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藏经·卷上·阴厥论第五》: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飖,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猝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
《素问·五常政大论》: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
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
少阴同候……妇人少腹痛,目眛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
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运气易览门·运气诸说总例》:
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满膨而喘咳。
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
寒气收举,则霜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寒中。
《症因脉治·卷二·呕吐论·暑气呕吐》: 暑热行令,头眩目暗,呕吐暴作,身热恶寒,烦渴引饮,齿干唇燥,腹中疼痛。
1.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金匮翼·卷六·腹痛·风痛》: 风痛者,邪风内淫肠胃,与正气相搏而痛也。其症恶风脉弦,腹中奔响急痛。
《云林神彀·卷之四·破伤风》: 破伤风邪,传入于里,舌强口禁,筋惕搐搦,胸腹满闷,便溺闭赤,急宜疏导,诸风可愈。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七·血病诸候·大便下血候》: 脏气既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天钓(内钓附)》: 内钓者,腹痛多喘,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尾赤,此胎中受风,及外惊所致。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九·躽啼》: 巢氏云,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躽张蹙气而啼。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风气腹痛》: 风气腹痛之因,偶值衣被太薄,外又风气所伤,风与寒常相因,风气入于肠胃,传于太阴,则腹痛作矣。
《原幼心法·上卷·原小儿论·原幼论证诗七十一首》: 脐风,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凸起,恶气口撮是为风。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脐寒泻》: 此因初生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大肠,致令寒泻,粪色青白,腹痛肠鸣。
《育婴家秘·卷之一·十三科·蓐养以防其变三》: 断脐后,或脐已落未干时,或伤于风湿,或尿在抱裙之内,必成脐风、内钓腹痛,误儿命矣,慎之!慎之!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十六、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下攻于腹,故心腹痛。
2.寒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变蒸热》: 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骫冷,上唇发泡,状如泡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泻证门·脐寒泻》: 剪脐失护受寒冷,粪色青白腹痛鸣。
《原幼心法·上卷·变蒸门·变蒸论》: 若寒邪传之,则寒邪及攻,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
《景岳全书·卷之七·伤寒典(上)·论脉(四)》: 畏寒厥冷,及呕吐、腹痛、泻痢者,此即阴寒直中。
《症因脉治·卷四·霍乱论·寒气霍乱》: 时值暴寒,恶寒身痛,腹痛吐利。
《医学心悟·卷之二·伤寒类伤寒辨》: 肾为水脏,寒邪相犯,水寒成冰,少腹厥痛。
《长沙证汇·呕吐门》: 若初病无身热,无头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疼呕吐泄泻,脉来沉迟无力,此为直中寒症。
《石室秘录·卷之三·霸治法》:
此寒邪直入肾宫,将脾胃之水夹之尽出,手足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热之物熨之少快,否则寒冷欲死。
腹必大痛,手不可按,完谷不化,饮食下喉即出,捷如奔马,若稍稍迟延,必死亡顷刻。
腹亦有痛者,以完谷不化,下喉即出,亦死亡顷刻。
《神仙济世良方·上卷》: 腹痛极甚,至手足皆青,救若少迟必至立亡,此肾经感受寒邪也。
《医学心悟·卷之三·类中风》: 凡人暴中于寒,猝然口鼻气冷,手足厥冷,或腹痛,下利清谷,或身体强硬,口噤不语,四肢战摇,此寒邪直中于里也。
《辨证录·卷之一·中寒门》: 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也。
《金匮启钥·幼科·卷之二·胎病论》: 或百日之内忽冷,手足蜷曲不伸,腹痛啼叫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
《片玉心书·卷之四·惊风门·醒脾散》: 盖因受寒气,腹中作痛,以至痛极目定。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一·胎寒》: 有外因寒冷侵袭,百日之内忽患战栗,面青口冷,手足卷曲,腹痛多啼,此生后受寒外因病也。
《金氏门诊方案·平右三十九岁》: 产后腠理空虚,寒邪易于侵袭,形寒头晕,脘痛,腹痛。
《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济阳纲目·卷之二·中寒·论中寒本乎肾虚》: 或为疝瘕,或为脚气痿痹,或为腰膝冷痛,或为虚劳阴萎,或小腹急痛,皆寒邪所为也。
《辨证录·卷之九·疝气门》: 人有睾丸作痛,气上冲于肝,两胁胀满,按之益疼,人以为阴寒在腹,谁知是厥阴之气受寒也。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寒气腹痛》:
寒气腹痛之症: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此寒气腹痛之症也。
寒气腹痛之因:腹主太阴,其人阳气不足,又冒外寒。《内经》云:寒气入经,猝然而痛,此寒气之能令人腹痛也。
寒气腹痛之脉:脉多沉伏,或见微弱,或见弦紧,或见迟弦。
《小儿诸证补遗·小儿胎寒证》: 婴孩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日夜啼哭不止,或口噤不开,名曰胎寒。或曰因何致此也?对曰婴儿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亦有孕妇喜吃肥甘生冷时果,皆致胎寒。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九·悲哭》: 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九·寒门(儿科)》: 更有胎中受寒,生下面色青白,四肢厥逆,盘肠气钓,噤口不开,脏寒腹痛,而为胎寒者,此又积之最深者也。
《扁鹊心书·卷下·胎寒腹痛》: 脏气虚则生寒,寒甚则腹痛,亦有胎中变寒而痛者。
3.暑
《诚求集·十九·伤暑》: 有暑伤胃,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系胃口有痰。
《景岳全书·卷之十五·暑证·述古(共六条)》: 霍乱吐痢,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提纲·暑》: 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
《伤寒指掌·卷之四·伤寒类症·霍乱(新法)》: 吸暑,面赤口渴,或干呕,或吐泻,舌苔微黄而燥。或白中兼红,胸闷腹痛,此口鼻吸入秽暑而成也。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三·暑·中暑论》: 人有常言,伤暑做出百般病,其果厚诬哉。盖暑之入人,伏于三焦肠胃之间,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测识者。如呕吐,如中满,如泄泻,如下利,如焦渴,如发疟,如腹痛。
《验方新编·卷之十五·中暑·中暑论》: 中暑者,静而得之。如避暑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故也……又腹痛、呕、泻为冒暑,宜凉解清利。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提纲·暑》: 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症。
《证治汇补·卷之五·胸膈门·呕吐》: 有暑邪犯胃,心烦口渴,腹痛泄泻而呕者。
《济世全书·坎集卷三·痢疾》: 夏月下痢,或赤或白,烦渴呕逆,腹中搅痛,小便不利者,此因暑致之。
《六因条辨·上卷·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 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
《六因条辨·中卷·伏暑条辨第二十》:
伏暑痢积,色赤腹痛,里急后重,此由气伤血。
故初起便兼肠脂浊垢交结而下,不拘赤白,总有里急后重腹痛下垂之患。
4.湿
《医方集解·利湿之剂·肾着汤》: 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二·论湿证》: 在脏腑,为尿赤便泄,腹痛后重。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冷泻》: 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利,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史载之方·卷上·论六气所生之病·腹痛》: 人有病腹痛者,其状多端,经之所言亦多变,湿邪之胜,腹满而痛,食减体重,四肢不举,腹鸣肠泄。
《伤寒论翼·卷下·厥阴病解第六》: 太阴主湿土,土病则气陷下,湿邪入胃,故腹痛自利。
《伏邪新书·伏湿》: 湿邪兼热,伏于二厥阴经者,善怒,胁下痛,有止息,女子经前腹痛,月事不爽,色淡,男子疝瘕。
《医学纲目·卷之十四·肝胆部·诸疝》: 经云,太阴在泉,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者,是湿邪攻膀胱虚而然,治法当补膀胱,泻湿土邪也。
《经历杂论·诸痛论》: 湿邪……若郁于内,而为脐腹、胁肋痛者,痛有止息,有松紧绵绵,难愈,多太阴脾症。
《不居集·下集卷之五·湿劳·治验》: 腹胀痛。天时闷热,连旬晴雨,湿邪直入太阴,合谷饪之邪,从口而入,久则中土重困,腹痛转剧,食减淋浊。
《沈菊人医案·卷上·痢、泄泻》: 湿邪夹滞、夹寒、内蒸。滞下腹痛,澥澥不爽,舌白口腻,脉弦滞,溺赤。法以疏泄。
《汪艺香先生医案·下》: 脘腹时觉作痛,舌苔黄腻。乃湿邪蕴于大肠,肝脾胃三经不和也。
《医门棒喝·卷之一·伤寒传经论·附治案》: 左胯间与小腹掣痛如锥刺,日夜坐不能寐。医者谓系湿邪。
《临证指南医案·卷九·调经·湿滞腹痛泻》: 少腹痛胀,血结洞泻不爽,乃内伤气血不和,兼有时令湿邪。
《扫叶庄医案·卷二·痞胀便秘》: 老年脉沉目黄,不饥不食,腹痛自利,后坠溺涩。此长夏湿邪,伤于太阴脾位,阳不运行,湿热凝注。
5.燥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燥火腹痛》:
燥火腹痛之症:满腹刺痛,攻注胁肋,口渴身热,烦躁不寐,小便黄赤,不吐不泻,此燥火腹痛之症也。
燥火腹痛之因:或令值燥热,或燥金司政,燥气伤人,肠胃干涸,不得流利,不通则痛,此燥火腹痛也。
燥火腹痛之脉:多见躁疾,躁则为燥,疾则为热,躁疾兼见,则为燥热。
《证治准绳·杂病·第六册·疝》: 民病腹痛,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金也。
《齐氏医案·卷二·痢门挈纲》: 门人清华问曰,吾师方中无治腹痛之药而效,其证寒乎?热乎?予曰,非寒非热,此乃肺气为燥气壅塞,混乱清肃之令,陷入腹中,搏结而为腹急痛,故止清其燥邪而病去如扫矣,何不效之有?
6.火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二·痧症·小腹痛痧》: 夏月不头痛发热,但小腹疼,或心腹俱痛胀痞不能屈伸,此皆暑火流注脏腑,故先小腹痛,遍及心腹。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腹痛》: 腹痛有三部……伤于热者,痛作有时,得寒则减。
《证治汇补·卷之八·下窍门·泄泻》:
痛一阵,泻一阵,泄复涩滞者,火也。
然亦有火势攻冲,抟击水气而鸣者,必兼腹痛。
7.风寒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上·诸泻论治》: 夫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面白额汗,此冷泻也,皆因感冒风寒,多食冷物所致。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产后腹中痛候》: 产后脏虚,或宿夹风寒,或新触冷,与气相击搏,故腹痛,若气逆上者,亦令心痛、胸胁痛也,久则变成疝瘕。
8.暑湿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暑湿腹痛》:
暑湿腹痛之症:热令当权,忽尔腹中作痛,肠中作响,痛泻交作,此暑湿霍乱之类也。
暑湿腹痛之因:夏令暑湿之邪,与肠胃水谷互相混乱,暑热不得发越,食气不得运化,而诸腹作痛之症成矣。
暑湿腹痛之脉:伤暑脉虚,腹痛脉大。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二》: 暑湿侵脾,下痢红积,更衣腹痛后重,乍寒乍热,脉弦滑数。
9.湿热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热痢》: 因湿热结于肠胃,致腹中窘痛,频频下利,尿短色赤,舌赤唇焦,喜饮凉水。
10.风寒湿
《医学纲目·卷之十四·肝胆部·淋》: 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其小腹膀胱按之内痛。
《赤水玄珠·第十五卷·疝气门》: 有所伤风寒湿邪,乘虚而袭人于肾,则脬囊肿,小腹痛,而足冷,舌本强,此肾经受病之候。
《张聿青医案·卷十二·痿》: 寒湿停阻胃中,呕吐恶心,频渴欲饮,咳嗽则少腹两旁牵痛,四肢脉络不舒。盖寒湿内阻,则清津不升,故口渴。阳明病则脉络不和。再温运湿邪,而降阳明。
1.时气
《广瘟疫论·卷之三·里证·少腹满痛》: 时疫少腹满痛,为邪热结于下焦。
《赤水玄珠·第十九卷·寒疫》: 寒疫四时皆有之,若初起病头疼,发热,憎寒,拘急,或吐逆恶心,中脘痞满,或饮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
2.霍乱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吐泻》: 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霍乱门·霍乱总括》: 霍乱风寒暑饮成,猝然吐泻腹心疼,饮暑盛兮湿霍乱,寒胜为干症不轻。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上·吐泻论治(附干霍乱)》: 夫霍乱吐泻者,乃挥霍扰乱之症,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并作,皆因内有所伤,外有所感,阴不升,阳不降,以致清浊相干,蕴作而然……又有干霍乱者,忽心腹胀满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
《医方简义·卷六·产后霍乱》: 较常人霍乱为更甚。因七日内瘀血未净,多致不治。七日以外,恶露已尽,庶乎稍缓,况腹痛如绞,甚则转筋。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霍乱》: 更有一种干霍乱者,最难治也,死在须臾,俗言绞肠痧。忽时心腹绞痛,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伏,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阴阳乖隔,升降不通。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湿霍乱》: 湿霍乱乃因暑饮合邪,其症吐泻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饮,胸膈痞闷。
《证治汇补·卷之四·霍乱论》: 霍乱之症,多由伏暑而作,病之将作,必先腹中㽲痛。
《顾松园医镜·卷九·症方发明·霍乱》: 霍乱者,挥霍撩乱,起于仓猝,心腹大痛,呕吐泻痢,或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交作。
《育婴家秘·卷之二·惊风总论》: 霍乱发搐,其病在胃,此干霍乱也,神气变乱,心腹绞痛,不吐不泻,所以邪气上下不得出,陈氏所谓气逆而作搐,痰聚发惊是也。
《石室秘录·卷之六·内伤门》: 腹痛之最急者,绞肠痧也。
《辨证录·卷之六·暑证门》: 中暑热之气,腹中疼痛,欲吐不能,欲泻不得,此名为干霍乱也。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霍乱·论证》: 霍乱之症,多在夏秋暑热侵入,肥腻生冷郁遏不通,致腹痛吐泻、挥霍扰乱不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霍乱诸证》: 霍乱其状心腹猝痛,呕吐下利,憎寒发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下,心腹俱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霍乱凡例》: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痛疼,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
《医方简义·产后霍乱》: 霍乱者,挥霍发乱也。四肢厥逆,吐泻并作,腹痛异常,较常人霍乱为更甚。因七日内瘀血未净,多致不治。七日以外,恶露已尽,庶乎稍缓。况腹痛如绞,甚则转筋。产后之人,何可当也。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名干霍乱,较前症更甚一倍。
3.痧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痧胀腹痛》:
痧胀腹痛之症: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俗名绞肠痧,此即痧胀腹痛之症也。
痧胀腹痛之因:或沿海之地,或山岚之间,或风木之邪,燥金之胜,一切不正之气,袭人肠胃,则为痧毒而腹痛作矣。
痧胀腹痛之脉:脉多数大,或多促结,痛极而结,脉反停歇。
《神仙济世良方·下卷》: 腹痛之最急者,绞肠痧也。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药方第四·方剂》:
痧胀秽毒,心腹㽲痛,霍乱火炽,躁瞀烦狂。
温暑痧邪,深入营分,转筋吐下,肢厥汗多,脉伏溺无,口渴腹痛,面黑目陷,势极可危之证。
《痧胀玉衡·卷之下·痧变肿毒》: 苏成中长子,暑月吐泻,腹中绞痛,刮痧痛止,两臂红肿且痒。
4.麻疹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前篇·麻疹轻重》: 《活幼心法》曰,麻疹初起白睛色赤,声哑唇肿,狂叫烦渴,腰腹胀痛,口鼻出血者,毒闭于内也。
《麻疹备要方论·分论麻疹始终杂症·腹痛》: 麻症腹痛,由于食滞凝结,热毒不能宣发于外,故有时曲腰啼叫,两眉频蹙。
《麻疹备要方论·禁忌》: 凡麻疹初出,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气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症作矣。
《新订痘疹济世真诠·三集·形色论》: 凡出疹之际,切忌风寒生冷,否则皮肤闭塞,毒气壅滞,遂变浑身青紫,或复隐伏,毒反内攻,烦躁腹疼,气喘闷乱,而成危殆。
5.疟疾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九·寒热往来》: 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脝,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一·疟病诸候·疟病候》: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则腹中痛。
《脉因证治·卷一·疟》: 脾疟,寒则腹痛。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疟疾》: 凡疟经年不瘥,谓之老疟。或食积、痰涎、瘀血结成痞块,藏于腹胁,作胀且痛。
6.疮痘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辨疑似》: 痘之始发,有因伤风、伤寒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呕吐而得者,有跌仆、惊恐、蓄血而得者,或为窜眼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出不快》: 水禁者,初发热之际,阴阳未分,毒气方炽,或误食生冷,则毒停于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方广两胁手足头面之际,发有水泡者是也,盖冷气在内则腹疼肚胀,在外则发热恶寒,此其验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见形三朝生死》: 其或发热只一日或二日即见红点,或吐泻腹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腹痛》: 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始终》: 发热之初,大热渴烦,大便秘,腹痛腰痛,鼻干唇燥,惊悸谵妄,此毒气郁遏于内,即当防其伏而不出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灌浆证治》: 痘疮初出腹痛者,毒在里也。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腹痛》:
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
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气在里也。
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
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慈幼新书·卷之三·痘疮·总诀》:
七恶之外,又有浑身血疱,心腹刺痛,陷伏不出,便溺皆血,寻衣撮空,是又猝死而不可救者。
故惊者狂者,吐者泻者,癍者疹者,腰痛腹痛者,肉肿痘不肿者,水呛错喉者,皆当发不发,毒壅三焦,停气道也。
《幼科汇诀直解·卷之八·含浆至浆足证治(行浆七八九日间也)》: 失于内托,痘毒乘虚内攻,故腹作痛而鸣,大便一次又一次,其色如酱带黑。
《经验麻科·腹痛恶心》: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脏气相击,火毒郁结,凝滞而作腹痛。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五·痘疮(下)·腹痛》: 初见发热,痘疮未出,别无寒滞、食滞,而腹满、腹痛者,此必起发不透,痘毒内攻而然。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十一余毒门·腹痛》: 夫痘疹未出而腹痛者,斑毒内攻也。至于痘后,则毒气常解,无复壅遏而腹痛者,其症有二,有因大便不通,燥尿作痛者,有因胃虚不能消谷而腹痛者。
《痘疹心法要诀·痘中杂证上·腹痛》: 凡出痘腹痛,有因风寒郁结,痘出不快,烦躁而痛者,乃表邪所郁……有因食滞郁塞,痘出之时,原无腹痛,忽然一时作痛者,此为里郁……又有初起因毒热郁于阴分,痛在脐下,时作时止者,此属阴郁。
《专治麻痧初编·卷之三述古编(下)·张氏〈痘疹诠〉·疹禁忌》: 凡疹出发表之后,红影现于肌肤,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腠理闭密,毒气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证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新订痘疹济世真诠·初集·初发热至报苗出齐数日内调治法》: 有痘色淡白,饮食减少,身凉手足冷,小便清长,大便滑泻,腹疼呕逆而出不快者,此气血怯弱,不能载毒出外。
《痘疹精详·卷之二·治痘总论》: 设或频频腹痛,此内毒作痛。
7.痢疾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论痢疾》: 实热者,必腹痛,胀而拒按;虚热者,痢出脓血,刮脏剥肤,但痛而不胀,并喜按也。
《幼幼集·下卷·钱氏经验良方·初生诀》:
冷痢者,脾胃虚寒停滞,物冷不化,遂下,或青或白,冻沫夹水腹痛者是也。
热痢者,胃中湿热,凝蓄不散,乘于血分,而散于大肠,故下或赤或黄腥臭,或多或少腹中窘痛,里急后重,或身发热,恶心口渴,不思饮食者是也。
《云林神彀·卷之二·痢疾(十味)》: 疫痢赤白,憎寒壮热,腹痛后重,噤口不食。
《云林神彀·卷之一·郁证(十二味)》: 七情气郁症,腹胁胀满痛,胸臆不通和,六脉多沉重。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气结腹痛》: 怒则气逆,思则气结。若人忧愁思虑,恼怒悲哀,皆能郁结成病。或气食相凝,用力劳动,起居不慎,则气亦伤结而痛作矣。
《金氏门诊方案·李左六十五岁》: 肝气夹饮流入脉络,自胁至腹疼痛兼胀,究其受病之源,不外情郁二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八·七气证治》: 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坯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
《医宗必读·卷之六·类中风》: 左关弦大,胸腹痛甚,知为大怒所伤也。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六郁》: 气郁者,腹胁胀满,刺痛不舒。
《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之一(中)·辨太阳病脉证篇·真武汤方》: 肝膈中之气,迫凑于腹内网油之中,则腹中痛。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气结腹痛》:
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气结腹痛之因:怒则气逆,思则气结。
气结腹痛之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内因腰痛论》: 腹急胁胀……所祈不得,意淫于外,宗筋弛纵,及为白淫,郁怒所为也。
《脉因证治·卷二·逆痰嗽》: 怒伤肝,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则两胠下满,左胁偏痛引少腹。此怒伤肝,胆受之,咳呕胆汁。思伤脾,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动,腹胀心痛,不欲食。
《杂病广要·诸气病》: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如柈,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虽七证自殊,无逾于气,积之既久,脾胃衰弱,血气虚耗,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展转传变,渐成呕吐、噎膈、痰饮、诸般积聚、心腹疼痛之证。
《辩证录·卷之七·癥瘕门》: 左腹之上,动则痛,静则宁,岁月既久,日渐壮大,面色黄槁,吞酸吐痰,时无休歇,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木郁而成癥瘕乎。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一·乳令儿病证》: 凡喜怒气乱未定,乳儿则成吐泻腹痛,疳黄不食。
《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
《辨证录·卷之九·内伤门》: 人有饥饱劳役,又感冰雪之气,或犯霜露之感,遂至腹痛畏寒,身热不解,人以为外感之症也,谁知是阳气之内伤乎。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虚劳病诸候下·六十九、虚劳阴萎候》: 阴阳衰微,而风邪入于肾经,故阴不起,或引小腹痛也。
《杂病广要·脏腑类·遗精》: 其病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眶痛,发落,诊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
《内伤集要·卷二·内伤虚损证治》: 预事而忧,为肺之劳,其证气乏,心腹冷痛。
《苍生司命·卷之五·虚损成劳证·五劳见症》: 脾劳者,面色萎黄,唇口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利,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四·淋病诸候·五、劳淋候》: 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一·论淋癃》: 至于劳淋,或禀质素弱,或劳心劳力,或房劳之后,发则气由小腹上冲,痛引外肾。
《金匮翼·卷八·淋证·劳淋》: 劳淋者,劳伤肾气,内生虚热,热传膀胱,气不施化,以致小便淋涩作痛。此证劳倦即发,故谓之劳淋,其候小腹痛引茎中者是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九·兽部》: 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养血安胎,阴气不足。
《长沙证汇·头眩门》: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腰痛治法》: 肾虚,风劳所伤,毒肿掣痛,牵引小腹,连腰痛。
《扁鹊心书·卷中·劳复》: 其候头痛、身热、烦躁,或腹疼,脉浮而紧。此劳复也。
《简明医彀·卷之七·调经(附经闭)》: 乃至腹中结块,或动或痛,似孕非孕,乃血枯经闭,俗谓干血劳是也。
《兰台轨范·卷之二·虚劳·〈病源〉》: 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医学衷中参西录·赭石解》: 因房事后恣食生冷,忽然少腹抽疼。
《扁鹊心书·卷中·阴毒》: 或肾虚人,或房事后,或胃发冷气,即腹痛烦躁,甚者囊缩,昏闷而死。
《诸病源候论·卷之九·时气病诸候·时气病瘥后交接劳复候》: 夫病新瘥者,阴阳二气未和,早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腹内㽲痛,名为交接劳复。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内伤外感门·色欲伤源流》: 其或大吐大泄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交接后,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均为脱阳危症,须臾则不救欤。
《轩岐救正论·卷之四·治验医案上·房劳伤寒》: 当小腹微疼而复下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四·阴阳易证治》: 阴阳易者,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里急,腰踝连腹内痛。妇人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盖男女病相换易,故谓之阴阳易证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淋证治》: 女人房劳,小便难,大腹满痛。
《卫生宝鉴·卷之五·名方类集·劳倦所伤虚中有热》: 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瞑,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伤寒指掌·卷之二·瘥后诸病心法》: 瘥后色复,伤寒瘥后,气血未充,早犯房事,则内损真气,外触邪气而复作也。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冲,头面烘热,胸中烦闷是也。若卵缩入腹,脉离经者死,舌伸出数寸者,亦死。
《伤寒论纲目·卷之十六·伤寒后症·阴阳易》: 王肯堂曰,男病而女与交接相染,名阳易。女病而男与交接相染,名阴易。男相染,则阴肿入腹绞痛。女相染,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医学心悟·卷之二·伤寒兼症·劳复、食复、女劳复》: 若病后犯房事,以致病复,名曰女劳复,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绞痛。
《简明医彀·卷之七·调经(附经闭)》: 妇人有犯房室,血去不净,皆致后期小腹作痛。
《和缓遗风·卷下》: 男女交合之后,或外受风寒,或内食生冷等物,以致肚腹疼痛,肾囊(俗谓卵泡)内缩,亦有不缩者,手足弯曲紫黑,重则牙紧气绝,谓之阴症伤寒。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虚损证治》: 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伤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善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痰症》: 若因饮酒,干呕嗳气,腹痛作泻,名曰酒痰。
《脉因证治·卷二·头目痛》: 太阴头痛,有湿痰实,体重腹痛。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腹痈(附腹中窄狭)》: 脐腹痛,多积热痰火。
《医学指归·卷下·三焦经第十》: 凡人腹中疼痛欲死,手按之转甚者,此乃火夹痰与食而作祟也。
《明医指掌·卷之四·泄泻四》: 腹中觉冷,隐隐微痛,下如稠饮者,痰也。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痰积腹痛》:
痰积腹痛之症: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此痰积腹痛之症也。
痰积腹痛之因:饮食入胃,赖脾土运化,其人胃阳不能腐熟,脾阴不能运化,则停积成痰,而腹痛矣。
《校注医醇剩义·卷之四·胀》: 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
《伤寒指掌·卷之三·伤寒变症·停饮(述古)》: 如少阴病,至四五日,四肢沉重疼痛,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
《内伤集要·卷一·内伤虚损病源》: 若阳虚者纵之饮,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流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为膨胀、泄泻腹痛。
《金匮悬解·卷十·内伤杂病·水气十四》: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灌浆证治》: 忽然腹痛,其人不大便者,必然燥屎也,当归丸、胆导法(俱大便秘)以通之。
《经验麻科·腹痛恶心》: 大便秘结忽作腹痛者,燥粪欲出也,用外导法。
《伤寒六书·伤寒一提金卷之四·一提金六经证治捷法》: 口燥咽干,渴而谵语,大便实,或绕脐硬痛,或下利纯清水,心下硬痛者,俱是邪热燥屎使然。
《伤寒指掌·卷之四·伤寒类症·吴又可法(摘要)》: 疫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腹满硬痛,此热结旁流也。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卷之三·劫病法》: 而或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属燥屎痛。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集·谵语》: 脉来沉实,洪数有力,大便不通,小水赤燥而渴,谵语狂妄,腹中满硬痛,或虚热汗自出,或下利纯清水,心腹硬痛者,皆里证,邪热燥粪也。
《杂病心法要诀·大便燥结总括》: 实燥即胃实硬燥也,与腹满痛同见者也。虚燥即脾虚,先硬后溏之燥也,与少气腹缩同见者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烦躁》: 如面黄,大便色黑,烦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胀或痛,此为有瘀血在里也。
《颅囟经·卷上·病证》: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验方新编·卷之九·妇人科产后门·产后腹痛》: 产妇中气多虚,不能行血,血斯凝滞,或闭而不来,或来而不尽,败血入腹,故为腹痛,乍作乍止,其痛如刺,手不可近。
《病机沙篆·卷之二》: 血瘀者……在女子则经停腹痛,产后小腹胀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
《古今名医方论·卷四·失笑散(附独圣散)》: 吴于宣曰,《经》云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产后瘀血停滞,三经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疼痛,恶寒发热,神迷眩晕,胸膈满闷。
《济世全书·乾集卷一·伤寒》: 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
《验方新编·卷之九·妇人科产后门·产后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 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尽,新血与旧血相搏,俗谓之儿枕痛,即血瘕之类也。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四·论伤寒·论伤寒蓄血》: 蓄血者,热蓄血分,留结下焦,小腹硬满而痛,大便或泻或黑,其人如狂,喜忘,小便自利。
《景岳全书·卷之八·伤寒典(下)·蓄血(四十二)》: 故凡诊伤寒,但其少腹硬满而痛,便当问其小便,若小水自利者,知为蓄血之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论腰疼治法》: 一妇人行经腰疼且兼腹疼,其脉有涩象,知其血分瘀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草部下》: 月水气滞血凝,产后血冲血晕,心腹猝疼,小腹胀痛。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五·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因气血不利,而瘀则腹中刺痛不止。
《新订痘疹济世真诠·初集·浆足回水结痂数日内调治法》: 当靥时,忽然腹痛,其痛著在中脘,此热毒凝滞,瘀血作痛也。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症方发明·产后》: 腹中有块,时上时下,痛不可忍,此名儿枕块痛,乃宿血也。
《医学心悟·卷之五·半产》: 既产而腹痛拒按者,此瘀血也。
《医林改错·卷上·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
《病机沙篆·腹痛》: 小腹痛,因蓄血,桃仁承气汤加山甲、桂。
《验方新编·卷之九·妇人科产后门·产后尿血》: 尿血而小腹痛,乃败血流入膀胱。
《女科经纶·卷之一·月经门·经行腹痛属于血涩》: 王海藏曰,经事欲行,脐腹绞痛者,血涩也。
《医宗说约·卷之四·女科·产后》: 何者为实腹疼痛,兼有硬块手难动,皆因恶露去不多,败血停留为病重。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腹痛属余血壅滞》: 《大全》曰,产后恶血,虽常通行,或因外感五邪,内伤七气,致令斩然而止。余血壅滞,所下不尽,故令腹痛,当审察治之。
《妇科冰鉴·卷之七·产后门·头疼六》: 间有败血攻冲而疼者,必兼腹痛之证,治者详之。
《济世全书·离集卷六·求嗣》: 经水将行,小腹作痛,有瘀血也。
《不知医必要·卷四·妇人科·血晕气脱》: 血晕者本由气虚,然亦有血壅痰滞者。察其形气,果属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症也。
《医学心悟·卷之五·恶露不绝》: 若瘀血停积,阻碍新血,不得归经者,其症腹痛拒按。
《增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编病理诊断·第四章气血虚实·第四节血实证》: 瘀在三焦,上焦则胸膈、肩膊刺疼,心里热,舌紫黯。中焦则脘腹串痛,腰脐间刺痛痹着。下焦则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自利而黑如漆色。
《六因条辨·上卷·春温条辨第二十三》: 春温热不解,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昏谵犯妄,此蓄血也。
《妇科玉尺·治妇女杂病方》: 妇人三十八九岁,经水断绝,腹中有块疼痛,头晕眼花,饮食不思,此气血两虚,恶血不散,急当散其瘀血。
《医宗必读·卷之八·心腹诸痛》: 小腹硬满,茎中作痛欲死,血瘀也。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小腹痛属瘀血停滞有骨疸证》: 薛立斋曰,有产妇小腹作痛,服行气破血药不效,脉洪数,此瘀血内溃为脓也。
《幼科折衷·下卷·五淋》: 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砂石从小便出。
《金匮翼·卷八·淋证·沙石淋》: 沙石淋者,膀胱结热,水液燥聚,有如沙石,随溺而出,其大者留碍水道,痛引小腹,令人闷绝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四·淋病诸候·石淋候》: 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
《云林神彀·卷之二·疟疾(十一味)》: 腹中有一块,是名为疟母,日久恐不消,多有成胀满。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产后类·产后恶露不止》: 恶露不止,而有紫色成块腹痛者,当以理气消瘀,不可补涩,补之则成胀满。
《金匮悬解·卷二十一·妇人·产后七》: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表证,但觉少腹坚痛,此恶露之不尽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资生集·卷五·产戒·产后胞衣不下有虚实之分》: 恶露流入衣中者,腹必胀痛。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产后类·产后腹痛》: 产后恶露不尽,留滞作痛者,亦常有之,然与虚痛不同,必由渐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实作胀,痛极不可近手(腹痛有瘀,仍有大小便利、小腹不胀者)。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女科精要·卷三·产后杂症门·产后小腹痛》: 产后小腹痛,由恶露凝结,或外寒搏之久而不散,必成血瘕,月水不调。
《中藏经·卷上·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小腹䐜胀,引腹而痛也……小腹中有疝瘕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二·六淫门·风病源流(毒风论)》: 疝瘕者,聚气而痛之名,少腹冤热而痛,出白而烦热也。
《医学心悟·卷之五·产后心腹诸痛》: 若小腹痛,气自脐下逆冲而上,忽聚忽散者,此瘕气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疝瘕候》: 疝瘕之病,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受于风冷,冷入腹内,与血气相结所生……其发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疝气·论证》: 若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
《医学心悟·卷之三·疝气》: 五曰瘕疝,腹有癥痞,痛而热,时下白浊也。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胎前》: 此必经水来后,当有旧血未尽,偶感寒气,或触怒气,留于两胁少腹之间,故成血瘕也。
《邹氏寒疫论·附类方》: 疝瘕候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蛔疳》: 小儿食乳饭早,食肉太早,或肠胃停蓄甜腻,化为蛔虫,皱眉多啼,呕吐清沫,腹中作痛,肚胀青筋,唇口紫黑,摇头齿痒是也。
《慈幼便览·腹痛·下虫简便方》:
凡小儿肥甘过度,或糖食甜物太多,乃致湿热久停而成积,积久生虫,时发腹痛,以手摸之,腹内有块,或一条梗起。
又有腹痛,一痛即死者,亦是虫痛。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虫病》: 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许,轻则呕吐腹痛,多则贯心杀人。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二·脾胃部·腹痛》: 又有诸虫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水者,蛔咬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十一·虫鱼部》: 心腹𧏾痛者,虫在内也。
《医宗说约·卷之四·心诚赋》: 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虫痛大小总论合参》: 一切疳虫,攻刺心腹,疼痛不已,叫哭合眼。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九虫治法》: 心腹绞痛,发则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烦热,口吐涎沫,是蛔咬。
《伤寒绪论·卷上·劫法》: 凡胸腹绞痛,呕吐涎沫,而时缓时甚,面乍赤乍白,脉忽大忽小,甚则厥逆脉乱,此食滞中宫,蛔上入膈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吞酸门·附吐清水证》: 心腹时痛而作,亦吐清黄水者,虫也。
《医述·卷十二·杂证汇参·诸虫》: 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1.食饮不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胀满证治》: 虚人、老人饮啖生冷,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或刺痛泄利,气痞滞闷。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灌浆证治》: 忽然腹胀作痛,烦躁喘促,痘疮色变如灰木之状,此必伤食得之。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腹痛》: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痘后余毒证治》: 今毒已解,无复壅遏矣,而腹中痛者,其证有二……痘后腹虚肿胀满,或气喘粗者,此宿垢在里。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麻疹》: 目胞肿而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腹肚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伤食泻》: 腹痛按之益痛者,虽作泻而所停滞之物尚未消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食积痢》: 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物难消化,留而成积,积败为痢,腹肚微痛。
《幼科折衷·上卷·诸泻》: 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是食积。
《幼科折衷·下卷·大便结》: 宿食留滞,则腹胀痛闷,胸痞欲呕,热气燔灼,则内受风热,坚燥闭塞……惟胸中活法治之。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伤积》:
凡儿所患积症,皆因肠胃平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之物,脾胃不能消化,积于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由夜卧失盖,致腹痛,面黄身热,眼胞肿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疲,不思饮食,或呕,或哕,口嗳酸气,大便酸臭。
或腹痛叫啼,痢如蟹渤,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潦潦日久,是为气积。
《诚求集·七·目直目窜》: 又有饮食停滞中焦,清不能升,浊不能降,致令中满腹痛。
《幼科汇诀直解·卷之一·小儿病原论》: 腹痛者,食所伤也。
《金匮翼·卷一·湿症·诸湿统论》: 西北地高,人食生冷湿面,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或腹皮胀疼。
《杂病广要·身体类·痿》: 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
《杂病广要·诸血病·吐血》: 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则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裂胃口,吐血色鲜正赤,腹绞痛。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惊搐》: 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十三麻疹门·论疹与痘治法》: 如午前发热,目胞高肿,面黄吐利腹疼,头额肚腹倍热,或昼热夜凉,及上热下冷者,是伤食之热也。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食积五更泄泻》: 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俗名并肚泻,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三·食痛》: 因儿乳食不节,积滞不化,其症食入即痛,喜饮凉水,恶食吐酸,腹满便秘。
《片玉心书·卷之五·胀满门》: 积胀者,腹中原有食积结粪,小便黄,腹时作痛,微喘脉实,时时饮水,又不能食者,可下。
《新订痘疹济世真诠·初集·呕吐泄泻论》: 倘吐出有馊酸气味,见点之后,不甚爽快,且又腹痛,此停食作痛而呕吐也,其痛绵绵不已,啼叫必多,且多在脐以上痛,面必清自,唇必淡白不甚红,手足俱冷。
《痘科辑要·卷之二·起胀险症》: 内伤饮食,腹中饱胀而痛,痘不起胀,此中气为食积所滞,不能宣畅。
《顾松园医镜·卷八·症方发明·中暑》: 过食生冷,则胃家为生冷所伤,故有吐泻腹痛之症,此在里而不在表也。
《金匮翼·卷三·疟疾·食疟》: 饮食无节,伤胃而成,其证腹痛。
《金匮翼·卷六·腹痛·食积痛》: 食积痛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四·备急丸》: 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痛,大便不通者。
《伤寒绪论·卷下·发热》: 发热,脉沉,小或短涩,而足冷阳缩,兼腹满或痛,为食郁。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腹痛分证用药法》: 若胸膈饱闷,或恶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饮食所伤。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六郁》: 食郁,嗳气作酸,胸腹饱闷作痛,恶食,不思饮食。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伤食》: 伤食者,是因多餐饮食,脾虚运化不及,停于胸腹。饱满恶心,恶食不食,作嗳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泻,重则发热头疼,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皆是伤食也。初起一吐即宽,若郁久不化,成食积也。
《女科经纶·卷之四·胎前证下·妊娠痢疾属饮食生冷》: 陈良甫曰,妊娠饮食生冷,脾胃不能克化,致令心腹疼痛。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食积腹痛》:
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嗳气作酸,痛而欲利,利后稍减,或一条扛起,手按则痛,此食积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因:饮食不节,或饥饱伤损,或饱时强食,或气食相凝,或临卧多食,皆成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脉:右关滑大,或见沉实。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十四·妇科(上)》: 过食生冷,则胃家为生冷所伤,故有吐泻腹痛之症,此在里而不在表也。
《扁鹊心书·卷下·午后潮热》: 小儿午后潮热,不属虚证,乃食伤阳明,必腹痛吐逆。
《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 肠癖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䐜胀闭塞,下为飧泻,久为肠癖,腹痛下血也……里急者,腹痛积滞也。
2.乳伤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心疳》: 治小儿因吃着患热病奶次腹痛,并及惊风毒奶,便乃下痢吐逆,又名奶疳。
《格致余论·慈幼论》: 儿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
《金匮启钥·幼科·卷之一·初生护持》: 怒乳则上气癫狂,醉乳则身热腹痛。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复有中恶毒之物者,如菌蕈、河豚、瘟牛、疫马自死六畜,并水鸡虾蚌等类,自口而入,则肠胃受之,故心腹刺痛,腹皮青黑。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六·蛊毒病诸候下·食牛肉中毒候》: 凡食牛肉有毒者,由毒蛇在草,牛食因误啖蛇则死;亦有蛇吐毒著草,牛食其草亦死,此牛肉则有大毒。又因疫病而死者,亦有毒。食此牛肉,则令人心闷,身体痹,甚者乃吐逆下利,腹痛不可堪。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蛊毒候》: 昔有人食新变鲤鱼中毒,病心腹痛。
《辨证录·卷之十·中毒门》:
人有误食竹间之蕈,或轻吞树上之菌,遂至胸胀心疼,腹痛肠泻而死。
即或已过胃中,鹅翎探引不吐,亦必腹疼下泻,可庆安全。
人有一时短见,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七·解毒门·解误饮蛇交水毒》: 人溪行入山或饮泉水,其中有蛇交遗毒,人误饮之,则心腹绞痛而不能食。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六·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朽木生蕈,腐土生菌,二者,皆阴湿之气蒸郁所生也。既非冲和所产,性必有毒,若误食之,令人吐利不已,心腹切痛,甚者身黑而死。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腹痛》: 若服克滞之药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气复伤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汗下》: 每见疹痘者服发表麻黄药出汗,阳气尽出肤表,遂至癍烂脏虚,虚则腹痛自利,或作寒战,或作阴痫,死者多矣。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一·石部》: 故古今以难求死者,服金一二钱,则腹剜心痛肠胃如裂而毙。
《石室秘录·卷之六·砒毒》: 雷公真君曰,世人有服砒霜之毒,五脏欲裂者,腹必大痛,舌必伸出,眼必流血而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七·解毒门·解中砒毒》: 凡中砒毒者,其人烦躁如狂,心腹绞痛,头眩呕吐,面色青黑,四肢逆冷,六脉洪数。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集·表里俱见证》: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
《顾松园医镜·卷八·症方发明·痢》: 愚谓必先曾用通泄寒凉等药太过,症变虚寒,口不渴而喜热饮,小便清而不赤涩,下利水谷而澄彻清冷,腹痛绵绵,而手按即止,四肢厥冷,脉微沉细。见诸脉症,方可议投温补,又必先以温药小剂探之,如得中病而止。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六·蛊毒病诸候下·服药失度候》: 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剂。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乘违。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
《卫生宝鉴·卷之三·药误永鉴·妄投药戒》: 渐觉腹中痛……重寒相合是大寒气入腹。
《儒医心镜·各症病原并用药治法要诀·泄泻》: 若泻初起,不可就用补塞,恐积滞未尽,而成腹痛。
1.中恶
《兰台轨范·卷之六·心胃痛·〈外台〉》: 中恶心痛,心腹绞刺,奄奄欲绝。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二·麻疹·疹后诸证》: 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猝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养,外虽无病,里实虚损,偶然为恶气所中,谓之中恶。
《金匮启钥·幼科·卷之一·辨色分证》:
盖因恶毒之气从鼻而入,肺先受之,阻遏正气,遂道不通,所以腹痛。
小儿神气怯弱,阳和未充,外邪客气得以乘之,从鼻而入,忤其正气,则口吐青黄白沫,面色变异不常,腹痛喘急者是也。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六·杂疗方第二十三》: 肘后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
《育婴家秘·卷之二·惊风诸证》:
内钓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黑者也,此肝病也,但不昏困耳,乃受寒气所致。
病有盘肠腹痛似内钓者,乃小肠气痛也。亦令腹痛作啼,伛偻腰曲,干痛多啼,额上有汗,此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
其候口吐青黄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急腹痛,反侧瘛疭,状似惊痫,脉来弦急而数。
其候因初中恶毒,心腹刺痛,腹皮青黑不能啼息,闷乱欲死。
2.鬼击
《金匮翼·卷四·尸疰·鬼迷鬼击》: 鬼击之病,得之无渐,猝著人如矛戟所伤,令人胸胁腹满急痛。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八·鬼击方一十首》: 《病源》鬼击者,谓鬼疠之气击着于人也,得之无渐,猝着如人以刀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为鬼排,言鬼排触于人也,气血虚弱,精魂衰微,忽与鬼神遇,相触突致之,为其所排击,轻者因而获免,重者多死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九·疰病》:
疰之言住也,谓其风邪鬼气留人身内也,人无问大小,若血气虚衰,则阴阳失守,风邪鬼气因而客之,留住肌肉之间,连滞腑脏之内,或皮肤掣动,游易无常,或心腹刺痛,或体热皮肿,沉滞至死,死又疰易傍人,故为疰也。
巢氏云:人聚蛇虫杂类,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余一存者,即名为蛊,能变化,或随饮食入腹,食人五脏。小儿有中者,病状与大人老子无异,则心腹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涉历岁月,渐深羸困,食心脏尽,利血,心脏烂乃至死,死又疰易傍人,故为蛊疰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五注候》: 注病之状,或乍寒乍热,或皮肤淫跃,或心腹胀刺痛,或肢节沉重,变状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及此等五注病,皆不显出其名,大体与诸注皆同。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寒注候》: 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至冬便剧,故名为寒注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冷注候》: 阴阳偏虚,为冷邪所伤,留连腑脏,停滞经络,内外贯注,得冷则发,腹内时时痛,骨节酸疼,故谓之冷注。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蛊注候》: 人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脏尽则死。有缓有急,急者仓猝,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著傍人,故谓之蛊注。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注忤候》: 人有猝然心腹击痛,乃至顿闷,谓之客忤,是触犯鬼邪之毒气。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遁注候》: 由人体虚,受邪毒之气,停遁经络脏腑之间,发则四肢沉重,而腹内刺痛,发作无时,病亦无定,以其停遁不瘥,故谓之遁注。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丧注候》: 若触见丧柩,便即动,则心腹刺痛,乃至变吐,故谓之丧注。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食注候》: 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
3.蛊
《育婴家秘·卷之三·呕吐》: 蛊者,腹有虫,时作酸痛,痛则吐清水涎沫,宜下之。
《扁鹊心书·卷下·蛊毒》: 中其毒则面目黄肿,心腹胀满疼痛,或吐涎血,久则死矣。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蛊毒候》:
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
病发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下或上,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脚烦热,嗜醋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
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
昔有人食新变鲤鱼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发热烦冤,欲得水洗沃,身体摇动,如鱼得水状。
调五脏,杀蛊虫,治心腹痛,令人长生。又云,《无生经》曰治百病邪蛊,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蛊下血候》: 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氐羌毒候》: 然其发病之状,犹如中蛊毒,心腹刺痛,食人五脏,吐血利血,故是蛊之类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猫鬼候》: 其病状,心腹刺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沙虱候》: 飞蛊白色,如韭叶大,长四五寸,初著腹胁,肿痛如刺,即破鸡㩉之,尽出食鸡,或得三四数过,与取尽乃止,兼取麝香、犀角护其内,作此治可瘥。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水毒候》: 此证者,至困时亦不皆洞利及齿间血出,惟热势猛者,则心腹烦乱,不食而狂语,或有下血物如烂肝,十余日至二十日则死……溪病不歇,仍飞蛊来入,或皮肤腹胁间突起,如烧痛,如刺,登破生鸡㩉上,辄得白虫,状似蛆,长四五六七寸,或三四六八枚无定。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六·蛊毒病诸候下·服药失度候》: 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六·蛊毒病诸候下·食牛肉中毒候》: 食此牛肉,则令人心闷,身体痹,甚者乃吐逆下利,腹痛不可堪,因而致死者,非一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蛊》: 蛊……最能变化,或随饮食入腹,食人五脏,急者刺痛猝死,缓者渐深羸瘦,更有误食蜈蚣物中毒,舌出口外而不收。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中蛊证治》: 夫中蛊毒者,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啮,吐下血皆如烂肉。
《外台秘要·卷之二十八·中蛊毒方二十一首》: 《肘后》疗中蛊毒诸方,人有养畜蛊毒以病人,凡诊法,中蛊状,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不即疗之,食人五脏,尽即死矣。
4.鬼神
《女科精要·卷之二·胎前杂症门》: 妇人怀子在身,痰多吐涎,偶遇鬼神祟恶,忽然腹中疼痛,胎向上顶。
5.尸病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飞尸候》: 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遁尸候》: 令人心腹胀满刺痛,气息喘急,傍攻两胁,上冲心胸,瘥后复发,停遁不消,故谓之遁尸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沉尸候》: 沉尸者,发时亦心腹绞痛,胀满喘急,冲刺心胸,攻击胁肋。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尸注候》: 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昏谬。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伏尸候》: 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冷尸候》: 心腹胀满刺痛,气急,但因触冷即发,故谓之冷尸。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寒尸候》: 发动亦令人心腹胀满刺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丧尸候》: 其发亦心腹刺痛,胀满气急。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尸病诸候·尸气候》: 人有触值死尸,或临尸,其尸气入腹内,与尸虫相接成病。其发亦心腹刺痛,胀满气急。
《医学纲目·卷之十六·心小肠部·谵妄(附中恶尸疰等症)》:
飞尸者,发无由渐,昏然而至,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遁尸者,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触即发动,亦令人心腹胀满刺痛,喘急,攻胁冲心,瘥后复发。沉尸者,发时亦心腹绞痛,胀满喘急,虽歇之后,犹沉痼在人腑脏,令人无处不恶。
伏尸者,其病隐伏五脏,积年不除,未发身体都如无患,发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又有诸尸注候者,则是五尸内之尸注,而夹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漓,或腹痛胀满喘急,或垒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昏谬,每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年累月,渐至顿滞,以至于死。
《幼科折衷·下卷·变蒸》: 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
《幼科折衷·下卷·变蒸》: 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三·心腹痛·述古》: 肥白人腹痛,多是气虚兼湿痰。
《万病回春·卷之三·青筋》: 病人胁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死,积与真脏气结也。
《玉机微义·卷之五·滞下门》: 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寒所致也。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疝》: 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者是也……皆因本脏气虚,外感于寒湿,内伤于生冷,遂使脐腹绞刺激搏而痛,无有定处,仓猝之际不堪忍者,谓之疝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妊娠小腹痛候》: 妊娠小腹痛者,由胞络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痛甚亦令动胎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四·注病诸候·寒注候》: 人虚为寒邪所伤,又搏于阴,阴气久不泄,从外流内结积。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至冬便剧,故名为寒注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下攻于腹,故心腹痛。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变蒸热》: 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三·疝气·述古》: 《巢氏病源》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证治针经·卷二·呕吐》: 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感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二·寒疝》: 因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坐卧湿地,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邪所乘,水湿所伤,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二·小肠气痛》: 因湿气在内,寒气又束于外,故发时少腹胀急,下控睾丸,中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赤,当详审形状治之。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三·寒痛》: 因小儿中气虚弱,复为风冷所乘,脾经受寒,缓缓腹痛。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三·内食外寒》: 因小儿内伤乳食,外感寒邪,食寒凝结,腹中作痛,发热恶寒,呕吐恶食,腹痛多啼……若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背强痛,或往来寒热,呕吐冷秘,胸满腹痛。
《彤园医书·小儿科·卷之四·霍乱门》:
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也,猝然挥霍变乱,心腹大痛,吐泻交作。
湿霍乱乃因暑饮合邪,其症吐泻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饮,胸膈痞闷。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三十·落痂三朝顺逆险》: 痘后而口禁僵直,腹痛达脐,冷汗如雨,其痛定汗止而脉弦紧者,是因瘢受风寒也。
《金匮翼·卷三·恶寒》: 夏月劳役过甚,烦渴不上,极饮潼乳,又伤冷物,遂自利,肠鸣腹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六·小儿杂病诸候二·寒热往来腹痛候》: 风邪外客于皮肤,内而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则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而脏虚本夹宿寒,邪入于脏,与寒相搏,而击于脏气,故寒热往来而腹痛也。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胎前门·胎前十八论》: 妊娠小腹痛者,由胞络虚,风寒相搏,痛甚亦令胎动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妊娠腹痛候》: 妊娠之人,或宿夹冷疹,或新触风邪,㽲结而痛。其腹痛不已,邪正相干,血气相乱,致伤损胞络,则令动胎也。
《赤水玄珠·第十九卷·切生死形状六经六绝脉》: 左手脉来紧涩,右手脉沉数,心胸胁下小腹有痛处,是血郁内伤外感。
《类证普济本事方·卷第九·伤寒·葛根汤》: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伏内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
《文堂集验方·卷一·霍乱吐泻(附转筋)》: 其症初因好饮冷物,或冒寒,或失饥,或大怒大惊,或乘舟车,动伤胃气,外感内伤,阴阳乖隔,以致心腹猝痛上吐下泻,偏阳多热,偏阴多寒,心痛则先吐,腹痛则先泻。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产后腹中痛候》: 产后脏虚,或宿夹风寒,或新触冷,与气相击搏,故腹痛,若气逆上者,亦令心痛、胸胁痛也,久则变成疝瘕。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产后心腹痛候》: 产后气血俱虚,遇风寒乘之,与血气相击,随气而上冲于心,或下攻于腹,故令心腹痛。
《景岳全书发挥·卷之四·痘疮·发热三朝治款》: 发热之时,有腹痛胀满者,必外邪与毒气相并,未得外达而然。
《简明医彀·卷之五·腹痛(附绞肠痧)》: 夫腹痛之证,多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气乘虚而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然腹痛有部分,脏位有高下,感受不同,为病非一。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资生集·卷五·头痛(附心腹腰胁遍身痛)·产后遍身疼痛属血气失其常度》: 《大全》以为血滞经络,似属有余,然去血过多,虚而风寒袭之,亦为疼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在于腹,皆由寒气所作,所以谓之寒疝心腹痛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疝瘕候》: 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疝病诸候·寒疝腹痛候》: 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月水来腹痛候》: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妇科心法要诀·癥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痃癖证治》: 妇人痃癖腹肋痛,风冷血气结而成。
《验方新编·卷之八·腿部·脚气肿痛》: 此症始于受湿,以及酒色劳伤,外感风寒冒热,忽然手足发冷发热,其气从脚下而起,上冲心腹作痛。
《和缓遗风·卷之下》: 又有食积而兼滞毒者,多自腹先肿起,必腹中隐隐作痛,不思饮食,且腹有微热,大便黄臭,小便赤涩者,滞积而肿也。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一·痘症慈航·初发热辨症用药诸法》: 或吐泻交作而胸腹痛甚者,此感寒而停食也。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积聚》: 盖月事正临,产后虚弱,适感寒气,寒气客于子门,血凝成块,多在小腹,发则痛楚万倍,面色不泽。
《验方新编·卷之二十一》: 小儿心腹痛者,肠胃宿夹冷,又暴为寒气所加,前后冷气重沓,与脏气相搏,随气上下,冲击心腹之间,故令心腹痛也。
《云林神彀·卷之三·腹痛》: 肚腹胀痛,感冒夹食,或兼气脑,腹满胸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