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评述】

腹痛的病因,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内容。首先,其建构了运气与人身生理、病理的关联体系。其次,其具体举隅运气对腹痛发病的影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其又言:“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再次,其阐明腹痛的经络病因。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 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最后,其指出了病理产物对于腹痛发病的影响,如虫积、瘀血、积食等。如《灵枢·厥病》曰:“心肠痛, 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 也。”《素问·举痛论》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灵枢·百病始生》曰:“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同时,其还具体对腹痛发病的藏象联系、邪气致病及不同病种的腹痛症状联系等内容进行了阐释,在此不一一举例。

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从辨证论治的方面,对腹痛病因病机进行了描述,充实了具体内容和临床治法案例,其独有特色是将腹痛纳入了六经病的范畴,发展了对腹痛病因、病机的认 识,并为经方体系的腹痛辨治奠定基础。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等。

隋代《诸病源候论》一书将腹痛作为专病来具体论述其病因、病机,如“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从整体角度概述腹痛发病的基本机制和相关要素。其还对久腹痛这一病症进行了论述,“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是冷搏受于阴经,令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至此,对腹痛病因、病机认识的基本框架得以完善。

宋金元时期,各家从个人经验与理论研究方面,对于该领域进行了进一步创新。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着重阐发了“瘀血致病”于腹痛的相关意义与治法,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将与“热邪”腹痛相关的病种进行分析,发挥了“清化”“寒下”法的内容。在此之前,腹痛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多强调“寒邪”和“温法”的意义,刘完素对腹痛病机的发挥,影响深远。

本章将腹痛病因分外感病因、五劳七伤(内伤)、病理产物及其他病因。外感病因主要涉及运气失调、六淫与疫毒外感等方面,其中《中藏经》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完备列举了“热淫所胜”致“少腹中痛腹大”,“湿淫所胜”致“少腹肿痛”,还涉及厥阴、少阳,少阴胜、复,时气变异等因素。在六淫邪气中,“伤寒中风”“风邪内淫”“风邪外受”均可导致腹痛发病。因寒腹痛在腹痛发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幼科因寒发病中“剪脐感寒”“寒邪传变”“胎寒”是常见原因,成人感寒诸多因素里,“阴寒直中”是较危险的情况,多由寒邪犯肾宫,以致脱阳。暑病腹痛多伴随泄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涉及病种有霍乱、痢疾、疟疾,这类病有传染性,多以秽暑而名。伤暑还多引动伏邪致病,如同时受寒,则阴寒遏制,暑愈不得越,变生诸症。伤湿多以湿性下流,而表现为下焦病症,常伴随二便异常。无论湿热、寒湿侵犯中下焦,总阻遏气机,影响津液流通,导致浮肿、身重,与肝脾胃三经关系最为密切。燥多化火,其引起的腹痛在《症因脉治》中的描述较为准确,如其言:“燥火腹痛之因,或令值燥热,或燥金司政,燥气伤人,肠胃干涸,不得流利,不通则痛,此燥火腹痛也。”此外《证治准绳》示喻燥邪攻肝虚的病状,提出“补肝泻金”的治法,较为创新。火泻腹痛,多伴痛泻,有伤热、伏火、热结等原因。但应该看到,六淫因素所致发病往往非单一邪气致病,而是多类相兼,如湿热、风寒、燥火、暑湿等。

疫毒外感也是导致腹痛的重要因素,时气变异,是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时气”“温病”和“热病”在古代通常被作为疫病别名使用。《医宗金鉴》言:“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冽令之常,伤之四时皆正病,非时有气疫为殃,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伤,瘟疫长幼相传染,须识岁气汗攻良。”伤之非时,则容易引起瘟疫病变,时气致病有不同表现,其病机表现可呈寒象,也可呈热象。如“时疫少腹满痛,为邪热结于下焦”“寒疫四时皆有之”在对时疫命名的时候,往往根据其病症特点和病机要素,将其命名为“寒湿疫”“湿疫”“温疫”等。

劳伤腹痛主要有七情的气郁和劳倦内伤,气郁多表现为郁滞不通,导致经脉受阻,气血不行,《症因脉治》将气结腹痛之因概述为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怒可致气逆,导致气血逆乱,而引起疼痛。如“左关弦大,胸腹痛甚,知为大怒所伤也”。此外,七情的不守、变异,可以导致 气机不畅,从而产生病理产物,形成积聚痞块,引起疼痛。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坯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劳倦内伤的表现则有阳气内耗导致积冷,正气衰微导致感邪,以及失精、房劳导致的虚损诸症,如“阴阳易”等。

病理产物致腹痛,有“痰”“瘀血”“癥瘕”“结石”“燥屎”等几类。秦汉至晋时期,少以“痰”字喻病,古“痰”字多形容味淡。自隋唐以后,“痰”被广泛作为致病因素,应用到病因病机分析中,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习用说法。《景岳全书》中载有:“有云怪病之为痰者,有云痰为百病母者。”在与腹痛病因有关的古籍文献中,有“酒痰”“湿痰”“痰火”与“积痰”诸种情况。“酒痰”“湿痰”多由饮食不节而致,“痰火”乃积热煎熬津液所致,其余积痰则由脾阳亏虚、胃阳不振及水液代谢失常导致,因寒热不同而表现不同、病状各异。“饮”由水停所致。一者膀胱腑气化不利;二者因痞满、积聚、痈疽导致腹腔水液流通失常,而水饮停聚,出现疼痛或胀满;三者因脏腑虚损,而湿浊变生。燥屎多从中焦热盛、津干而来,为有形之积,为水谷糟粕积聚之邪,多呈实痛,近手更甚,伴有便秘或热结旁流的腹泻。其病机与治法,东汉《伤寒杂病论》以阳明论之,构建了经典范式模型,后世从外导、按摩与其他方面进行发挥,但主体框架仍袭仲景之说。“瘀血”作为腹痛病症较为广泛集中的致病因素,在病因中具代表性,瘀血可结在胃肠、肝胆、胞宫、精室等诸多位置,表现多有大便颜色变深、刺痛、满痛、手不可近,此外还有可能出现情志变化,如躁狂、谵妄、弃衣而走、高声等表现。小儿瘀血腹痛则会啼哭、烦躁,需细查,辨明病因。“结石”致痛,主要涉及胆、肾和尿路三个病位,在《素问》和《金匮要略》的淋病中已有记载,其虽未明确结石病因,但症状表现极其类似。《诸病源候论·诸淋证候》指出:“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首次有代表性提出“石淋”之名,并阐述相关症状。对于妇人腹痛,有恶露和癥瘕两种特殊病因,恶露由产后瘀血、浊恶不净所致。癥瘕的描述先秦即有,在后世中,与其病因和论治相关的典籍更加丰富。

此外,“虫伤腹痛”,主要指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引发体内蛔虫、寄生虫感染,导致腹痛,此种腹痛小儿多见,成人的症状一般较重,并伴有脏腑功能失调,多疼痛不定、绞痛、乍发乍止。《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虫病》中将虫分多种,“虫分九种,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许,轻则呕吐腹痛”。实际上,九种之内多为蛔扰。“食伤”多见食饮不节、宿食停滞或乳食不受,在幼儿腹痛的因素中,值得关注的是使疮痘反复的饮食原因。《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言:“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另外,导致小儿腹痛的饮食因素较为普遍。《幼科汇诀直解·卷之一·小儿病原论》直言:“腹痛者,食所伤也。”除饮食不节外,食物中毒也会引发胃肠道症状而导致腹痛,如食用有毒菌类、瘟疫牲畜或食有毒动物,能够引发较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甚至危证。在乳伤中,母醉以哺乳,会导致小儿醉乳,而身热腹痛。同时,母亲若患有相关疾病,也可通过哺乳影响到小儿。药物服用不当也是导致腹痛的因素之一,可有:①用药不当。《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言“若服克滞之药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气复伤也”,不对证之药的服用可能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加重病情或 出现腹痛。②误用毒药。如服用金屑、砒霜等,会引发胃肠道不适,乃至全身性中毒症状。病因中,有一类为感染秽恶邪气,多会导致烈性传染病,但古人因其起病急、预后差、症状剧烈,表现与疾病规律特殊,故多以秽恶、鬼神言之,有中恶、鬼击、尸病之名。

腹痛的病机分析以寒热为纲,寒证病机可分“虚寒”“客寒”“感寒”三类,热证病机可分“热积”“热毒”“火热”三类。寒多夹虚,热多伴实,故寒热错杂病机中,也多兼虚实夹杂。虚实病机广泛存在于脏腑、奇经与气血诸患。奇经病机主要以冲任二经病变为主,有“寒客”“火郁”“邪伤”“虚衰”等几种。在五脏病机中,本章节将其分心系、肝系、脾系、肺系、肾系,囊括相关脏腑并分别论述,对其中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一些病机概念进行提炼,配以文献描述。心系病致腹痛的情况较少,但“心气亏虚”可以导致胸腹邪气相攻、下焦水饮相凌,出现胸腹引痛表现,“邪气客心”多由心气虚而来,表现为失眠、心腹痛。“肝系”病变,以气机郁闷、血脉瘀滞为主,肝郁气滞会导致肝胃升降失调,气盛则血逆,肝经结寒则其经脉循行部位会出现疼痛表现。脾胃系病变在腹痛病机里占有主要地位,其他脏系的病机亦多通过脾胃表现,其证型机制有“脾胃虚损”“气机壅滞”“气机逆乱”“寒热邪气内客”。其影响一者表现为影响脾气输布津液,结痰阻气;二者影响脾胃阳气温煦内脏,导致结寒;三者影响气机运行流通,升降失序,从而出现壅塞胀满、疼痛。肺系疾病的腹痛表现与肺和大肠表里联系密切,“肺火”多发于积热,火势上冲于内,腹痛则现,另外肺热多导致肠道津干,宿食结聚,也会引发腹痛。此外,肺气郁也可导致腹痛,如《幼科折衷·上卷·痢疾》言:“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实则可下。”此类治法,若虚则引,若实则下,总以调气。肾系病症,多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相关。肾气不足,则阴邪易积下焦,湿浊生变。肾气热,则易为淋证,命门火衰即中下二焦虚寒,疼痛多为少腹部、脐腹部。涉及膀胱的病机,一为冷热结,二为气化失常,如气实、小便不利,三为蓄血的瘀血证,当以下瘀血法处理。

伤寒六经病机的框架构建为认识腹痛打开了另一个方面的视角,三阴经、三阳经发病均有涉及腹痛内容。在《伤寒论》中有106条涉及太阳经腹痛的内容,其言:“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此句阐明了太阳蓄血证与腹痛的联系。在伤寒“阳脉涩、阴脉弦”的建中汤中有“法当腹中急痛”的说法。此外,陷胸证中表现为“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阳明经主要集中在阳明腑实证,如“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少阳腹痛病变为典型小柴胡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太阴腹痛表现为“时腹自痛”,并指出禁下,下后会出现“胸下结硬”的症状。少阴腹痛,主要由于阳气衰亡,导致寒凝内虚的诸变,少阴水气病,可以出现适宜用“真武汤”治疗的腹痛,少阴下利,便脓血可以出现“桃花汤”适宜证型,如四逆汤类亦多疗阴寒腹痛。厥阴腹痛多为阴阳气逆,腹为阴海,又为阳气所出之地,在一身阴阳气机调节中,具有外现作用,故厥阴腹痛表现多为疾病产生变化的时候,或欲解、或加重。由于《伤寒杂病论》条文少有直接分析病机内容,故本章节在伤寒六经病机内容中,多选择各个医家的相关论述。

阴阳与气血也是腹痛病机内较为重要的内容,阴阳病机表现为阴阳升降失调,这与厥证多有相似,甚至在有些古籍里其被作为总病机的概括描述。如《慈幼新书·卷之一·胎病》中言:“一切腹痛寒热,多啼不乳等症,皆为阴阳不升降,气道壅塞而作。”此外,其还涉及一些专病,如霍乱。亡阴、亡阳为阴阳气血亏虚衰败的危证,亡阴证中提到“肝阴已竭,肝气随败”的少腹满痛症状,亡阳以扶阳医家论述为代表,如《医法圆通》中以“腹痛囊缩”“腹痛欲死”作为回阳救逆法的指征。《辨证录·卷之一·伤寒门》还提到了因阳证变阴证,导致阴阳两亡的腹痛,“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有似于邪之内结而作痛,盖阴阳两亡之急症也”。气血病机里,主要围绕整体气血失衡致病的情况,囊括“元气虚”“气滞血瘀”“气虚血少”“血不归经”,尽管这部分内容,在脏腑病机中也有一定体现,但其专论时,仍然可以作为整体病机来看待。同样地,本章节单列“邪正病机”也出于以上考量。诸病皆受邪正关系影响,且“邪正交攻”“正虚邪乘”并非特定病种的专属病机,亦非某一脏腑的独有病机,其具有广泛性与纲领性。 DSwm1xfWTjJnA+RfmUIjqha9CQpLCuj8EBJi3uBrh1GhScgUeQ84awdSW4PUjz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