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掌握病因的分类、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2.熟悉“五气太过”、感受四时邪气伏而后发、“情志所伤”的致病特点。
3.了解病因学说的基本内容。
【提要】
论述了阴阳分病因。
【原文】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1]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 。(《素问·调经论篇》)
【注释】
[1]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阴为内,阳为外,故生于阴即内伤,生于阳即外感。
[2]阴阳喜怒:阴阳,指男女房室。喜怒,代指七情。
【解析】
邪气所生的情况,有的人是内伤所导致,有的人是外感所导致;由于外感所导致的是自然界寒暑燥湿风之气的太过与不及,由于内伤所导致的是饮食起居的不慎、男女房室和七情五志的太过与不及。
【提要】
论述了“三部之气”的病因分类。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 [1] 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 [2] ,所伤异类 [3] ,原闻其会 [4]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5] ,请言其方 [6]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 [7] ,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注释】
[1]清湿:清,寒池。清湿,即寒湿邪。
[2]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邪,以及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3]异类:不同,各异。
[4]会:相通,此处指三部之气致病的相通道理。
[5]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部位,阳指体表,阴指内脏。本句意为邪气伤人为病,有的从内脏开始,有的从肌表开始。
[6]方:道理。
[7]淫泆:指病邪逐步浸淫、传变、扩散。
【解析】
黄帝问岐伯答:各种疾病在发病之初,都是因为感受了风、雨、寒、暑、清湿之外邪和喜怒不节所生的情志内伤。喜怒不节容易损伤内脏;风雨之邪容易损伤人体上部;清湿之邪容易损伤人体下部。三类病邪引起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我想知道其中有无相通的道理?岐伯回答说:现在我讲一下三类病邪致病的特点。喜怒不节容易导致气机的逆乱而损伤内脏,内脏在人体内部,属阴;清湿之邪容易侵犯腿、膝、足,病位多在人体下部;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犯面、胸胁、背,病位多在人体上部。以上是发病之初三类病致病主要部位。如果病邪深入蔓延,则变化多端,不可计数。
【提要】
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病机理,指出风雨寒热等外邪是外感疾病发病的外在条件,而人体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原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 [1] 不得虚 [2] ,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3] ,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 [4] ,与其身形 [5]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6]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7]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 [8] ,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9]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10]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注释】
[1]风雨寒热:泛指外感六淫病邪。
[2]不得虚:得,遇到。虚:指人体正气虚弱。不得虚,即不遇到人体正气虚弱。卒然:卒,同猝,突然之义。
[3]盖无虚:盖,由于。盖无虚,由于正气不虚。
[4]虚邪之风:即指气候异常,又称虚邪贼风,为一切外来致病因素的统称。
[5]身形:指人体,引申为人体正气。
[6]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之风和正气虚弱。相得,相合;客,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合,就会使人致病。
[7]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指六气正常和正气充实;相逢,相遇;肉坚,指肌肤固密不易受邪发病。
[8]参以虚实:参,参合;虚,正气虚;实,邪气盛实。正气虚与邪气实两种情况相参合,外感病证即形成。
[9]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有一定部位,疾病命名则根据其侵害的不同部位来定。气,指邪气。定舍,停留之处。舍,邪气侵害的部位。气,邪气。
[10]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上下属外为两员,加中之一员,共三员。三员,即前述三部。
【解析】
黄帝问:我自然是不能完全了解它的,所以才向先生请教。希望你能让我彻底了解它的道理。岐伯答:风雨寒热,如不得虚邪之气,是不能单独伤害人体的。人有时突然遇到狂风暴雨,而没有得病,这是因为没有虚邪,所以不能伤人。这说明必须是虚邪之风与人体的宿虚两相遇合,外邪才能侵入并留至体内而引发疾病。如果风雨寒热顺应气候节令,而人又身体强健,皮肉坚实,这是所谓“两实相逢”,是不会得病的。人为虚邪所伤,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与人体的虚弱所致,形体虚弱与邪气盛实相合,于是形成大病。气有一定的留止之处,依据邪气留止之处给疾病命名,上下内外,分为三部。
【执医考纲】
《灵枢·百病始生》中“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提要】
论述了五气太过、情志所伤、感受四时邪气伏而后发的致病特点。
【原文】
风胜则动 [1] ,热胜则肿 [2]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3] ,湿胜则濡泻 [4]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5]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6] 。故喜怒伤气 [7] ,寒暑伤形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9]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10]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1]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12]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动:摇动。
[2]肿:痈疡肿痛。
[3]浮:虚浮胀满。
[4]濡泻:泄泻。
[5]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化气,冬生寒、夏生暑、秋生燥、长夏生湿、春生风。
[6]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思:原作“悲”,据本篇下文云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之文例改。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
[7]喜怒伤气:喜怒概指五志,五志自内生,先伤在内脏腑之气。
[8]寒暑伤形:寒暑概指六淫,六淫从外入,先伤在外身体之形。
[9]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伤肝,肝属阴;暴喜伤心,心属阳。
[10]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逆之气上行,充满经脉之内,使精神离开形体。
[11]生乃不固:生,生命;固,坚固。生乃不固指生命夭折。
[12]温病:温热病。
【解析】
风气太过,则肢体发生振掉动摇;热气太过,则易生痈疡肿痛;燥气太过,则津液干涸;寒气太过,则出现虚浮胀满;湿气太过,则出现泄泻。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促成了万物生长收藏的过程,并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体有五脏,化生各自的脏气,而产生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等邪气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可以损伤阴气;突然大喜,可以损伤阳气。若气机逆乱而上行,充满经脉,可导致形气相失而阴阳不守。喜怒不节,寒暑过度,则生命不能坚固。阳极可以转化为阴;阴极可以转化为阳。所以说:冬天被寒邪所伤,到来年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热病;春天被风邪所伤,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提要】
论述了风邪对人体健康的多种危害及其演变过程。
【原文】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 [1] ,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 [2]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注释】
[1]瘅成为消中:瘅,热邪蕴积而成。消,指消化水谷的功能亢进;中,指中焦脾胃。消中,表现为多食数溲。
[2]疠:即疠风,又名大风,现称之为麻风,系因感受暴疠风毒,邪滞肌肤而成。
【解析】
黄帝问: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岐伯答,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热邪蕴积过久会出现多食数溲,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数清的。
【提要】
论述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 [1] ,经有五风 [2] ,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 [3] ,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 [4] ,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
[5]
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
[6]
,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
[7]
,仲夏
[8]
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
[9]
,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10]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注释】
[1]天有八风:自然界有八方之风,即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2]经有五风:人体经脉有五风。
[3]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言八方之风发为邪气,伤于经脉,侵犯五脏,而成五脏之风。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
[4]长夏:亦称季夏,指夏秋两季之间,即农历六月份。
[5]俞:腧穴。
[6]脏:心脏。心为五脏之主,故亦可真言为脏。
[7]鼽衄(qiú nǜ):鼻中窒塞为鼽,鼻中出血为衄。
[8]仲夏:农历五月份,泛指整个夏季。
[9]按
(qiāo):按摩导引。此泛指扰动阳气的各种运动。
[10]洞泄寒中:洞泄,泄泻。寒中,中寒,里寒。
【解析】
黄帝问: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岐伯答: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五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多发生洞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
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就不会发生洞泄之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等病证。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提要】
论述了四时病邪的致病特点。
【原文】
因于露风 [1] ,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2]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3]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4]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5]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6]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露风:露指雾露;风指风寒。在此露风泛指外邪。
[2]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要泄泻。
[3]痎疟:疟疾的总称。
[4]痿厥:痿即肢体枯萎不用;厥,四肢厥冷。
[5]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因冬季养生不当,感受寒邪,至春天发为温病。
[6]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更,更替。指四时不正之气,交替地损伤五脏。
【解析】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可以导致寒热病变。春天伤于风邪,邪气若留连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邪,湿邪留滞,至冬季可致肺气上逆并发生咳喘。此外,湿邪留滞筋脉,还可发生肢体痿弱不用和四肢厥冷之证。如果冬季感受寒邪,邪气潜伏不去,至第二年春天就可以发生温病。总之,四时之邪气,交替着伤害人体的五脏。
【提要】
论述了其他病邪的致病特点。
【原文】
风客淫气,精乃亡 [1] ,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 [2] ,肠澼为痔 [3] ;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 [4] ,肾气乃伤,高骨 [5] 乃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风客淫气,精乃亡:淫气即邪气之意。亡,耗散。本句意为风邪侵袭人体,而为淫乱之气。风为阳邪,易使阴精耗散。
[2]筋脉横解:横,放纵的意思;解,通“懈”,即松弛。筋脉横解,即筋横解,即筋脉弛纵不收。
[3]肠澼(pì)为痔: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痢疾等病;痔,痔疮。
[4]强力:勉强用力,劳力过度,亦包括房事太过。
[5]高骨:即腰间脊骨。
【解析】
风邪侵入人体而成为淫乱邪气,会使阴精消耗受到损伤,这是由于邪气伤及肝脏所致。若因饮食过饱,导致肠胃络脉受伤,引起痢疾和痔疮一类病变;若因饮酒过度,则导致气随酒气上逆;若因劳力过度(包括房劳过度)则会损伤肾气,腰部的脊骨会受到损伤。
【提要】
论述了“新邪”“故邪”与“因加而发”的发病机理。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 [1] 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 [2] ,不出空穴 [3] 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 [4] 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 [5] ,恶血 [6] 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 [7] ,饮食不适,寒温不时 [8] ,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 [9] ,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 [10] 焉。(《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注释】
[1]贼风邪气:四时不正之气。
[2]屏蔽:犹屏障、屏风。
[3]空穴:空,《甲乙经》卷六第五、《太素·诸风杂论》并作“室”。空穴指房屋。
[4]离:遭到。
[5]堕坠:从高处跌下。
[6]恶血:陈旧的瘀血。
[7]喜怒不节:过度的情绪变化。
[8]寒温不时:气候冷热无规律。
[9]与故邪相袭:“故邪”指曾经感受的寒湿之邪气。“袭”,合也。
[10]必有因加而发:因于故邪而加以新邪,新故合邪而病发。
【解析】
黄帝问:先生常说贼风邪气伤害了人体,才会生病。但有人并没有离开房屋或遮蔽得很严密,却突然生起病来。他并没有遭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答:这都是平素就受到邪气的伤害而没有察觉。如曾经为湿气所伤,不能及时排除而潜伏在血脉之中和分肉之间,长久滞留在体内;或者因为跌仆,从高处堕坠下来,致瘀血留积在内。有了这样的内因,加上突然发生的喜怒过度等情志变化,或饮食不当,气候忽冷忽热等,则使腠理闭塞,壅而不通。或正当腠理开泄时而感受风寒,这样使血气凝结,新感风寒和宿邪湿气相互搏结,就会发生寒痹病。又有因热而汗出,因汗出肌腠疏松,则易受风邪,虽然未受到贼风邪气的侵袭,但是,有了这个内因,而后加以外因,就能使人发病。
【提要】
论述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通的“天人相应观”,顺应自然规律,不易发病。
【原文】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 [1]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 [2] ,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3] 。故圣人传精神 [4] ,服天气 [5] ,而通神明 [6] 。失之 [7] ,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8] ,此谓自伤,气之削 [9] 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志意治:志意,指人的精神活动。治,正常。
[2]贼邪:贼,伤害也。贼邪,即伤害人的邪气。
[3]因时之序:因,顺也。意即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养生。
[4]传精神:传与“抟”通,聚也。抟精神即聚精神,全神贯注之义。
[5]服天气:服,顺也。意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6]通神明:神明,即阴阳变化。通神明,意为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统一起来。
[7]失之:违背之。
[8]卫气散解:指卫气离散耗解而不固。
[9]气之削:即阳气被削弱。
【解析】
天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这个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提要】
论述体质与过劳发病的关系。
【原文】
凡人之惊恐恚 [1] 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 [2] 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 [3] 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 [4] 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
【注释】
[1]恚(huì):怒。
[2]淫气:偏胜之气。
[3]度:通“渡”。
[4]着:赵本作“著”。
【解析】
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医和,名和,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著名医家,是当时的名医,因其职业而被尊称为医和,主要成就在于他最早提出了六淫致病说,认为疾病并非鬼神所致,而是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失和)引起,这一理论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天人一体、阴阳相生相荡的理论论述疾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复习思考题】
1.根据《灵枢·百病始生》中的描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一理论,以下哪项最符合中医关于邪气致病的观点?( )
A.风雨寒热等邪气单独作用即可使人致病
B.邪气致病只与天时变化有关
C.邪气致病与人体正气强弱无关
D.风雨寒热等邪气只侵袭人体上部
E.只有在人体正气虚弱时,邪气才能侵袭人体致病
2.《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下列哪项最能体现这一理论的含义?( )
A.只有在人体正气强盛时,邪气才能侵袭人体
B.无论人体正气强弱,邪气均能致病
C.邪气致病与人体正气强弱及天时变化均有关
D.邪气致病主要取决于天时变化
E.人体正气强盛时,不会受到任何邪气侵袭
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 )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4.《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 )
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5.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脏
D.经脉
E.络脉
(安荣华)
【学习目标】
1.掌握九气致病的病机变化;掌握审查病机的重要性和“病机十九条”的理解。
2.熟悉阴阳失调病机变化。
3.了解五脏疾病的两种传变方式和预后。
【提要】
论述了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阴阳任何一方太过或不及的病机变化。
【原文】
帝曰:经 [1] 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 [2] 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 [3] 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注释】
[1]经:指古代医经。
[2]玄府:指汗孔。
[3]温气去:指阳气耗衰。
【解析】
黄帝问: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我已经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岐伯答:人体阳的源头,是在人体上焦部位形成的,然后温暖人的皮肤肌肉。假如现在令寒气在人体之外袭击人体,如果人的阳气虚,就会引起人的上焦经气不通。上焦不通,寒气就会独留于人体外部。所以引起人皮肤起鸡皮疙瘩,感受到寒栗。黄帝又问,那阴虚生内热又是什么道理?岐伯答:如果人过于劳作,形体消瘦而气力少,吃得又不多,这种情况下,上焦不能行阳气,下脘不能通食气,胃气就会热。胃热向上蒸,人就会感受到胸腹热。黄帝又问,阳盛生外热又如何讲?岐伯答:阳气盛大时,上焦部位就受到阻碍而不通畅。这样就会引起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毛孔不通。卫气也不得泄露于外,这种情况下,外卫之阳向外的趋势就会引发人外热的感受。黄帝问:那阴盛则内寒又如何讲?岐伯答:阴寒的厥气就会向上逆行,寒气就会积于胸中而不能散失泻去,寒气不泻则温气阳气耗衰,引起寒气独留的现象,则体内的血脉就会凝泣,凝泣则脉道不能,呈现出脉象盛大却显示出涩象,所以可以断定这个人中寒。
【提要】
论述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人体的阳气亢盛的病机变化。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 [1] ,精绝,辟积于夏 [2] ,使人煎厥 [3]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4]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5] ,而血菀 [6] 于上,使人薄厥 [7] 。有伤于筋,纵 [8] ,其若不容 [9] 。汗出偏沮 [10] ,使人偏枯 [11]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1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13] ,受如持虚 [14]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15] ,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注释】
[1]烦劳则张:烦通“繁”,过度之意;张,鸱张,亢盛。意为阳气因过劳而亢盛于外。
[2]辟积于夏:辟通“襞”,即衣裙褶;在此辟积指反复发生。意指过劳而致的阳气亢盛于外的现象反复发生,持续到炎热的夏天。
[3]煎厥:病名。指过度烦劳导致阳气鸱张亢盛,损伤阴精,又逢盛夏阳热之气,则两热相合,如煎如熬,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4]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溃溃,是形容洪水泛滥的样子;都,防水之堤;汩汩,水急湍流的声音。本句形容煎厥发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如同防堤崩溃、洪水泛滥一般。
[5]形气绝:即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
[6]菀(yù):同“郁”。
[7]薄厥:病名。指大怒而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证。
[8]纵:弛缓不收。
[9]不容:容通“用”。不容,即不用,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10]汗出偏沮(jǔ):沮,阻止。汗出偏沮,指汗出受阻而半侧身体无汗的症状。
[11]偏枯:即半身不遂。
[12]痤疿(cuó fèi):痤,即痤疮。疿,即痱子。
[13]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丁通“疔”。意为过食膏粱厚味,会使人发生疔疮一类病变。
[14]受如持虚:形容得病容易,犹如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
[15]皶(zhā):面部的粉刺。
【解析】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张扬于外,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病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到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堤防崩毁一样,急流奔泻不可收拾。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瘀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以肥甘厚味为食,足以导致发生疔疮,这样的人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痤疮)。
【提要】
论述了以九气致病为例,阐发了“百病皆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强调气机逆乱是百病产生的根源。
【原文】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1]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2] ,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 [3] ,肺布叶举 [4] ,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 [5] ,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 [6] 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注释】
[1]百病生于气也:百病,泛指多种疾病。谓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的失常所致。
[2]飧泄:《甲乙经》《太素》均作“食而气逆”,可参。
[3]心系急:心系,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络脉,可理解为心脉;急,拘急、牵引。
[4]肺布叶举:谓肺叶张大。
[5]恐则精却:却,退却,精气衰退之意。肾在志为恐,主藏精,恐惧太过则耗伤肾精,故致精却。
[6]气下行:原作“气不行”,义不通,据《素问》新校正改。
【解析】
我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而引起的,如暴怒则气逆于上,喜则气机舒缓,悲哀则气消沉,恐惧则气下却,寒冷则气收敛,火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岐伯答: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饮食后嗳气、呕吐,所以说是气上。喜则气和顺而志畅达,荣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随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郁闭于中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恐惧伤肾则使精气下却,精气下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荣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荣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思虑无所决定,所以说是气乱。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执医考纲】
《素问·举痛论篇》中“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的内涵及意义。
【提要】
论述了审查病机的重要性,列举“病机十九条”,概括分析病机的基本原则。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 [1] 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查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
[2]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
[3]
,皆属于肾。诸气
郁
[4]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
[5]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
[6]
固泄
[7]
,皆属于下
[8]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9]
。诸禁鼓栗
[10]
,如丧神守
[11]
,皆属于火。诸痉项强
[12]
,皆属于湿。诸逆冲上
[13]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
[14]
,皆属于热。诸躁狂越
[15]
,皆属于火。诸暴强直
[16]
,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17]
,皆属于热。诸病胕肿
[18]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19]
,水液
[20]
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21]
,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22]
,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注释】
[1]锡:通“赐”,指“给”的意思。
[2]诸风掉眩:诸:众也,此处作“多种”,下同。掉,摇也,指肢体不由自主地摇摆或震颤。眩,眩晕,指视物旋转的病证。
[3]收引:收,收缩也;引,拘急也。此指筋脉收缩,牵引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
[4]
郁:
,通“愤”,愤满之意,指气逆喘急;郁,痞闷。
郁,为胸闷喘息之证。
[5]瞀瘛:瞀,昏糊不清;瘛,抽搐,手足时伸时缩。
[6]厥:厥逆。
[7]固泄:固,二便不通。泄,二便不禁。
[8]下:指人身下部的脏腑,如肾、肝、膀胱、大小肠等。
[9]上:指人身上部的脏腑,如肺、心、胃上口等。
[10]禁鼓栗:禁,通“噤”,指口噤不开,牙关紧闭;鼓,鼓颔。栗,战栗。
[11]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所主一般。
[12]痉项强:痉,病名,症见牙关紧急、项背强急、角弓反张;项强,项部强硬不舒,转动困难。项强可为独立证候,也可为痉病的症状。
[13]逆冲上:指气机急促上逆而致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等。
[14]胀腹大:指腹部胀满膨隆。
[15]躁狂越:躁,躁扰不宁;狂,狂乱;越,举止越常。此指狂言乱语,行为失常。
[16]暴强直:指突然发作的全身筋脉挛急,伸而不屈,角弓反张。
[17]病有声,鼓之如鼓:病有声,指肠中鸣响;鼓之如鼓,谓叩击腹部如击鼓之有声。此形容肠鸣腹胀之病。
[18]胕肿:胕,通“腐”。胕肿,即皮肉肿胀溃烂。
[19]转反戾:转,扭转;反,角弓反张;戾,身体屈曲。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腰身扭转、背反张、体屈曲的病证。
[20]水液: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液体,如汗、尿、涕、唾、涎、痰、白带等。
[21]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而寒冷。
[22]暴注下迫:暴注,突然剧烈的泄泻;下迫,指欲便不能,肛门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解析】
黄帝问: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医书里说,盛就应该泄,虚就应该补。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医生,而医生运用后还不能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的运用,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好像拔除棘刺、洗雪污浊一样,使一般医生能够达到工巧神圣的程度,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答:仔细观察疾病的病机,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黄帝问:我想听听病机是怎样的呢?岐伯答:凡是风病振摇眩晕等证,都属于肝病。凡是寒病收敛牵引等证,都属于肾病。凡是气病满闷怫郁等证,都属于肺病;凡是湿气水肿胀满等证,都属于脾病。凡是热邪昏闷抽搐等证,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疮疡等证,都属于心病。凡是厥逆、二便固闭或下泄等证,都属于下焦。凡是痿病、喘息、呕吐等证,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鼓颔战栗、如神志丧失等证,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项强等证,都属于湿。凡是逆气上冲的,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等证,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不宁等证,都属于火。凡是突然身体强直的,都属于风。凡是腹胀叩之有声如击鼓者,都属于热。凡是浮肿酸痛惊骇等证,都属于火。凡是筋脉拘挛、水液浑浊等证,都属于热。凡是水液清冷的,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急剧下泻如注、肛门里急后重的,都属于热。因此,《大要》中说:在诊治疾病时,必须严谨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病机,同时明确各脏腑经络在疾病中的归属和相互关系。对于已经出现的病症,要深入探求其原因;对于尚未显现的潜在问题,也要提前防范和寻找线索。当遇到病邪亢盛的情况时,要追究其根源并加以清除;若是正气虚弱所致,则须补益扶正。在治疗之前,务必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分析脏腑之间的制约与资助关系,以明确治疗的主次和先后。接着,通过调理疏通患者的气血,使其运行顺畅,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这便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执医考纲】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提要】
论述了五脏疾病的两种传变方式和预后。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1] ,传之于其所胜 [2] ,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3]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 [4] 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 [5] 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6]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注释】
[1]受气于其所生:受气,遭受病气;所生,即我生之脏。指五脏从其所生的子脏接受病气,即子病传母,如心病传肝。
[2]传之于其所胜:传,传变。所胜,即我克之脏。指五脏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按相克规律而传,即下文所说的顺传,如肝病传脾等。
[3]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舍,留止也;所生,指生我之脏,即母脏;所不胜,指克我之脏。全句言病气的传变规律,一般来说是传于我克之脏。若传至克我之脏时,就有死亡的可能。一般来说,肝应传于脾,若不能传于脾,病气留舍于母脏肾,进而传至肺,因肺金克肝木,故肝病传至肺时就有死亡的可能。
[4]气之逆行:指病气的逆传,即上文子病传母的疾病传变方式,因其与顺传方式不同,故曰“逆行”,如肝病传肾,肾病传肺等。
[5]逆死:逆行传变至克我之脏,预后不良,有死亡的可能。与上文“气之逆行”同义。
[6]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占,预测;根据五脏分主的一昼夜的不同时辰,可以预测出五脏病气逆传至其所不胜而死的大约时辰。
【解析】
五脏间病邪之气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我所克之脏,病气留止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快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克我之脏,病者才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故主死亡。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止于肾脏,传至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而传行于肺脏,其病气留止于肝脏,传到肾脏而死。脾受病气于肺脏,而传行于肾脏,其病气留止于心脏,传到肝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而传行于肝脏,其病气留止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肾受病气于肝脏,而传行于心脏,其病气留止于肺脏,传到脾脏而死。以上都是病气的逆传,故主死。将一日一夜的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这是用以推测五脏病死生的早晚时辰。
淳于意,西汉时期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因曾任齐太仓令,故史称“仓公”。他首创医案记录,将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最后把这些病历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复习思考题】
1.根据《素问·举痛论篇》中关于“九气致病”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恐则气下”的直接病理机制?( )
A.恐则气逆,导致呕血
B.恐则心系急,热气在中
C.恐则精却,上焦闭,气还下焦胀
D.恐则腠理闭,气不行
E.恐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2.下列哪项不属于《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述“九气致病”的范畴?( )
A.怒则气上,甚则呕血
B.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C.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
D.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E.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3.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的描述,下列哪项症状与“诸风掉眩”直接相关,并归属于肝?( )
A.肢体震颤,头目眩晕
B.畏寒肢冷,关节拘急
C.胸闷气促,情绪抑郁
D.肢体水肿,腹部胀满
E.神志不清,肢体抽搐
4.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关于“诸逆冲上”的病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A.属于肺,因肺气郁滞
B.属于脾,因脾失健运
C.属于肾,因肾气不固
D.属于火,因火热上冲
E.属于心,因心血不足
5.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理论,下列哪项症状与病机不匹配?( )
A.诸热瞀瘛,皆属于火——高热神昏,手足抽搐
B.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内停,肢体水肿
C.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亢盛,导致疼痛疮疡
D.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水——寒战鼓栗,神志不清
E.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排出液体清冷,为寒邪所致
(安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