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究病机

一、寒

(一)胎寒乘虚入脏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一·生下胎疾》: 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或寒乘虚入脏,作腹疼盘肠内吊。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候三·难乳候》: 儿在胎之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令儿著冷,至儿生出,则喜腹痛,不肯饮乳,此则胎寒,亦名难乳也。

(二)表里虚寒

《小儿药证直诀·卷之四》: 若闷乱烦渴,吐泻不食,腹痛腹胀,痰喘气急,谓之表里虚寒。

(三)客寒相阻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腹痛属气弱阻寒》: 痛者,缓缓痛也,概属客寒相阻。

(四)脏气虚寒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三·气病诸候·冷气候》: 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腑脏,腑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五)腹中虚冷

《竹林寺女科证治·卷之一·调经上·经来尽后作痛》: 经尽作痛,手足麻痹,乃腹中虚冷也。

(六)寒积在脏

《医医偶录·卷之二·大肠部(手阳明属腑)》: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脏也。

(七)寒客肠间

《针灸资生经·卷之三·泄泻》: 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气客于肠间云云。

二、热

(一)热在中焦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

(二)火热泻泄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诸泻附法》: 火泻,腹痛一阵,下泻一阵,粪热暴下也。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痢疾门·血痢腹痛》: 血痢腹痛者,火也。

(三)热毒瘀滞

《痘疹精详·卷之六·结痂落痂治法·中脘痛(中脘即心之上下四围也)》: 痘归收靥之时,忽然腹痛,其痛着在中脘,此热毒凝滞瘀血而作痛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肠风脏毒合参》: 热毒下血者,腹中多痛。

三、寒热错杂

(一)肠寒胃热

《脾胃论·卷中·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肠中寒,胃中热,则疾饥,小腹痛胀。

(二)寒热错杂

《诸病源候论·卷之六·解散病诸候·解散心腹痛心凚候》: 其寒气盛,胜于热气,荣卫秘涩不通,寒气内结于心,故心腹痛而心凚寒也。其状心腹痛而战凚,不能言语是也。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 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

《病机沙篆·卷之二·虚劳》: 冷热痛者,经所谓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热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女科经纶·卷之一·月经门·经行腹痛属寒湿搏于冲任》: 经行腹痛,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热之邪,搏于冲任,痛极则热,热则流通,因寒湿生浊,故下如豆汁也。

(三)寒热客肠胃

《针灸资生经·卷之三·呕吐》: 若心腹痛而呕,此寒热客于肠胃云云。

(四)寒热入厥阴发疝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疝证门·疝证总括》: 诸疝厥阴任脉病,外因风寒邪聚凝,内因湿热为寒郁,证皆牵睾引腹疼。

四、奇经病机

(一)寒客冲脉

《原幼心法·中卷·腹痛门·论腹痛所因》: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急应手矣。

(二)火郁冲任

《医门法律·卷之一·先哲格言》: 膀胱癃闭者,脐下小腹逼迫而痛,是皆下焦火郁,而六腑浊气,相与纠郁于冲任之分故也。

(三)邪伤冲任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四·论妇科·脉候》: 经行腹痛,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热之邪,搏于冲任。

(四)寒湿伤奇经

《金氏门诊方案·钦右二十四岁》: 先由白带,继而赤带,益于经水,淋漓甚而色紫起块,少腹抽痛牵及经络,形寒头痛,脘泛食少,脉象弦芤,舌质腻白,病在奇经八脉,尚夹寒湿阻遏。

(五)冲任虚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 气血劳伤,冲任脉虚,经血非时,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

(六)冲任失调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血类》: 冲任月事不调,脐腹疼痛。

五、脏腑病机

(一)心系

1.心气亏虚

《医心方·卷之六·治心病方第十一》: 心气不足,则胸腹相引痛,惊悸(其黍反)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

《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

《备急千金要方·心虚实第二·心虚寒》: 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2.邪气客心

《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邪气客于心,则梦山邱烟火,心胀,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心腹痛。

3.小肠客寒

《原幼心法·中卷·腹痛门·论腹痛所因》: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辨证录·卷之一·中寒门》: 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盖寒客于小肠,则腹痛而脉不通,脉既不通,安得两足之不厥逆乎。

《医宗必读·卷之八·疝气》: 小肠之病,小腹引睾丸,必连腰脊而痛,小肠虚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厥而上冲肝肺,控引睾丸,上而不下。

(二)肝系

1.肝郁气滞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症方发明·胁痛》:

肝气喜条达。若因忿怒气郁冲上,则胸胃痛,奔下则少腹痛,横行则胁肋胀痛。

或少腹作痛,肝脉抵少腹也。

2.肝气盛

《医心方·卷之六·治肝病方第十》: 《病源论》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

3.肝实热结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治肝实泻肝诸方》: 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

4.肝邪上厥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三·杂症》: 治冲疝,气上冲心,二便不通,小腹与阴相引痛甚,此肝邪上厥也。

5.肝血不荣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第八·方脉中风合参》: 肝血不足则为筋挛,角弓抽搐,为目眩爪枯头痛,为胁肋、少腹疼痛,疝痛诸症,凡此皆肝血不荣也。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妇人科·经脉》: 如经后腹痛者,缘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腹痛也。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治肝气不足诸方》: 夫肝脏虚损,气血不荣,内伤寒冷,致使两胁胀满,筋脉拘急,四肢厥冷,心腹疼痛。

《金匮方歌括·卷之三·腹满寒疝宿食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腹痛胁疼(腹胸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里)急不堪(内之营血不足,致阴气不能相荣而急)。

6.肝阴枯竭

《女科精要·卷三·产后杂症门·产后血崩》: 若小腹满痛不已,为脉实大紧数者,此肝阴已竭,肝气随败矣,难治。

7.肝经寒凝

《顾松园医镜·卷十三·症方发明·疝》: 其邪或结少腹,或结阴丸,或结阴丸之上下左右,而筋急绞痛,以寒主收引故也……又按,经言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

(三)脾系

1.脾虚气郁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八·论脾胃》: 过食饮食,暴伤生冷,以致腹痛胀满,或呕或泻者,此脾虚而气滞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六·疟病内所因证治》: 病者寒多,腹中热痛,或渴或不渴,不热不泄,肠鸣汗出,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

2.脾气壅滞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症方发明·胃脘痛》: 腹中痛绝者,壅之甚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喘》: 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则胸满腹痛。

3.脾气下陷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腹痛》: 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

《医学摘粹·杂症要法·里证类》: 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心腹痛》: 土湿而肝脾下陷,则痛在少腹。

4.脾虚夹湿

《医宗必读·卷之七·积聚》: 脉大而数,腹痛呕涎,面色萎黄,此虚而有湿,湿热相兼,虫乃生焉。

《伤寒论汇注精华·卷之四·辨太阴病脉证篇》: 腹痛,阴寒在下,湿气不化,脾络不通也。

5.胃气上逆

《内伤集要·卷四·内伤虚损失血症治》: 胃之气传入大小肠、膀胱等处,亦本下行也,以屡呕血之故,上逆而不下达,则肠腹之间必致痛闷矣。

6.脾胃不和

《校注医醇剩义·卷之四·诸痛》: 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进,呕吐不止。

7.脾胃虚弱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注夏》: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必为腹痛少食,泄泻寒中之疾矣。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腹痛》: 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吐泻》: 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

《小儿药证直诀·卷之三·五脏杂症主治》: 若脸青唇白,或小便黄短,属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

《脾胃论·卷中·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脐下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二·脾胃部·腹痛》: 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

《金匮要略广注·卷之下·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此中气不足而致腹痛也。《经》云,脾主中州,灌溉四旁。

《顾松园医镜·卷十一·症方发明·虚劳》: 在脾则为饮食少思,为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食不消化,为肠鸣泄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虚损证治》: 脾元气弱,久积阴冷,心腹满痛。

8.脾胃虚寒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吐逆》:

若腹痛恶寒者,脾胃虚寒也。

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或腹作痛,中气虚寒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腹痛》:

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

若面色㿠白,目无晴光,口中气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气虚寒之证。

脏寒泻,粪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泻时腹痛而鸣。

泻痢兼呕,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虚寒也。

《小儿药证直诀·卷之三·腹痛肿胀诸症》: 薛按,痛腹不食,口中气冷,下利撮口等症,属形病虚寒也。

《诚求集·十七·夜啼》: 有为脾寒者,面色青白,腹冷肢冷,不思乳食,至夜则阴胜,腹中作痛,曲腰而啼,以手按其腹则少止。

《伤寒指掌·卷之三·伤寒变症·噫嗳(述古)》: 阳虚阴逆,有因寒凉太过,胃中虚冷,浊阴上逆,以致呃逆呕吐,或腹痛下利。

《医法圆通·卷之一·各症辨认阴阳用药法眼·肺病咳嗽》: 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痰涎,喜食辛辣椒姜热物。

《医方论·卷之三·祛寒之剂·小建中汤》: 脾阳不运,虚则寒生,阴气日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腹痛等症。

9.脾邪干胃

《医学心悟·卷之一·经腑论》: 然必腹中实痛,乃为脾邪干胃。

(四)肺系

1.肺火上冲

《原瘄要论·总论》: 疹多腹痛,大肠与肺相表里,肺火上冲于内故腹痛。

2.邪在大肠

《杂病源流犀烛·卷三·肠鸣源流》: 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

3.水渗大肠

《症因脉治·卷四·小便不利论·偏渗小便不利》: 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或痛或不痛,小水全无,此水液偏渗于大肠也。

4.大肠液亏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大便秘塞(儿科)》: 有数日不便,腹胀闷痛,胸痞欲呕,咽燥秘塞,热气烦灼者,此热邪聚内,津液中干,大肠枯涩而气滞也。

5.肺气郁于大肠

《幼科折衷·上卷·痢疾》: 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实则可下,虚则桔梗发之。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痢疾》: 初得而竟腹痛窘迫者,此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实者必推荡之。

《和缓遗风·卷下》: 若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是非寒也,明是肺气下郁于大肠,积而成热,寒热混淆而痛。

(五)肾系

1.肾气不足

《小儿药证直诀·卷之三·五脏杂症主治》: 若面赤白,及白睛多者,属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心痛》: 胸中引胁下空痛者,肝虚也;引小腹病痛者,肾虚也。

《辨证录·卷之十一·妇人科·调经门》: 妇人有经后小腹作痛,人以为气血之虚,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2.肾气热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淋》: 肾气热,则小便淋沥,或少腹引脐而痛。

3.命门火衰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证。

《轩岐救正论·卷之五·治验医案下·命门火衰阳气脱陷证》: 罗工部仲夏腹恶寒,而外恶热。鼻吸气而腹觉冷,体畏风而恶寒……若粥离火食,腹内即冷……怀抱郁结,呕痰少食,胸腹疼胀,虽盛暑犹裹首着绵,六脉浮结,或时烦渴不寐。

《辨证录·卷之九·大便闭结门》: 人有大便闭结,小腹作痛,胸中嗳气,畏寒畏冷,喜饮热汤,人以为火衰闭结也,谁知是肾火之微乎。

4.冷结膀胱

《兰台轨范·卷之二·厥·〈伤寒论〉》: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

5.热入膀胱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四·阴 证治》: 热入膀胱,脐腹上下兼胁肋疼痛,便燥,欲饮水。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膀胱病候》: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6.膀胱气实

《医心方·卷之六·治膀胱病方第十九》: 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满,肿而痛,以手按则欲小便而不得。

7.败血流入膀胱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妇科产后门·大小便论》: 产后尿血,小腹痛者,乃败血流入膀胱。

8.肾虚,膀胱热

《原幼心法·下卷·小便诸证门·小儿诸淋证治》: 肾气不足,热入膀胱,水道涩而不利,出入起数,脐腹急痛,蕴作有时。

《金匮翼·卷八·淋症·诸淋》: 膀胱与肾为表里,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数起少出,少腹弦急,痛引于脐。

《病机沙篆·淋闭癃》: 淋之为病,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虚则便数;膀胱热则溺窍塞窒,淋沥不快,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分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冷淋之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淋证治》: 因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数,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便出沙石。

9.下焦有寒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三焦不调候》: 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

10.下焦湿热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九·兽部》: 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

(六)脏腑兼病

1.肝脾不调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偏风口噤》: 唇口歪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肿,面色青黄,肢体倦怠之类,皆肝木乘脾之证也。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

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

《脉因证治·卷一·劳(附劳极、烦热、劳瘵)》: 肝乘之,胁痛口苦,往来寒热而呕,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转筋腹痛。

《伤寒直指·卷之三·辨太阳病脉证治中第六》: 土受木克,则腹中急痛也。凡腹痛,寒痛缓,热痛急。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妇人科·经脉》: 如经前腹痛者,缘水土寒湿,乙木抑遏,血脉凝湮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也。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胎漏》: 若血下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气血亏乏,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减者,亦复不少。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妇人科·胎妊》: 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

《伤寒说意·卷之八·太阴经》: 伤寒,胸中有热,腹中有肝胆之邪,肝邪克脾,则腹中疼痛。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甲木下降,是为根本。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胆之经,旁循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之病,则外归于经,三阴之病,则内归于脏。以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故痛在脏腑者,厥阴之邪,痛在胁肋者,少阳之邪也。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

此其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者,风多而热少,上痛者,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若有水谷停瘀,当以温药下之,仲景大黄附子汤,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滞,而生郁热,则厚朴七物汤,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气道梗阻,而生痛者,则以破结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酌其寒热而选用焉。若无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温寒去湿之剂,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方,实诸痛证之准绳也。

《辨证录·卷之七·痢疾门》: 人有夏秋之间,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此是肝克脾土也……脾胃之土伤,难容水谷,遂腹痛而作泻矣。

《医方论·卷之三·祛寒之剂·小建中汤》: 肝木太强,则脾土受制。脾阳不运,虚则寒生,阴气日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腹痛等症。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堕胎》: 胎妊欲坠,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经行腹痛》: 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缘其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壅迫,疏泄莫遂,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

《金匮悬解·卷十·内伤杂病·水气十四》: 脾胀肝郁,经脉迫急,故不能转侧而胁腹时痛也。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腰痛根原》: 腹者,土之所居,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

《女科百问·第三十三问·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徐忠可云,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绵绵矣。

2.肝胃不和

《济世神验良方·腹痛门》: 寒湿气滞,肝胃不和,绕脐腹痛,纠缠不已,脉右弦滑。

3.肺胃不和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内伤外感门·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 盖饮食七情,俱能闭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肺为气主,由是而失其传化之常,所以气口脉独紧且盛,其症呕泄痞满腹痛亦相似。

4.脾肾虚寒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不乳食》: 禀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或饮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脐疼痛,夜多漩溺等证。

《医略十三篇·卷十·痢疾第十》: 脾阳肾水潜伤,舌苔色常黧黑,中寒格阳于上,腹中隐痛。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四·痘疮·呕吐》: 脾肾虚寒,命门不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

《轩岐救正论·卷之四·治验医案上·肾虚伤寒》: 甲申仲春,连翔梧次郎参天,头痛发热,小腹微痛,大便不实,脉寸关浮数,两尺沉迟,此肾虚应温,即《伤寒论》亦谓尺迟暂补何妨之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四·阴毒证治》: 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头疼腹痛,或烦渴,精神恍惚,额与手背,时出冷汗,音声郑重,爪甲、面色青黑,多因脾肾虚寒伏阴,重感于寒所致。

《古今名医方论·卷四·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寒积腹痛》: 真阳不足,身受寒邪,口伤生冷,胃阳不能腐熟消化,则寒积凝滞,不得宣行,而腹痛矣。

《苍生司命·卷之四·医方论第二十二》: 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症。

《医宗必读·卷之七·痢疾》: 迎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豁然,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 冯氏云,产后腹痛泻痢,若非外因所伤,乃属肾气亏损,阳虚不能生土,阴虚不能闭藏耳。

《原幼心法·上卷·原小儿论·原惊》: 如泻金,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

《医略十三篇·卷十二·沙蜮第十二》: 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

《兰台轨范·卷之八·小儿·腹痛肿胀诸症》: 小儿腹痛体瘦,面色㿠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

六、阴阳病机

(一)阴阳升降失调

《慈幼新书·卷之一·胎病·胎寒》: 一切腹痛寒热,多啼不乳等症,皆为阴阳不升降,气道壅塞而作。

《杂病广要·脏腑类·霍乱》: 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

《内伤集要·卷四·内伤虚损失血证治》: 胃之气传入大小肠、膀胱等处,亦本下行也,以屡呕血之故,上逆而不下达,则肠腹之间必致痛闷矣。

《伤寒直指·卷之四·辨太阳病脉证治下第七》: 腹中痛,且呕吐者,阳欲降而不得降,阴欲升而不得升也。此邪正不得交通,阴阳互格可知矣。

《医法圆通·卷之一·各症辨认阴阳用药法眼·胃痛》: 更有一等,心胃腹痛,面赤如朱,欲重物压定稍安者,此是阴盛逼阳于外之候。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腹痛脉多伏,阳气内闭也。

(二)亡阴

《胎产心法·卷之下·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 若少腹满痛不已,而脉实大紧数者,此肝经已竭,肝气随败矣,难治。

《医学举要·卷六·玉台新案·发黄医案》: 脉两手俱洪数之甚,询得腹中攻痛无常,夜则身热如烙,此由阴液不充,瘀滞干黏所致。

(三)亡阳

《医法圆通·卷之二·呃逆》: 因元气将绝而致者,盖以元阳将绝,群阴顿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机,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气喘唇青,或腹痛囊缩,或爪甲青黑,或头痛如劈,目眦欲裂,耳肿喉痛。

《医法圆通·卷之三·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腹痛欲绝》: 凡腹痛欲死之人,细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阴寒凝滞,阳不运行也,急宜回阳。

(四)阴阳两亡

《辨证录·卷之一·伤寒门》: 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余以为不然。夫伤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随汗解,宜无邪在其中,何至腹痛?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有似于邪之内结而作痛,盖阴阳两亡之急症也。夫痛以可按为虚,不可按为实,何以此症不可按,而又以为虚乎?不知阴阳两亡腹中,正在将绝之候,不按之已有疼痛难忍之时,况又按而伤其肠胃,安得不重增其苦,所以痛不可按也。

七、六经病机

(一)三阴病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四·论伤寒阳厥阴厥》: 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阴,则畏寒厥冷,腹痛吐泻,脉沉无力,此独阴无阳也。

《景岳全书·卷之八·伤寒典(下)·阴厥阳厥(三十九)》: 阴厥者,寒厥也,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证,而真寒直入三阴,则畏寒厥冷,腹痛吐泻,战栗不渴,脉沉无力者,此阴寒厥逆,独阴无阳也,故为阴厥……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伤寒门》: 证候迨愚至为诊视时,其寒战腹疼益甚,其脉六部皆微细欲无,知其已成直中少阴之伤寒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服后温覆,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三·三阴三阳伤寒附法》: 陈飞霞曰,亦有寒邪直中阴经者,因三阳经主气衰,无热拒寒也,初起脉即沉迟,不发热而恶寒,面如刀割,手足逆冷,口吐涎沫,战栗蜷卧,不渴腹痛,呕吐滑泻,爪甲、唇色淡白,脉或沉迟,无脉,皆直中阴经症。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疝证门·疝证总括》: 诸疝厥阴任脉病,外因风寒邪聚凝,内因湿热为寒郁,证皆牵睾引腹疼。

《辨证录·卷之九·疝气门》: 人有睾丸作痛,气上冲于肝,两胁胀满,按之益疼,人以为阴寒在腹,谁知是厥阴之气受寒也。

《轩岐救正论·卷之四·治验医案上·三阴合病伤寒》: 余适外出,闻其母悲泣,因入视之,病者目瞑耳聋,舌有黄苔,燥渴索水,绝食两日,少动则呼,胸腹胁肋皆痛,大便下赤水,小便亦赤涩,幸囊未缩,脉沉缓。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外感寒邪泻》: 真阳素虚,偶值时令之寒,直中三阴之经,则身不发热,口不发渴,小便清利,腹中疼痛。

《伤寒指掌·卷之三·伤寒变症·下利(述古)》: 三阴热邪下利,太阴有暴烦下利,腹满大痛,咽干而渴之症。

《伤寒直指·卷之十六·辨证》: 初起身不热,头疼畏寒,腹痛吐泻,手足冷,小便白,或呕呃者,本经直中寒也。

《伤寒论纲目·卷之十五·厥阴经症·手足厥逆》: 腹痛吐泻,战栗不渴,脉沉无力。此阴寒厥逆,独阴无阳也。

《苍生司命·首卷·风寒感冒·寒证》: 寒中太阴经,与传经热证不同,自利不渴,腹痛无休,手足不温。

《济世全书·乾集卷一·中寒》: 如寒中少阴者,则脐腹疼痛……如寒中厥阴者,则少腹、小腹至阴疼痛。

《医学实在易·卷之二·表证条》: 腹满痛,何以是太阴证?答曰,脾为坤土,坤为腹,阴中之至阴也。邪气传之,则腹满而痛。

《难经集注·卷之二》: 虞曰,病在三阴,阴主于内,故腹中病也……阴病甚,所以腹中痛也……气逆小腹急……其病逆气,少腹急痛。

《医宗必读·卷之五·伤寒》: 三阴发热,则有腹痛肢冷,脉沉,下利为异。

《云林神彀·卷之一·中寒(四味)》: 寒中少阴经,脐腹作疼痛,恶寒头及疼。

《云林神彀·卷之一·伤寒(附伤风)》: 伤寒脉沉细,腹满而作痛,咽干手足温,此是太阴症。

《伤寒指掌·卷之二·救逆述古·误下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此引邪入太阴也。

《身经通考·卷之二·图说》: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腹痛》: 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

《经验麻科·腹痛恶心》: 腹痛者毒郁于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治宜升发解利。

(二)三阳病

《辨证录·卷之一·伤寒门》: 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少阳之病乎。

《古今名医方论·卷三·桂枝加芍药、加大黄二汤(合论)》: 阳明主内,阳明病则腐秽燥而不行,故大实而痛……属阳明则腹大实而痛,阳道实也。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三·阳明胃腑受病热症》: 邪从阳明经中深入胃腑,从阳化热,脉实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自汗,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烦渴谵语,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者,用大柴胡汤表里交治。

《感症宝筏·卷之三伤寒变证·结胸(述古)》: 然满痛虽至小腹,而尚未离心下,是水热互结,与阳明之燥屎不同。

八、气血病机

(一)元气亏虚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麻疹》: 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

《慈幼新书·卷之五·痘疮·落痂余毒诀》: 腹痛而见舌白,元气竭也,必死。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七·小儿部·中恶》: 小儿神守则强,邪不干正,若真气衰弱,则鬼毒恶气中之,其状猝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

《景岳全书·卷之七·伤寒典(上)·阳证阴证辨》: 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十三麻疹门·中恶》: 夫有痘疹收后,举止饮食,已复如常,忽然遍身汗出如水,或只心腹绞痛而死者,此是元气尚亏,外虽无病,里实空虚。

《简明医彀·卷之六·疹后余毒证治》: 如忽然心腹绞痛汗出,乃元气亏损,失于补养,外虽似安,内虚未实,偶中恶气,多致不救。

《医学心悟·卷之五·妇人门》:

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

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干口燥,手足逆冷,体常自汗,腰背强急,骨肉酸疼,咳嗽喘乏,不能饮食。

《丹溪治法心要·卷之一·湿》: 元气素弱,饭食难化,食多则腹中不和疼痛泻泄,此虚寒也。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五·产后门·产后腹痛》: 产妇气虚不能行血,故或闭而不来,或来而不尽,致令腹痛。

(二)血虚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之十三·三阳合病十五条》: 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

《妇科玉尺·卷之六》: 妇人二十五六岁,血海虚冷,经脉不调,腰腹疼痛。

《秘珍济阴·卷之一·胎前门·妊娠诸痛》: 腹痛时发时止,名胎痛,属血少。

(三)气滞(气逆)、血瘀

《内伤集要·卷四·内伤虚损失血症治》: 胃之气传入大小肠、膀胱等处,亦本下行也,以屡呕血之故,上逆而不下达,则肠腹之间必致痛闷矣。

《医心方·卷之六·治肝病方第十》: 《病源论》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

(四)血不归经

《辨证录·卷之十二·小产门》: 妊妇有大怒之后,忽然腹痛,因而堕胎,及胎堕之后,仍然腹痛者,人以为肝经之余火未退也,谁知血不归经而痛乎……治法引其肝血仍入于肝中,而腹痛自止。

《辨证奇闻·卷十二·小产》: 气血两归,腹犹作痛,余不信也。

(五)气滞血瘀

《医医偶录·卷之一·月经》: 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

《万氏女科·卷之一·调经章·经期腹痛》: 凡经水将行,腰胀腹痛者,此气滞血实也。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经脉类·血热经迟》: 要问腹痛不痛,如腹痛而下有紫黑块者,此血热而气滞有瘀也,宜加香附、胡索为主。

《女科折衷纂要·调经门·调气论》: 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漓不断,心腹作痛,或腰胁引背,上下攻刺,吐逆不食,甚则手足搐搦,状类惊痫,或作寒热,或作癥瘕,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转而为瘵疾者多矣。

《万病回春·卷之六·调经》: 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治当行经顺气,痛自止也。

《神仙济世良方·上卷》: 血虚气滞,已成石瘕,少腹痛胀,经停五月,脉弦涩数。

(六)气虚血少

《医医偶录·卷之一·月经》: 既行而腹痛喜按者,气虚血少也。

九、邪正病机

(一)邪正交攻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腹痛》: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经验麻科·腹痛恶心》: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脏气相击,火毒郁结,凝滞而作腹痛。

《妇科冰鉴·卷之七·产后门》: 或七情郁结气盛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热之感,邪正交争,阴阳相混,故令心腹绞痛。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 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

《辨证录·卷之九·内伤门》: 夫腹痛、爪甲青,明是厥阴阴寒之气阻其真阳运行之机,邪正相攻,故见腹痛。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 痢后腹痛者,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肠胃,则痢后腹痛。是脏气犹虚,风冷余热未尽,脏腑未平腹,冷气在内,与脏腑相搏,真邪相击,故令腹痛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十四、妊娠心腹痛候》: 妊娠心腹痛者,或由腹内宿有冷疹,或新触风寒,皆因脏虚而致发动。邪正相击,而并于气,随气上下,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故令心腹痛也。

《原幼心法·中卷·腹痛门·腹痛治法》: 用光曰,腹痛之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系而作也。

《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腹痛者,缘邪气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四·胎孕门·妊娠腹痛》: 此病或素有冷疼,或新触风寒,邪正相击而并于气,气上则冲心,气下则攻腹。

(二)正虚邪攻(乘)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二·脾胃部·腹痛》: 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力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外科钤(上)善恶逆顺》: 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证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证也。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痘疮(中)·咽喉口齿》: 牙疳臭烂,气粗热甚,舌白至唇,口臭如烂肉,大便泻脓血,肚腹胀痛,此胃虚毒气内攻,胃烂之证。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产后类·产后腹痛》: 凡新产之后,其有阳气虚弱而寒从中生,或寒由外入,以致心腹作痛,呕吐不食,四肢厥冷。

《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胃风汤》: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㽲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芎䓖 桂(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以上各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数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

《痧疹辑要·卷之二·论治(上)》: 曾见痘疹收后,动止出入,饮食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怯弱,乘以疫疠之气,正不能胜邪,邪伏于中。

《医略抄·卒心腹剧痛欲死方》: 病源论云,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之故也。

《医法圆通·卷之一·各症辨认阴阳用药法眼·脾病呕吐、泄泻》: 亦间有猝闭而即四肢冷者,腹痛吐泻甚者,由其内本先虚,外邪猝入,闭其清道,邪正相攻,腹痛吐泻并作。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诸候·二、久心腹痛候》: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腑脏之间,与血气相搏,随气上下,攻击心腹,绞结而痛。脏气虚,邪气盛,停积成疹,发作有时,为久心腹痛也。

《医法圆通·卷之二·虚劳》: 腹时痛时止(阳衰则寒隔于中,阻其运行之机,邪正相拒,故时痛时止)。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七·产科二十一论评》: 产后腹痛又泻痢者何?答曰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易侵,若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于肓膜,散于腹胁,故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胠胁䐜胀,或走痛不定,急服调中汤立愈。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腹痛属冷气乘虚入产门》: 又产后六七日,忽然脐腹痛,皆由呼吸之间,使冷气乘虚而入。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四十七、疝瘕候》: 疝瘕之病,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受于风冷,冷入腹内,与血气相结所生。

《医心方·卷之廿一·治妇人月水腹痛方第廿二》: 《病源论》云,月水来腹痛者,由劳损血气,体虚受风冷,故令痛也。 DSwm1xfWTjJnA+RfmUIjqha9CQpLCuj8EBJi3uBrh1GhScgUeQ84awdSW4PUjz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