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二
养生

项目一 养生通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2.熟悉“形与神俱”的内涵,肾精与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3.了解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

一、养生的意义和方法

【提要】

经文以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对比,阐述了养生的意义,并指出“上古之人”遵循的五项养生具体方法。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1] ,弱而能言 [2] ,幼而徇齐 [3] ,长而敦敏 [4] ,成而登天 [5]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 [6] 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7]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8] ,故能形与神俱 [9]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10]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11] ,不时御神 [12]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13]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1]神灵:聪明的意思。

[2]弱而能言:年龄小时即能够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徇(xún)齐:疾速之义;引申指敏慧。在此指思维敏捷,领会事物很快。

[4]敦敏:敦厚诚实,又聪明敏捷。

[5]成而登天:成,成年、成人。登天,登天子之位。

[6]春秋:指一年四季的更替,意为年龄。

[7]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效法,取法,意为效法自然界往来寒暑的阴阳变化规律。和,调和,引申为合理运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即导引、按跷、吐纳等调节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指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身体。

[8]不妄作劳:妄,乱也。作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即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而导致过度疲劳。

[9]形与神俱:形,形体;神,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一致之意。指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

[10]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浆,泛指饮料。指把酒当作琼浆玉液嗜饮无度,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当成常态。

[11]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盛。

[12]不时御神:时,善也;御,用也。指不善于调养精神。

[13]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中华大字典》:“乐,愿也。”

【解析】

上古时期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天师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能超过百岁,身体动作不显衰退。现在的人,年龄至五十,动作就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变了,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失于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答: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遵循自然界阴阳的规律,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活到天赋的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把酒当作日常饮品,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作常态,醉酒行房,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为满足嗜好而耗散自己的真气,不懂得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沛,不善于把握和调养精神,只求心志的欲望得到满足,违逆保养生命的道理,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执医考纲】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意义与方法。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提要】

论述养生的基本原则。一是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对内要调摄精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三是形神共养,这样才能达到“真气从之”“形与神俱”。

【原文】

夫上古圣人 [1] 之教下 [2] 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3]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4] ,真气从之 [5] ,精神内守 [6] ,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 [7]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8]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9] ,高下不相慕 [10] ,其民故曰朴 [11]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2]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13] ,故合于道 [14]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 [15] 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1]圣人:能够保持肉体不衰,精神不耗,活到百岁以上之人。《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以示其养生水平高低不同。

[2]下:指一般民众。

[3]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4]恬淡(tián dàn)虚无:恬淡,安静淡泊。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指思想娴静,没有杂念。

[5]真气从之:真气,脏腑之真气,泛指正气。从,顺从,调和之意。指真气能够顺畅运行。

[6]精神内守:内守,即守持于内。意为内在精力充沛而不妄泄。

[7]志闲而少欲:思想安静清闲而少贪欲。

[8]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都能顺其所欲,达其所愿。

[9]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美”“任”“乐”为名词意动用法。意为随便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服;不管处于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中生活,都觉得快乐。

[10]高下不相慕: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能安于自身的社会地位。

[11]朴:质朴、淳朴。

[12]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的注目;淫乱邪念,不能迷惑他的心志。

[13]不惧于物: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

[14]合于道:符合养生的规律。

[15]德全不危:德,同得,指养生有得于心;德全,全面实行养生之道。不危,不受衰老的危害。

【解析】

古代深通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民众的时候,都告诉他们,对外来的致病因素,要适时避开;对内要保持心情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身体里的真气就会顺畅,精神都守持于内,能够做到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因为人们心志安闲而少奢欲,心态平和不为外物所扰,形体劳作而不使过于疲倦,真气调顺,志不贪,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易足,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人们享受自己的食物,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喜爱自己的习俗,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羡慕别人,这些称得上淳朴敦厚。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的事物也都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愚蠢之人、智慧之人、贤明之人、不肖之人都不为外界事物所惊扰,这些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活到年龄超过百岁而身体行动依然不衰弱,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危害的结果。

三、肾精与人之生长壮老已

【提要】

论述肾精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 [1] 尽邪?将天数 [2] 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 [3] 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4] ,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5] ,故有子 [6]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 [7] ,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8] ,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9] ,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 [10] ,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1]材力:张介宾注:“精力也”,代指生殖能力。

[2]天数:自然寿数。

[3]齿更:更换牙齿。

[4]天癸至:天癸,是指一种促进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常随肾中精气的充盛而产生,并随肾中精气的衰少而枯竭。至,降临。天癸至,天癸产生并降临。

[5]月事以时下:月事,月经。以时下,按时来潮。

[6]有子:指具有生殖能力。

[7]焦:通“憔”,憔悴。

[8]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

[9]精气溢泻:精液满盈而外泻。

[10]解堕:解,通“懈”。堕,通“惰”。懈怠无力之义。

【解析】

黄帝问: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岐伯答:女子到了七岁,肾气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智齿生出。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相交,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智齿生出,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阳气逐渐衰竭,显于上部,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失去生育能力了。

杏林花繁

甄权,隋唐时期著名的针灸家。因母亲生病,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甑权通颐养之术,在其103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为其祝寿,询问其养生之道,权在饮食和药饵方面并无特别,其养生秘诀在于常灸足三里,因此足三里也被称为长寿穴。民间素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之说。

【复习思考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

2.下列不属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A.起居有节

B.务快其心

C.食饮有节

D.法于阴阳

E.和于术数

3.下列不属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A.以酒为浆

B.以妄为常

C.和于术数

D.不知持满

E.不时御神

4.《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5.《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E.肾气实

(巫鑫辉)

项目二 四时养生

【学习目标】

1.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方法。

3.了解“治未病”的含义及其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一、春季养生

【提要】

论述春三月的气候变化和养生要点。

【原文】

春三月 [1] ,此谓发陈 [2] ,天地俱生 [3]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4] ,以使志生 [5] ,生而勿杀 [6] ,予而勿夺 [7] ,赏而勿罚 [8]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9] ,奉长者少 [1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注释】

[1]春三月:按节气指从立春起到立夏为止的三个月时间,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2]发陈:发,启也。陈,故也。发陈即推陈出新。

[3]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的生发之气都已发动,万物因之而欣欣向荣。

[4]被发缓形:被,通“披”。被发,披开束发。缓形,松缓衣带,让形体舒缓。

[5]以使志生:使意志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

[6]生而勿杀:助长万物的生长而不可杀伐。

[7]予而勿夺:把东西给予别人而不可掠夺。

[8]赏而勿罚:多行赏赐而不可惩罚。

[9]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肝主春令,应生发之气,逆春阳生发之气即伤肝。以下伤心、伤肺、伤肾,均通此理。寒变,寒冷的病变。肝木不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发生寒冷的病变。

[10]奉长者少:春天生发之气不足,奉养夏天长养之气的营养减少。

【解析】

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生长的时期。天地之间充满生机,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温气生寒气散,人们可稍晚入睡,早些起身,多在庭院中漫步,并且衣着宽松,舒缓形体,使精神愉悦,促进生命力的增长。在春天,要助长万物的生长而不可滥行杀伐,多给予而不可肆意剥夺,多行奖励而不是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到夏季因肝气受损就可能会发生寒性病变,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

二、夏季养生

【提要】

论述夏三月的气候变化和养生要点。

【原文】

夏三月 [1] ,此谓蕃秀 [2]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3]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4]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5]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6]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7]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注释】

[1]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2]蕃(fán)秀:蕃,茂盛也;秀,华美也。形容夏季万物生长茂盛的自然景象。

[3]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开花;实,果实。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繁茂充实。

[4]无厌于日: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热。

[5]使华英成秀:华英指神气;秀,秀丽,旺盛之意。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

[6]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如出汗。形容精神外向,意气舒展,以与夏天阳盛的环境相适应。

[7]痎(jiē)疟:泛指疟疾。

[8]冬至重(chóng)病:重复发病。亦有医家根据前后文例,推断此四字为衍文。

【解析】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期。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热。调节情志,不要发怒,要使精神旺盛饱满,并适当让体内阳气得到释放,就像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喜爱一样,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伤害心脏,到了秋天因为心气受损容易发生疟疾,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了冬天由于夏季养生不当再次发生疾病。

三、秋季养生

【提要】

论述秋三月的气候变化和养生要点。

【原文】

秋三月 [1] ,此谓容平 [2]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3]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4]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5]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6]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7]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8] ,奉藏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注释】

[1]秋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2]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3]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形容秋风劲急,天地清肃明朗。

[4]与鸡俱兴:兴,起也。此句是言人之起居时间与鸡之起居时间一致。

[5]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肃杀,故称“秋刑”。意为使神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以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6]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收敛神气而不外露,如秋气之平定。

[7]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不使神思外驰而扰乱气机,使肺气而清肃。

[8]飧(sūn)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解析】

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形态平定的时期。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阳和日退、阴寒日生的时候,人们应早睡早起,和鸡的作息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要让神思过于外放,保持肺气的清肃,这就是适应秋天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到了冬天因肺气受损就可能发生水谷不分的寒泻病,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

四、冬季养生

【提要】

论述冬三月的气候变化和养生要点。

【原文】

冬三月 [1] ,此谓闭藏 [2] ,水冰地坼 [3]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4]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5]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6] ,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注释】

[1]冬三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2]闭藏:形容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3]水冰地坼(chè):坼,裂也。冬季寒冽,水成冰而地冻裂。

[4]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藏匿在内,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像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

[5]无泄皮肤,使气亟(jí)夺:亟,频数、屡次;夺,损失、耗伤。冬季不要使皮肤过多出汗,导致阳气频繁耗伤。

[6]痿厥:指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

【解析】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期。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干裂。尽量不要扰乱人体的阳气,人们应该早睡晚起躲避寒冷,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活动,神志也要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出汗,令阳气屡屡地受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保养人体闭藏之气的方法。违逆了冬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到春天因肾气受损就可能发生痿厥之疾,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

以上四段原文论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顺应四时之气变化而养生的方法。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与之相应,人体也应该慎起居,调情志,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从而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这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五、养生防病的原则

【提要】

论述顺应自然四时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1]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2]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3]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4]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 ,以从其根 [6]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7]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8] 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 [9] 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 [10] 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11]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注释】

[1]肝气内变:变,病变。肝气内郁,内变为病。

[2]心气内洞:洞,空虚。心气内虚不足。

[3]肺气焦满:肺热叶焦,胸中胀满。

[4]肾气独沉:沉,坠也,引申作下泄。肾气失藏而下泄为病。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季节自然界阳气生发,人应顺应调养阳气,秋冬季节自然界阴气收藏,人应顺应调养阴气。

[6]以从其根:顺从四时阴阳变化这个万物的根本。

[7]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为降升运动之意;门,门径、道路。意为圣人能同自然界万物一样,都在自然循环的道路中,生长变化、运动不息。

[8]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违逆了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就会伤及生命的本元,败坏人体真气。

[9]苛疾:苛,通疴,病也。疾病。

[10]佩:即违背之意。

[11]内格:格,格拒也。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不相协调。

【解析】

违逆了春季少阳生发之气,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当生而不生,首先影响肝脏之气,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就不能收敛,以致肺气不能清肃,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固,出现下泄等疾病。

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适应自然界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因此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基本规律,就会损害人体的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升降出入、生长收藏这些变化,是万物的终始,也是一切生命的产生和衰亡的基本规律。如果违逆了自然规律,就会导致灾害,对于人来说,就会产生疾病;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掌握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笨的人,违背这个规律。顺从阴阳的规律则生命得以延续,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疾病。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所以,深通养生之道的人不会等到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国家社会来说,不要等到动乱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否则就会受到重大损失。疾病已经形成后再用药治疗,混乱已经形成后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不是太晚了吗?

【执医考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意义;“治未病”的养生防病原则。

杏林花繁

王冰,号启玄子,唐代著名医家,官至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潜心研究《素问》12年之久,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补亡续阙,训诂解惑,发挥经义,并分类注解,著有《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是研究《素问》的重要版本,为整理保存《素问》作出了突出贡献。《上古天真论》便是王冰补入的七篇大论之一,集中反映了王冰的养生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皆可

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4.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5.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6.《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三月养生,人应持有的情绪是( )

A.若有私意

B.若已有得

C.收敛神气

D.若所爱在外

E.生而勿杀

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 )

A.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生养长,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收养藏

B.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

C.春夏阳盛于外而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养其内虚之阴

D.春夏顺其阳气,秋冬顺其阴气

E.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热以抑其盛阳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 )

A.未病先防的思想

B.有病早治的思想

C.顺应四时养生防病的思想

D.善治者治皮毛的思想

E.以上均不是

(巫鑫辉) CoHROuO358B74HT7WeUrow67E/8ZHE1Vrg2lNK54W/4Eb5ZbTnZuMqphq9T8kY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