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掌握平息调脉法。
2.熟悉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时脉象的特点。
3.了解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提要】
论述诊法中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强调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全面性。
【原文】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1] 阴阳;审清浊 [2] ,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 [3] ,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别:分辨。
[2]清浊:清则明润光泽,属阳;浊则晦暗滞浊,属阴。
[3]权衡规矩:代指脉象。
【解析】
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看病时,先诊察病人的气色和脉象,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再审察五色的清浊,推测病变发生在哪个脏腑;观察病人喘息的形象,听病人发出的声音,知道其痛苦所在;分析脉象,了解疾病的主要影响部位;诊察寸口脉的浮沉,按压尺肤的滑涩,从而判断病因。这样全面综合分析,治疗就不会出现错误,诊断也不会出现过失。
【执医考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提要】
论述独取寸口脉以察全身疾病的原理。寸口是手太阴肺经循行处,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经起于中焦,脾胃为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情况可以从寸口体现出来。
【原文】
帝曰:气口 [1] 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2]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上下 [3] ,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拘 [4] 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5]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6]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注释】
[1]气口:又称脉口、寸口。指桡骨茎突内侧动脉搏动的诊脉部位。
[2]气口亦太阴也:张介宾曰:“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也。”
[3]上下:杨上善注:“疗病之要,必须上察人迎,下察寸口。”
[4]拘:执迷不悟。
[5]至德:至极的道德,这里指医学理论。
[6]至巧:巧,技巧。至巧,这里指针石治疗技术。
【解析】
黄帝问:为何切按气口脉,可以诊察五脏病变?
岐伯答:胃是水谷之海,是脏腑精气的源泉。饮食五味入口,藏于胃中,经脾胃的运化转输,产生精微之气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口为手太阴,实际也和足太阴关系密切。这是因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后行于脏腑营卫,五脏六腑之气同源于脾胃水谷之气,经输布吸收的变化,各个脏腑之气的衰盛就显现于气口。自然界风、暑、湿、燥、寒五气从鼻入,藏留心肺,如心肺有病变,鼻就会出现呼吸不畅、嗅觉失灵等症状。凡治病必须诊察脉象情况,审视脉候的虚实,察看精神状态,以及病情的其他表现。对鬼神迷信观念的人,很难讲通至高无上的医学道理。对厌恶针石治疗的人,不要和他们提针石治疗技术。病人不愿接受医生的治疗,病是不会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效果。
【提要】
论述平旦诊脉的原理及多种诊法合参。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 [1]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3] ,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4] ,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注释】
[1]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
[2]有过之脉:过,失常之意。指有病变的脉象。
[3]精明:指眼睛的动态、色泽,眼神是脏腑精气上注于目的表现。
[4]参伍:彼此相参互证。
【解析】
黄帝问:诊病应注意些什么?
岐伯答:诊病通常清晨时最好。此时人尚未劳作,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最能诊察有病变的脉象。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观察眼神和面部色泽的改变,以了解脏腑之强弱虚实,形体的盛衰。把了解到的情况结合,相互参合互证,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提要】
论述脉象与四时相应的机制和意义。根据《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四时脉象随自然阴阳消长而变化,因而有“规、矩、权、衡”的不同。
【原文】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 [1] 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2] 。万物之外,六合 [3] 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4] ,为冬之怒 [5]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6] ,以春应中规 [7] ,夏应中矩 [7] ,秋应中衡 [7] ,冬应中权 [7]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注释】
[1]乍(zhà):忽然、不规律。
[2]其与天运转大也:其,指脉。大,广大微妙的意思。此言脉之变化与天地运转相应,其道理广大而微妙。
[3]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地、宇宙。
[4]忿:生气,形容秋气肃杀劲急之势。
[5]怒:发怒,形容冬气凛冽风号之势。
[6]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四季气候的变动,脉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7]规、矩、衡、权:四者皆为古代的衡量器具。规,为圆之器,形容春脉圆滑;矩,为方之器,形容夏脉方正而盛;衡,秤杆,形容秋脉不上不下平衡于中;权,秤锤,形容冬脉伏沉。
【解析】
黄帝问:脉象是如何随四时变化而变动的?如何通过脉象知道疾病的部位?如何通过脉象知道疾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通过脉象知道疾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如何从脉诊上知道疾病忽然发生在外部?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答:请让我说一说脉象变化与自然界天地运转相应这个广大而微妙的道理。我们认识的和超出认知范围的所有事物,在宇宙空间的范围之内,自然界的变化都与阴阳相应。如,春天阳气生、气候温暖,夏天阳气长、气候暑热,秋金之气下降、肃杀劲急,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旺盛、风寒凛冽。这是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脉象也随之变化。春天的脉,像圆规画出来的圆,是圆滑而充满的形象;夏天的脉,像用尺画出来的方形,有棱有角,一摸就非常明显;秋天的脉,像秤杆一样,上举之力不足,但又没有完全沉下去,取平之象;冬天的脉,像秤砣似的,脉象沉。
【提要】
论述平人呼吸与脉率的关系,平息调脉的基本方法,以及脉息变化所反映的病脉、死脉及疾病。还介绍了尺肤和脉诊结合,鉴别疾病。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 [1] 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2]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3]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4]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 [5] ,尺热 [6] 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7]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注释】
[1]平人:健康无病的人。
[2]闰以太息:闰,余也,增加;太息,叹气。张志聪注:“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时,有余不尽而脉又一动,如岁余之有闰也。”
[3]平息以调之为法:医生调匀自己的呼吸,以衡量病人的脉息至数,以此为诊法。
[4]少气:一呼一吸脉各一动,则一息二至,减于常人之半矣,是正气虚衰不足的表现。
[5]躁:躁者,急疾之谓。
[6]尺热:尺肤灼热。
[7]脉涩曰痹:涩为血运不通利,故当病痹。
【解析】
黄帝问:正常人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答: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脉共跳动5次,这是因为加上了呼吸之间跳脉余数的缘故,这就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量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的脉息至数,这是诊脉的方法。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一次,是正气衰少。如果一呼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肤灼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是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8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复不再来,则精气绝竭,为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阴阳气血败乱无主,亦是死脉。
【提要】
论述真脏脉的原理及预后。
【原文】
黄帝曰:见真脏 [1] 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 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2]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 [3] 也,故曰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注释】
[1]真脏:毫无胃气,唯见脏腑真气暴露于外的脉象,叫真脏脉。脉无胃气,即脉象中失去胃气雍容和缓之象。
[2]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五脏之气各按其当旺之时,随同胃气出现于手太阴寸口脉,而呈现弦、钩、毛、石等脉象变化。
[3]病胜脏:邪气盛而脏腑指精气衰减。
【解析】
黄帝问:无胃气而脏腑真气独见的脉象是死脉,这是为何?
岐伯答:维持五脏生命活动的精气都来源于胃,胃气是五脏的根本,是它们气的来源。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经,必须依赖胃气的滋养,才能到达手太阴经。五脏精气只有在胃气的资助下,才能按其当旺的时令,与胃气共同到达手太阴经寸口部,表现出正常脉象。因此,当邪气盛时,精气就会衰弱,病情严重时,胃气无法与五脏之气一同到达手太阴经。若真脏脉出现,脉象完全失去柔和滑利之象征,意味着邪气亢盛而精气衰竭,胃气败亡不能滋养五脏,预后不佳。
滑寿,字伯仁,号撄宁生,元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神医”或“老仙”。所著《诊家枢要》一书是系统学习脉诊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必读书目,书中规范了诊脉方法,厘定30种脉象的主病,设置浮沉迟数滑涩六纲统领诸脉,重视妇人、小儿脉象,并详论“七绝脉”,是中医诊断方面的重要著作。
【复习思考题】
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除哪项外均是平旦诊脉的原因( )
A.经脉未盛,络脉调匀
B.气血未乱
C.阳气已散
D.饮食未进
E.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2.《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冬脉所应之象为( )
A.规
B.矩
C.衡
D.权
E.毛
3.《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者提示( )
A.平人
B.少气
C.病温
D.病风
E.病痹
4.《素问·五藏别论》言“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的“至巧”是指( )
A.巧妙的针石技术
B.高妙的医疗技术
C.至精的技巧
D.至精的技术
E.极为灵巧
(巫鑫辉)
【学习目标】
1.掌握察五色、望精明的要点。
2.熟悉五脏之色的诊断。
3.了解“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的内涵。
【提要】
论述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点。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1] 。赤欲如白裹朱 [2] ,不欲如赭 [3]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 [4] 之泽,不欲如蓝 [5]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6] 。五色精微象见 [7] 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注释】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姚止庵注:“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气充足,精华发现于外也。”
[2]白裹朱:白通“帛”,指白色丝织物;朱,朱砂。形容面色隐然红润而不露。不论面现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顺,枯槁暴露为逆。
[3]赭:代赭石。其色赤而灰暗不泽。
[4]苍璧:苍,青色;璧,玉石。
[5]蓝:蓼蓝,一种植物,干枯后呈暗蓝绿色。
[6]地苍:地之苍黑,枯暗如尘。
[7]五色精微象见:五脏之真脏色暴露于外。
【解析】
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是元气充足,精华现于外的表现。赤色应像帛裹朱砂,红润而不显露,不应像赭石,色赤灰暗无光泽;白色应像鹅的羽毛,白净光泽,不应像盐那样白而干燥没有生气;青色应是青而明润如碧玉,不应像蓼蓝干枯后那样暗沉无光;黄色应像纱罗包裹着雄黄,黄而明润,不应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像重漆之色,深邃而有光泽,不应像土地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眼睛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出现视觉障碍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表现。
【提要】
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位置、深浅和严重程度。
【原文】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 [1] ,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2] 。(《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注释】
[1]抟(tuán):同“团”,与散相对而言。
[2]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医生聚精会神诊察,才能正确剖析病情的既往和预后。
【解析】
面色沉滞晦浊,主病在里在脏;浮露鲜明,主病在表在腑。色见黄赤多属风热;色青黑多为气血凝滞,见疼痛类疾病;色白主寒证;局部肤色黄润,如软膏脂,是疮疡化脓的表现;局部深红通常表示有瘀血;疼痛剧烈,可以导致肌肉痉挛;受寒严重,会出现皮肤麻木不仁。五色在面部的变化,均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观察五色的浮沉,可判断病邪浅深;观察五色的光润和枯槁,可推测病情轻重;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可了解病程长短;观察病色出现的位置,可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全神贯注诊察,才能心中了然,正确剖析病情的既往和预后。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家。据《史记》的记载,扁鹊年轻时师从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善于诊断,尤精于望诊和脉诊。史载其以望诊判断齐桓侯病证,由浅入深,并预言其预后不佳,齐侯因拒绝接受诊治,果然不起。又曾从脉象判断虢太子之“尸蹶证”为假死,并据此以针熨诸法而救活。
【复习思考题】
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 )
A.气之华
B.血之华
C.精之华
D.神之华
E.色之华
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应欲如( )
A.赤欲如帛裹朱
B.白欲如盐
C.青如蓝
D.黄欲如土
E.黑如地苍
3.关于面部五色与疾病性质的对应关系,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
A.黄与赤色均代表风邪侵袭
B.青与黑色均指示体内有疼痛
C.白色仅表示体内有寒邪,无其他含义
D.黄色一定表示体内有热毒
E.赤色显著即表示患者出血严重
4.在中医望诊中,关于面部肤色的健康表现,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
A.红色应如赭石般深红,显示气血旺盛
B.白色应如盐粒般洁白无瑕,表明肺气充盈
C.青色应如苍璧般有光泽,而非深蓝,显示肝气条达
D.黄色应如黄土般自然,反映脾胃功能正常
E.黑色应如浅灰色,表示肾气充足
5.“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哪一方面的中医诊断原则?( )
A.闻声辨病,通过声音判断健康状况
B.切脉知病,脉象是疾病的重要反映
C.问诊了解病史,以助诊断
D.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反映内脏气血状况
E.触诊检查患者体表,感知病变
(巫鑫辉)
【学习目标】
1.熟悉社会情志因素对机体的影响。
2.了解医者诊病易犯之过。
【提要】
阐述医生在问诊时常易出现的过失,需了解患者贵贱贫富的生活变化。
【原文】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 [1]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2]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3] ,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4] 。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 [5] 。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注释】
[1]尝贵后贱:尝,曾经。指一个人从尊贵的地位跌落到卑贱的境地。
[2]脱营:形体消瘦,血脉虚减。指情志抑郁、忧思过度所致的营血虚损性疾病。
[3]失精:身体虚弱、精气不足。指情志郁结加贫困缺乏营养,导致精气衰少的疾病。
[4]五气留连,病有所并:五气,五脏之气。意谓脱营、失精者均可导致五脏之气运行不畅,形成气滞,气滞则血行受阻,进而影响到脏腑的正常功能,产生疾病。
[5]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洒洒,恶寒之貌。病气深,谷气尽,无气则阳虚,故洒然畏寒,阳虚则神不足,故心怯而惊。
【解析】
黄帝说:在诊病前,必须询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未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情况称“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称“失精”,这是由于五脏之气郁结,积久为病。医生诊察时,由于病的初期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感到疑惑,不知是何病。病人身体日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逐渐深重,真气被耗,阳气虚衰,形寒怕冷,时时感到气短、心悸。病势日益深重,这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如果不深入询问病情,也会犯治疗上的错误,这是诊治中的第一个过失。
【提要】
阐述医生在问诊时常易出现的过失,需了解患者的饮食居处优劣,精神情志所伤。
【原文】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1]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 [3] ,此治之二过也。(《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注释】
[1]沮(jǔ):颓丧、败坏。
[2]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去,离开。气逆于上故满脉,精脱于中故去形。
[3]邪气乃并:阳脱者,邪并于阴;阴脱者,邪并于阳。
【解析】
诊病时,必须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情况。如果病人经历了精神上极度的欢乐和痛苦,或先乐后悲等情况,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竭绝,身体衰败。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气血厥逆上行,充满经脉,精气离散,形体衰弱。学识粗浅的医生在诊治这些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补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就会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乘虚而入,这是诊治中的第二个过失。
【提要】
阐述医生问诊时常易出现的过失,需了解患者的疾病始末过程。
【原文】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 [1] ,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 [2] ,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 [3] 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 [4] 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注释】
[1]有知余绪:有通“又”;余绪,即末端。又察知疾病的本末。
[2]离绝菀结: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
[3]故:旧也。
[4]亟:多次。
【解析】
凡诊治疾病,必须认识发病的原因、经过情况和疾病的预后。在切脉问诊时,应注意结合男女生理、病理特点。还要了解是否有生离死别、意愿不遂、忧恐喜怒等情志变化,这些因素可使五脏虚弱,气血运行失常。医者如果不能理解此道理,还有什么诊治技术可言。曾富有后来遭受重大损失的人,会因为情绪的巨大波动损害心神,导致筋脉受损,形体虽然还能行动,但身体的润泽不再持续。因此,原有的伤害和郁结没有得到解除,郁而化热,久则成脓,脓血蓄积,使人寒热交作。技术粗浅的医生治疗时,不知是因脓积劳伤所生,以为是伤寒发热,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气血大泄而病情加重,身体疲乏,筋脉拘挛,死日有期可待。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辨,又不问其发病原因,只是说病情危重,这也是粗率的医生,此为诊治上的第五个过失。上述五种过失,都是由于医术不精,不通人情所致。
恽树珏(1878—1935年),字铁樵,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伤寒广要按·诊察续》中阐述问诊内容,包括问自觉症和临诊时不易获取的他觉症。其中辨自觉症为诊治外感热病的主要依凭,指患者的主观感觉。此外,口味、渴否、欲饮否、饮食喜寒喜热、饥否、思食否等与饮食相关的感受也是判断机体功能的重要证据。他觉证,则指他人可以感觉的各种症状。可概括为热、汗、舌、二便等。
【复习思考题】
1.根据《素问·疏五过论篇》凡未诊病者,必问其( )
A.尝贵后贱
B.饮食
C.居处
D.暴乐暴苦
E.始乐后苦
2.在《素问·疏五过论篇》中,关于诊病前询问患者生活情况的重要性,下列哪一项描述最为准确?( )
A.询问饮食居处是为了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
B.暴乐暴苦的情绪变化对诊断无实质性影响
C.了解患者的饮食居处及情绪变化有助于判断精气是否受损
D.询问生活情况仅是为了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E.暴怒和暴喜只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无关
(巫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