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三
阴阳五行

项目一 阴阳学说

【学习目标】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特点;掌握壮火和少火的概念及作用;掌握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

2.熟悉阴阳平衡、阴阳的分类。

3.了解阴阳相互消长变化。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提要】

论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1] 也,万物之纲纪 [2] ,变化之父母 [3] ,生杀之本始 [4] ,神明之府 [5] 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6]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7] 。阳化气,阴成形 [8]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 [9] ,热气生清 [10]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11] ,浊气在上,则生 [12]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13] 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14] 。故清阳出上窍 [15] ,浊阴出下窍 [16] ;清阳 [17] 发腠理,浊阴 [18] 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天地之道:指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天地:泛指自然界。之:的。道:法则、规律。

[2]纲纪:纲领。张介宾注:“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

[3]父母:此指根源、根本。

[4]生杀之本始:生:发生、生长。杀:减少、消亡。本始:即本原、由来。

[5]神明之府:事物发生变化乃至显露的神机所在之处。神明,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显而易见谓之明,变化莫测谓之神。明,指自然界万物的外在变化。神,指万物变化的内在力量。《淮南子·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府:所在之处。

[6]阴静阳躁:安静属阴,躁动属阳。

[7]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阳既能生杀万物,亦能长藏万物;阴既能长藏万物,亦能生杀万物。意为阴阳同为生长杀藏之本。阳生阴长:春季主万物产生,属阳;夏季主万物成长,属阴。生:产生,化生;长:成长,长养。阳杀阴长:秋季主万物凋零、属阳;冬季主万物收藏,属阴。杀:肃杀、凋零。藏:收藏,消亡。

[8]阳化气,阴成形: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化:化生;成:构成。

[9]寒气生浊:寒气生浊阴。浊:浊阴。

[10]热气生清:热气生清阳。清:清阳。

[11]飧(sūn)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chēn)胀:指胸膈胀满。 :胀满。“ ”与“胀”字一同出现,用于描述一种因浊气上升而引发的身体状态或病症,即“浊气在上,则生 胀”。这里的“ ”很可能是“胀”的异体字或古代写法,表示身体内部的某种膨胀或不适。

[13]逆从:在此为偏义复词,逆而不顺也。逆,不顺从。从:顺从。

[14]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自天而降,实则源于地之湿气,故谓其“出地气”;云虽由地气上而成,实由天阳之气蒸腾所致,故谓其“出天气”。

[15]清阳出上窍:清阳,此指水谷精微营养之气。上窍:指耳、目、口、鼻等七窍而言。出:出于。此句意为水谷精微营养之气出于耳、目、口、鼻等七窍。

[16]下窍:指前后二阴而言。

[17]清阳:此指卫阳。

[18]浊阴:此指营阴。

【解析】

黄帝问: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汽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二、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特点

【提要】

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特点,提出壮火和少火的概念及作用。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 [1] ,阴为味 [2] 。味归形 [3] ,形归气 [4] ,气归精 [5] ,精归化 [6] ;精食气,形食味 [7] ;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8]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9]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 [10] ,少火 [11] 之气壮,壮火食 [12] 气,气食 [13] 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气:饮食、药物的气,四气(寒、热、温、凉)。气属阳。

[2]味:饮食、药物的味,五味(酸、苦、甘、辛、咸)。味属阴。

[3]味归形:饮食五味可以滋养形体。归:归属,此指滋养。形:形体。

[4]形归气:形体可以产生元气。气:阳气,元气。

[5]气归精:元气可以产生阴精。气:阳气。精:阴精。

[6]精归化:阴精产生于阳气的转化。化:气化,转化。

[7]精食气,形食味:精的化生依赖元气的饲养,形体的充实依赖五味的饲养。食:动词,通“饲”,饲养、取食之义。张介宾注:“食,如子食母乳之义。”

[8]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与气相对而言,气属于阳,味属于阴。以味本身来分阴阳,则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饮食药物之味。

[9]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以气本身来分阴阳,则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饮食药物之气。

[10]壮火之气衰:亢烈之火可以使元气衰弱。壮火:亢烈之火。气:元气。之:使。

[11]少火:生理之火。

[12]食:通“蚀”,消蚀,消耗。

[13]食:通“饲”,饲养,充养。

【解析】

水为阴,火为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真气的充养;真气充养人体则人体产生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的化生离不开真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精微物质的形成依赖于饮食五味,而形体的生成则依赖于真气的充养;化生精微物质的真气,是由饮食五味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来,形体也是由充养的真气所形成的。过食五味可以伤害形体,充养过度也可以耗伤精微物质;精微物质可以化生为真气,饮食五味太过又会耗伤真气。

阴味从人体的下部排泄,而阳气则从人体的上部发散。味道醇厚的食物或药物属于阴中之阴,味道清淡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食物或药物属于阳中之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道醇厚的药物有泄泻的作用,味道清淡的药物则具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药物能够向外发散邪气,气厚的药物可以助阳生热。亢奋的阳气能够消耗正气,而柔和的阳气能够使正气旺盛。亢奋的阳气耗散正气,柔和的阳气则能够滋生正气。过用阳性药物则耗散正气,过用阴性药物则滋生正气。药物具有辛甘发散作用的属阳,酸味和苦味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的临床指导意义。

三、阴阳相互资生、相互影响

【提要】

论述阴阳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 [1] 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2] ,并 [3] 乃狂 [4]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 [5] ,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6]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7]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起亟:起,扶持。亟,张介宾注:“即气也。”起亟,扶助阳气。

[2]薄疾:此指脉象紧数。薄,通“迫”,迫近。疾,通“急”,急促。

[3]并:此指外感阳邪与里热亢盛,两阳相加。合并,相加。

[4]狂:狂躁。

[5]陈阴阳:使阴阳平衡,各无偏胜。陈,列也。列,等比也。

[6]从:顺从。

[7]立:此作“行”解,运行。

【解析】

岐伯答:“阴,是贮藏精气而使精气内守的;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急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调和阴阳,使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行。这样,便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而不会发生紊乱。”(《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执医考纲】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对于阴阳气机运行的指导作用。

四、阴阳平衡

【提要】

论述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性。

【原文】

凡阴阳之要 [1] ,阳密 [2] 乃固 [3] 。两者不和 [4] ,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5] ,是谓圣度 [6]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7]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 ;阴阳离决 [9] ,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要:紧要,关键。

[2]阳密:阳气致密,卫护于外。

[3]乃固:乃,阴精。固,固守。指阴精充实,固守于内。

[4]两者不和:两者,指阴阳。不和,不相和谐。指阴阳不和之谐。

[5]和之:之,指阴阳。和之,使阴阳相和谐。

[6]圣度:圣人的尺度。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最高标准。

[7]绝:竭绝。

[8]治:治安,平安。

[9]离决:分离决绝。

【解析】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于外,阴精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于外,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于内。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平安。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五、阴阳的分类

【提要】

论述时间分阴阳的方法。

【原文】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 [1] 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 [2] 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 [3] 至鸡鸣 [4]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注释】

[1]平旦:清晨。

[2]日中:中午。

[3]合夜:黑夜来临之际。

[4]鸡鸣:半夜。

【解析】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

【提要】

论述了人体部位、脏腑划分阴阳的方法,说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

【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 [1] ,夏病在阳 [2] ,春病在阴 [3] ,秋病在阳 [4]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 [5] 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注释】

[1]冬病在阴:冬季发病在肾。肾居下焦,为阴中之阴,应于冬,故云。

[2]夏病在阳:夏季发病在心。心居上焦,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故云。

[3]春病在阴:春季发病在肝。肝居膈下,为阴中之阳,应于春,故云。

[4]秋病在阳:秋季发病在肺。肺居膈上,为阳中之阴,应于秋,故云。

[5]输应:指相互联系和对应。

【解析】

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之阳为肝,阴中之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对应的。

【提要】

论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和高度概括性。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 [1] 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 [2] ,不应阴阳 [3] ,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 [4] 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注释】

[1]大小月:大月和小月。

[2]三阴三阳: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

[3]不应阴阳:指与天地、日月等一对一的阴阳之数不相符。

[4]其要一:谓阴阳的要领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法则。

【解析】

黄帝问道:我所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为一年,人也与此相应。如今所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之阴阳之数不符,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可以由一及十,由十及百,由百及千,由千及万,甚至数也数不尽,但是概括起来,它的规律却只有一个。

六、阴阳相互消长

【提要】

论述阴阳相互消长变化的道理以及伏邪致病的观点。

【原文】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 [1]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2] ,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3]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4] ;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 [5] ;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6]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 [7] 也。(《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注释】

[1]寒暑之胜:胜,胜复。指寒暑的更替。

[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两种意思,一是重复、重叠;一是极点。指阴气发展到极点必然转变为阳气,阳气发展到极点必然转变为阴气。

[3]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甚,极。指寒气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变为热气,热气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变为寒气。

[4]瘅热:发热的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温病”。

[5]后泄肠澼:后泄,泄泻。肠澼,痢疾。指泄泻痢疾。

[6]痎疟:疟疾。

[7]四时之序:四时的次序。

【解析】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寒暑的更替,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性主寒,阳性主热,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寒。因此说寒能生热,热能生寒,这是阴阳相互消长变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立即发病,到了春天就发生温热病;春天感受了风邪,不立即发病,到了夏天就发生泄泻、痢疾一类的病;夏天感受了暑邪,不立即发病,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不立即发病,到了冬天就发生咳嗽病。这是由于四季气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顺序而发生的各种疾病。

【提要】

论述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病的特点,以及相互消长转化的情况。

【原文】

阴胜 [1] 则阳病 [2]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 [3] 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胜:偏胜,指邪气而言。

[2]病:受病。

[3]重:重叠,这里作“极”字解。

【解析】

阴阳失去平衡时,如果阴气偏亢,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亢,阴气就要受病。阳胜于阴,会出现热证;阴胜于阳,会出现寒证。寒到极点,会转化为热;热到极点,会转化为寒。

杏林花繁

张志聪(1616—1674年),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世业医,师事名医张卿子。代表著作《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等。其中《本草崇原》一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阐明药物功效,对后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复习思考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 )

A.血气之男女也

B.阴阳之道路也

C.万物之能始也

D.阴阳之征兆也

E.万物之上下也

2.关于“阴味”和“阳气”的出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味出上窍,阳气出下窍

B.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C.阴味和阳气都出自上窍

D.阴味和阳气都出自下窍

E.阴味与阳气无特定出入路径

3.对于“味”的厚薄与阴阳的关系,以下哪项描述正确?( )

A.味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B.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C.味厚者为阴,薄为阳之阴

D.味厚者为阳,薄为阴之阳

E.味之厚薄与阴阳无关

4.在描述“味”和“气”的作用时,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

A.味厚则泄,薄则通

B.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C.味厚则通,薄则泄

D.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E.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5.关于“壮火”和“少火”与“气”的关系,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A.壮火食气,气食壮火

B.壮火散气,少火散气

C.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D.少火食气,气食壮火

E.壮火少火均不直接食气

(许海)

项目二 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取象比类的方法,按照功能、行为相应或相似的原则,将天地人三个领域中的各种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联系。

2.熟悉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联系。

3.了解五脏失调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一、五行学说及其配属归类关系

【提要】

论述五行之木在天地人、五方、五气、五脏、五味、五体、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窍、五志等的归属规律及相克的道理。

【原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 [1] ,风生木 [2] ,木生酸 [3] ,酸生肝 [4] ,肝生筋 [5] ,筋生心 [6] ,肝主目 [7]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8] 。化生五味 [9] ,道生智,玄生神 [10]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11] ;风伤筋,燥胜风 [12] ;酸伤筋,辛胜酸 [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东方生风:东方之一,与下文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义同。在此是春季的代词。生,滋生,生发之义。风,五气之一,与下文火、湿、燥、寒义同。东方生风,指春季气候多风。

[2]风生木:在天之风气化生在地五行之木气。

[3]木生酸:五行化生五味,木气化生酸味。

[4]酸生肝:酸味入于肝而滋生肝。

[5]肝生筋:肝主筋,肝之精血充足则筋得以滋养。

[6]筋生心:筋代指肝,筋生心即肝生心,以肝主筋也。此言五脏有相互资生的关系。肝木滋生心火。下文“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句式与此同。

[7]肝主目:肝开窍于目。

[8]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其,指阴阳的变化。玄,深奥。道,道理,规律。化,化生。全句义为:阴阳的变化在天表现为深奥莫测;在人表现为生命活动符合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在地表现为生长化收藏。

[9]化生五味:万物变化,产生五味。

[10]道生智,玄生神:道,思维活动。智,智慧。玄,深奥莫测之自然。神,阴阳的变化。人的思维活动产生无穷的智慧,深奥莫测之自然产生阴阳五行的变化。

[11]怒伤肝,悲胜怒:怒为肝之志,过则伤肝,肝属木。悲为肺之志,肺属金,金胜木,故悲胜怒。

[12]风伤筋,燥胜风:肝主筋,风气通于肝,风气太过则伤筋。风属木,燥属金,金胜木,故燥胜风。

[13]酸伤筋,辛胜酸:肝主筋,酸入肝,酸味太过则伤筋。酸属木,辛属金,金胜木,故辛胜酸。

【解析】

岐伯回答:东方是风气生发的地方,风气产生木气,木气产生酸味,酸味滋养肝气,肝气养筋。筋生心,肝又主目。这些都是阴阳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天是深奥莫测的,它含蓄着主宰万物变化的无穷力量;在人表现为通晓自然事物变化的道理和规律;在地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的作用产生了五味。通晓了自然变化的道理,就产生智慧。天的深微含蓄的力量,产生了各种莫测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天表现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化为握(抽搐),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情志为怒。怒可以伤肝,但悲可以抑制怒;风气可以伤筋,燥气可以抑制风气;酸味可以伤筋,辛味又可以抑制酸味。

【提要】

论述五行之火在天地、五方、五气、五脏、五味、五体、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窍、五志等的归属规律及相克的道理。

【原文】

南方生热 [1] ,热生火 [2] ,火生苦 [3] ,苦生心 [4] ,心生血 [5] ,血生脾 [6] ,心主舌 [7]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8] ;热伤气,寒胜热 [9] ;苦伤气,咸胜苦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南方生热:南方是夏季的代词,夏季气候多热。

[2]热生火:在天之热气化生在五行之火气。

[3]火生苦:火气化生苦味。

[4]苦生心:苦味入于心而滋生心。

[5]心生血:心主血脉,血奉心神而化,故心生血。

[6]血生脾:血代指心,血生脾,即心生脾,以心主血也。心属火,脾属土,五行之中火生土,故心生脾。

[7]心主舌:心开窍于舌。

[8]喜伤心,恐胜喜:喜为心之志,过则伤心,心属火。恐为肾之志,肾属水,水胜火,故恐胜喜。

[9]热伤气,寒胜热:热属火,火太过则为壮火,壮火食气,故曰热伤气。寒属水,水胜火,故寒胜热。

[10]苦伤气,咸胜苦:苦味太过则伤气,苦属火,咸属水,水胜火,故咸胜苦。

【解析】

南方产生热气,热能生火,火产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生脾,心又主舌。阴阳莫测的变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情志为喜。过喜可以伤心,恐惧可以抑制喜乐;热气可以伤元气,寒气可以抑制热气;苦味可以伤气,咸味又可以抑制苦味。

【提要】

论述五行之土在天地、五方、五气、五脏、五味、五体、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窍、五志等的归属规律及相克的道理。

【原文】

中央生湿 [1] ,湿生土 [2] ,土生甘 [3] ,甘生脾 [4] ,脾生肉 [5] ,肉生肺 [6] ,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7] ;湿伤肉,风胜湿 [8] ;甘伤肉,酸胜甘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中央生湿:中央是长夏的代词,长夏气候多湿。

[2]湿生土:在天之湿气化生在地五行之土气。

[3]土生甘:土气化生甘味。

[4]甘生脾:甘味入于脾而滋生脾。

[5]脾生肉:脾主肌肉,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则肌肉丰满。

[6]肉生肺:肉代指脾,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故脾生肺。

[7]思伤脾,怒胜思:思为脾之志,过则伤脾,脾属土。怒为肝之志,肝属木,木胜土,故怒胜思。

[8]湿伤肉,风胜湿:脾主肉,湿气通于脾,湿气太过则伤肉。风属木,湿属土,木胜土,故风胜湿。

[9]甘伤肉,酸胜甘:甘味太过则伤肉,甘属湿,酸属木,木胜土,故酸胜甘。

【解析】

中央产生湿气,湿能生土,土产生甘味,甘味养脾,脾生肉,肉能生肺,脾又主口。阴阳莫测的变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情志为思。思虑可以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可以伤肉,风气可以抑制湿气;甘味可以伤肉,酸味又可以抑制甘味。

【提要】

论述五行之金在天地、五方、五气、五脏、五味、五体、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窍、五志等的归属规律及相克的道理。

【原文】

西方生燥 [1] ,燥生金 [2] ,金生辛 [3] ,辛生肺 [4] ,肺生皮毛 [5] ,皮毛生肾 [6] ,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7] ;燥伤皮毛,热胜燥 [8] ;辛伤皮毛,苦胜辛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西方生燥:西方是秋季的代词,秋季气候多燥。

[2]燥生金:在天之燥气化生在地五行之金气。

[3]金生辛:金气化生辛味。

[4]辛生肺:辛味入于肺而滋生肺。

[5]肺生皮毛:肺生皮毛,肺气宣发,气血充足则皮毛润泽。

[6]皮毛生肾:皮毛代指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生肾。

[7]忧伤肺,喜胜忧:忧为肺之志,过则伤肺,肺属金。喜为心之志,心属火,火胜金,故喜胜忧。

[8]燥伤皮毛,热胜燥:原作“热伤皮毛,寒胜热”,据《太素》改。肺主皮毛,燥气通于肺,燥气太过则伤皮毛。热属火,燥属金,火胜金,故热胜燥。

[9]辛伤皮毛,苦胜辛:辛味太过则伤皮毛,苦属火,辛属金,火胜金,故苦胜辛。

【解析】

西方产生燥气,燥气生金,金产生辛味,辛味滋养肺气。肺生皮毛,皮毛又能生肾,肺又主鼻。阴阳莫测的变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情志为忧。忧可以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燥气可以伤皮毛,热气可以抑制燥气;辛味可以伤皮毛,苦味又可以抑制辛味。

【提要】

论述五行之水在天地、五方、五气、五脏、五味、五体、五色、五音、五声、五变动、五窍、五志等的归属规律及相克的道理。

【原文】

北方生寒 [1] ,寒生水 [2] ,水生咸 [3] ,咸生肾 [4] ,肾生骨髓 [5] ,髓生肝 [6] ,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 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7] ;寒伤骨,湿胜寒 [8] ;咸伤骨,甘胜咸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北方生寒:北方是冬季的代词,冬季气候多寒。

[2]寒生水:在天之寒气化生在地五行之水气。

[3]水生咸:水气化生咸味。

[4]咸生肾:咸味入于肾而滋生肾。

[5]肾生骨髓:肾主骨髓,肾气旺盛,气精充足则骨髓充满。

[6]髓生肝:髓代指肾,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生肝。

[7]恐伤肾,思胜恐:恐为肾之志,过则伤肾,肾属水。思为脾之志,脾属土,土胜水,故思胜恐。

[8]寒伤骨,湿胜寒:原作“寒伤血,燥胜寒”,据《太素》改。肾主骨,寒气通于肾,寒气太过则伤骨。寒属水,湿属土,土胜水,故湿胜寒。

[9]咸伤骨,甘胜咸:咸伤骨,原作“咸伤血”,据《太素》改。咸味太过则伤骨,咸属水,甘属土,土胜水,故甘胜咸。

【解析】

北方产生寒气,寒气生水,水产生咸味,咸味滋养肾气。肾生骨髓,骨髓又能生肝,肾又主耳。阴阳莫测的变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可以伤肾,思可以胜恐;寒气可以伤骨,湿气可以抑制寒气;咸味可以伤骨,甘味又可以抑制咸味。

二、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联系

【提要】

论述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的生理关系。

【原文】

五味所入 [1]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 [2] :心为噫 [3] ,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 [4]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5] ,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 [6]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 [7] ,并于脾则思 [8] ,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燥 [9] ,肝恶风,脾恶湿,肾恶寒 [10]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注释】

[1]五味所入:入,进入。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喜好的脏腑。

[2]五气所病:五脏所病。

[3]噫:嗳气。

[4]下焦溢为水:溢,溢出,泛滥。下焦病则水肿。

[5]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利,不通利。癃,小便闭。不约,失于约束。遗溺(溺同“尿”),小便失禁。指膀胱功能失调导致的排尿异常。

[6]五精所并:五精,五脏之精气。并,合并。五精所并指五脏之精气不能各藏其脏而合并在一起。

[7]怒:原作“忧”,据文义与文例改。

[8]思:原作“畏”,据文义与文例改。

[9]肺恶燥:原作“肺恶寒”,与“肾恶燥”相错,据《素问悬解》改。

[10]肾恶寒:原作“肾恶燥”,与“肺恶寒”相错,据《素问悬解》改。

【解析】

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的脏腑,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甜味先入脾,这就是五味各随其所喜而入五脏。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产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滥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膀胱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怒,精气并于脾则思,精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燥,肝恶风,脾恶湿,肾恶寒,这就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就是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人多食。

三、五脏失调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提要】

论述五病所发、五脏所藏、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脏应于四时的脉象的临床意义。

【原文】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 [1]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 [2]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 [3]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脏应象 [4]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注释】

[1]五邪所乱:五种疾病由邪气干扰,阴阳失调所致。

[2]喑(yīn):声音嘶哑或失音。

[3]五邪所见:五脏感受邪气在脉象的反映。

[4]五脉应象:五脏应四时的脉象反映。

【解析】

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胜而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阴偏胜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神志。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这就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肝的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之脉应四时的形象:肝脉应春,端直而长,其脉像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像钩;脾分王于四季,其脉软弱,随四时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像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像石,这就是五脏应于四时的脉象。

杏林花繁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为《儒门事亲》。张从正提倡心理治疗,把五行理论和五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主张“悲胜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恐胜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喜胜悲,以戏谑亵之言娱之;思胜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复习思考题】

1.中医理论中,“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描述的是五行相生关系中的哪一环节?( )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水

E.水生木

2.在中医理论中,“脾主口”的表述,主要体现了脾脏的哪一功能?( )

A.运化水谷

B.统摄血液

C.主肌肉四肢

D.运化水湿

E.开窍于口

3.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忧伤肺,喜胜忧”体现了哪种中医治疗方法?( )

A.清热泻火

B.培土生金

C.抑木扶土

D.以情胜情

E.滋水涵木

4.中医理论中,“五精所并,并于肾则恐”指的是哪种情况?( )

A.肾精过旺导致恐惧

B.肾精不足产生恐惧

C.肾精外泄引起恐惧

D.肾精与恐惧无直接关系

E.肾精过盛而抑制恐惧

5.中医五行学说中,“咸入肾”体现了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哪种关系?( )

A.相生关系

B.相克关系

C.相互制约

D.相互资生

E.相互感应

(许海) CoHROuO358B74HT7WeUrow67E/8ZHE1Vrg2lNK54W/4Eb5ZbTnZuMqphq9T8kY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