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掌握因地制宜、同病异治的治则;掌握正治法与反治法;掌握“神不使”的含义。
2.取法阴阳的针刺原则。
3.理解神机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4.具有拟订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的一般能力。
【提要】
论述五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居民体质与发病的不同情况,五方常见病证的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法。
【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 [1]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 [2] ,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3]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4]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5] ,故其民皆致理 [6] 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 [7] 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8] 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注释】
[1]踈(shū)理:即腠理疏松。踈,通“疏”。
[2]褐荐:褐,粗衣。荐,草席。褐荐,指过着穿粗衣、卧草席的俭朴生活。
[3]毒药:泛指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毒药。”
[4]灸焫(ruò):灸,指艾火灸熏之治法。焫,指火针、火罐之类的治法。
[5]胕:同“腐”,指发酵食物,如豉、酱等。
[6]致理:腠理致密,皮肤细腻。
[7]九针:原指镵(chán)针、员针、
(dī)针、锋针、铍(pī)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此处泛指各种针具。
[8]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得病之情,指晓悟病情;大体,指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用于医学可引申为治则治法。
【解析】
黄帝问:为什么医生用不同的方法都能治好病呢?岐伯回答:这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治法不同的缘故。
东方地区,似春季天地之气始生,盛产鱼盐,靠海傍水。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咸味的食物,居处安定。然而,多食鱼会使人体内积热,过食咸味易伤血液。所以当地居民,皮肤颜色大都较黑,肌肉纹理疏松,易得痈肿疮疡一类疾病,其治疗宜用砭石刺出脓血。因此,用砭石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盛产金玉,地多沙石,气候干燥清凉,似秋天具有肃杀收敛之气。地势高,风沙多,水土之性刚强。人们依山而居,以毛布为衣,以细草为席,食用肥美多脂之品,肌肤致密,外邪不易入侵,故病多由内生,治疗多宜药物治疗。因此,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地势高,多丘陵,气候严寒,似冬天天地闭藏之气。当地居民过着游牧生活,吃的多为乳类食品,故当内脏受寒时易得脘腹胀满一类疾病,治疗多用艾火炙烤。因此,艾灸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似夏天阳气隆盛,地势低下潮湿,尤多雾露。人们喜食酸味及发酵之品,故他们的腠理致密而色红,多发生筋脉拘急、肢体麻痹一类疾病,治疗宜用小针微刺,疏通经络。因此,用九针治疗之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似长夏而万物繁荣茂盛。这里物产丰富,食品种类繁多,人们生活安逸,故多患四肢痿弱、厥逆寒热一类疾病,治疗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活动肢体,使气血流畅。因此,导引按摩的治疗方法是来自中央地区的。
所以,一个高明的医生会根据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之所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使疾病痊愈,是因为医生晓悟病情,知道治病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缘故。
【执医考纲】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的内涵及意义。
【提要】
论述取法阴阳的针刺原则。
【原文】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1]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由于人身之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引,指引导经络之气以调节虚实。
[2]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交叉,互相贯通,所以,针刺法可以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解析】
所以擅长通过针刺来治疗疾病的医生,治疗疾病时会通过针刺阳分或阴分来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疾病在“左边”,治疗右侧;疾病在“右边”,治疗左侧。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内在的病变。观察疾病“太过”和“不及”的规律;在患者病情轻浅,有早期表现时,就可以及时判断出病情严重时的情况。具备了这种能力的医生,给人治病就不会失败了。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临床指导意义。
【提要】
论述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1] 。故因其轻而扬之 [2] ,因其重而减之 [3] ,因其衰而彰之 [4]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5]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6] 。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8] ,血实宜决之 [9] ,气虚宜掣引 [10] 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其盛,可待衰而已:盛,指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证。待,使也。待衰,即通过祛邪法治疗以使邪气削弱。下文“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以及发、散、越、竭之类均属使衰的具体方法。
[2]因其轻而扬之:由于病邪轻浅而采用轻扬宣散之法。因,根据。轻,指病邪轻浅。扬,轻扬宣散之意。
[3]因其重而减之:由于邪气盛实,难以速去,故须采用逐渐削弱之法,如积块宜渐消之、湿滞应渐化之等。
[4]因其衰而彰之:由于正气虚衰,就采用补益之法以彰扬正气。彰,彰显、彰扬,此指补益法。
[5]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体表的病人,用汤液浸渍或汤液的蒸汽熏渍皮肤来取汗,包括熏蒸、浸浴等治法。渍,水浸也。
[6]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邪气急猛的病证,应采用镇静抑制之法以制伏病势。慓悍,指邪气急猛。按,压也、镇也。收,敛也、制也。
[7]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指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温阳以散寒、滋阴以清热等多种治法,这些治法的共同特点是从疾病病机相对应的一方求本施治。
[8]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诸经皆有气血,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
[9]血实宜决之:对于血液瘀滞之证,应用针刺放血逐瘀。决,指针刺放血法,后世引申为破瘀法。
[10]掣引:即升提补气法。
【解析】
病初起时,可通过针刺而获愈;当病势正盛时,要待其稍衰之后刺治,方能取效。病轻浅的,宜宣散;病深重的,使之逐步减轻;衰弱的病,用补益法而使其强壮;形体不足的,要用益气的药物加以温补;阴精不足的,要用厚味之品加以滋补。邪在上的,要因势利导,使其从上发越;邪在下的,要用通泄的方法引其邪气排出于下窍;邪在中而有胀满症状的,可用消导的方法,使其化解于内。邪在表的,可用汤液浸渍熏蒸皮肤,使其发汗。邪在皮肤的,用发汗法发散其邪气。邪气急猛的,要抑制收敛它;对于实证,要区别表里,表实的宜散;里实的宜泻。要审察清楚疾病属阴还是属阳,辨别其性质的柔刚,阳病可以治阴,阴病也可以治阳;要确定疾病的在气在血,明察疾病的部位而施治,对瘀血为患的,宜活血通瘀;气虚下陷的,则宜用升提之法加以掣引。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所论因势利导的含义和内容。
【提要】
论述正治法和反治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原文】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1]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2]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 [3] ,开之发之 [4] ,适事为故 [5] 。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 [6]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7]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8]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注释】
[1]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甚,指病势而言。微,指病势轻浅,病情单纯且无假象。甚,指病势较重,病情复杂而有假象。逆从,指治法而言。逆之,指逆其症状而治,适用于病情单纯且无假象的“微者”。从之,指顺其假象而治,适用于病情复杂而有假象的“甚者”。
[2]上之下之:上之,指病邪在上者,当用涌吐法使之上越而出。下之,指病邪在下者,当用攻下法使之下夺而去。
[3]薄之劫之:薄之,用药物侵蚀。劫之,用峻猛之药劫夺其病邪。
[4]开之发之:开之,指开泄法。发之,指发散法。
[5]适事为故:指具体选用何法,要以适应病情为准。
[6]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根据下文“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应改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7]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意为要想从本质上治疗疾病,就必须先弄清楚疾病产生的原因。伏,制服、降服;主,指疾病的本质。
[8]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反治的初始阶段,药性与假象相同,如用热药治假热,用寒药治假寒;随着药效的发挥,假象消失,真象暴露,药性便与病象相反了。
【解析】
寒病用热法;热病用寒法;病轻者,逆其病气而治;病甚者,从其病气而治;坚实者,削弱之;客邪者,驱除之;劳损者,温养之;结滞者,疏散之;留止者,攻伐之;干燥者,濡润之;拘急者,缓和之;涣散者,收敛之;损伤者,温补之;留滞者,通行之;惊动者,平静之;病在上者,从上而散越之;病在下者,从下而泄泻之。或用按摩法,或用汤浴法,或用侵蚀法,或用劫夺法,或用开泄法,或用发散法,要以适应病情为原则。
黄帝问:什么叫逆治法与反治法?岐伯答:逆治法,就是正治法,从治法就是反治法。顺从药物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黄帝问:反治法是什么意思呢?岐伯答:就是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法。必须求病之本而有所制伏之,当先求其病之所因。开始时药性与病情虽有些相同,但最终就不同了。这种治法可以破除积聚,溃散坚结,使气机调和,疾病得愈。
【执医考纲】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论治法的应用。
【提要】
论述神机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原文】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 [1] 者何?岐伯曰:神不使 [2] 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3]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 [4] 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谓 [5] 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 [6] ,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注释】
[1]形弊血尽而功不立:患者身体瘦削、憔悴,气血不足几乎到了血要枯竭的程度,经医生药物治疗,并不见好转。
[2]神不使:意为患者脏腑气血功能衰弱而不能对医生实施的治疗作出反应。神,即神机,此处指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使,役使、运用。
[3]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甲乙经》作“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
[4]入结:即侵袭结聚之意。《太素》作“入舍”。
[5]何谓:原作“何暇”,据《太素》改。
[6]标本不得:医生的治疗得不到患者身体状态的配合。
【解析】
黄帝问:如果患者身体衰敝,气血枯竭,治疗时就不能见效,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患者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黄帝问道:什么是神气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岐伯回答说:用针刺治病,不过是通导人体的气机而已。患者要是精神衰退,意志散乱,营气卫气也不能再恢复了,其病就不能治疗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患者对物质的嗜好与欲望没有穷尽,对名利地位的忧患无休无止,这样就必使精气外泄衰败,营气枯涩而卫气消亡,所以神气就会丧失而疾病不能痊愈。黄帝问: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岐伯答: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不使”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时期人物。商朝开国元勋。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明代李梴也在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复习思考题】
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
A.食鱼而嗜咸
B.食杂而不劳
C.华食而脂肥
D.野处而乳食
E.嗜酸而食胕
2.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南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挛痹
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精不足者”,宜采取的治则是( )
A.温之以气
B.补之以味
C.阴阳双补
D.泻之于内
E.引而竭之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引”是指( )
A.利尿之法
B.导引、按
之法
C.益气升提之法
D.荡涤疏利之法
E.涌吐之法
5.《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 )
A.神不使
B.精神进
C.志意治
D.精坏神去
E.精气弛坏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的治法是( )
A.散而泻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发之
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坚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除之
B.散之
C.攻之
D.削之
E.润之
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劳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
A.濡之
B.补之
C.温之
D.摩之
E.润之
(许照艳)
【学习目标】
1.掌握标本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2.熟悉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提要】
论述标本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原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固气 [1] 。小大不利治其标 [2] ,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 [3] ,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 [4]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 [5] ,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注释】
[1]人有客气有固气:固,原作“同”,据《新校正》引全元起本改。客气为新感之外邪,固气为体内原本的邪气。则客气为致病之标,固气为致病之本。
[2]小大不利治其标:即大小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3]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对于邪气有余的实证,应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即先祛除实邪,再调理他病。
[4]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对于正气不足的虚证,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即先治现存之标症,再补其正气不足之本。
[5]间甚:间者言病情轻浅,甚者言病情深重。
【解析】
先患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当治其先病;先气血逆乱而后患病的,当先治其气血;先因寒邪致病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治其先病之寒;先患病而后发生寒证的,当治其先病。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治其先病之热;先患热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先治其中满之标,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当治其先病;先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必定先调治好泄泻,然后才能治疗其他病;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当先治其中满之标;先患中满而后发生心烦的,先治其中满的本病。人有由新感外邪而生病的,也有由体内原来之邪而生病的。但不管新感之邪或原有之邪,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当先治其大小便不利之标;大小便通利的,则治其本病。如果疾病的发生属于邪气有余的实证,则邪气为本,其他证候为标,当先治其本病之邪,然后再调治其他证候。如果疾病的发生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则正气为标,邪气为本,当先治其正气不足的标,然后再治其病邪之本。必须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缓急,细心地进行调治。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或治标或治本,应单独进行。若是先大小便不利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必须先治其大小便不利。
【执医考纲】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中“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的临床意义。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共同领袖,五帝之首。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到了20岁,就继承了王位。黄帝在位期间,治国有方,政治稳定,文化进步。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撲成,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或“岐黄之术”,即源于此。《黄帝内经》虽托名于黄帝,但并非一人一时之作。
【复习思考题】
1.下列关于标本论治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标
B.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C.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D.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E.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2.在《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中,关于“先病而后逆者”的治疗原则是( )
A.标本兼治
B.仅治其标
C.治其本
D.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E.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3.根据条文,对于“先热而后生中满者”的治疗原则是( )
A.清热泻火
B.消导中满
C.治其标
D.治其本
E.标本同治
4.“人有客气有固气”中的“客气”与“固气”分别指的是( )
A.客气指外感病邪,固气指人体正气
B.客气指内在脏腑之气,固气指经络之气
C.客气指新发病邪,固气指旧有病邪
D.客气指外界环境因素,固气指人体体质
E.客气指七情六欲,固气指五脏六腑之气
5.当疾病表现为“病发而不足”时,治疗的原则应是( )
A.仅治其标
B.仅治其本
C.标本同治
D.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E.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许照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