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掌握脏象的基本概念和五脏性能;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掌握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熟悉饮食代谢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了解脏腑学说的具体应用。
【提要】
提出脏象的名称并论述五脏的性能特点及其功能系统。
【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1] ,神之处 [2]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 [3] 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 [4]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 [5] ,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 [6] 也,名曰器 [7]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8]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注释】
[1]生之本:生命之根本。
[2]神之处:原作“神之变”,据全元起本并《太素》改。神,神明,此指精神活动。
[3]魄: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如《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古人认为人耳目的感觉、手足的运动等,皆是魄的作用。
[4]蛰:蛰伏,指冬季藏伏土中冬眠的虫。
[5]罢极之本:罢,通“疲”。《说文解字》:“燕人谓劳曰极。”罢极之本,耐受疲劳的根本。肝主筋,筋强则耐疲劳。
[6]营之居:王冰注:“营起于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营之居也。”
[7]器:器物,盛物用具。吴崑注:“盛贮水谷,犹夫器具,故名曰器。”以脾胃等脏腑能受纳传化水谷,故名曰“器”。
[8]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说认为脏腑气化需要胆气的升发,才能正常运行,故取决于胆,另有一说认为,“十一”当为“土”字之误。
【解析】
黄帝问:藏象是怎样的呢?岐伯答: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精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糟粕,负责饮食五味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实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提要】
论述十二脏的职责分工。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 [1] ,贵贱 [2] 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 [3] 出焉。肺者,相傅 [4] 之官,治节 [5] 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 [6] 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 [7] 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 [8] 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 [9] 出焉。三焦者,决渎 [10] 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 [11]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12] ,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 [13] 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14] ,以为天下者,其宗 [15] 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注释】
[1]相使:张介宾注“相使者,辅相臣使之谓”,此指十二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2]贵贱:张介宾注“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此指十二脏腑的功能主次之分。
[3]神明:指精神意识。
[4]相傅:宰相。
[5]治节:治理与节制。
[6]膻中:此指心包而言。《灵枢·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7]仓廪:《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即粮仓也。
[8]传道:即传导。
[9]伎:通“技”。伎巧,技术精巧。
[10]决渎:渎,水道。决渎,通决水道。
[11]州都:《说文》:“水中可居曰州。”《水经注·文水注》:“水泽所聚谓之都”,引申为水液会聚之处。
[12]殁世不殆:殁世,终生。殆,危险。殁世不殆,终生没有危险。
[13]使道:此指各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14]殃:夭殃,短命。
[15]宗:宗庙,借指国家的统治地位。
【解析】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人体十二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功能主次之分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辅佐着君主,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脾和胃负责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负责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别清浊。肾是作强之官,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用这样的方式来养生,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昏君来治理天下,政权就危险了。一定要引以为戒啊。
【提要】
论述脏腑藏泻不同的理论,以及魄门与五脏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 [1] ,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 [2] ,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3]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4]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5]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 [6] 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 [7] ,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脏别论篇十一》)
【注释】
[1]方士:通晓方术的人。
[2]敢问更相反:敢于提出相反的意见。
[3]女子胞:胞宫,子宫。
[4]奇恒之府:奇,奇异。恒,平常。奇恒之府,即不同于平常的脏腑。
[5]泻而不藏:泻,排泻。藏,贮藏。泻而不藏,指六腑排泄浊气而不贮藏精气。
[6]输泻:转输排泄。
[7]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通“粕”。魄门,即“肛门”。肛门传送糟粕,故云“魄门”。以其能排泄五脏所生之浊气,故云“亦为五脏使”。
【解析】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看法正确,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作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泄浊气的职能,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泄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提要】
论述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1]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2]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注释】
[1]至经:《太素》作“径至”。张介宾注:“四肢之举动,必赖胃气以为用,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因脾气之运行,则胃中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乃得及于四肢也。”
[2]津液:在此指水谷之精气。
【解析】
黄帝问: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为什么?岐伯答:四肢都要依赖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水谷精气的营养,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利,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执医考纲】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提要】
论述了脾不主时的原因。
【原文】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 [1] 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 [2]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注释】
[1]治:主。王冰注:“主也”。
[2]著:明显。高世栻注:“著者,昭著也。胃土水谷之精,昭著于外,由脾脏之气运行,故脾脏者,常胃土之精也。”
【解析】
黄帝问: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为什么?岐伯答:脾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所以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土生自然界万物而主宰天地,所以属土的脾脏主宰人体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执医考纲】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不得独主于时也”的意义。
【提要】
论述了食物与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 [1] 于肝,淫气于筋 [2] 。食气入胃,浊气 [3] 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4] ,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5] 。府精神明 [6] ,留于四脏 [7] ,气归于权衡 [8] 。权衡以平,气口 [9] 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 [10]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11] 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 [12] 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
【注释】
[1]散精:散,输散、传送;精,指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
[2]淫气于筋:淫,浸淫滋养。联上句意为:食气入到胃中,化生精微之气,散入肝脏,以浸淫滋养于筋。
[3]浊气:指的是水谷精气的浓厚部分。
[4]肺朝百脉:朝,下属晋见上司,含有朝会,拜见之意。从原文分析,肺朝百脉,就是百脉朝肺。如王冰说:“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也。”
[5]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毛,皮毛,属肺。脉,脉管,属心。府,血之府,亦指脉管。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是指皮毛和脉管中的精气汇合之后,又重新返回到脉管中。
[6]府精神明:府,指脉。神明,指心而言。此言脉管中的精气充足则能够养心脏,心安则明。
[7]留于四脏:指精气存留在肺,脾、肝、肾四脏。
[8]气归于权衡:此指各个脏器的精气都要按照生理需求充实进去,不能偏多,也不能偏少。
[9]气口:又称寸口,是中医切脉的部位。
[10]游溢:游,流行。溢,涌泄。即散布的意思。
[11]五经:五脏的经脉。
[12]揆度:古书名。一说,揆,估计;度,衡量,多从此说。
【解析】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脏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精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精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返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医生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揆测经脉的变化规律,总结出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执医考纲】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揆度以为常也”的临床指导意义。
黄元御(1705—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乾隆帝曾赐其“妙悟岐黄”匾额。先后写成医著十一部,哲学著作两部。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是关于人体气机周流的学说,尤其强调中焦气机通畅的重要性,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左升而为心、肝,右降而为肺、肾,气机升降,如环无端。
【复习思考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
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
A.肝
B.心
C.胆
D.脾
E.肾
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王淞)
【学习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掌握宗气的生成及作用。
2.熟悉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规律。
3.了解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提要】
论述了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的名称和生理功能。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 [1] ,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2] ,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 [3] 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 [4] ,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第三十》)
【注释】
[1]两神相搏:两神,指男女二性。搏,此指男女媾合。
[2]溱溱(zhēn):出汗多。
[3]淖(nào)泽:淖,满而外溢。泽,濡润。
[4]泄泽:渗出而润泽。
【解析】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精、气、津、液、血、脉,我认为它们是一气,现在却分为六种名称,我不知道为什么?岐伯答: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生命,在形体出现之前形成的物质叫作精。什么叫作气?岐伯答:上焦将饮食精微宣发布散到全身各部,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润泽毛发,像雾露灌溉着各种生物一样,这就叫作气。什么叫作津?岐伯答:肌腠疏泄,流出大量的汗液,这汗液就叫作津。什么叫作液呢?岐伯答:水谷入胃以后,化生精微,向全身布散,使全身精气充满,有余之精气渗润骨髓,使骨骼关节屈伸自如,流泄润泽于脑,以补益脑髓,渗润皮肤。这渗润于骨、脑和皮肤的精微物质就称为液。什么叫作血?岐伯答:中焦受水谷之精气,经气化作用变成红色液体,这就叫作血。什么叫作脉呢?岐伯答:约束营血,使其不向外流溢的管道,就叫作脉。
【执医考纲】
《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的临床指导意义。
【提要】
论述了六气不足之病理。
【原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 [1] 之多少,脑髓 [2] 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 [3] ,脑髓消 [4] ,胫酸 [5] ,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 [6] ,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灵枢·决气第三十》)
【注释】
[1]气:据前后文义,此前疑脱“精”字。
[2]脑髓:据前后文义,疑当作“津液”。
[3]色夭:皮肤颜色无光泽。
[4]脑髓消:脑髓消耗而不充满。
[5]胫酸:小腿酸软。
[6]脉脱者:原脱,据《甲乙经》卷一第十二补,以与前后文例合。
【解析】
黄帝问:上述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不足,精气的多少,津液的虚实,血脉的清浊等,怎样才能知道呢?岐伯答:精虚的人,会发生耳聋;气虚的人,眼睛看不清东西;津虚的人,腠理开泄,大量出汗;液虚的人,骨骼连接处的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不润,脑髓不充满,小腿发酸,时作耳鸣等;血虚的人,肤色苍白枯槁;脉脱的,脉道空虚下陷,这就是六气不足的表现。
【执医考纲】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的临床指导意义。
【提要】
论述了营气与卫气的概念和分布。
【原文】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 [1] 于五脏,洒陈 [2] 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 [3] 也。卫者,水谷之悍气 [4] 也,其气慓疾 [5] 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 [6] 之间,熏于肓膜 [7] ,散于胸腹。(《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注释】
[1]和调:调和。
[2]洒陈:散布。
[3]贯五脏,络六腑:指贯通五脏,联络六腑。
[4]悍气:指刚勇之气。
[5]慓疾:急速的意思。
[6]分肉:腠理。
[7]肓膜:一指心下膈上部位的脂膜,另指肠外之脂膜。
【解析】
岐伯答:荣是水谷所化的精气,能够调和营养于五脏,散布精气于六腑,能够行于以脉之中故循经脉上下运行,贯通五脏,联络六腑,发挥其营养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的悍气,其气急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故循行于皮肤之中,腠理之间,熏蒸于肓膜,散布于胸腹。
【提要】
论述了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与循行。
【原文】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1]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2]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注释】
[1]营周不休:营,回绕。周,周身。营卫之气回绕周身运行不止。
[2]阴阳相贯:阴脉与阳脉连贯。
【解析】
人的精气是依靠水谷精微化生的。饮食入胃,经消化吸收,其精微传注到肺,肺朝百脉,故五脏六腑都能得到营养。水谷化生的精微,其中清的叫营,浊的叫卫,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走在脉外,两者周流全身,不休止地运行,昼夜各循行五十周,而后会合一次。这样按照十二经脉阴阳,表里的承接顺序依次循行,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卫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昼行于阳二十五周次,划分为昼夜各半,行至阳则人起,行至阴则人卧。
【提要】
论述了营卫的运行规律。
【原文】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 [1] 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 [2] 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 [3] 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4]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注释】
[1]之:与“至”通。
[2]别出两行:分别出两条道路运行。
[3]大气之抟:大气,宗气;抟,结聚。此言宗气结聚。
[4]出三入一:从体内排出三份,进入体内一份。
【解析】
黄帝问:营卫是怎样运行的呢?伯高说:水谷入胃后,所化生的精微部分,从胃出至中、上二焦,经肺灌溉五脏。它在输布于全身时,分别为两条途径,其清纯部分化为营气,浊厚部分化为卫气,分别从脉中脉外的两条道路运行于周身。同时所产生的大气,则聚于胸中,称为气海。这种气,自肺部沿咽喉而出,呼则出,吸则入,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呼吸之气和饮食的精微是维持健康的主要来源。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大致情况是:消耗三份,补充一份。消耗的途径有三个:一是从宗气中呼出体外;二是在化生气血精液的过程中消耗掉;三是化成糟粕排泄出去。另一方面补充的途径是从天地间吸入空气与摄取饮食的精微,以供给全身营养的需要。所以半日不吃饭,就会气衰,一天不进食,就会气少了。
【提要】
论述了神的分类及作用。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 [1] 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 [2] 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 [3]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 [4] 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 [5] 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第八》)
【注释】
[1]淫泆离脏:淫,满溢。泆,同“溢”,放纵不收。淫泆离脏,指五脏所藏之精气离散失守。
[2]去身:离身体而去。
[3]天之在我者德也:在,存在,引申为“生”。德,构成宇宙的本原物质。此指人是禀受天德而生。
[4]任物:任,担任,承受。物,事物。任物,承受事物并进行思维。任物者谓之心主神明的意思。
[5]僻邪:僻,不正。指致病邪气。
【解析】
黄帝问岐伯:凡使用针刺的治法,首先必须以神气作为根本。神气是血、脉、营、气、精的表现,而血、脉、营、气、精是五脏所藏的。如果嗜欲太过,恣意耗伤,就使五脏精气失藏,以至魂魄飞扬,意志恍乱,失去思考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天加的罪过呢,还是本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天赋予人的是德;地赋予人的是气;天德地气交感而有人的生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叫作精;阴阳两精互相搏结而形成的生命功能叫作神;随着神往来的叫魂;与精同时出入的叫魄;担负支配事物功能的总中枢是心;心有所追忆叫意;主意已定而立下志愿叫作志;为实现志愿反复思考叫作思;反复思考后产生深谋远虑叫作虑;因深谋远虑而巧妙处理事物的,叫作智。所以明智的人对于养生之道,既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寒暖变化,又能避免一切情绪激动,日常生活安定,节制房事而调和阴阳刚柔。这样不受内外邪气的侵犯干扰,就能健康长寿。
【执医考纲】
1.《灵枢·本神》由心“任物”到智“处物”的思维过程。
2.《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提要】
论述了五脏与气血精神的关系。
【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 [1] ,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第八》)
【注释】
[1]喘喝:气喘有声。
【解析】
血液藏于肝中,而代表人精神状态的魂又依附在肝血中。肝气空虚,肝血缺乏,人就会有恐慌之感;肝气旺盛,人就易怒。营气藏于脾中,而隶属人精神活动的意又依附在营气中。脾气虚,人就会四肢无法活动、五脏不能调和;脾气积压,运化不畅,人就会出现腹部胀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心支配着人全身血液的运行,而代表人全部思维活动的神又依附在血液中。心气虚,人就会产生悲哀之感;心气旺盛,人就会笑而不止。人的真气藏于肺中,而代表人体器官运动功能的魄又依附在真气中。肺气虚,人就会感到鼻塞、呼吸不畅、气短;肺气壅实,人就会出现大喘、胸部胀闷、仰头呼吸等症状。五脏六腑的阴精藏于肾中,而隶属人精神活动的志又依附在肾精中。肾气虚,元阳不足,人就会手脚冰冷;肾气积压,人就会下腹肿胀,五脏运行异常。因此,医治时,医生首先需要观察五脏疾患的症状,知晓各脏元气的虚实,然后依据病症谨慎地加以调理,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提要】
论述了血气、精神、经脉、卫气等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 [1] 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2] 阴阳,濡 [3] 筋骨,利 [4] 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 [5] 分肉,充 [6] 皮肤,肥 [7] 腠理,司开阖 [8] 者也。志意者,所以御 [9] 精神,收 [10] 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11] 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12] ,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第四十七》)
【注释】
[1]奉生而周于性命:奉养生命。
[2]营:周行为营。
[3]濡:滋润。
[4]利:滑利。
[5]温:温煦。
[6]充:充养。
[7]肥:充实。
[8]阖:关闭。
[9]御:驾驭。
[10]收:收聚。
[11]清:据《太素》卷六“五脏分命”改作“滑”。
[12]解利:舒展滑利。
【解析】
黄帝问岐伯答:人体的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经脉可以通行气血,并通过气血的不断往复运行来营养身体的内部和外部,濡润筋骨,通利关节。卫气可以温养肌肉,滋润皮肤,充实腠理,同时把握汗孔的开合。人的志意,可以统御精神活动,收摄魂魄,调节人体对冷热刺激的适应能力和情志变化。因此血脉调和则气血畅行,全身内外部在其往复循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筋骨劲强有力,关节滑利自如。卫气的功能正常,就会使肌肉舒展滑润而富有弹力,皮肤调和柔润,腠理也能致密;志意和顺,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达,魂魄的活动有条不紊,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志刺激,从而使五脏安定,正气健旺,不会被邪气干扰而生病;若人能对气候、饮食的冷暖很好地适应与调摄,六脏运化水谷的功能就正常,气血来源充盛,经脉运行通利,则不易感受外邪而发生风病痹病,肢体关节都能保持正常的活动。这些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五脏是贮藏精神气血魂魄的,六脏是传化水谷、运行津液的。
【提要】
论述了三焦气化功能及其三焦生理特点。
【原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 [1] 之分而行,还至阳明 [2] ,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 [3] 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 [4] ,中焦如沤 [5] ,下焦如渎 [6] ,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注释】
[1]太阴:指手太阴肺经。
[2]阳明:指手阳明大肠经。
[3]受气:受盛水谷之气。
[4]雾:形容上焦如雾露般敷布精微。
[5]沤:浸泡物品的场所。此指中焦腐熟水谷的功能。
[6]渎:水沟。形容下焦如同水沟一样,有排出糟粕的功能。
【解析】
上焦之气,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出于胃的上口,沿咽部与食管穿过隔膜,布散于胸中,再横走于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路径下行至手,从手注入手阳明经,由此下行至舌,向下注于足阳明胃经。……总会于手太阴肺经。……中焦之气也出于胃上口,出于上焦之后,所受纳的谷食之气,需经过泌别糟粕,蒸化津液的消化过程,把饮食的精华部分,向上注于肺脉,同时由饮食的精微和津液相和合,乃能化生成为血液,以奉养全身,是至为宝贵的物质,只在经脉中运行,名叫营气。……下焦泌别由胃传下的水谷,使渣滓别行回肠,由后阴排出;水液渗入膀胱,由前阴排出。所以水谷同时纳入胃中,其所生成的糟粕归入大肠,而水液由此渗入膀胱。上焦的作用是升化蒸腾,像雾露一样弥漫、灌溉全身;中焦的作用是消化饮食,吸收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像沤渍食物一样使之变化;下焦的作用是排泄,它就像沟渎一样把水液糟粕送出体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要】
论述了人体“四海”的名称、功能和气血输注的重要腧穴。
【原文】
岐伯曰:人有髓海 [1] ,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 [2] 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 [3] 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 [4] ,下在风府。(《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注释】
[1]海:比喻汇集之处。
[2]荥腧:荥穴和腧穴。
[3]膻中:胸中。
[4]盖:巅顶,百会穴。
【解析】
岐伯答:人身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可以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
黄帝问:这个问题实在深远啊。你把人与天地间的四海联系起来,可它们究竟是如何响应的呢?岐伯答:首先必须明确地了解人身的阴阳、表里,经脉的荥穴和腧穴等具体分布,然后就可以确定人身的四海了。
黄帝问:四海及其经脉重要穴位是怎样确定的呢?岐伯答:胃的功能是受纳饮食物,故称水谷之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腧穴,在上边的是气冲穴,在下边的是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都有密切联系,故称十二经之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腧穴,在上边的是大杼穴,在下边的是上巨虚、下巨虚两穴;膻中为宗气积聚之处,故称气海,它的气血输注的重要腧穴,上边的有天柱骨(即第七颈椎)上的哑门穴和天柱骨下的大椎穴,前边的有人迎穴;髓充满于脑,所以脑称为髓海,它是气血输注的重要腧穴,上边有脑盖中央的百会穴,下边是风府穴。
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礼,号复庵,明代著名医家。年轻时随朱震亨学 医,医术颇精。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等,对朱氏学说有所阐发。戴氏给后世影响很大的是治病独重气血。戴氏对郁证亦有所发挥。戴思恭传丹溪之学,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复习思考题】
1.《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2.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
A.淖泽注于骨
B.熏肤充身泽毛
C.骨属屈伸
D.泄泽补益脑髓
E.皮肤润泽
3.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 )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水谷精微之气
4.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 )
A.卫气
B.营气
C.肾气
D.志意
E.五脏
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王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