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经筋学说源于《灵枢》,传统的中医经筋指的是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于肌腱、筋膜交会的区带线,重要的腧穴次为经筋交会点或关节周围骨突的筋结点体系,是十二经脉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调节。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牵动关节进行屈伸活动,约束稳定骨骼,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循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其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颌,上方连属目外眦。另有一条支筋从下颌部分出,经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手少阳经筋,起于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从下颌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分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夹脊旁。其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另一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其直行者,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向下走向对侧下颌。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拇指上,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行结于缺盆,下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到达季胁。
手厥阴经筋,起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向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
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向上结于膝,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部,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小腿肚)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另一支合并上结于臀,向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面,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鼻旁。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
足少阳经筋,起于足第4趾,向上结于外踝,沿胫外侧缘上行,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向上走大腿外侧,于前面结于伏兔,于后面结于骶部。其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其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其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足阳明经筋,起于足第2~4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其直行者,沿胫骨上行,结于膝部。其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经筋。其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夹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分出,结于耳前。
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其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侧髁),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者,附着于脊椎。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面,同足太阳经筋共同斜行于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夹膂,上行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面,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之上,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