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计162篇(部分版本因篇章合并或散佚而略有不同),是我国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最系统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被誉为“医家之宗”,列为四大经典之首。该书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还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关于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汉书·艺文志》由《七略》删减而成,《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成书于公元前26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史记》成书,其内记载大量古代医籍,《上经》《下经》《五色》《奇恒》《揆度》等,并为扁鹊与仓公两位医家作传,但未见《黄帝内经》的书名。因此推知,《黄帝内经》成书不早于公元前91年,不晚于公元前26年。
《黄帝内经》虽冠以“黄帝”之名,却非黄帝所作。西汉刘安《淮南子》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显示学有根本,便于传播,在当时成为著书立说的时尚和流行。从行文来看,《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学术流派已形成,经过整理加工,编辑成册,遂成《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至秦汉各医家医学论文的汇编,是一部论文集。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包含《黄帝内经》在内的医经七家,但并未明确指出其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首次提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即后来的《灵枢》)两部分,共18卷。唐代王冰鉴于《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于是将其内容讹误处,经过分合增删,校勘整理分成24卷,成为历史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素问》版本。王冰的注本加入了“七篇大论”,构建了“五运六气”理论体系。至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对王冰本再行考证,“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今之所见《素问》的原型。
《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唐代王冰将其更名为《灵枢》。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屡遭散佚,至宋代已是残本。幸运的是,在宋哲宗元祐年间,高丽使者来华献书,其中包括《黄帝针经》(即《灵枢》)。次年,宋哲宗诏颁此书于天下,使其复行于世。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史崧校正了家藏旧本《灵枢》,成为后世流传的《灵枢》版本的基础。
另外,南朝齐梁全元起、唐代杨上善、明清时期马莳、吴崑、张介宾、张志聪、高世栻等医家也分别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发挥,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体系。
全书除了医学知识,还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等知识。就医学知识而言,分为基础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借鉴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病证、论治等。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阴阳、五行学说是构建《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一种思维方法,阐述了阴阳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的整体观。阴阳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等解释生理、病理变化;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进行五行归类,并以五行归类了五脏、五体、五华、五志、五官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个生理系统,并揭示脏腑经络的生克制化关系。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精神各自的生理功能,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与气候、气象、地理等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描述、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气血关系的学说,以及经络系统组成,即经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病因病机学说阐述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致病特点,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并分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中医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病证是指热病、咳嗽、风病、痹病、痿病、厥病等病证的病机、症状与治法。
诊法是指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诊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简称“四诊”。
论治包括了治则、治法、制方等,在治则方面提出了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针灸、药治外,涉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药浴等疗法;组方中提出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对后世新方的创立起到了指导作用,沿用至今。
养生学说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多种养生方法和原则,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四时变化的调摄方法。
五运六气学说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为理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所配合的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测气候变化规律和疾病流行情况,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中医预防和治疗时令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王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