喘,面黄肌瘦力难支。蓐劳先须调脾胃,后调荣卫补其虚。
《小品方·卷第五·疗下利方》: 春月暴热,解脱饮冷,或眠湿地,中冷腹痛,下青黄汁,疲极欲死。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心腹胀痛诸方》: 治伤寒,大肠气壅,心腹胀满疼痛,四肢骨节酸疼烦闷,不得眠卧。
《医述·卷十二·杂证汇参·诸虫》: 心腹痛,呕吐涎沫,面色萎黄,眼眶鼻下青黑,饮食不进,肌肉不生,默默欲眠,微有寒热,如不早治,相生不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肠胃病门》: 少腹时觉下坠,眠时须以暖水袋熨脐下,不然则疼不能寐。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鼓胀》: 虫积善食癥不眠,虫积胀,腹痛,善吃茶盐之物。
《妇科秘书·脉法》: 若还腰腹俱疼痛,日夜咽干潮热盛,多眠恶食倦昏沉,此属经凝却非妊。
《彤园医书·妇人科·卷之五·蓐劳、虚羸》: 产后气血两虚,起居不慎,风寒外袭,瘀血内停,更或饮食厚味过伤,忧劳忿怒,乃不足之中夹有余之症,以致寒热往来,脐腹胀痛,懒进饮食,常喜眠卧,起则头晕昏迷,骨蒸潮热,盗汗自汗,痰喘咳嗽,面色萎黄,肌肉削瘦,气力难支,名为蓐劳。
《婴童百问·卷之二·发搐第十四问》: 小儿胎惊内钓,腹肚紧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
《仁术便览·卷之一·心脾痛》: 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即胃脘痛,虽不食不妨,治而痛止,不宜即食,得食还痛,必须三二服药。真心痛,朝发暮死,不治。痛甚至唇口青黑,脉必伏,用温药,不可用参术。又心腹之痛,脉必沉、细、浮、大、滑、数,命必促。
《仁术便览·卷之二·气滞》: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怒则气上,喜则缓,惊则乱,恐则下,劳则耗,悲则急,思则结,皆能致疾,气无补法,亦有当补者。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腹痛·论痛脉》: 凡诸病之虚实,辨之于脉者皆易,惟心腹痛证,则有大有小,其脉多有难辨,虽滑实有力者,固多实邪,虚弱无神者,固多虚邪,此其常也。
《丹溪手镜·卷之上·脉(七)》: 左尺(小腹痛,小便不禁)……右尺(腰痛,小腹拘急)。
1.浮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腹痛》: 腹痛欲绝,脉浮弦,风入胞门也。
《脉因证治·卷四·妇人产胎》: 脉浮腹痛,痛引腰脊,为欲生也。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风气腹痛》: 浮缓不数,乃是风冷。
《幼幼集成·卷之一·小儿脉法·脉证宜忌歌》: 腹痛不堪浮有力(三阴受病,浮则反常),浮洪吐衄总无功(阳火太盛,阴血愈伤)。
《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缓紧》: 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2.洪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酒积腹痛》: 酒积腹痛之脉,多见洪大,洪数主热,实大主积,滑大洪数,酒湿之积。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八·正误存疑篇·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一见能医·卷之七·病因赋(下)·小腹痛》: 小腹痛有二,凡尺脉洪大者,为阴不足。
《类证治裁·卷之七·诸虫论治·诸虫脉候》: 巢氏曰,腹痛脉当沉弱,若反洪大者,蛔虫也。
《幼科医验·卷之下·积聚》: 一儿,腹痛有形如癖,脉沉细,独肝部洪而急。乃伤于怒气而得之。
3.濡
《苍生司命·卷之五·虚损成劳证·五劳见症》: 脾劳者,面色萎黄,唇口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利,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
《邵氏医案》: 暑湿伤气,苔滑白,脉濡细,腹痛泻痢溺少,宜清阳明经为主。
《丁甘仁医案·卷七·调经案》: 少腹胀痛拒按,痛甚有晕厥之状。形寒怯冷,口干不多饮,苔黄腻,脉濡涩。新寒外束,宿瘀内阻。
《丁甘仁医案·卷二·痢疾案》: 腹痛纳少,苔黄,脉濡数。此湿热入营,血渗大肠,肠中滞浊互阻,锻炼而为红积也。
《曹沧州医案·痢疾门》: 溏泄约已匝月,支急腹痛,脉濡。延防转痢。
《史载之方·卷上·半产正产论》: 胃脉濡湿而沉,多缘寒气所损,忽因坐草多时,地之寒气所损,忽因坐草多时,地之寒气所冲,腹中成块,忽冲心背,脐腹疼痛,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4.芤
《岭南卫生方·下卷附录·八证标类·淤血》: 人有恶寒发热,状似伤寒。其脉芤涩,其证胁下与小腹㽲痛。手不可近,大便黑,小便利者。此瘀血证谛也。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辨七表八里脉法》: 尺脉芤,小腹疼痛下血。
《全生指迷方·卷一·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 芤而急,风冷入血,下血如豚肝,脐腹痛,死不治。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血滞腹痛》: 血滞腹痛之脉,多见芤涩。
《古今医案按·卷之十·外科·肠痈》: 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
《程杏轩医案·初集·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愈并商善后法》: 灿翁年近七旬,向患腹痛,一夕忽吐下紫瘀血块数碗,头晕自汗,目阖神疲,诊脉芤虚,谓其子曰,此血脱证也。书云,久痛多蓄瘀。盖腹痛数年,瘀蓄已久,一旦倾囊而出,夫气为血之帅,高年气虚,切虑晕脱。
《医验大成·便血章》: 一人脏毒色黯而浊,腹中作痛,右手脉芤濡无力。
《内伤集要·卷五·内伤虚损方法》: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痛,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消谷、亡血、失精。至虚劳、失精、悸、衄、腹痛、烦躁,则于本方加饴糖,为小建中。
《杂病广要·脏腑类·肠痈》: 初起小腹疼痛,或软或硬,脉芤数者,瘀血也,宜下之。
5.革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革、牢不同》: 主病为心腹疼痛、疝㿗癥瘕,为气短息促,为皮肤著肿。
1.沉
《景岳全书·卷之四·脉神章(上)·〈内经〉脉义》: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分别脉病形状》: 脉沉而弦者,其人有痃,腹内痛。
《胎产心法·脉诀歌》: 若脉沉细腹微疼,虽有形如怀抱瓮。
《胎产心法·腹痛论》: 如产后数朝内,饮食如常,忽作腹痛,六脉沉伏,四肢厥冷,此恶血不尽,伤食裹血而脉不起也,不可误认气血两虚而用大补,须兼消导行血之药。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平寸口脉法》: 寸口脉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金镜内台方议·卷之二·麻黄汤》: 脉沉实者,为阳盛,宜下之,不可汗。脉浮盛者,为阴盛,宜汗不宜下。更以外证参之者,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恶热不恶寒,烦渴饮水,腹硬而痛,此皆为阳盛,若此下之则愈,汗之必死也。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气结腹痛》: 气结腹痛之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寒积腹痛》: 寒积腹痛之脉,脉多沉迟,或见沉紧,或见沉弦,或见沉涩,寒冷太甚,脉至沉伏。
《注解伤寒论·卷一·平脉法》: 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内经脉候·统候》: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曰石水……浮涩恶寒,沉涩腹疼,紧涩为痹,弦涩少血。
《济阴纲目·卷之一·调经·脉法》: 肝脉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尺脉来而断续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
《云林神彀·卷之一·伤寒(附伤风)》: 伤寒脉沉细,腹满而作痛,咽干手足温,此是太阴症。
2.牢、坚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平尺脉法》: 尺脉坚,脐下及小腹结痛……尺脉微牢,腰胯冷,小腹痛,小便不禁。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主病》: 牢,心腹寒痛,疝气癥瘕。
《医学摘粹·四诊要诀·切脉》: 牢脉(沉而极有力)主诸疝癥瘕,心腹寒冷疼痛。
3.伏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平尺脉法》: 尺脉伏,小腹痛,寒疝瘕有水谷不化。
《一见能医·卷之一·望闻问切·切脉》: 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又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亦不出。
《类证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小儿病方》: 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腹痛,多喘、呕。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主病》: 伏,寸伏食滞,关知腹痛,尺主疝气。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如伏脉》: 伏脉深于沉,诊须推筋着骨,细寻方见,主寒凝经络脏腑,或霍乱吐泻,腹疼沉困,或宿食沉蓄,或老痰胶固,或厥逆重阴。
《类证治裁·卷之六·腹痛论治·腹痛脉候》: 痛甚者,脉必伏。
《医学答问·卷之一·怎样分别二十七种脉象》: 伏脉属阴,为里,为邪闭火伏,为寒结内伏,为食积痰郁伏,为频吐气痛腹痛伏,其症不一,详审勿误,伏脉重按著骨,指下才动,沉而几无,有潜伏象。
4.弱
《华佗神方·卷二十二》: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猝然浮合也,是脾气也。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五·妊娠泄泻方论第一》: 凡妊娠泄泻,冷热不同。水泻青白或黄白,或水谷不化,腹痛肠鸣,其脉弱而紧,此内伤冷也,谓之洞泄寒中。
《女科指掌·卷之一·调经门·经病疼痛》: 虚痛,经来腰腹痛悠悠,过后缘何反不休,脉弱痛绵手可按,必然血少是根由。
《妇科玉尺·卷之五·带下》: 脐腹冷痛,阴中亦痛,经水不止,或因崩后,脉弱无力而酸疼,由于虚也。
《厘正按摩要术·卷一·辨证·候脉》: 右脉弱,左脉强,主腹痛易怒。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之四·辨太阴病脉证篇》: 太阴为病,必腹满而痛,治之之法,当以脉消息之。若其人脉弱,则其中不实,虽不转气下趋少腹,然必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气弱难堪峻攻,其便易动故也。
《伤寒指掌·卷之二·太阴经症·太阴本病述古》: 脉弱,腹满而痛,此太阳之热邪,陷于太阴之里也。
《感症宝筏·卷之二下·太阴经证·太阴本病述古》: 腹满大痛为实,宜桂枝加大黄汤。然脉弱则胃气亦弱,故云设当用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外科理例(上)·腹痈》: 一人素嗜酒色,小腹患肿毒,脉弱,微痛,欲求内消。
《医述·卷七·杂证汇参·三消》: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此膏液之消也……其有冷饮入腹,则滞沃不行;或口虽作渴,而但喜热饮;及脉弱便溏者,皆非火证。
1.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内经脉候·二十六脉主病》: 尺迟男子为肾虚便浊,女子不月,总为脏寒泻泄,小腹痛,腰足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脉候》: 脉迟微,为寒痛。
《明医杂著·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尺迟为脏寒泄泻,少腹冷痛,腰脚重。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崩中候》: 诊其寸口脉微迟,尺脉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吐耳。今尺脉迟而弦,如此小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也。
《金匮要略方论·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因证治·卷二·下利》: 下痢脉迟,紧痛肠鸣,心急大孔痛,皆可温。
《郑氏家传女方万金科·诊脉切要》: 冷气伤脾脾脉迟,肠鸣腹痛泻无时。
《病机沙篆·水泻》: 泻有寒热,寒则脉迟身冷,不独溲清白,或绵绵腹痛,附子理中汤加肉蔻,仲景云下利不止,与理中而利益甚。
《证治汇补·卷之一·提纲门·中寒》: 五积散(《和剂》),治中寒轻症,未离于表,头疼身痛,恶寒,腹痛吐泻,脉迟者。
《竹林女科证治·卷之二·安胎下·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须分寒热虚实。寒痛脉迟,宜理中汤。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三·治心腹痛胀满诸方》: 邪气并于心脾,故令心腹痛而胀,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
2.缓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六·附腹痛、胁痛·腹痛方论》: 《元戎》云,腹痛……脉缓伤水加桂枝。
《岭南卫生方·中卷·集验治蛊毒诸方》: 人中其毒者,心腹绞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或乍寒乍热,身体习习而痹,胸中满闷。或头目痛。或吐逆不定。或面目青黄,甚至十指暗黑。诊其脉缓大而散,皆其候也。
《普济方·卷三·方脉总论·八里脉主治》:
主脉缓,客脉迟,缓迟相合,腹中痛甚,桂枝加附子汤。
腹满坚痛,其脉缓而长涩,是正阳阳明症也。
3.涩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诊百病决死生法》: 尺脉涩如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冲,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黍穄赤而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内经脉候·二十六脉主病》: 关涩为腹痛,脾气不运行而饮食不化。
《沈菊人医案·卷下·调经》: 营虚气滞,经阻。脉涩而速,胃减,少腹痛,手足入暮烦热,阴气自虚,脾胃生阳不振,痰气流溢结于颊车。
《邵兰荪医案·卷一·暑》: 秋暑未清,脉涩滞,气机不和,神识乍愦,溺后精关不固,舌微白,腹痛,仍遵前法加减治之。
《邵兰荪医案·卷三·肝风》: 冲任内怯,带下癸涩,腰酸腹痛,脉涩细,右细数,肝风浮越,头疼牙痛。姑宜柔肝息风为主。
4.结
《医宗说约·卷之首·脉象主病二十九法·结脉》: 尺结小腹冷痛硬满。
《华佗神方·卷二十二》: 臣意谓腹之所以肿者,厥阴之络结小腹也。厥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
《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婴孩门·疟疾附论》: 癖之脉结聚,或实,胁腹必痛。
《伤寒绪论·卷上·脉法》: 夫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谓之结,此阴盛脉,必有寒伏于中,故伤寒脉结,足冷腹中痛。
《赤水玄珠·第十九卷·结脉》: 若脉结足冷腹中痛,阳气以微者,大建中汤。
《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 脉结涩,或沉弦,急疾收敛,四肢腹胁腰胯间牵引疼痛,不能转侧,皆由七情郁滞。
1.数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痧胀腹痛》: 痧胀腹痛之脉,脉多数大,或多促结,痛极而结,脉反停歇。
《备急千金要方·客忤第四》: 凡中客忤之为病,类皆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夭纠,面色变易,其候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急数者是也,宜与龙胆汤下之,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称分等多少也。
《诊余举隅录·卷之下·妇人痛经阴阳证》: 上海有李姓妇,每月经水先期而至,淋漓不尽,腹中攻痛不堪。余诊之,脉数舌绛,知是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之下·女科》: 脉数,下焦冷,经淋不止,少腹腰臂痛,火升面热。
《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之下·女科》:
脉数盗汗,心嘈咳嗽,腹痛便溏,形体日瘦,小溲淋痛。此肝肾真阴大虚,欲为劳怯,不可轻视。
产后腹痛脉数,足不能伸,瘀留入络,结为小腹痈矣。
《金匮启钥·妇科·卷之一·调经论》:
经过腹痛,多属虚弱,八珍汤。
如色紫黑,证兼腹痛难按,脉数有力,即用香附丸,夫复何害。
2.促
《环溪草堂医案·卷三·妇人》: 寒热无序,脉促数,下有淋带,上则心跳,又少腹痛,大便坚,面色萎黄,血瘀之候也。虑延劳损。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温热·劳倦感温营卫胃阳兼虚》: 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初起腹痛。
《邹氏寒疫论·附类方》: 芍药黄芩汤,东垣治泄利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促者,及下利脓血黏稠。
3.急
《史载之方·卷上·诊 㿗 疝》: 六脉急沉,为疝为瘕,为少腹痛,盖疝瘕皆寒搏于中,而急则为痛。
《史载之方·卷上·脉要精微解》: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及少腹痛,又曰,脉急者,疝瘕,少腹痛,病同而脉异。启玄子遂以为经传之误,亦不知变矣。寒疝之为病,有寒清连于小腹而为疝,故止言寸口脉沉而弱,不分左右之脉皆沉故也。右沉则肺冷,而寒清之气流入于中,左沉则心气不足。血为寒邪所犯而少腹痛,至脉急曰疝少腹痛,则言六脉之皆急也。盖经尝言,诊得心脉而急为疝,正谓此矣。
《景岳全书·卷之四·脉神章(上)·〈内经〉脉义》: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备急千金要方·脉法(凡十六类)·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瘥。
4.动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主病》: 动,便泻拘挛,腹痛惊悸,女人带漏,男子遗精。
1.微
《普济方·卷三·方脉总论·辨七表八里脉法》: 左右微,皆为气痛。
《小儿药证直诀·卷之一》: 微细为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蛊,浮而迟为胃寒。
2.细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分别脉病形状》: 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血虚腹痛》: 血虚腹痛之脉,多见细涩,或见虚微,阴虚阳旺,乃见细疾。
《曹沧州医案·淋浊门》: 水液浑浊,蕴热所致,溲时淋痛,脉细,脐腹痛。治所急。
《竹亭医案·卷之五》: 胸腹俱痛,舌苔腻白、根黄,小便短赤。进厚朴温中法,顷之即吐,痛仍如前,左脉细小难寻,右关中按小数。
《得心集医案·卷之二·痫厥门·中食(二条)》: 胸腹大痛,忽然昏倒,手足逆冷,口不能言,两手握固,两尺脉细。
《环溪草堂医案·卷一·痢疾》: 红痢匝月,仍腹痛后重。据云,先曾发疟三次。此属中虚表邪传里。现今脉细肢寒,太阴阳气已弱。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外科钤(上)·作呕》: 脉细,肠鸣腹痛,滑泄而呕者,宜托里温中。
3.代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主病》: 代脉气衰,疮疽脓血,呕吐腹痛,下利霍乱,跌打闷绝,女胎三月。
《古今医鉴·卷之一·脉诀·脉体捷法》: 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心腹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
《顾松园医镜·卷三·脉法删繁内景详解·持脉真诀》: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医宗说约·卷之首·脉象主病二十九法·代脉》: 主霍乱吐泻,主心腹急痛,主便脓血,主心中惊悸,主积痰、停水,主中风猝仆、主瘀血、饮食停滞,以致元气不续。
4.短
《普济方·卷四·方脉总论·九道脉名》: 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始有定体,质于中而过者为长,质于中而不及者为短。有中,短乃见焉。其脉按举之间,虽往来洪盛,而不及本位,故曰短。病应邪气内结,宿食成瘕,心腹切痛,三关不利,阳邪虚搏,三焦气厥,外为寒热,内则便硬,于法宜引而竭之。
1.实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辨七表八里脉法》: 尺脉实,小腹满痛,小便涩。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腹痛门·脉候》: 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
《明医杂著·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尺实少腹痛,小便涩,实而滑,淋沥、茎痛、溺赤,实大膀胱热溺难,实而紧腰痛。
2.滑
《普济方·卷三·方脉总论·七表病脉》: 滑而浮大,小腹痛。
《备急千金要方·脉法(凡十六类)·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附肠痈腹痛》: 肠痈腹痛之脉,多见滑数。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痰积腹痛》: 痰积腹痛之脉,脉多滑大,滑主于痰,大主于积。滑大兼见,必是痰积。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热积腹痛》: 热积腹痛之脉,右关滑数,肠胃积热。
《医经小学·卷之二·脉诀第二·二十四种脉体》: 滑而浮大,小腹痛。
3.紧
《史载之方·卷上·半产正产论》: 产后,恶血行,少腹中块刺痛,须六脉大而紧。
《全生指迷方·卷一·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 紧脉之状,如按绳缴指,三部通度,与弦相似而有力,举按皆有余。主中寒腹痛切急。
《普济方·卷二·方脉总论·分别脉病形状》: 脉来盛紧者,腹胀。脉弦急,疝瘕,小腹痛。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伤食》: 腹痛吐泻,重则发热头疼,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皆是伤食也。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主病》: 寸口脉紧而横坚(《素问》作沉而横)者,曰胁下腹中有横积痛……左寸紧伤冷,右寸紧伤食,关心腹痛,尺疝奔豚。
《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缓紧》: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如紧脉》: 暴症见之为腹痛身疼,寒客太阳,或主风痉痫证,在尺阴冷脉疝,在关心腹沉痛。
4.长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如长脉》: 若短脉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主病为内虚,为喘满气促,为胃气弱,为头腹疼,诸病见短难治,为真气不足,是有与长为霄壤之判。
《保婴撮要·卷一·脉法》: 长珠形,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
5.弦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辨阴阳法》: 阴微即下,阳弦即头痛,阴弦即腹痛。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分别脉病形状》: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不能食,足胫重。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平尺脉法》: 尺脉弦,小腹疼,腹中拘急。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痹短气》: 阳微主胸痹,阴弦故主腹痛。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脉候》: 脉候小儿脾胃脉弦,食积痛。
《丹溪手镜·卷之下·积聚(六)》: 脉弦,腹中急痛为瘕。
《医学摘粹·四诊要诀·切脉》: 脉象主病尺弦为阴乘阴,主腹痛。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三·妇人门》: 而尺脉不至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虫积腹痛》: 虫积腹痛之脉,乍大乍小,乍数乍缓,或见沉滑,或见沉涩,虫积牢固,其脉沉实。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论妇科·脉候》: 寸关如故,尺脉绝而不至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痛。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脉·诊杂病脉第七》: 妇人脉寸关调如故,而尺脉绝不至者,月经不利,当患少腹引腰绞痛,气积聚上叉胸胁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调经门·经水愆期》: 寸关脉调如故,尺脉绝不至者,当患少腹痛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
《史载之方·卷上》:
肾脉细沉而微紧,肺脉重而洪大,小便即少腹先痛,此寒伏于胞络中。
产后,未经百日,腹疼气疼,转泻不止,六脉沉细而虚,此余寒在中。
《资生集·卷二·诸积》: 尺脉涩而浮牢,为血实气虚,其发腹痛,逆气上行,此为胞中有恶血。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气虚腹痛》: 气虚腹痛之脉,多见微弱,或见空大,或见细涩,元气虚惫,脉反动急。
《万病回春·卷之五·腹痛》: 腹痛关脉紧小急速,或动而弦,甚则沉伏。
《华佗神方·卷一》: 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
《华佗神方·卷十七》: 本症之候,为猝然心腹绞痛闷绝,诊其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诊百病决死生法》: 诊人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紧大疾者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腹痛门·脉候》: 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脉候》: 脉细小迟者生;坚实大者死。腹痛脉大而长者死。
《医门补要·附载·脉诀纂要·脉象吉凶》: 心腹之痛,细迟速愈,浮大弦疾,必是延久……中毒腹胀,细紧无妨,浮大如何,命乃危亡。
《丹溪手镜·卷之中·心腹痛(三十六)》: 腹痛,反浮大而长者死。腹痛而喘,滑利数而紧者死。
《医学摘粹·四诊要诀·切脉》: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则凶矣。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伤寒论脉撮要》: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脐下气兮脉沉滑,缓而大者死之形。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七·脉症吉凶》: 霍乱遍身转筋,肢冷,腹痛欲绝,脉洪者易治;舌卷囊缩,脉微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