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六
病证

项目一 热病

【学习目标】

1.掌握热病的治疗方法。

2.熟悉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提要】

论述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1] 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 [2] 者,诸阳之属 [3] 也,其脉连于风府 [4] ,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 [5] 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 [6] 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注释】

[1]伤寒:病名。广义伤寒,泛指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此处为广义伤寒。

[2]巨阳:太阳。

[3]属:统率、聚会。

[4]风府:属督脉,为足太阳经、督脉、阳维脉交会之处。

[5]寒:代表六淫外邪。

[6]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外邪,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解析】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经脉。太阳经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其脉都连于风府,所以太阳经能统率人身阳经之气。人感受四时邪气,正邪交争,阳气郁遏,均可致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就难免死亡。

二、伤寒六经分证和治法

【提要】

论述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提出“汗”“泄”治疗方法。

【原文】

伤寒一日 [1] ,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 [2] 目疼而鼻干,不得卧 [3] 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 [4]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 [5] 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 [6] ,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 [7] ,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 [8] 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注释】

[1]一日:一日与下文二日、三日等都指外感热病传变或者转愈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并非局限于具体日数。

[2]身热:阳明主肌肉,身热尤甚。

[3]不得卧:邪入阳明,影响于腑,胃中不和,故不得安卧。

[4]少阳主骨:骨,原作“胆”,今据《甲乙经》《太素》改。《灵枢·经脉》有“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可证。

[5]未入于脏:指邪气仍在三阳之表,而未入三阴之里,故可汗而已。

[6]嗌:咽喉。

[7]不满:按上文不言腹满,此为衍文。

[8]大气:此指邪气。

【解析】

伤寒一日,太阳经受邪(足太阳经上额交巅,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部、脊背及腰间僵硬疼痛。二日,阳明经受邪,阳明经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目,下行入腹,所以发热较严重、目痛、鼻干、不得安卧。三日,少阳经受邪,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都受邪,尚未入里入阴,所以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邪,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邪,足少阴经脉贯肾络于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邪,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都受邪,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畅,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表里两经没有同时受邪发病,则第七日太阳经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经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经病衰,耳聋微微舒缓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经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想进饮食;十一日,少阴经病衰,口不渴,腹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经病衰,阴囊收缩和少腹拘急的症状微微舒缓。邪气都去,病也逐渐痊愈。治疗时,疏通调治病变所在的各脏腑经脉,病气将日渐衰退而愈。热病未满三日,病邪在三阳之表,可用发汗解表法使热退;已满三日,邪入三阴之里,用清泄里热法使热平。

【执医考纲】

《素问·热论》中“治之各通其藏脉……可泄而已”的内涵及意义。

杏林花繁

秦伯未(1901—1970年),名之济,号谦斋,上海浦东人。代表作有《谦斋医话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等。秦老在论及张仲景的伟大成就时总结道:“张仲景……认识到热性病和杂病各有不同的特点,病情复杂,变化急剧,治疗上最多困难。他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了病症不同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素问·热论》的三阳三阴,代表着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不同阶段,并以此六个阶段的不同证候群作为提纲,而细加分析(即辨证),并据以立法处方论治。”

三、劳风病的病位、症状及治法

【提要】

论述劳风病的病变部位、症状、治法及预后。

【原文】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解析】

黄帝问: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答: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黏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黄帝问:怎样治疗呢?岐伯答: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充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黏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执医考纲】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劳风法在肺下……伤肺则死也”的理解及其应用。

【复习思考题】

1.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

A.风池

B.风府

C.百会

D.大椎

E.阳维

2.《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 )受之。

A.太阳

B.阳明

C.少阳

D.太阴

E.巨阳

3.《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 )法。

A.吐

B.下

C.汗

D.清

E.和

4.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则( )

A.病轻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E.愈甚

5.《素问·热论》认为伤寒四日,则( )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少阳受之

D.太阴受之

E.巨阳受之

(冯文林)

项目二 厥病

【学习目标】

1.掌握寒厥、热厥的含义。

2.熟悉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

3.了解寒厥、热厥的主要表现。

【提要】

论述寒厥、热厥的含义、病因病机、主要表现。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1]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 [3] ,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 [4] ,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注释】

[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三阳脉气衰于下,则阳气少而阴气盛,阴盛则寒,故发为寒厥。阳气,指足三阳经脉之气。

[2]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三阴脉气衰于下,则阴气少而阳气盛,阳盛则热,故发为热厥。阴气,指足三阴经脉之气。

[3]五指之表:足三阳经均起于足趾之外侧端,故曰五指之表。指,通“趾”。表,外侧。

[4]五指之里: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之内侧端,故曰五指之里。里,内也。

【解析】

足三阳经之气虚衰,阴寒内盛,表现为以足下寒为首发症状的寒厥;足三阴经之气虚衰,虚热外扰,表现为以足下热为首发症状的热厥。

足三阳经之气均走于足趾的外侧,足的阴经集于足底而汇集到足心,所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使足底发热。

足三阴经之气均起于足五趾的内侧,汇集于膝下后,向上聚于膝关节上部,所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从足五趾至膝关节上部发冷,这种冷,非为外感之寒,乃内生之寒。

杏林花繁

全元起,南朝时齐梁间人,履贯欠详。善医术,其医术悉本诸《黄帝内经》,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尝任侍郎,著有《注黄帝素问》八卷,是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代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唐代王冰注释《素问》,亦曾参考其书。

【复习思考题】

1.《素问·厥论》中“热厥”的主症是( )

A.高热

B.肢厥

C.头晕

D.足下热

E.仆倒

2.《素问·厥论》中“寒厥”的主症是( )

A.手足逆冷

B.足下寒

C.手足青至节

D.五趾至膝上寒

E.五趾至膝下寒

3.《素问·厥论》“阴气衰于下”句中之“阴气”是指( )

A.元阴之气

B.五脏之气

C.营阴之气

D.足三阴经气

E.肝肾之气

4.《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句中之“阳气”是指( )

A.肾阳之气

B.脾阳之气

C.卫阳之气

D.足三阳经气

E.六腑之气

5.《素问·厥论》指出,“阳气衰于下”则为( )

A.寒厥

B.煎厥

C.大厥

D.薄厥

E.热厥

(冯文林)

项目三 痹病

【学习目标】

1.掌握脏腑痹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2.熟悉痹病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痹病的分类。

一、痹病的病因病机和分类

【提要】

论述痹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分类。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1]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2] ,寒气胜者为痛痹 [3] ,湿气胜者为著痹 [4] 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 [5] 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注释】

[1]风寒湿三气杂至: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侵犯人体。

[2]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又称风痹。

[3]痛痹:关节疼痛,寒冷,固定不移。又称寒痹。

[4]著痹:关节疼痛,沉重。又称湿痹。

[5]内舍于其合:指邪气入里客于五体,深入与之相合的五脏。

【解析】

风、寒、湿三种邪气错杂而至相合伤人而形成痹证。其中风邪偏胜的叫作行痹,寒邪偏胜的叫作痛痹,湿邪偏胜的叫作著痹。

冬季感受风寒湿三气发为痹证的,称为骨痹;春季感受风寒湿三气发为痹证的,称为筋痹;夏季感受风寒湿三气发为痹证的,称为脉痹;长夏感受风寒湿三气发为痹证的,称为肌痹;秋季感受风寒湿三气发为痹证的,称为皮痹。

五脏都有外合,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向内稽留在其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风寒湿邪气,向内稽留在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风寒湿邪气,向内稽留在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风寒湿邪气,向内稽留在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风寒湿邪气,向内稽留在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风寒湿邪气,向内稽留在肺。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二、脏腑痹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提要】

论述脏腑痹的临床表现。

【原文】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1] ,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2]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3]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4]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 [5] ,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 [6] 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 [7] ,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注释】

[1]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

[2]上为引如怀:开满弓则形圆,以此形容腹胀大,如怀妊之状。

[3]尻(kāo)以代踵,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谓足不能行,以尻代之。脊以代头,谓头俯不能仰,背驼甚,以致脊高于头。尻,尾骶部。踵,足后跟。

[4]上为大塞:上,指上焦。大塞,即“痞塞”。

[5]出不得:小便不通。

[6]胞痹:胞通“脬”,胞痹,即膀胱痹。

[7]若沃以汤:好像灌以热汤,形容按之热盛也。

【解析】

肺痹为心烦胀满,气喘,呕吐;心痹为血脉不通,心烦,心悸,突然气机上逆而喘息,咽喉干燥,易嗳气,厥逆之气上行则引起恐惧;肝痹为夜眠多惊,多饮水而小便频数,腹部胀大如怀孕;肾痹为腹胀满,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而脊高于头;脾痹为四肢倦怠,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为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常有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为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似灌热水感,小便涩滞不爽,鼻流清涕。

【执医考纲】

《素问·痹论》中“凡痹之客五藏者……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的内涵及意义。

杏林花繁

汪昂为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其治疗痹症学术思想集中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之中,上遵《黄帝内经》四时气候相关的痹症思想,中禀《金匮要略》袪邪治痹之法,下撷历代诸家之论不乏新解,并首次提出痹痿统一的观点,于方药后注明六经所归以明病所,重视外邪强弱与气血盛衰,以祛风、理血、补养为治痹法则,并在治疗时在常用酒为溶媒,增强药力。

【复习思考题】

1.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肾痹

E.骨痹

2.据《素问·痹论》,春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肾痹

E.肝痹

3.据《素问·痹论》,夏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筋痹

B.脾痹

C.心痹

D.脉痹

E.骨痹

4.据《素问·痹论》,至阴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脾痹

B.著痹

C.肌痹

D.脉痹

E.筋痹

5.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皮痹

B.肺痹

C.行痹

D.著痹

E.筋痹

(冯文林)

项目四 痿病

【学习目标】

1.掌握“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熟悉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各类痿证的症状。

一、五体痿的基本内容

【提要】

论述痿病的概念、五体痿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 [1] ,则皮毛虚弱急薄 [2] ,著 [3] 则生痿躄 [4]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不挈 [5] ,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注释】

[1]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

[2]急薄:形容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

[3]著:留着不去也。

[4]痿躄(bì):统指四肢萎废不用。躄,两腿行动不便。

[5]枢折不挈(qiè):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一样。枢,枢纽,转轴,这里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举。“不”原脱,可据文义补于“挈”前。

【解析】

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有热,灼伤津液,则肺叶焦枯,使皮毛失养而虚弱,出现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邪热留着不去,则发生四肢萎废不用;心有热,则下部经脉气血厥逆而上,气血上逆则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产生脉痿,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一般,足胫弛纵而不能着地行走。肝有热,则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筋膜干枯则筋脉挛缩拘急,产生筋痿。脾有热,则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产生肉痿。肾有热,则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产生骨痿。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

【提要】

论述痿证的病因病机。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 [1] 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 [2] ,则发肺鸣 [3] ,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4]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则心下崩 [5] ,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脉痹 [6] ,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 [7] 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8]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 [9] 也。有渐 [10] 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注释】

[1]脏之长:肺居脏腑之最高位,故为脏之长。

[2]有所失亡,所求不得:若所爱之物亡失,有所求而不得遂愿。

[3]肺鸣:呼吸喘息有声。

[4]胞络绝:胞络,心主包络之脉。绝,阻绝之意。

[5]心下崩: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病火发,迫血妄行,遂下流于小肠与膀胱。崩,崩溃。

[6]脉痹:原作“肌痹”,据《太素》改。

[7]宗筋:指男子前阴。

[8]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白带。

[9]使内:入房。

[10]渐:浸渍。

【解析】

肺主气、朝百脉、居于五脏之上,又是心的华盖,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亡失,或个人愿望、所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出现呼吸喘息有声,进而气郁化热,肺叶枯焦,所以说五脏因肺热而肺叶枯焦(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精气不能正常敷布于周身,四肢百骸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过度,则心包之络脉阻绝,心包之络脉阻绝则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生脉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则男子的前阴弛缓,形成筋痿,以及男子滑精、女子带下,所以《下经》说:筋痿之病发生在肝,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在湿中浸渍,在水中工作,如果湿邪留滞,居所伤湿,肌肉受湿邪浸渍,发生痹阻不通而且麻木不仁,日久发展而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口渴是阳热之气内侵,伤及阴液,内侵的邪热稽留在肾,肾为水脏,现在水不胜火,则骨枯髓虚,所以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是由大热所致。

三、痿病的治疗

【提要】

论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临床意义。

【原文】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1] 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2]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3] 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4] ,与阳明合于宗 筋,阴阳揔宗筋之会 [5] ,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6] ,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注释】

[1]独取阳明:强调治疗痿病取阳明经的穴位。

[2]宗筋:总全身之诸筋,故曰宗筋。又众筋聚于前阴,故前阴亦可称宗筋。宗者,总也。

[3]机关:指关节。

[4]主渗灌溪谷:谓滋养肌肉腠理。渗灌,渗透灌溉,滋养之义也。溪谷,指肌肉腠理。

[5]阴阳揔宗筋之会:阴阳指阴经阳经。揔,汇聚也。

[6]阳明为之长:阳明为诸经的统领。

【解析】

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全身之的筋膜,全身之的筋膜主司约束骨节而滑利关节。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肌肉分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总会聚于前阴,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阳明经能主持诸经,阴经阳经统受带脉的约束,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不能约束收引,所以两足痿弱不用。

【执医考纲】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故足痿不用也”的临床指导意义。

杏林花繁

皇甫谧(215—282年),魏晋间著名医家。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人。代表作《针灸甲乙经》。在治疗痿证时,皇甫谧谨守《黄帝内经》中痿证病机,在遵循“治痿独取阳明”原则的基础上,针灸选穴常选阳经穴位,从《甲乙经》先后所列之治痿8个穴来看,阳经穴占6个(地仓、京骨、绝骨、丘墟、光明、阳谷),即占大多数,这一取穴原则,一直沿袭至今。

【复习思考题】

1.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2.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3.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的( )

A.骨痿

B.痿躄

C.脉痿

D.筋痿

E.肉痿

4.肌肉不仁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骨痿

B.肉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5.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 )

A.经脉

B.宗筋

C.经筋

D.肌肉

E.络脉

(冯文林)

项目五 痛病

【学习目标】

1.掌握痛病的病因病机。

2.熟悉不通则痛的机制。

3.了解不荣则痛的机制。

【提要】

论述痛病的病因病机。

【原文】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 [1] ,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2] ,泣而不行 [3]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注释】

[1]卒痛:忽然疼痛。

[2]稽迟:稽留迟缓。

[3]泣而不行:指寒邪凝滞气血,使气血运行涩滞不行。泣同“涩”。

【解析】

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留滞不行,滞涩而不通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或者血气少,或者血气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杏林花繁

林亿,宋代医家。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嘉佑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复习思考题】

1.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则( )

A.气血稽迟,泣而不行

B.血不得散

C.血少

D.气不通

E.脉缩绻而绌急

2.据《素问·举痛论》寒客于脉外则( )

A.气血稽迟,泣而不行

B.血不得散

C.血少

D.气不通

E.脉缩绻而绌急

3.据《素问·举痛论》寒客于脉中则( )

A.气血稽迟,泣而不行

B.血不得散

C.血少

D.气不通

E.脉缩绻而绌急

4.《素问·举痛论》论五脏卒痛之病因为( )

A.瘀血

B.炅气

C.跌仆

D.七情

E.寒气

5.《素问·举痛论》论五脏卒痛的发生,是因邪气侵入( )

A.经脉

B.五脏

C.六腑

D.气血

E.筋骨

(冯文林)

项目六 咳嗽

【学习目标】

1.掌握“外内合邪”“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皆聚于胃、关于肺”的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

一、咳嗽的发病机理

【提要】

论述“外内合邪”“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 [1] 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2] 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3]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4] 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 [5] 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注释】

[1]皮毛者,肺之合:五体(筋脉肉皮骨)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关联,故肺合皮毛。

[2]邪气以从其合:邪气侵犯人体,先客于在外的五体,再循经深入与之相合的脏腑。

[3]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若不在肺当令之时,其他脏腑各自在当令之时受邪,都会传给肺而发生咳嗽。非其时,不在肺当令(秋天)之时。各,代指其他脏腑。之,代指肺。

[4]治时:指五脏在一年中分别所主的时令。

[5]至阴:代指长夏。

【解析】

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而不仅仅是肺有病才会使人咳嗽。皮毛是肺之外的外合,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从皮毛而影响到肺。寒冷的饮食进入胃,寒气循着肺脉上到肺,引起肺寒,肺寒则内外寒邪相合,从而侵袭肺,发为肺咳。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并非在肺所主的秋季,分别波及肺而引起咳嗽。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各自所主旺的时令感受了寒邪就会发病,轻微的则发为咳嗽,严重的则有腹泻、腹痛为兼症。当秋季之时,肺先感受邪气;当春季之时,肝先感受邪气;当夏季之时,心先感受邪气;当长夏之时,脾先感受邪气;当冬季之时,肾先感受邪气。

【执医考纲】

《素问·咳论》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肺之令人咳,何也?……乘冬则肾先受之”理论。

二、脏腑咳的临床表现

【提要】

论述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皆聚于胃、关于肺”的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1]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 [2] 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 [3] 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4]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5]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 [6] ,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7] ,使人多涕唾 [8] 而面浮肿气逆也。(《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注释】

[1]喉痹:病名。指咽喉阻塞肿痛一类的病。

[2]两胠(qū)下:左右腋下。

[3]阴阴:即隐隐。

[4]长虫出:蛔虫居肠胃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出。

[5]遗矢:大便失禁的意思。矢同屎,即大便。

[6]失气:从肛门排气,俗称放屁。

[7]聚于胃,关于肺:汇聚在胃,关联于肺。此指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意思。

[8]多涕唾:痰增多。与下句面浮肿气逆结合来看,是痰湿内盛。

【解析】

肺咳的症状,咳嗽伴气喘有声,严重的痰中带血。心咳的症状,咳嗽伴心痛,咽部如物梗塞,严重的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肝咳的症状,咳嗽伴两侧胁肋下部疼痛,严重的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左右腋下胁肋部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嗽伴右胁下疼痛,隐隐牵引肩背,严重的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嗽伴腰背互相牵引作痛,严重的咳吐稀痰涎沫。

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愈,则胃就受邪发病,胃咳的症状是咳嗽伴呕吐,严重的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邪发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伴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邪发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伴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邪发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放屁,咳嗽一停则放屁也止。肾咳不愈,则膀胱受邪发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伴遗尿。上述各种咳嗽经久不愈,则三焦受邪发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伴腹满,不思饮食。这些都是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使人多痰,面部浮肿,气机上逆。

杏林花繁

赵献可,字养葵,明代医家,鄞县(今浙江省鄞州区)人,著有《医贯》《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其温补学思想亦始终贯穿在咳嗽的治疗之中,在《医贯·咳嗽论》中指出外感咳嗽,补脾为主,虚则补母;咳嗽暴重,滋肾为要,虚则补子;火烁肺金,滋阴降火,肺肾同调;脾虚痰嗽,六君八味,引水归原。

【复习思考题】

1.《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 )邪。

A.燥

B.寒

C.湿

D.热

E.暑

2.《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 )而行。

A.肺脉

B.胃脉

C.脾脉

D.心脉

E.肾脉

3.据《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 )之中。

A.肺咳

B.心咳

C.肾咳

D.肝咳

E.脾咳

4.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 )

A.肝咳

B.胃咳

C.大肠咳

D.小肠咳

E.六腑咳

5.据《素问·咳论》,咳病甚则唾血常见于( )

A.胃咳

B.心咳

C.脾咳

D.肺咳

E.肝咳

(冯文林)

项目七 肿胀与癥瘕

【学习目标】

1.掌握水胀、鼓胀、肤胀的鉴别要点。

2.熟悉肠覃、石瘕的形成、临床意义。

3.了解肠覃、石瘕的治疗。

一、水胀、肤胀、鼓胀的症候特点和鉴别

【提要】

论述水胀、肤胀、鼓胀的症候特点及其鉴别。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 [1] 与肤胀、鼓胀 [2] 、肠覃、石瘕、石水 [3] ,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4] ,其颈脉动 [5] ,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 [6] ,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7]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 [8]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 [9] ,此其候也。(《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注释】

[1]水:水肿。

[2]鼓胀:腹胀,腹色变黄,腹壁青筋隆起。

[3]石水:为衍文,或后脱其释文,俟考。

[4]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下眼胞微肿,好像刚睡醒起来的样子。目窠,眼睑。

[5]其颈脉动:颈脉,谓耳下及结喉旁人迎脉。动,搏动明显。

[6]瘇:通“肿”。

[7] (kōng kōng):指肤胀病皮肤厚如鼓皮。

[8]窅(yǎo):深陷。此指水肿以手按之不起。

[9]腹筋起:腹壁青筋暴露。《太素》“筋”作“脉”。

【解析】

水胀病发生初期,先见眼皮微肿,就像刚起床时的人眼胞微肿一样,人迎脉搏动明显,经常咳嗽,阴器与大腿内侧间寒冷不温,足胫部浮肿,腹部胀大,水胀病已形成。用手按压病人腹部,松手后皮肤随手而起,如同按压装水的囊袋一样有波动感,这是水胀的证候。

肤胀是寒邪侵入皮肤之间,腹部胀气,外形膨隆,叩击呈鼓音,中空不坚实,腹部胀大,全身肿胀,皮肤厚,用手按压腹部,腹壁凹陷,手离开腹壁后仍不能恢复原状,腹部皮肤颜色没有变化,这是肤胀的证候。

腹部和全身都肿胀,与肤胀病肿胀的情况相同,膨胀鼓胀病的肤色青黄,腹壁有脉络显露、突起,这是鼓胀的证候。

二、肠覃、石瘕的症候特点和鉴别

【提要】

论述肠覃、石瘕的症候特点及其鉴别,以及治疗原则。

【原文】

肠覃 [1] 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瘕 [2] 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 [3] ,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 [4] 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 [5] ,寒气客于子门 [6] ,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 [7]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8] 。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9]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注释】

[1]覃:通“蕈”。

[2]瘕:瘕,原作“癖(pǐ)”,积也,根据《针灸甲乙经》卷八第四、《黄帝内经太素·胀论》改。

[3]离岁:超过一年。

[4]石瘕(jiǎ):妇女腹中结硬如石,故名石瘕。

[5]胞中:胞宫之中。

[6]子门:子宫之门,即宫颈口。

[7]衃(pēi)以留止:指怀血瘀结在胞宫之中,当泻不泻。衃,衃血。

[8]月事不以时下:月经不能按时未潮。

[9]导而下:引血下行。

【解析】

寒邪侵袭肠外,与卫气相互搏击,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因为气行有所牵制,寒邪聚积、停留在体内,致病的邪气随之产生,息肉形成。肠覃初期,腹部的肿块像鸡蛋那样大,逐渐增大,直到完全形成时,腹部隆起好像怀孕一样,病久者可超过一年,用手按压,肿块很坚硬,推之能够移动,月经按时来潮。这是肠覃的证候。

石瘕病灶在子宫之内,由于寒邪侵犯子宫口,子宫口闭塞,气血不能流通,应排出的经血不能排出体外,凝聚的死血停留在子宫内,日益增大,腹部隆起像怀孕一样,月经不能按时来潮。这种病都是女性患的,可以用破血逐瘀的方法治疗。

杏林花繁

钱潢,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代医家。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遂立志习医。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该书对《伤寒论》传世之条文,重新编订,详加诠释,在论述、析义、辨误、主治等方面,颇见创见,对后世影响很大。

【复习思考题】

1.《灵枢·水胀》中“肠覃”是因寒气客于( )

A.肠内

B.肠外

C.血络

D.胞中

E.阑门

2.《灵枢·水胀》中“石瘕”是因寒气客于( )

A.肠内

B.胞内

C.胞外

D.脬内

E.子门

3.根据《灵枢·水胀》,鼓胀与肤胀的共同症状是( )

A.皮厚

B.腹筋起

C.腹胀身皆大

D.如裹水之状

E.如怀子之状

4.根据《灵枢·水胀》,肠覃与石瘕的共同点是( )

A.月事以时下

B.如怀子

C.如裹水之状

D.如新卧起之状

E.皮厚

5.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色苍黄,腹筋起”症状表现的是( )

A.水胀

B.肤胀

C.鼓胀

D.石瘕

E.肠覃

(冯文林)

项目八 风病

【学习目标】

1.掌握“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的临床意义。

2.熟悉多种风病的病因病机。

3.了解多种风病的临床表现。

一、风病的发病机制

【提要】

论述“风者善行而数变”的临床意义。

【原文】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 [1] 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 [2] ,其热也则消肌肉 [3] ,故使人怢栗 [4] 而不能食,名曰寒热。(《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注释】

[1]洒(xī)然:怕冷的样子。

[2]衰食饮:食欲减少。

[3]消肌肉:肌肉消瘦。

[4]怢(tū)栗:寒战。

【解析】

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使阳气不能通调于内而外泄,或者阳气不能发泄于外而内郁。然而风邪游走动荡,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风寒伤胃则饮食衰少;风邪化热,灼伤津液则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与发热交替发作,而且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二、多种风病的形成

【提要】

论述多种风病的形成,理解“风者百病之长”的临床意义。

【原文】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系 [1] ,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 [2] 也,至 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 [3] ,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注释】

[1]头系:乃头中之目系。

[2]风者百病之长:指风是诸多疾病的统领。长,统领。

[3]无常方:没有规律。

【解析】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脉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若风邪各自侵入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偏中于人体某脏某位,则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则为脑风病。风邪侵入眼联系脑的脉络,则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受风邪,则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受风邪,则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受风邪,则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为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在外的腠理,则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然而都是风邪入侵所致。

杏林花繁

罗天益,元代医家,师从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罗氏认为,头风之病机与肝经风盛有关,金来克之,是子来犯母也。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用人参消风散。如头面诸风,偏正头痛,心肺邪热,则用龙脑芎犀丸调治。若头风发作出现头昏目眩、脑痛耳鸣、鼻塞声重,则用神清散治之以消风壅、化痰涎。若雷头风则用清震汤治疗。

【复习思考题】

1.根据《素问·风论》,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

A.风易伤阳

B.善行而数变

C.上先受之

D.风性开泄

E.风胜则动

2.《素问·风论》中的“内风”,是指( )

A.风邪直中于内

B.肝阳化风

C.入房汗出中风

D.久风入中

E.阴虚风动

3.《素问·风论》中“目风”的病因是( )

A.内侵于目

B.风犯睛明

C.风中风府

D.肝风上扰

E.风入系头

4.《素问·风论》中的“漏风”的病因是( )

A.汗出中风

B.饮酒中风

C.新沐中风

D.腠理中风

E.体虚中风

5.《素问·风论》中“脑风”的病因是( )

A.风气与阳明入胃

B.风气与太阳俱入

C.风入系头

D.风气循风府而上

E.风气循风池而上

(冯文林)

项目九 瘅病

【学习目标】

1.掌握脾瘅的病因病机、治疗。

2.熟悉胆瘅的病因病机。

3.了解脾瘅、胆瘅的治疗。

一、脾瘅

【提要】

论述脾瘅的病因病机、治疗。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 [1] 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 。治之以兰 [3] ,除陈气也。(《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注释】

[1]五气之溢:五气,五谷之气。水谷五味化于脾,其气上溢,则口中甘味。

[2]消渴:病证名,口渴多饮。

[3]兰: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

【解析】

患口中发甜是五谷化生的精气上泛于口所致,病名叫作脾瘅。五味入于口,在胃中贮藏,脾为胃转输水谷精气,水谷精气滞留在脾(上泛于口),所以使人口中发甜,这是肥甘厚腻之的食物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使人产生内热,甘味使人中满(湿热困脾,脾失健运),所以五谷精气上泛于口,会转成消渴病。用兰草治疗,以排除久积脾胃的湿热邪气。

二、胆瘅

【提要】

论述胆瘅的病因病机、治疗。

【原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1]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 [2] 中。(《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注释】

[1]胆瘅:病名。因胆热,气上溢而口苦,故名。

[2]《阴阳十二官相使》:古医书名。今已亡佚。

【解析】

患口中发苦的,治疗时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口苦的病名叫作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受肝胆支配。这种病人,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导致胆气郁结,胆汁循经上泛,于是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胆俞穴。

杏林花繁

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说文解字》中有“医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的记载,说明巫彭在古代被视为医学的始祖之一。《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调配药物配方和制定食疗方案),湔浣刺治(清洗针刺治疗),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他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医学的重视,以及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复习思考题】

1.《素问·奇病论》中“脾瘅”的主症是( )

A.口干

B.口疮

C.口甘

D.口腻

E.口黏

2.《素问·奇病论》中“胆瘅”的主症是( )

A.耳聋

B.咽干

C.目眩

D.口苦

E.胁痛

3.据《素问·奇病论》,“胆瘅”的原因是( )

A.感受火热之邪

B.饮食积聚

C.数谋虑不决

D.劳倦过度

E.湿热蕴结胆腑

4.据《素问·奇病论》,“脾瘅”的治疗是( )

A.饮以半夏汤

B.治之以鸡矢醴

C.以泽泻、术各三分,麋衔五分

D.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E.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5.据《素问·奇病论》,“脾瘅”的病因是( )

A.数食甘美而多肥

B.不从外皆从内

C.食饮居处使其然

D.其人肥则为热中

E.脾中热,瘅热焦渴

(冯文林)

项目十 水肿病

【学习目标】

1.掌握水肿病的病机、治则治法。

2.熟悉水肿病的预后。

3.了解五谷汤液及醪醴的制作、应用。

一、五谷汤液及醪醴的制作与应用

【提要】

论述五谷汤液和醪醴的制作、应用。

【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解析】

黄帝问: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岐伯答:必须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黄帝问:何以见得?岐伯答: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它们的品质最为纯净和完善;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黄帝问: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黄帝问: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答: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灸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二、水肿病的病机、治则治法和预后

【提要】

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护理。

【原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 [1]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2]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 [3] ,形不可与衣相保 [4] ,此四极急而动中 [5] ,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6] ,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 [7] ,去宛陈莝 [8]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 [9] 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 [10] ,精以时服 [11] ;五阳已布,疏涤五脏 [12]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 [13] 乃平。

帝曰:善。(《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注释】

[1]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有的水肿病并非体表感邪而发,而是五脏阳气郁遏,不能布散,津液不化,聚为水肿。毫毛,代指体表,此处意为体表感受邪气。以,同“已”。竭,此有“阻遏”之意,与下文“五阳已布”相对应。

[2]津液充郭,其魄独居:阳气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停留,充斥周身,故言津液充郭,独居其体。津液,此指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水液。郭,同“廓”,此指躯体。魄,体也。其魄独居,即言独居其体。

[3]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水液凝聚独盛于内,阳气耗散虚损于外。

[4]形不可与衣相保:由于形体肿胀,原有衣服已不合身,形容水肿之甚。

[5]四极急而动中:意为四肢极度浮肿,心肺受累而喘悸。四极,即四肢。急,肿急,形容极度浮肿。中,内脏,此指心肺。

[6]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气,此指水气。拒,格拒。施,音义同“易”,意为改变。

[7]平治于权衡:意为治疗水肿要调节其阴阳的偏盛偏衰而恢复其平衡、协调的状态。权衡,本义为秤锤与秤杆,此处引申为平衡、协调。

[8]去宛陈莝(cuò):当作“去宛莝陈”,意为祛除郁积已久之水饮和瘀血。宛,音义同“郁”,郁积。陈,久也、旧也。宛陈,郁积日久的病理性产物,包括水饮和瘀血。莝,斩也。

[9]缪刺:原指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此处意为远离肿甚之处而施刺治疗。

[10]开鬼门,洁净府:指通大便、利小便的治法。鬼,即“魄”;魄门,指肛门。净府,指膀胱。一说鬼门即汗孔,开鬼门即发汗的治法,可参考。

[11]精以时服:意为按时令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精,精良,即富含营养、补益精气的食物,如鱼肉、豆类等。

[12]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五阳,五脏阳气。布,敷布宣达。疏涤,疏通荡涤。五脏阳气得以敷布,郁积在体内的水饮和瘀血便得以荡涤。

[13]巨气:指人体正气。

【解析】

黄帝问: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与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

岐伯答: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经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黄帝说:讲得很好。

【执医考纲】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平治于权衡……五阳已布,疏涤五脏”的含义。

杏林花繁

张学文,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医急症专家、教育科研工作者,博古研今,长期从事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以及活血化瘀法等领域的研究。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新观点,开辟了中医治疗脑病的新途径。同时,他对中风病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四期六证”辨证方法等。临床经验丰富,在血瘀证的论治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提出了“从瘀论治顽固性肾性水肿”颇有见解。

【复习思考题】

1.岐伯对于治疗五脏阳气耗竭、精气内孤的疾病,提出的治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平治于权衡(平衡阴阳)

B.去宛陈莝(清除陈旧的瘀血和痰浊)

C.大剂量使用峻猛药物

D.温衣缪刺其处(用温熨和缪刺法治疗患处)

E.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和利尿)

2.岐伯提到,在治疗过程中,“开鬼门,洁净府”的目的是什么?( )

A.排除体内湿气

B.调和营卫

C.使精气自生,形自盛

D.疏通经络

E.活血化瘀

3.根据上文,黄帝所描述的病症中,“其魄独居”的原因是什么?( )

A.阳气过盛

B.阴气过盛

C.津液充郭

D.孤精于内,气耗于外

E.形不可与衣相保

4.岐伯提出的治疗方法中,“去宛陈莝”意指什么?( )

A.服用补药以增强体质

B.清除体内的淤积和陈旧废物

C.针灸以调和气血

D.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

E.按摩四肢以促进循环

(安荣华) XwP2T1h4MV/N33Pe/gxhkNGkod0Fcjbb3dRicRwGfagsTSFmz2E2vF2QJHFcFX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